全吴嘉会古风流。渭南往岁忆来游。西子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
全吴嘉会¹古风流。渭南²往岁忆来游。西子³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
译文:苏州众美集聚,自古以来就是风流之地。回想起往年曾来渭南游玩过。相传范蠡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携西施离去,泛舟于千里江水之中。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¹全吴嘉会:即“吴会”,指苏州。嘉会,众美毕集。²渭南:县名,陕西省渭南县。也指渭河以南。柳水曾南游苏州,故有此句。³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句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求降。⁴越相:指范蠡。相传范蠡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隐于五湖。⁵沧江:泛指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一作“沧波”。此句谓范蠡功成名就后归隐而去,与西施泛舟五潮。
至今无限盈盈者,尽来拾翠芳洲。最是簇簇寒村,遥认南朝路、晚烟收。三两人家古渡头。
至今无限盈盈者¹,尽来拾翠²芳洲³。最是簇(cù)簇寒村,遥认南朝路、晚烟收。三两人家古渡头。
译文: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女子,都来这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上玩拾翠的游戏。特别是那一丛簇的村落,远远能看出来吴国旧地,晚上烟气散去,只见两三户人家散落在古渡口。
注释:¹盈盈者:姿态美好的女子。²拾翠:拾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语出曹植《洛神赋》。此指游春踏青等游乐活动。³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⁴簇簇寒村:一丛簇的村落。江南乡村多临水,给人一种寒意,故云寒村。寒村,一作“寒竹”。⁵南朝路:借指春秋时吴国旧地。南朝历代统治者偏安江东一隅,其统治的范围包括了当初吴国故地。一作“南朝画”。

ruìzhèèrzhīèr--liǔyǒng

quánjiāhuìfēngliúwèinánwǎngsuìláiyóu西zifāngláiyuèxiānggōngchéngqiāncāngjiāngzhōuzhìjīnxiànyíngyíngzhějǐnláishícuìfāngzhōuzuìshìháncūnyáorènnáncháowǎnyānshōusānliǎngrénjiāt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州众美集聚,自古以来就是风流之地。回想起往年曾来渭南游玩过。相传范蠡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携西施离去,泛舟于千里江水之中。

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女子,都来这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上玩拾翠的游戏。特别是那一丛簇的村落,远远能看出来吴国旧地,晚上烟气散去,只见两三户人家散落在古渡口。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

全吴嘉会:即“吴会”,指苏州。嘉会,众美毕集。

渭南:县名,陕西省渭南县。也指渭河以南。柳水曾南游苏州,故有此句。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句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求降。

越相:指范蠡。相传范蠡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隐于五湖。

沧江:泛指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一作“沧波”。此句谓范蠡功成名就后归隐而去,与西施泛舟五潮。

盈盈者:姿态美好的女子。

拾翠:拾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语出曹植《洛神赋》。此指游春踏青等游乐活动。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

簇簇寒村:一丛簇的村落。江南乡村多临水,给人一种寒意,故云寒村。寒村,一作“寒竹”。

南朝路:借指春秋时吴国旧地。南朝历代统治者偏安江东一隅,其统治的范围包括了当初吴国故地。一作“南朝画”。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离愁¹白日斜(xié,旧时读xiá),吟鞭(biān)²东指³天涯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注释:¹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²吟鞭:诗人的马鞭。³东指:东方故里。⁴即:到。⁵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¹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²
译文: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¹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²花:比喻国家。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hàishī ·

gōngzhēn qīngdài 

hàodángchóubáixié yínbiāndōngzhǐtiān 
luòhóngshìqíng huàzuòchūngènghuā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十里楼台倚翠微¹。百花深处杜鹃²啼。殷(yīn)勤自与行人³语,不似流莺(yīng)取次飞。
译文:连绵十里的亭台楼阁,紧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过去,百花丛中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鸣。它们热切地叫着,仿佛要同行道中人说话。可不像那些黄莺儿,只管自由自在地来回乱飞。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¹翠微:青翠的山气,此指青翠掩映的山间幽深处。²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像“不如归去”。³行人:离别在外的游子。⁴流莺:指黄莺。⁵取次:随意、任意。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惊梦觉¹,弄晴时²。声声只道不如归³。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译文:从睡梦中惊醒时,杜鹃正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声声的啼叫听来愈加分明。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我又何尝没有返回家乡的想法?奈何那归去的日期啊,却至今难以确定!
注释:¹惊梦觉:从睡梦中惊醒。²弄晴时:弄指卖弄,杜鹃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³不如归:传说中杜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⁴天涯:指漂泊天涯的游子,即作者。⁵争奈:怎奈。⁶未可期:未可肯定的意思。

  这首词表现浪迹天涯的游子,急切盼归却又归期难定的苦闷心情。上片初闻杜鹃啼叫,触动情怀,感觉鸟儿在殷勤地与行人说话。下片写不断地听杜鹃啼叫后,心情变得十分烦躁,埋怨鹃鸟在作弄人,曲折地反映了生活对人的作弄最后用反跌之笔,强化了游子有家难归、孤独烦闷的心态。这首词构思巧妙,情感真挚,语言流丽,有一定的感染力。

  上片写羁旅行人梦中得到杜鹃“殷勤”劝慰:山色青翠、春深花繁之时,流莺漫不经心地随意飞鸣,唯有杜鹃善解人意,于百花深处向行人殷勤劝慰。“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真南》:“高山郁翠微”;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像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起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下片写杜鹃对行人梦醒之后的声声规劝:羁旅之人一梦惊醒,已是阳光明媚,杜鹃仍在喋喋不休,“声声只道不如归”,本是好心规劝,谁知却帮了倒忙,反而使得羁旅之人益发孤寂、更多春愁,惹得他久久蓄积在心的思归怀人之情倾泻而出,再也控制不住,因而斥责杜鹃,“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在晴朗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没有什么办法。结句以反诘句收束全词,突出行客思归怀人之深切,点明本词题旨,同时又回答了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规劝,句法巧妙,抒情委婉沉郁。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

  同样听到一种鹃声,不同的诗人、词家,可以从各自的处境、各样的角度写出不同的感受。杜荀鹤的“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是愤慨文章无用之言;韦应物的“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为何情”,是同情丈夫死在外地的寡妇之言;朱敦儒的“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是痛心国土沦陷,南北亲人不能团聚之言;范仲淹的“春光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是豁达之言;杨万里的“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是诙谐之言。晏几道这首词,则是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之言,写得真切,有一定的感染力;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参考资料:
1、 袁建林.杜鹃啼归:杜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6-57
2、 苏骅.月虽故乡明:乡情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132-133

zhètiān ·shílóutáicuìwēi

yàndào sòngdài 

shílóutáicuìwēi bǎihuāshēnchùjuān yīnqínxíngrén liúyīngfēi 
jīngmèngjiào nòngqíngshí shēngshēngzhǐdàoguī tiānshìguī zhēngnàiguīwèi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历稔(rěn)¹共追随,一旦辞群匹²
译文:多年来,我们一起共事,情好谊笃,如今即将与你们分别了,让人怎能不感伤。
注释:¹历稔:历年。稔:谷熟,谷一熟为一年。²群匹:群朋, 即诗题中的“故游”。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复如东注¹水,未有西归日。
译文:我这一去犹如东流的江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
注释:¹注:泻。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夜雨如空阶(jiē)¹,晓灯²暗离室。
译文:夜晚湿冷的雨如,淅沥落在空旷的台阶上,室内三杯两盏淡酒,促膝话别,彻夜不眠,不知不觉间曙色已跃上窗头。
注释:¹空阶:没有行人,没有行人的夜,可知已是夜深人静。²晓灯:破晓时室内显得暗淡的光。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xī)¹
译文:只好放下各自手中的杯盏,何时咱们还能像现在这样把酒尽欢。
注释:¹促膝:古人采用跪坐的姿势,对坐交谈时,彼此的能部相接近,叫“促膝”。

  此篇《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均题作《从镇江州与游故别》,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均误作《从政江州与故游别》。

  考何逊从镇江州,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510年(天监九年)旧历六月,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何逊仍从掌书记。第二次在公元517年(天监十六年)旧历六月,庐陵王萧续出为江州剌史,何逊以记室复随府江州。不久即去世。

  据诗意推测,此诗当作于第一次从镇江州时。全诗极力渲染与朋友离别时依恋难舍的情景,深婉动人。

  建安王萧伟礼贤下士,“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伟又穿凿园林,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梁书·萧伟传》)。公元507年(天监六年),何逊迁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深得萧伟信任,日与游宴。今从镇江州,将与故游离别,自然无限惆怅。故开头两句便说:“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历稔”,多年也。“群匹”,即指故游诸人。共事多年,追随左右,情好谊笃,不忍遽别。

  时萧伟任扬州刺史(治所在今南京),何逊亦在刺史幕中。南京濒临长江。长江之水西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如古乐府《长歌行》所吟咏的那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不禁睹物起兴,发出深沉的喟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这尚是虚拟。

  而眼前实景更是伤人怀抱:室外夜色深沉,雨声淅沥。酷热的夏夜,如果来一阵滂沱暴雨,带来些许凉意,或许可以冲刷掉离人的愁思,减轻一点人们的痛苦。却偏偏不是!这缠绵夜雨,点点滴滴,打在人踪寂寥的空阶之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空”字,增加了无限凄凉。而室内灯光朦胧,离筵草草,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离恨别愁!促膝话别,彻夜不眠,完全忘记了时间,曙光暗淡了灯光,方知东方之既白。

  一个“晓”字,潜藏着无限离别深情。叶矫然说:“何仲言体物写景,造微入妙,佳句实开唐人三昧。”(《龙性堂诗话》初集)而“夜雨”两句,正是这样的佳句。茫茫夜色,点点细雨,淡淡灯光,给这故游夜别的场面笼罩上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难怪陆时雍评此二句曰:“惨甚!闲闲两语,景色自成。”又曰:“‘林密户稍阴,草滋苔欲暗’,细写得幽;‘薄云岩际出,残月波中上’,轻写得妙;‘解缆及朝风,落帆依暝浦’,平写得帖;‘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深写得苦。此皆直绘物情,不烦妆点。”(《古诗镜》卷二十二)故游不堪离恨苦,更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离别在即,于是面面相觑,悲不自胜,不禁为之罢席。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同”字照应首句的“共”字,缠绵悱恻。而以设问作结,进一步抒发了“盛会难再”的深沉感慨,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何逊的诗,题材比较狭窄,多为赠答酬唱、送别伤离之作。而他的可贵之处,是很少无病呻吟。像这首诗写离别,将寻常情事,眼前景物,信手拈来,自然清新,且情景交融,颇为动人,前后照应,耐人寻味。特别是“夜雨”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唐人郑谷《文昌寓直》诗云:“何逊空阶夜雨平,朝来交直雨新晴。”于此可见其影响之深。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1-1072页

línxíngyóubié

xùn nánběicháo 

rěngòngzhuīsuí dànqún 
dōngzhùshuǐ wèiyǒu西guī 
kōngjiē xiǎodēngànshì 
xiāngbēijiǔ shítóng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译文: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¹家。
译文: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注释:¹君:指姓胡的隐士。

xúnyǐnjūn

gāo míngdài 

shuǐshuǐ kànhuāháikànhuā 
chūnfēngjiāngshàng juédàojūnjiā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帝乡¹岁云暮,衡门²昼长闭。
译文:皇家京城已经是岁暮,我的柴门白日常关闭。
注释:¹帝乡:汴京。²衡门:用横木做门,暗示住宅简陋。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五日免常参¹,三馆²无公事。
译文: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参,三馆关门停止办公事。
注释:¹五日免常参: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²三馆:昭文、国史、集贤三馆。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¹
译文:我因读书日里睡得迟,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注释:¹日高睡:睡至日上三竿始起。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睡起毛骨寒,窗牖(yǒu)¹琼花坠。
译文:睡起犹觉冷气透皮骨,窗外仍见雪花纷纷坠。
注释:¹窗牖:牖 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译文:披起外衣走出门外看,大雪飘飘扬扬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¹
译文:我哪敢为贫居而忧虑,聊且舒开笑脸庆丰岁。
注释:¹岁:年成,一年的收成。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译文:我月薪虽然毫无多余,晨炊还能日日相接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薪刍(chú)¹未阙(quē)²供,酒肴亦能备。
译文: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美酒佳肴尚能来置备。
注释:¹薪刍:刍薪柴和粮草。²阙:阙欠,应给而没给。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数杯奉亲老¹,一酌均²兄弟。
译文:几杯美酒孝敬给亲老,一杯不忘均分给兄弟。
注释:¹亲老:指父母。²均:全,都。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¹
译文:妻子儿女不会受饥寒,欢聚一起共同颂祥瑞。
注释:¹时瑞:当时的祥瑞,指这场冬雪。
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
因思河朔¹民,输挽供边鄙。
译文: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推拉货车供应给边鄙。
注释:¹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北方。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车重数十斛(hú)¹,路遥几百里。
译文:车子载着重货几十斛,艰难路程遥遥几百里。
注释:¹斛: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léi)¹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²
译文:疲弱牲口冻得走不动,车陷冻土再也拉不起。
注释:¹羸:羸瘦弱。²曳:牵引,曳引,拖。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夜来何处宿,阒(qù)¹寂荒陂里。
译文:日来天寒又在哪里宿,只能露宿荒坡野地里。
注释:¹阒:阒寂静 。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又思边塞兵,荷戈¹御胡骑。
译文:再想那遥远的戍边卒,日日肩着戈戟防胡骑。
注释:¹荷戈:荷:背,负;戈:古代兵器。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¹
译文:城上军旗高高随风扬.城楼日日警觉望烽燧。
注释:¹烽燧: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译文:弓硬挽弓还需添力气,盔甲冰寒冷入骨与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今日何处行,牢落¹穷沙际。
译文:今日边兵更在何处行。想必走在荒僻边陲地。
注释:¹牢落:稀疏,荒芜。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译文:自我揣念又是何等人?苟且偷安竟然能如此!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深为苍生蠹(dù)¹,仍尸谏官位。
译文:深感自是损民小蠹虫,至今仍空占着谏官位。
注释:¹蠹:蠹蛀虫。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jiǎn)(è)¹无一言,岂得为直士²
译文:虽然刚直可又无一言,岂能称为正直之朝士?
注释:謇谔:謇谔亦作“ 謇鄂 ”,“ 謇愕 ”,正直敢言。²直士:正直、耿直之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¹
译文:赞誉贬斥默默两无言,岂能称为公正的良史?
注释:¹良史: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译文:我没有耕耘过一亩田,手中更未握持一枝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译文:深愧心无富国裕民术,也缺平定边疆之谋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空作对雪吟,勤勤¹谢知己。
译文:只能空赋对雪之诗篇,殷勤酬谢深情的知己。
注释:¹勤勤:殷勤,诚挚。

  全诗可分五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飘飘满天地”,从题面叙起,写岁暮深居值雪。这段文字很平,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气的奇寒:“衡门昼长闭”“五日免常参”二句写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简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官署亦不办公,这些都间接表明岁暮天寒的影响。“睡起毛骨寒,窗牅琼花坠”则是通过描写漫天飞扬的大雪直接表达天气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闲逸。既无案牍劳形之苦,复多深日读书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一日睡起,忽觉寒气入骨,有玉屑一样的白花飞入窗内,于是“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十个字对雪没有作细致的描绘,却全是一种潇散愉悦的情味。这里写天寒,写闲逸,无不是为后文写边地兵民劳役之苦作铺垫或伏笔。

  第二段从“岂敢患贫居”到“相聚歌时瑞”,承接上段,写家人团聚,赏白雪而庆丰年。值得玩味的是从篇首“衡门句到这一段,诗人一再称穷。“贫居”固然是穷,“月俸无余”、“数杯”、“一酌”亦无不意味着穷。其实这倒不是他真的要发什么官微不救贫一类的牢骚,而是别有用意。他虽说“穷”,却不愁薪米、能备酒肴,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这大雪纷飞的岁暮,他们能共享天伦之乐,共贺“瑞雪丰年”。这里句句流露出一种“知足”之乐,言“贫”倒仿佛成了谦词。所以,诗人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贫亦有等,从而为后文写真正贫而且困的人们再作地步。晚唐罗隐诗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从“相聚歌时瑞”的人们联想到长安贫者,替他们说了一点话。王禹偁这里的写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远,语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领起,至“阒寂荒陂里”句,转而以想象之笔写“河朔”人民服劳役的苦况。关于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餽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俱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此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则以“又思”二字领起,至“牢落穷沙际”句,进而写兵役的苦况。

  这两段所写河朔兵民之苦,与一二段所写身在帝乡的“我”的处境,适成对照。一方是闲逸,而一方是不堪劳碌:服劳役者“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赢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楼自望烽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一方无冻馁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沟壑沙场之忧:或日宿“荒陂里”,或转辗于“穷沙际”。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河朔军民之深厚同情,从而引出一种为官者为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无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内疚。

  从“自念亦何人”到篇终为第五段,作自责之词而寓讽谕之意。看出诗人内疚很深,故出语沉痛。他觉得贪图一己的安逸是可耻的“偷安”,感到自己身为“拾遗”而未能尽到谏官的责任,身“直史馆”而未能尽到史官的责任,不足为“直士”、不足为“良史”。“不耕一亩田”,又无“富人术”,有愧于河朔之民;“不持一只矢”,又乏“安边议”,有负于边塞之兵;更对不住道义之交的热忱期望。所以骂自己为人民的蛀虫--“深为苍生蠹”。而事实上,王禹偁本人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是不当任其咎的。他在此诗以及其他诗中的自责之词,一方面表示他不愿尸位素餐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无功食禄之辈的讽刺。

  全诗层次极清楚,主要运用了对比结构,但这不是两个极端的对比,而是通过“良心发现”式的反省语气写出,对比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有一种恳挚感人的力量。全诗语意周详,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间作排比,却毫无拖沓之嫌。其所以“篇无空文”,实在于“语必尽规”。因此,此诗不仅在思想上继承杜甫、白居易系心民瘼的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也深得白诗真传,以平易浅切见长。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初步表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待征。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19-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