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樾寒潭土作宫,杨枝柏叶五年中。论成永作将来眼,第一功归大小空。
清樾寒潭土作宫,杨枝柏叶五年中。论成永作将来眼,第一功归大小空。

shíhuàyuántōngsuísānshǒuèr--shèngzhòng

qīngyuèhántánzuògōngyángzhībǎiniánzhōnglùnchéngyǒngzuòjiāngláiyǎngōngguīxiǎokōng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破灭,非兵¹不利,战不善²,弊(bì)在赂(lù)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注释:¹兵:兵器。²善:好。³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⁴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⁵互丧:彼此相继灭亡。⁶率:都,皆。⁷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⁸完:保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以攻取¹之外,小²则获邑(yì),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³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祖父,暴霜露,斩荆(jīng)(jí),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ji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¹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¹¹。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¹²矣。至于¹³颠覆¹⁴,理固宜然¹⁵。古人云:“以地事¹⁶秦,犹抱薪(xīn)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¹⁷
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注释:¹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²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³其实:它的实际数目。⁴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⁵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⁶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⁷视:对待。⁸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⁹然则:既然这样,那么。¹⁰厌:同“餍”,满足。¹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¹³判:决定。¹³至于:以至于。¹⁴颠覆:灭亡。¹⁵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¹⁶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¹⁷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¹²五国迁灭³,何哉?与嬴(yíng)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qīng)为计,始¹⁰¹¹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¹²,李牧连却之¹³。洎(jì)¹⁴牧以¹⁵¹⁶诛,邯(hán)(dān)为郡¹⁷,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¹⁸,可谓智力¹⁹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²⁰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²¹,当²²与秦相较,或未易量²³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注释:¹终:最后。²继:跟着。³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⁴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⁵既:已经。⁶免:幸免。⁷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⁸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⁹斯:这。¹⁰始:才。¹¹速:招致。¹²再:两次。¹³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¹⁴洎:及,等到。¹⁵以:因为。¹⁶谗:小人的坏话。¹⁷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¹⁸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¹⁹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²⁰向使:以前假如。²¹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²²当:同“倘”,如果。²³易量:容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呜呼!以¹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²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³。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¹⁰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¹¹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注释:¹以:用。²礼:礼待。名作动。³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状。咽:吞咽。⁴势:优势。⁵而:却。⁶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⁷劫:胁迫,劫持。⁸日:每天,名作状。⁹月:每月,名作状。¹⁰以而。¹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¹,而犹有可以²不赂而胜之之势。苟³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¹势弱于秦。于:比。²可以:可以凭借。³苟:如果。以,凭着。⁴下:降低身份。⁵从:跟随。⁶故事:旧事,先例。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弊地,封天下弊谋臣;以事秦弊心,礼天下弊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弊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弊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弊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弊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弊中,付弊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弊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弊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弊地。子孙视弊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弊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liùguólùn

xún sòngdài 

    liùguómiè fēibīng zhànshàn zàiqín qínérkuī mièzhīdào huòyuē liùguósàng shuàiqín yuē zhězhěsàng gàishīqiángyuán néngwán yuē zàiqín 

    qíngōngzhīwài xiǎohuò chéng jiàoqínzhīsuǒ zhànshèngérzhě shíbǎibèi zhūhóuzhīsuǒwáng zhànbàiérwángzhě shíbǎibèi qínzhīsuǒ zhūhóuzhīsuǒhuàn zàizhàn juéxiān shuāng zhǎnjīng yǒuchǐcùnzhī sūnshìzhīshèn rén cǎojiè jīnchéng míngshíchéng ránhòuānqǐn shìjìng érqínbīngyòuzhì ránzhūhóuzhīyǒuxiàn bàoqínzhīyàn fèngzhīfán qīnzhī zhànérqiángruòshèngpàn zhìdiān rán rényún  shìqín yóubàoxīnjiùhuǒ xīnjìn huǒmiè  yánzhī 

    rénwèichángqín zhōngguóqiānmiè zāi yíngérzhùguó guósàng miǎn yānzhàozhījūn shǐyǒuyuǎnlüè néngshǒu qín shìyānsuīxiǎoguóérhòuwáng yòngbīngzhīxiào zhìdānjīngqīngwéi shǐhuòyān zhàochángzhànqín èrbàiérsānshèng hòuqínzhàozhězài liánquèzhī chánzhū hándānwéijùn yòngérzhōng qiěyānzhàochǔqínmièdàijìnzhī wèizhìwēi zhànbàiérwáng chéng xiàngshǐ使sānguóài rénqín xíng liángjiàngyóuzài shèngzhīshù cúnwángzhī tǎngqínxiāngjiào huòwèiliáng 

     qínzhīfēngtiānxiàzhīmóuchén shìqínzhīxīntiānxiàzhīcái bìng西xiàng kǒngqínrénshízhīxiàyàn bēi yǒuzhīshì érwéiqínrénwēizhīsuǒjié xuēyuè wáng wéiguózhěshǐ使wéiwēizhīsuǒjiézāi 

    liùguóqínjiēzhūhóu shìruòqín éryóuyǒuérshèngzhīzhīshì gǒutiānxiàzhī xiàércóngliùguówángzhīshì shìyòuzàiliùguóxi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芳原绿野恣(zì)¹时,春入遥山²碧四围。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游赏,远山春意正浓,四周一片碧绿苍翠。
注释:¹恣行:尽情游赏。²遥山:远山。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¹逐乱红²穿柳巷,困碧流水坐苔矶。
译文: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穿过柳丝飘摇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时,就坐在溪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注释:¹兴:乘兴,随兴。²乱红:指落花。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醉 一作:劝)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醉 一作:劝)
译文: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yǎn)¹莫忘归。
译文: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乐而忘返。
注释:¹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这首诗是宋代“理学派”的作品。作者描写了清明节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将追逐落花的小游戏写进了诗里,在平添几许稚趣的同时,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

  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日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或许诗里人是想随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头,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

  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诗里用到的一些词汇起到了美化主题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围”,“兴逐”“苔矶”,“十分劝”,“况是”,“游衍”,“暮忘归”。其实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张的,但这更增加了诗句的浪漫色彩,灵动固然来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写不出如此跌宕的诗来的。

  理学派的文章离不开思索,细读一读这首作品里也是将一种思考嵌在字里行间。思索的对错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去判断了,但只要作者有意处处留下思绪,作品就算是难得了。

jiāoxíngshì

chénghào sòngdài 

fāngyuán绿xíngshí chūnyáoshānwéi 
xìngzhúluànhóngchuān穿liǔxiàng kùnlínliúshuǐzuòtái 
zhǎnjiǔshífēnzuì zhǐkǒngfēnghuāpiànfēi  (zuìzuò quàn )
kuàngshìqīngmínghǎotiān fángyóuyǎnwàngguī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¹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hùn)²,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译文:五帝时候的礼仪制度不同,三王时候的礼仪制度也各不相同,气数到了极限,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非和是本来就是互相排斥的,施行仁德不能拯救社会的混乱,实行赏罚难道就可以惩戒时代的清浊吗?春秋时代是祸乱破败的开始,战国时又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秦汉时期也没有什么改变,更增加了人民的怨恨和苦难,哪里还考虑百姓的死活,只要对自己有利就满足了。
注释:¹伊:发语词。²溷乱:混乱。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¹,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译文:从那时到现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在各个方面,虚伪奉承的歪风日甚一日,刚强正直的品德逐渐消亡,舔痔疮的人可以乘四匹马拉的车,正派的人只能徒步而行,对豪强之家溜须拍马,稍微有点骨气、敢于反抗这恶劣风气的,立即遭到祸殃。不择手段追逐名利者指日高升。富贵昌盛,好坏不分,冷热难辨,奸邪之人飞黄腾达,正直的人只能隐居潜藏。
注释:¹捷慑逐物:急切而唯恐落后地追逐名利权势。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¹斯瘼²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yín)³。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译文:追究这弊病的兴起实在是因为当政者不贤明。女人和宦官掩住了皇帝的耳目,宠臣把持了国家的大权。他们所喜好的人,千方百计让其长出羽毛;他们所讨厌的人,就不择手段找缺点毛病。正直之士即便想谒诚尽忠,为国效命,也如同面临绝险的境地,找不到路径。皇宫的大门既然打不开,又加上一群恶狗汪汪乱叫,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还在放纵自己的嗜好欲望,只贪眼前之欢。这和渡海的大船失去了舵盘,坐在干柴上等待燃烧有什么两样。荣幸地被重用者都是些善于阿谀奉承之辈,有谁知道辨别他们的美丑。所以,连法律禁令都屈于豪门贵族,皇恩厚泽怎么能到达贫寒之家。宁可忍饥耐寒在尧舜时的灾荒之岁,也不吃饱穿暖在现在的丰收之年。坚持真理即使死去也是活着,违背正义即使活着也等于死了。
注释:¹原:推究。²瘼:病,这里指弊病。³狺狺:狗叫声。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¹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²³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译文:有一秦地的人作诗说:“太平盛世不能等到了,人的生命是不能延长的。只好看风使舵,顺水推舟吧!谁有权势谁就是贤德之人。满肚子学问比不上一袋子钱更实用。卑躬屈膝就可以成为富贵人家,刚直的人只能依门而立。”
注释:¹河清:语出《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传说黄河一千年清一次,黄河一清,清明的政治局面就将出现。²激:指猛吹。³靡:倒下。⁴文籍:文章典籍。代指才学。⁵伊优:逢迎谄媚之貌。⁶北堂:指富贵者所居。⁷抗脏:高尚刚正之貌。⁸倚门边:是“被疏弃”的意思。
鲁生闻此辞,繫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鲁生闻此辞,繫(xì)而作歌曰:势家¹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²怀金玉³,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译文:鲁地的人听到这些话,接着作歌说:“豪门势家处处遂心满意,咳出的唾沫都能被当作珍珠。贫苦的人空怀美好的理想和才华,如同芬芳的花卉变成喂牛的干草。有才德的人即使一个人很清醒,也只能被那些愚蠢的人所困。暂且守你的本分吧!不要再白白地奔走,痛苦、悲哀,这就是命运。
注释:¹势家:有权有势的人。²被褐:披着短褐的人,借指贫穷的人。³金玉:借喻美好的才德。⁴兰蕙:两种香草名。⁵刍:饲草。⁶独悟:犹“独醒”。《楚辞·渔父》中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⁷尔分:你的本分。⁸空驰驱:白白奔走。

  东汉时期,处于外戚、宦官篡权争位的夹缝中的士人,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抒情,宣泄胸中的垒块。赵壹《刺世疾邪赋》就是这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压抑在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在文中化为激切的言词,尖锐揭露了东汉末年邪孽当道、贤者悲哀的的黑暗腐朽的社会本质:“舐痔结驷,正色徒行”,“邪夫显进,直士幽藏”。甚至敢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执政”的最高统治者:“原斯瘼之攸兴,实执政之匪贤”。最后由“刺世”发展到同这黑暗的世道彻底绝决的程度:“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此赋在仅四百余字的篇幅中,对黑暗腐败政治的揭露抨击,其尖锐激烈直截了当,在整个汉赋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引人瞩目。赋一开始,就将批判的锋芒毫不含糊地指向了自五帝三王以来迄今一切封建末世:“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而只能愈演愈烈:“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即在于统治者“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其深刻犀利,实为一般惯于恪守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所不能及。继之又通过反复对比,对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公开曝光:“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实执政之匪贤,近习秉其威权”,那么不贤之人能执政、宦官近习能秉权的原因说到底还在于“九重既不可启”。

  这样就层层深入地活画出了具有东汉末世时代特点的那种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极端腐败的政局。因此,他义无返顾地表示: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与之毫不妥协地抗争,愤怒激越的感情,直如火山喷发,震人心魄。

  此赋在抒发自己感情时直率猛烈,痛快淋漓,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揭露批判时政的深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与思想内容相协调,此赋一改堂皇典雅而为疏朗明快。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 等.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416-419
2、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51-52

shìxié

zhào liǎnghàn 

    zhītóng sānwángyòutóngyuè shùránbiànhuà fēishìxiāngfǎn zhèngnéngjiùshìhùnluàn shǎngchéngshíqīngzhuó chūnqiūshíhuòbàizhīshǐ zhànguózēng qínhànxiāngyuè nǎigèngjiāyuàn nìngshēngmínzhīmìng wéiér 

    jīn qíngwěiwànfāng nìngchǎnchì gāngxiāowáng shìzhìjié zhèngxíng míngshì pāiháoqiáng yǎnjiǎnfǎn zhìjiùyāng jiéshèzhú yuèchāng húnrántónghuò shúwēnshúliáng xiéxiǎnjìn zhíshìyōucáng 

    yuánzhīsuǒxīng shízhízhèngzhīfěixián yǎnshìtīng jìnbǐngwēiquán suǒhàozuānchūmáo suǒgòuqiúbānhén suījiéchéngérjìnzhōng juéxiǎnéryuán jiǔchóng yòuqúnfèizhīyínyín ānwēiwángdàn shìqián shèhǎizhīshīduò zuòxīnérdàirán róngyóushǎn shúzhībiànchīyán jìnnáoshì ēndàidānmén nìnghányáoshùnzhīhuāngsuì bǎonuǎndāngjīnzhīfēngnián chéngsuīérfēiwáng wéisuīshēngérfěicún 

    yǒuqínzhě nǎiwéishīyuē qīng rénmìngyán shùnfēngcǎo guìzhěchēngxián wénsuīmǎn nángqián yōuběitángshàng kàngzāng ménbiān 

    shēngwén érzuòyuē shìjiāduōsuǒ tuòchéngzhū huái怀jīn lánhuìhuàwéichú xiánzhěsuī suǒkùnzàiqún qiěshǒuěrfèn kōngchí āizāiāizāi shìmìng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xī)¹,疏雨潇潇。绮窗²外、秋声败叶狂飘。潇摇。奈寒漏永,孤帏(wéi)³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qīn)(yuān)枕,闲过清宵。
译文:小庭院里的淅淅冷风和潇潇大雨,将我从梦中惊醒。雕饰精美的窗外,秋风吹着落叶疯狂的飞舞。我的潇儿也被吹向了远方。无奈这漫漫长夜,她孤独一人守在静悄悄的闺房里,让流泪的蜡烛白白的烧尽。无由缘,独自拥着鸳鸯被枕,徒然度过清静的夜晚。
注释:¹淅淅:形容风声。²绮窗:雕刻或绘饰得很精美的窗户。³孤帏:孤单的床帐。⁴衾鸳:绣有鸳鸯的被子。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¹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²无聊。
译文:寂寞冷落,爱怨牵缠,怎奈她年少又格外娇艳。觉得近来,憔悴而失去了旧日的风范。悲伤魂销。想重温那欢乐愉快的美梦,却被烟雾迷漫的水面相阻隔,日后的约会正遥遥无期。试问,这样的日子还要经历多久,如何才能承受得起这么多的郁闷啊!
注释:¹争向:怎奈。²如许:如此,这样。

línjiāngxiānxiāndiào--liǔyǒng

mèngjuéxiǎotíngyuànlěngfēngshūxiāoxiāochuāngwàiqiūshēngbàikuángpiāoxīnyáonàihánlòuyǒngwéiqiāolèizhúkōngshāoduānchùshìxiùqīnyuānzhěnxiánguòqīngxiāo

xiāotiáoqiānqínghènzhēngxiàngniánshǎopiānráojuéxīnláiqiáocuìjiùfēngbiāohúnxiāoniànhuānshìyānhòuyuēfāngyáoháijīngsuìwènzěnshēngjìnliáo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河汉¹,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sài)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译文:渺远的星河,像无数盏悬挂在秋城上空的灯。辗转难眠只能披衣下床,仰望天空,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离别呀离别,虽能仰望同一片银河,却被千山万水阻隔。
注释:¹河汉:这里指天上的银河。

    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全词一共可以分为三层。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是第一层。作者用简洁的词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河汉图。天,深邃,高远;天上繁星,清冷、光亮,就像无数盏灯悬挂在秋城的上空。星河,无边无际,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这一层是在为写相思渲染凄清的气氛。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是词的第二层,这又是一幅图画。在凄冷的拂晓时分,“愁人”披衣下床,仰望天空,思念着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相思”是这首词的中心。“起望”说明秋城河汉图是“愁人”眼中景。“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月夜怀远》),这一夜辗转反侧,因无法入睡,才起望相思,看到广阔星河,让人顿觉长夜漫漫。这起望相思的情景又让人联想到“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的意境。她望着银河,想着对方此时也许同样在仰望星空思念自己,这时,他们的心贴近了。这种神交是他们唯一的联系。虽然她暂且把自己的情思寄给河汉,河汉却引起她新的更深的忧愁。“塞北江南别离”写的是离别,想的是相逢,比相思更进一层。他们的离别是塞北江南的遥远离别,相聚的路途阻隔这千山万水。鱼雁传书恐怕都做不到。相逢的渴望在这天遥地远的困难中愈显强烈。

  末句“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由相逢的渴望进而想到相逢的可能性。仰望银河,想到牛郎织女,于是联系双方的心的银河仿佛横亘在江南和塞北之间,阻绝了他们相会的道路。

  这首词,既写了“愁人”长夜不眠,起望相思,这是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里常见的;也写了别后相逢难再,这在诗词中也不乏先例。但以前诗词中“相见时难”的慨叹多来自蓬山万重式的人为阴隔,而这首词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形成因果关系。这两人江南塞北之距,犹如牛郎织女的银河之阻。空间大,成了他们相见难的原因。距离遥远,相见无期是主人公愁苦的两端。这是在交通不便,地球显得特别大的古代,空间感必然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的强度,随着相思之情的发展而增大。词作开始写眼前景相思情,是以往愁绪的延绪。接着写当想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时,她的忧思加重,末句联想到未来,以“路绝”写别离的痛楚。相逢的机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断绝,这样的离别与死别有什么区别呢?全词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气氛中结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