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余轮邪,吾不随尔驰逐;谓予扇邪,吾不乱尔寒燠。
宽燥厚缓者,老人之养安;质朴自然者,野人之无欲。
娱尔以贝叶铜瓶,文尔以绳床筇竹。
跏趺主人百不能,一裘一葛□□□。
谓余轮邪,吾不随尔驰逐;谓予扇邪,吾不乱尔寒燠。
宽燥厚缓者,老人之养安;质朴自然者,野人之无欲。
娱尔以贝叶铜瓶,文尔以绳床筇竹。
跏趺主人百不能,一裘一葛□□□。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译文: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四方:指各处;天下。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chāngzhuóquánsòngwángzi--shì

sòngxíngjiǔqiánquàněrbēiquán

chùtóujiànfāngtóngshuǐzhōngtiān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暮境¹难禁日月催,腊醅(pēi)²初见拆泥开。
译文:晚年境况禁不住时间摧残,腊月酿制的酒才刚刚打开。
注释:¹暮境:晚年的境况。²腊醅:腊月酿制的酒。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压车麦穗(suì)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译文: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阵阵袭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薄饭蕨(jué)(wēi)¹端可饱,短衫纻(zhù)葛亦新裁。
译文:粗茶淡饭的确可以吃饱,粗布麻衣一样裁剪穿着。
注释:¹蕨薇: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宦涂¹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译文:自古仕途多忧患,暮年能从事农业生产实在是快乐的呀!
注释:¹宦涂:指官场仕途。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清瑟(sè)¹(yuàn)遥夜²,绕弦风雨哀。
译文: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注释:¹清瑟:即凄清的瑟声。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²遥夜:长夜。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孤灯闻楚角¹,残月下²章台³
译文: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注释:¹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²下:落下。³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在今湖北省潜江市。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芳草¹已云暮²,故人殊³未来。
译文: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注释:¹芳草:这里指春光。²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³殊:竟,尚。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乡书¹不可寄²,秋雁(yàn)又南回³
译文: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¹乡书:指家书,家信。²不可寄:是说无法寄。³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灯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灯”、“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灯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杜甫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

zhāngtái

wéizhuāng tángdài 

qīngyuànyáo ràoxiánfēngāi 
dēngwénchǔjiǎo cányuèxiàzhāngtái 
fāngcǎoyún rénshūwèilái 
xiāngshū qiūyànyòunánhuí 
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在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疏影¹临书卷。带霜华、高高在下,粉脂都遣(qiǎn)。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粉啼痕休泫²。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³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zhàng),夜中展。
译文:梅花疏朗的影子落在了书卷上。此时的梅花带着霜华,高高低低,看不到一点粉红的颜色。那梅花别是一种幽情和妩媚,故不须红烛滴泪照明。皓月之下,月光照在朵朵梅花上如同洁白的蚕茧纸。恰好这梅花之形与其神相映照,仿佛是随意画出的淡墨写意,这美妙的图画就好像是在夜间展开的一幅出神入化的障子。
注释:¹疏影:指疏朗的梅影。²泫:下滴貌。冰茧,即蚕茧纸。³花神:指花之精神、神韵。⁴写照:犹映照。⁵泼:指泼墨写意。⁶素障:即障子。
残釭掩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典。休便把,落英剪。
残釭(gāng)¹掩过²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líng)³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shuāng)(qiú)。休便把,落英剪。
译文:将残灯遮起,再看那梅影就更加清晰动人。刚刚绽放的梅花像是开放的玉芙蓉,处处是银白色的花瓣,这美丽的花朵正好慰藉我的心境,不管外界沧桑变化。隔开了尘世和其中庸俗肮脏的世事,避开繁华热闹。西风吹来,帘幕舞动,我久久不能入睡,这样的悠闲自在的时光,舍得把鹔鹴裘典当出去来换取。不要把枯萎的梅花修剪掉了。
注释:¹残釭:将要熄灭的灯粉。²掩过:犹遮蔽起来。³鹤翎:本指鹤之羽毛,此处喻白色的花瓣。⁴银扁,遍地银白色。 扁,通“遍”。⁵浮云苍犬:犹白云苍犬(或白云苍狗),即白衣苍狗。即谓变化巨大之意,后以之喻世事无常,变化剧烈。⁶隔:隔开、分开。⁷软红:犹软红尘,即繁华热闹之意。⁸恁:如此、这样。⁹鹴裘典,即典当鹴裘。鹴裘,鹔鹴裘。相传为司马相如所制。一说用鹔鹴鸟皮做,一说用鹔鹴飞鼠皮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酒浇胸次¹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zhēng)(róng)²
译文: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平,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
注释:¹胸次:胸中,胸间。亦指胸怀。²岁峥嵘:岁月峥嵘,形容苍竹出于寒冬严峻天气。峥嵘,高峻貌,引申为卓越,不平凡。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卧龙¹(yǎn)(jiǎn)²雷不惊,公与此君³俱忘形。
译文: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
注释:¹卧龙:此处形容树木或树根盘曲之状。²偃蹇:横卧的样子。³此君:竹的代称。这里用的是王徽之的故事。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晴窗影落石泓¹处,松煤²浅染饱霜兔³
译文: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
注释:¹石泓:砚台的别称。²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³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中安三石使屈蟠(pán)¹,亦恐形全便飞去。
译文: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注释:¹屈蟠:盘曲。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参考资料:
1、 龙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43-54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