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卷地起氛埃,山隐看花日几回。
草草杯盘携社酒,今朝兄弟肯同来。
东风卷地起氛埃,山隐看花日几回。
草草杯盘携社酒,今朝兄弟肯同来。
钱时

钱时

严州淳安人,字子是,号融堂。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 3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一尺¹过江山,万点长淮²树。石上水潺(chán)潺,流入青溪³去。
注释:¹一尺:形容远山低矮。²长淮:淮河。³青溪:三国时吴国所凿东渠,经今南京入秦淮河。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yuè)¹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注释:¹度樾:经过树荫遮蔽之处。樾:道旁成荫树木。
此词通过写景抒发旅思。远山丛树,渐去渐远,身旁清冽的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汇入青溪。虽是六月盛夏,度樾穿云于阴森的山道,仍觉风寒林黑,晨昏难辨。未明写“旅思”,而“旅思”自现。

shēngcházi··--wěi

chǐguòjiāngshānwàndiǎnzhǎnghuáishùshíshàngshuǐchánchánliúqīng

liùyuèběifēnghánluòcháoyuè穿chuānyúnlínhēixíngrén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理世¹²轻士,弃捐³湘之湄
译文:太平世道当然看不起学子才人,我们自然被抛弃流放到潇湘边上。
注释:¹理世:治世,太平世界。理,避高宗李治讳而代替“治”字。²固:本来,当然。³弃捐:弃舍,遗弃。指不加任用。⁴湄:水边。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阳光竟¹四溟²,敲石³所施
译文:仿若太阳的光芒已普照四海,像敲石闪出的火花就毫无用处一样。
注释:¹竟:终, 完全。这儿是遍布的意思。²溟:海。³敲石:这儿指敲击石块以取火光。⁴安:何,什么。⁵施:为,用。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shā)¹²枯干,低昂互鸣悲。
译文:我们像被摧残了羽毛的鸟儿停在枯枝,高吟低唱相互应和,声声悲伤。
注释:¹铩羽:羽毛被摧残脱落。铩,伤残。²集:群鸟停聚在树上。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¹云吐风寒,寂历²穷秋³时。
译文:北方的黑云吹来了阵阵风寒,在这深秋季节,一片空寂荒凉。
注释:¹朔:北方。²寂历:犹寂寥,冷寂空旷的样子。³穷秋:深秋。穷,终尽,末了。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君子尚¹容与²,小人守³(jīng)
译文:处境凶险,君子们更注重从容闲逸,小人们只是畏缩自保,战兢恐慌。
注释:¹尚:崇尚。²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³守:保全。⁴兢危:小心畏惧。兢,小心谨慎。危,畏惧忧恐。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惨凄日相视,离忧¹²³滋。
译文:悲凄时,我们天天相互探视,忧愤之情又因此而不断滋长。
注释:¹离忧:忧愁怨愤。²坐:因。³自:自然地。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zūn)¹酒聊²²可酌(zhuó),放歌谅³
译文:斟饮几杯酒,自己可以聊且忘忧,而纵情歌唱,那肯定别人决不会听赏。
注释:¹樽:盛酒器。²聊:姑且。³谅:确实,委实。⁴徒:白白地。⁵为:做事。这里指唱歌。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惜无协律¹者,窈(yăo)(miăo)²³吾诗。
译文:只可惜,眼下你这位调音知己不在,不能把我们的诗歌美妙地弹唱。
注释:¹协律:调正音律,使之协和。²窈眇:美妙。³弦:琴弦。这儿用做动词,用琴弹奏。

  此诗对朝廷权贵扼杀人才深表痛疾不平,对他们遭贬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并表达了柳宗元与他们之间相互慰藉、坚贞不屈的知己友情。

  首四句,为吴武陵这样横遭贬谪的人才而愤激不平。诗意是说,太平世道当然会轻视人才,把他们弃置在边荒的潇湘之边,正如敲石所击出的小小火花,在阳光普照之下毫无用处一样。这是柳宗元满腔愤怒而发出的控诉和辛辣讥讽。在权贵们看来,当时世道太平,阳光普照,根本用不着革新多事,有所作为,这是权贵打击摧残才士的无耻借口。他们竭力掩盖国事的矛盾、弊端和危机,仇视改革,排斥新秀,只知一味地谄谀奉承,沉湎享乐而不以为耻,其腐朽黑暗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太平盛世可言,当然也没有阳光普照。其实是权贵们害怕杰出人才参与朝政,有所作为,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对那些显露出才华而又不肯屈从的人才,横加指责和挑剔,一开始就进行无情的扼杀和摧残。这四句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反语讥讽,“理”实为乱,“阳光”实为黑暗。其次是隐喻,前二句与后二句构成比喻关系,但没有使用比喻词。

  中间八句是对那些坚贞不屈而遭贬的人才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诗人将他们比作一群“铩羽”的乌鸦,在寒冷的秋天中饱受风寒的迫害。它们无法逃避是因为乌鸦停集在枯干上,没有遮蔽和凭靠。这里,“穷秋”象征恶劣的时局,“风寒”比喻无情的迫害,而“枯干”比喻才士们没有坚固的政治基础。因为这种情况牵涉到柳宗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所以这儿只好隐晦一些,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可以参看柳宗元的《感遇二首》。同时,由于这些才士能坚持君子的品德,不为所屈,遭受的打击就更为无情,处境悲惨,忧愁日深。

  最后四句,表达了柳宗元与这些遭贬才士饮酒赋诗,聊以自慰以及所结下的深厚知己之情。为了发泄悲愤,排遣苦闷,遭贬的才士只能以酒消愁,以诗抒怀。放声高歌,权贵们是不会听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欣赏理解。吴武陵北归之后,柳宗元感到少了一个知音,深表惋惜。

línglíngzèngqīngyuánshìjiǎnlíng--liǔzōngyuán

shìqīngshìjuānxiāngzhīméi

yángguāngjìngmíngqiāoshíānsuǒshī

shāgànángmíngbēi

shuòyúnfēnghánqióngqiūshí

jūnzishàngróngxiǎorénshǒujīngwēi

cǎnxiāngshìyōuzuò

zūnjiǔliáozhuófàngliàngwèi

xiézhěyǎomiǎoxiánshī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shèn)气象楼台¹”,初未之信。
译文:我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注释:¹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庚寅季春¹,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²走使³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chù)如奇峰,联如叠巘(yǎn),列如崪(zú)(xiù),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xiè),骤变歘(xū),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¹⁰(cuó)(é)¹¹,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¹²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jīng)旗之饰,瓮(wèng)¹³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¹⁴,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¹⁵》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译文: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乡亲们都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和陈姓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重叠叠的山岭、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其中有佛寺、道观、山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往往像这样,我因此才相信。
注释:¹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²颖川主人:姓陈的主人。陈姓以颖川为郡望。³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⁴第:只。⁵叠巘:重重叠叠的山岭。⁶崪岫:险峻的山峰。⁷欻起:忽起。欻,快速。⁸鱼鳞相比:像鱼鳞一样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⁹浮图:佛塔。¹⁰三门:此指寺院大门,即山门。¹¹嵯峨:形容山势高峻。¹²公输:名班,即鲁班,一作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巧匠。¹³瓮盎:二者都是腹大的陶制盛器。¹⁴晡:申时,黄昏时分。¹⁵笔谈:即《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著作。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噫嘻!秦之阿房¹,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²
译文: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时运一去,朝代更换,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注释:¹阿房:与以下“章华”“铜雀”“临春”“结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宫名或楼名。²何暇蜃之异哉:为“何暇异蜃”的倒装,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意思是不值得惊讶。暇,空闲。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作者在某日中午至黄昏意外所见的海市蜃楼,从“海中忽涌数山”到一切幻景“冉冉漫灭”的全过程,再从海市的壮观和幻灭,联想到曾经烜赫一时的豪华宫殿楼台以及它们的主人的悲剧,抒发生灭无常、荣枯莫测的历史感慨。全文将海市蜃楼景色描绘得传神入化,又联想到人世沧桑,饱含着哀国叹时的幽咽情怀。

  作者先说读《汉书·天文志》时,根本就不相信“海旁蜃气像楼台”的说法。等到避寇海滨,家童跑来报告海上出现海市,父老以为怪异的时候,先是“骇而出”,接着登楼而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簪(檐)牙历历,极公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最后说“《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作者由原先的不相信,到骇而出,再到看得入迷,看得津津有味,再到完全相信,把眼见为实的海市情形描写得极为精彩。更妙的是文章的结尾,笔锋一转,说“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异哉!”这就把历史的真实与现实海市的虚幻糅合在一起,说无暇惊诧感叹,实际上是对历朝历代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观楼宇的强有力的批判。

  《蜃说》主要记叙作者在某日中午至黄昏意外所见的海市蜃楼,从“海中忽涌数山”到一切幻景“冉冉漫灭”的全过程,着意突现其生灭无常、荣枯莫测的情境。

  “海市”时而像奇峰重峦,连绵不断;时而又化作鳞次栉比的城郭楼台和寺庙飞搪,时而又变为人物走兽、旌旗、器皿之状。最后,全部归于烟消云散,大海依然如故。“海市蜃楼”,何其命短!“《蜃说》的叙事状物固然堪称楷模,但作者的立意却不只在这里。宋文中,“论”“记”“说”是常见文体,“论”重于立论推理,“记”是对天文地理、奇闻逸事等的记叙。不过宋人爱发议论,“记”中也常有“论”的。“说”体介于“论”与“记”之间。明吴讷《文章辨体》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一述之也。”它类似今天的杂感,因事而发,揭示问题,说明道理,发抒感触。

  《蜃说》要说明的义理决不在于古书的可信,文中细针密线的形象记叙,都是为下文的“说”作好铺垫。作者从海市的壮观和幻灭,联想到曾经烜赫一时的“阿房”“章华”“铜雀”“临春”“结绮”等宫殿楼台以及它们的主人的历史悲剧,无限的感慨油然而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造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后汉书》记楚灵王建章华台:“穷上木之技,单珍府三室,举国营之,数年乃成。”《邺都故事》记曹操筑铜雀台:“其台最高,上有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攘栋,侵彻云汉,铸大铜雀于楼巅,舒翼奋起,势若飞动。”《陈书》记陈后主修临春、结绮诸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墉壁带悬相栏槛之类并以沉香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所有这一切,无不令人望而生畏,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化为焦上、尘埃的结局。它们的好景不长与海市蜃楼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蜃说》一文,林景熙似在述异,实际上却是借此抒发忠贞爱国之士在国家破亡之后悲愤交集的复杂感情。对赵宋王朝,他痛其不幸,怨其不争;对元蒙统治者,他痛苦而无奈地发出无力的替告,诅咒他们决不会有好下场。作者在《石翁妪》一诗中所写的“阅世如过客,兴亡了不悟”中流露的也是相似的心情。遗憾的是,有的宋文选本,在选录《蜃说》一文时,却删去了文章的末段,舍本逐末,取貌遗神,便寓意殊深的“蜃说”成了单纯述异的“蜃记”,其谬误显而易见。深味十余年亡国之痛的林景熙,正在愁肠百结之秋,不可能有对景自乐的闲情逸致。宋朝的散文创作,在理论上主张“传道明心”,王安石强调文贵致用:“所谓文者,务有补于世而已矣。”叶适也说:“为文不能关世事,虽工无益也。”南宋民族矛盾尖锐,散文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反映社会风云和苦难的使命。宋亡前后的一个时期,散文和诗歌一样,爱国主义成为最突出最鲜明的主题。对投降派的谴责,对入侵者的憎恨,正是林景熙《蜃说》以及其他诗文深厚的爱国主义主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蜃说》作幻想破灭后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和诅咒,正是作者在那个苦难岁月的深沉而挚着的爱国情怀的艺术反映。

参考资料:
1、 陈晓晔.霁山先生“二说”的黍离之悲.远程教育杂志,1998(1):28-30
2、 刘明金.浮天无涯 风生水起——中国古代文学家笔下的海洋文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89-95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¹。红杏枝头花几许²?啼(tí)³止恨清明雨。
译文:我有心减去罗衣,却没有尽退春寒,一任珠帘垂地,我独守在这深深庭院。枝头上的红杏还剩下几许?我伤心流泪,只怨恨清明时节无情的风雨。
注释:¹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²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³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⁴止恨:只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尽日沉烟¹香一缕,宿酒²醒迟,恼³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píng)风上西江路。
译文:为消磨长日我点燃沉香,孤独的我痴对香烟一缕,昨夜饮酒今晨醒得迟,满是恼春情绪。飞燕又没带来他归家的音信,看屏风上西江水路,更引起我无限愁情。
注释:¹沉烟:点燃的沉香。²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³恼:撩惹。⁴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⁵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花开早。”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一朝春尽红颜老”?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说“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不过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说是泛指。因为这雨,如“雨横风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紧接着一句“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参考资料:
1、 艾治平.宋词名篇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01:第127页
2、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91页
3、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6:第420页

diéliànhuā ·jiǎnluóhánwèi

zhàolìngzhì sòngdài 

jiǎnluóhánwèi juǎnzhūlián rénzāishēnshēnchù hóngxìngzhītóuhuā hénzhǐhènqīngmíng 
jìnchényānxiāng 宿jiǔxǐngchí nǎochūnqíng fēiyànyòujiāngguīxìn xiǎopíngfēngshàng西jiāng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暗香¹横路雪垂(chuí)²。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译文:梅花的香气从小径那边悠然飘来,雪花纷纷而落。晚风浮动,晨风轻轻。这绽放的花朵想要争夺第一分春意呢,于是早早的(先)在寒风中发枝吐蕾。可是这一年中最早的春天已经结束了(说作者心里的春天),早早的开放,却是已经迟了呢。
注释:¹暗香:幽香,代指梅花。²垂垂:降落貌。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yān)(zhi)¹。醉里谤(bàng)²花花莫恨,浑冷淡³,有谁知
译文:看那开烦的花朵,也不全是冰雪晶莹的姿态呢。有的吐蕾(未开)有的含苞(欲开),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我啊,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侮辱了这鲜艳的花朵(见上面)花呀你不要嫉恨我啊,要知道:你这一身的(浑)淡雅,高洁,又有谁相知呢?
注释:¹“未应”四句:梅花欲开未开之时,未必全是雪霜丰姿,它白里透红,犹有胭脂红色。²谤:诽谤,说坏话。³冷淡:清冷淡泊。⁴知:欣赏,赏识。

  作为赋梅赠人之作,词中的白梅与词题上的被赠者之间应该有某种联系:品格的联系或者身世的联系。好在梅花的品格与它的身世,在词人眼中本有因果联系;而余叔良的籍籍无名,似也可以让读者生发“品、运似白梅”的联想。这样,一首以咏白梅为中心的咏物词,就有了人事寄托的袅袅余味。

  上片由景入情再入理,写白梅冒雪开放的情态和词人对梅花这一“行为”的看法。起韵重笔描写梅花的凌寒冒雪开放的情景:在白雪飘零的时候,被冬日的寒风早晚不停地吹拂的白梅,已经悄悄开放。在扎眼的白雪中,人们几乎看不见它的花朵,但是却呼吸到了它的横路暗香。在接韵中,作者忍不住要揣测这种肯于凌寒开放的梅花的心思,觉得它是为争先迎接春天而不惜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绽放于枝头。三韵是作者对它的行为加以叹息:现在毕竟是一年的花事已经结束的时候,梅花因为要早,却反而成了一年中最晚开放的花朵。这样的叹息,不仅是为“心高命薄”的梅花而发,而且也寄寓着他对于人事因缘的深刻体会。

  下片更集中地表达词人对于“浑冷淡”的白梅的幽恨。在这种幽恨当中,不仅打入了词人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打入了词人对友人冷落不遇的真诚理解。过片语气突然一转,说这具有“雪霜姿”的白梅,在将开未开时也不一定全是似雪如霜的白色。那么它那时又是怎样的颜色呢?接韵就回答这个潜在的问题。它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样,有着一点儿胭脂之色。言外之意是,等到完全开放(花冠遮住了花萼),却成了浑然的白色。白梅从未开到开放的颜色变化,不仅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真实记录,更在于表达了作者“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痛惜之情。结韵故意对这清冷素淡的高雅梅花致以“微词”:你既如此素雅脱俗,就莫怪世人不欣赏你。这样的反话,道尽了情深若浅,钟情若恨的复杂心理矛盾。作者对于白梅这一自然物下这样的重辞,表明他早已将它当成了某种人品、某种人的命运的象征。这样的人品和命运,既然引发了他不醉酒就无以摆脱的愁情,醉了酒也不能摆脱的幽恨,显然是包括了他对自己的人品和命运之看法的。作者最后将这首词寄给了余叔良,也许余叔良也是一个自感冷淡不遇的幽人,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向他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安慰。

jiāngshénzi··méishūliáng--xīn

ànxiānghéngxuěchuíchuíwǎnfēngchuīxiǎofēngchuīhuāzhēngchūnxiānchūsuìhánzhījìngniánchūnshìleyuántàizǎoquèchéngchí

wèiyīngquánshìxuěshuāng姿kāishíwèikāishífěnmiànzhūchúnbàndiǎnyānzhīzuìbànghuāhuāhènhúnlěngdànyǒushuí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