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帝擅名幽谷。却移来种向、阑干曲。过雨秋容新沐。
草帝擅名幽谷。却移来种向、阑干曲。过雨秋容新沐。
一任风里题笺,天边挂绿。
一任风里题笺,天边挂绿。
点点盈阶断续。似恨潇湘独。怯初寒怕著、蕉丝服。
点点盈阶断续。似恨潇湘独。怯初寒怕著、蕉丝服。
闲徙倚、恁无聊,为谁捲尽芳心,千重似束。
闲徙倚、恁无聊,为谁捲尽芳心,千重似束。
董元恺

董元恺

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后遭诖误,际遇坎坷,故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 ▶ 3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九月九日¹(tiào)²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³
译文: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
注释:玄武山:蜀地山名。¹九月九日:即重阳节。²眺:望,往远处看。³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他乡共酌(zhuó)¹金花酒²,万里同悲鸿雁天³
译文: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注释:¹酌:饮酒。²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³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故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杨慎举出此诗与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雷同。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正好可以参读。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具实卢照邻的诗,以“适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初唐四杰”中还是在整个唐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民俗节日诗歌赏析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247

jiǔyuèjiǔdēngxuánshān

zhàolín tángdài 

jiǔyuèjiǔtiàoshānchuān guīxīnguīwàngfēngyān 
xiānggòngzhuójīnhuājiǔ wàntóngbēihóng鸿yàntiān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孔子东¹²,见³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注释:¹东:东方。²游:游历、游学。³见:看见。⁴辩斗:辩论,争论。辩:争。⁵其:代词,他们。⁶故:缘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¹日始²出时去³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文: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注释:¹以:认为。²始:刚刚,才。³去:离;距离。⁴日中:正午。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¹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注释:¹初:刚刚。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¹,及²日中则³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注释:¹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²及:到。³则:就。⁴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⁵为:是。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¹,及其日中如探汤²,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正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注释:¹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²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决¹也。
译文: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注释:¹决:决断,判定,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笑¹曰:“孰²(wèi)³多知乎?”
译文: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注释:¹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²孰:谁。³为:同“谓”,说,认为。⁴汝:你。⁵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西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文杰,罗琳主编. 寓言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02.第82-83页
2、 唐文主编. 中学古文赏析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2.第24-26页

liǎngxiǎoérbiàn

liè xiānqín 

kǒngdōngyóu jiànliǎngxiǎoérbiàndòu wèn  (biàndòuzuò biàn )
éryuē  shǐchūshírénjìn érzhōngshíyuǎn  
éryuē  chūchūyuǎn érzhōngshíjìn  
éryuē  chūchūchēgài zhōngpán wéiyuǎnzhěxiǎoérjìnzhě  
éryuē  chūchūcāngcāngliángliáng zhōngtàntāng wéijìnzhěéryuǎnzhěliáng  
kǒngnéngjué 
liǎngxiǎoérxiàoyuē  shúwéiduōzhì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浩浩¹长河水,九折²东北流。
译文:黄河的水浩浩荡荡,弯弯曲曲向东北方流淌。
注释:¹浩浩:水势浩荡的样子。²九折:形容曲折很多。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晨夜赴沧海¹,海流亦何抽²
译文:它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直奔沧海,而沧海横流又有巨大抽引力,使黄河水流无法停歇。
注释:¹沧海:碧青的大海。²抽:引出。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远适¹万里道,归来未有由²
译文:远行万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
注释:¹远适:远行。²由:因缘。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临河累¹太息²,五内³怀伤忧。
译文:面对着河面,只能一再叹息,心中充满了充满了无限悲伤和忧虑。
注释:¹累:通假字,同“屡”。²太息:即长声叹息。太,通大。³五内:指人的五腑六脏,此是说内心忧伤。

  这首别诗共八句,分为两层,前四句写景,景中寓情,后四句抒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比兴寄托,浑厚流转,雄浑悲壮,意境高远。

  诗的前四句是触景生情之作,“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上两句状出黄河九曲,奔腾不已的雄伟的形象。下两句则又是写实与幻想并用,丰富与具体化黄河形象。前浪催后浪,倾泻入海。一个赴字状出水流之急,更赋情韵。一个迹字,承接赴字,状出大海从容不迫之貌,不停地接纳河水。一急一缓,摇曳生姿。景象壮观,意境阔远,气魄宏大,动人心魂。作者笔下的黄河形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它的主要特征,源远流长,波涛汹涌,曲折入海。尤其是状写黄河动态,更赋情韵,耐人寻味。赞叹、惊异、畅快之情,从笔底流出,而又深有寄托,比衬出下面的夜里之行,亦寓有子 (孔子) 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之感。为后四句抒情张目。

  后四句写远适夜里,而又不能归之情。“远适夜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古人追求功业,重名利,以光宗耀祖,夜古流芳。汉末文人常发出类似感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铖轲长苦辛。” 人生短暂,应先取高官厚禄。因为“荣名以为宝”。当然仕途并非平坦大道可走,朝廷中重要官位也不是唾身可得。因此他们感叹“立身苦不早”,“虚名复可益”,“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并非是应玚不能归家,而是理想、事业的原因。思亲怀乡,时光流逝,求仕焦急,齐聚内心,矛盾冲突,日夜折磨,难以排遣,致使五内俱伤。逢景遇事,即进发而出,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诗人以自已感伤的形象作结,意味深长。

  应玚的二首《别诗》,起调都很高昂令人感奋。“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莽莽苍苍奔突而来,多么的壮美,又是多么的饱含深情。这种高亢的起调,使诗歌在短篇中开拓出扩大的境界,扩大了感情的容量,且使它所领起的下文,也被高唱的基调多笼括。建安诗歌,以慷慨悲凉著称,而建安诗歌多自高唱起调的表现方式,则是形成这种慷慨悲凉诗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6-219页
2、 王巍,李文禄.《建安诗文鉴赏辞典》.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13-516页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春草细¹还生,春雏(chú)²养渐成。
译文: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 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
注释:¹细:这里指刚出土的小草细嫩、细小。²春雏:这里指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雏:鸡、鸭及禽类的幼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róng)¹毛色起,应²³自呼名
译文: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注释:¹茸茸 :柔软纤细的绒毛。这里指小鸭子还没长出翎毛前的细小茸毛。²应:应该,应当。这里含有推测、猜想的意思。³解:懂得。⁴自呼名: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huà

jiē yuándài 

chūncǎoháishēng chūnchúyǎngjiànchéng 
róngróngmáo yīngjiěmíng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望门投止¹思张俭²,忍死³须臾(yú)待杜根
译文: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注释:¹望门投止:望门投宿。²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³忍死:装死。⁴须臾:不长的时间。⁵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我自横刀¹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²。(版本一)
译文: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¹横刀:屠刀,意谓就义。²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参考资料:
1、 贺信民.红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1-243页

zhōng

tántóng qīngdài 

wàngméntóuzhǐzhāngjiǎn rěndàigēn 
héngdāoxiàngtiānxiào liúgāndǎnliǎngkūnlún  (bǎnběn )

wàngméntóuzhǐliánzhāngjiǎn zhíjiànchénshūkuìgēn 
shǒuzhìōudāoyǎngtiānxiào liújiānggōngzuìhòurénlùn  (bǎnběnèr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