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其强?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¹其强(qiáng)²?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rǔ)³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译文:姓丁的孩子问老师:强姓王的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强壮?我的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老师说:强你是不是早上起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觉?吃东西也吃得很多?”姓丁的孩子说:强是的。”强既然这样,就不要怪自己的身体太瘦弱了。”
注释:¹何:为什么。²强:强壮。³汝:代词,指你。⁴然:对,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姓丁的孩子问老师:强姓王的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强壮?我的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老师说:强你是不是早上起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觉?吃东西也吃得很多?”姓丁的孩子说:强是的。”强既然这样,就不要怪自己的身体太瘦弱了。”

注释

何:为什么。

强:强壮。

汝:代词,指你。

然:对,是。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一个犁牛¹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也甜,晚也也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译文:半块田地,一头耕牛,收成好,收成坏,全凭老天说了算。虽然粗茶淡饭,但每顿都能吃饱,早晚吃的都很香甜。粗布的衣服比丝绸的穿着暖和,长也能穿,短也能穿。有三两间草屋,住着舒服,出去放心。雨过天晴,驾着小船去钓鱼,边钓鱼边喝酒,生活坦然。晚上回来,与儿女在灯前谈古论今,其乐融融。睡觉睡到日上三竿,快活赛过神仙。到南山无人的空谷读书,想疯就疯,不怕人笑话。
注释:¹犁牛:耕牛。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东南山水,余杭郡(jùn)¹为最。就郡言²,灵隐寺³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yú)。高不倍寻,广不累(lěi),而撮(cuō)¹⁰得要¹¹,地搜胜概¹²,物无遁(dùn)¹³
译文: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注释:¹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²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³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⁴尤:突出。⁵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⁶为甲:数第一。⁷山:指灵隐山。⁸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寻;古以八尺为一寻。⁹不累丈:即不到两丈。累:累积。¹⁰撮奇:聚集奇景。¹¹得要:获得要领。¹²胜概:优美的山水。¹³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xūn)¹,木²欣欣³,可以导和纳粹(cuì),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tíng),风泠(líng),可以蠲(juān)烦析(xī)(chéng)¹⁰,起¹¹人心情。山树为盖¹²,岩石为屏,云从栋¹³生,水与阶¹⁴平。坐而玩之者,可濯(zhuó)足于床¹⁵下;卧而狎(xiá)¹⁶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shěn)¹⁷又潺(chán)(yuán)¹⁸洁沏(qī)¹⁹,粹冷²⁰柔滑²¹。若俗士,若道人²²,眼耳之尘,心舌之垢(gòu),不待盥(guàn)(dí)²³,见辄(zhé)除去²⁴。潜利阴益²⁵,可胜言²⁶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²⁷
译文: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注释:¹薰薰:草木的香气。²木:树木。³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⁴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⁵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⁶泉:指冷泉。⁷渟渟:水止不流动的样子。⁸泠泠:形容风清凉。⁹蠲:消除。¹⁰析酲:解酒,使头脑清醒。¹¹起:启发,振足。¹²盖:伞。¹³栋:指亭梁。¹⁴阶:指亭的台阶。¹⁵床:喻亭似床。¹⁶狎:亲昵,亲近。¹⁷矧:况且。¹⁸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¹⁹洁澈:水洁净清澈。²⁰粹冷:形容水清凉。²¹柔滑:形容水感。²²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²³盥涤:洗涤干净。盥:浇水洗手。²⁴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²⁵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²⁶可胜言:岂能说尽。²⁷“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¹自郡城抵四封²,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³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gāo)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dì)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¹⁰。于是五亭相望,如指¹¹之列,可谓佳境殚(dān)¹²矣,能事¹³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¹⁴,述而不作¹⁵。长庆三年¹⁶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尹,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¹杭:指杭州,即余杭郡。²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³先是:在此之前。⁴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⁵相里君:姓相里,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⁶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⁷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⁸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⁹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¹⁰此亭:即指冷泉亭。¹¹指:手指。¹²殚:尽。¹³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¹⁴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¹⁵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¹⁶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年。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¹
译文: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注释:¹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但得¹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²
译文: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注释:¹但得:只要。²何所为:做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口穿¹岂为空²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译文: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注释:¹穿:破。²空:仅仅。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译文: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译文: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但愿我的死能换你活过来!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效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而望不止者,何也?”
灵公¹(hào)²妇人而丈夫饰者³,国人尽效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而望不止者,何也?”
译文: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女子穿扮男人服饰,于是都城的女子都效仿穿上了男人服饰。齐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如果有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就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一时间国内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的到处都是,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觐见时,齐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被撕衣服,扯断衣带的到处都是,可还是不能制止。这究竟是为什么?”
注释:¹灵公:指齐灵公。²好:喜好。³妇人而丈夫饰者:女扮男装。丈夫:成年男子。饰:装饰。⁴使:派遣。⁵带:腰带。⁶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⁷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晏子对¹曰:“君²使服³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为⁹也。”
译文: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但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悬挂着牛头,但在里面卖着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的女子不这样穿,那么宫外没有人敢这样穿了。”
注释:¹对:回答。²君:您,对对方的尊称。³服:穿。⁴内:指王宫内。⁵犹:如同。⁶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⁷则:那么。⁸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⁹为:指穿。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¹月,而国人莫之服²也。
译文:齐灵公说:“你说得好。”(齐灵公)下令宫内女子不能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子穿扮男人服饰了。
注释:¹逾:超过。²莫之服:“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biàn)¹东流虎眼文²,清淮(huái)晓色鸭头春³
译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注释:¹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²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³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译文: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làngtáoshā ·sān

liú tángdài 

biànshuǐdōngliúyǎnwén qīnghuáixiǎotóuchūn 
jūnkànkǒutáoshāchù quèrénjiānduōshǎo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