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中山君飨(xiǎnɡ)¹都士²,大夫司马子期³在焉。羊羹(gēng)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qiè)(gē)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cān)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kuì)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è);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译文: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焉国去了,还劝说焉王攻打中山。焉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做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了一份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位勇士。”
注释:¹飨:宴请。²都士:国都中的士人。³司马子期:中山之臣。后出仕楚国。⁴亡:逃亡。⁵挈:拿着。⁶尝:曾经。⁷厄:灾难,厄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焉国去了,还劝说焉王攻打中山。焉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做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了一份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位勇士。”

注释

飨:宴请。

都士:国都中的士人。

司马子期:中山之臣。

后出仕楚国。

亡:逃亡。

挈:拿着。

尝:曾经。

厄:灾难,厄运。

猜您喜欢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这首怀古吊今之作,既怀战国时大梁侯嬴之史事,又吊友人侯朝宗之事迹。作者何以借“怀古”而“兼吊侯朝宗”呢?因为侯朝宗既与侯嬴同姓,且又同具肝胆意气。

  在结构上,前六句集中“怀古”。首联借描写时代背景而点明“怀古”,把思绪推向历史的纵深。“河洛风尘万里昏”,中原大地风尘万里,河洛一带战乱不息。面对这苦难的多事之秋,诗人不禁思潮涌起,自然思念起“贻书约终隐不出”的友人侯朝宗,并联想到战国时代曾隐身为夷门监者的侯嬴:“百年心事向夷门。”这就将“怀古” 与“吊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时代的感叹、对古人的追忆,隐含于对史事的回顾之中了。

  二、三联描写 “怀古” 的具体内容,借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之事,以表现其肝胆意气: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侯嬴家境寒微,七十多岁时为大梁夷门监者,但为人修身洁行。信陵君欲厚遗之而不受,便置酒大会宾客,亲自乘车迎为上客。当信陵君欲救赵而苦无兵权时,侯嬴为之献策,使曾受信陵君旧恩而图报的魏王宠妾如姬窃得兵符,并推荐市中屠者朱亥,杀死受魏王旨意观望不前的魏将晋鄙夺得兵权,终于击退秦军而保全赵国。当信陵君出发时,侯嬴因年老不能随军上阵而自刎。诗人通过对这段史实简洁的描述,使侯嬴的形象既豪迈雄放,又慷慨悲壮。尤其是 “多见”与 “几人”的鲜明对比,不仅生动地突现出侯嬴的肝胆意气,而且倾注了诗人的一腔赞颂之情,也从而在“怀古”之中,透露出 “吊今”之意。因为在诗人看来,侯朝宗在明末动荡之中,积极入复社,严正斥宦宫,抨击奸党,匡扶明室,具有和侯嬴同样的肝胆意气。因而才引出末联的正面 “吊今”,以侯嬴指代侯朝宗。

  末联虽正面吊今,却又不是礼赞式地哀悼,而是对自己 “死生终负侯嬴诺” 的深深自责。对侯朝宗这样有肝胆意气的英雄,自己却 “为世所逼,有负宿诺” ,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晚年虽告假归里,但终以仕清为耻。诗人曾痛心疾首地说:“误尽一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当然就对有负于侯朝宗之诺感到深深的愧恨了。这种愧恨之情,在 “欲滴椒浆泪满樽”一句中得到了真切生动的表现。末联的正面吊今,使诗作思念友人的题旨更显得深邃、隽永。

  由于诗人借 “怀古”以 “吊今” ,“怀古” 与 “吊今”相互交织,情蕴深厚。

怀huáijiāndiàohóucháozōng--wěi

luòfēngchénwànhūnbǎiniánxīnshìxiàngmén

qīngshìxiáshōuyòngdònggōngébàojiùēn

duōjiànshèchēngshàngrénwěnjǐngsòngwángsūn

shēngzhōnghóuyíngnuòjiāojiānglèimǎnzūn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晚日金陵(líng)¹岸草平,落霞(xiá)²明,水无情。六代³(fán)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译文:夕阳斜照着故都金陵,茵绿的春草与江岸连平,晚霞烧红了江天,大江东去滔滔无情。当年六朝的繁华,已暗随江波消逝在涛声中。只有明月空挂姑苏台上,如西子姑娘的妆镜,照尽六朝的兴亡,照着千古江城。
注释:¹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楚威王灭越后,置金陵邑。²落霞:晚霞。³六代:金陵为历史上三国的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代的都城,故云。⁴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⁵姑苏台:春秋时吴国所建,在今江苏苏州西南的姑苏山上。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将越王勾践所献西施藏在台上的馆娃宫内。⁶西子镜:西施的妆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⁷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在诗歌中,怀古题材屡现篇咏,名篇佳作,层见迭出。但在词里,尤其是前期的小令里,却是屈指可数。这大概是因为,感慨兴亡、俯仰今古的曲子词不太适宜在“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的场合下演唱的缘故。正因为这样,花间词中欧阳炯等人的少量怀古词,便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的感慨。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六朝古都金陵和当地的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瀚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景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很容易引动人们今昔兴衰之感。所以第三句就由眼前滔滔东去的江水兴感,直接导入怀古。“水无情”这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它不但直启“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而且对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所暗寓的历史沧桑之感起着点醒的作用。这里的“水”,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三字一顿,句句用韵,显得感慨深沉,声情顿挫。

  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对“水无情”的具体发挥。六代繁华,指的是建都在金陵的六个王朝的全部物质文明,和君臣们荒淫豪奢的生活。这一切,都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复返了。“暗逐”两字,自然超妙。它把眼前逐渐溶入暮色、伸向烟霭的长江逝波和意念中悄然流逝的历史长河融为一体,用一个“暗”字绾结起来,并具有流逝于不知不觉简这样一层意思。词人在面对逝波,感慨六朝繁华的消逝时,似乎多少领悟到有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把“水无情”的“无情”二字具体化了。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在词人面对长江逝波沉思默想的过程中,绚丽的晚霞已经收敛隐没,由东方升起的一轮圆月,正照临着这座经历了对此兴衰的江城。姑苏台在苏州西南,是吴王夫差和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是春秋时期豪华的建筑之一。苏州与金陵,两地相隔;春秋与六朝,时代相悬。作者特意将月亮与姑苏、西子联系起来,看来是要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六代繁华消逝之前,历史早已演出过吴宫荒淫、麋鹿游于姑苏台的一幕。前车之覆,后车可鉴。但六代君臣依然重覆亡吴的历史悲剧。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圆月,依然像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经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演出相似的一幕,“空有”二字,寓概很深。这个结尾,跳出六代的范围,放眼更悠远的历史,将全词的意境拓广加深了。

  怀古诗词一般只就眼前物色抒今昔盛衰之概。这首词的内容意境尤为空灵,纯从虚处唱叹传神。但由于关键处用“无情”、“暗逐”、“空有”等感情色彩很浓的词语重笔勾勒,意蕴却相当明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50-251

jiāngchéng ·wǎnjīnlíngàncǎopíng

ōuyángjiǒng dài 

wǎnjīnlíngàncǎopíng luòxiámíng shuǐqíng liùdàifánhuá ànzhúshìshēng kōngyǒutáishàngyuè 西jìngzhàojiāngchéng 
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
江南仲春¹天,细雨色如烟。
译文:江南二月的春天,飘洒的细雨如烟雾一般轻薄朦胧。
注释:¹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
丝为武昌柳,布作石门泉。
丝为武昌柳,布作石门泉。
译文:柳丝让人联想到武昌的春柳,布帛这样的织物就像石门泉的流水一般柔顺丝滑。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亦知戍(shù)¹不返,秋至拭清砧(zhēn)²
译文: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注释:¹戍:防守边疆。²砧:捣衣石。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已近苦寒¹月,况经长别心。
译文: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宁辞捣熨(yùn)倦,一寄塞(sāi)(yuán)¹深。
译文: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注释:¹塞垣:这里指边塞、北方边境地带。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译文: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dǎo

 tángdài 

zhīshùfǎn qiūzhìshìqīngzhēn 
jìnhányuè kuàngjīngchángbiéxīn 
nìngdǎojuàn sàiyuánshēn 
yòngjìnguīzhōng jūntīngkōngwàiyīn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chǔ)¹声丁丁惊后土。
译文: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注释:¹杵:筑土的木锤。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惊斫(zhuó)木作楼橹(lǔ)¹
译文: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注释:¹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hē)责如风雨。
译文: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译文: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译文: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君不见高城齾(yà)¹如鱼鳞,城中萧疏²空无人。
译文: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注释:¹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²萧疏:稀疏冷落。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现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下,好事亦会变成坏事。这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战争年代就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以上四句还只是一些现象,五六两句,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意在描写筑城带来的后果妙在借题寄意,不着议论。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这是写由“无”变“有”;然而只见高城鳞次栉比,却不见城中之人——这是写由“有”变“无”。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远徙他乡了?布,筑城时不迁移,城筑好了哪有迁徙之理?原来是在“白棒诃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借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在诗中,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全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最有说服力。这首诗鞭笞的不仅仅是筑城的地方官员。那“忧边”的丞相,不管有无需要,不顾人民死活,只要筑城就给以奖掖提拔,虽无一贬词,却也昏庸可见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66-126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