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qiú)¹。瓦垄²上宜栽树,阳沟³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译文:东村里的鸡生出了凤凰,南庄上的马变成了牛,六月里有人身上紧紧地裹着裘衣。瓦脊上正适合栽树,房檐下的阳沟里正好划船一游。有瓮缸这么大的猪肉包子,我家种的茄子大如量米的斗。
注释:商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梧叶儿:曲牌名,属商调。全曲七句二十六字,四平韵一仄韵。¹皮裘:皮衣。²瓦垄:房上瓦脊。³阳沟:屋檐下排水的明沟。

  这是一篇一篇讽刺小品。题材与内容都很通俗,以七句连用七个子虚乌有的谎言对吹牛撒谎者进行了嘲讽,用归谬的手法,让说谎者自我独白,自我暴露,惟妙惟肖。全曲曲辞朴素,幽默诙谐,使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元散曲通俗和戏谑的特色。

  “东村里鸡生凤。”起唱一句,便令人发笑。鸡与凤虽说皆为禽类,鸡生风却是绝不可能。然而语气却那么肯定,东村里是地点,鸡生下了凤是事实,说得几乎真了。以绝对肯定的语言,说子虚乌有之事情,抓住一点似是而非之处捏造出瞒天过海之谎言,这正是天下一切说谎人的惯伎。此句东村里三字之口吻,已透露出曲中主人公之形象,为一村夫。以下句句亦皆出于同一口吻。“南庄上马变牛。”在说谎人口中,真是无奇不有,南庄上的马也变成了牛。这仍然是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说绝不可能之事,令人好笑以上二句,是以乡村中常见的家禽与家畜作为说谎的材料。

下面五句,则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作其说谎的材料。“六月里裹皮裘。”六月里天气最热谁也不会穿上皮裘,可是在说谎人口中,不但是穿了,而且是紧紧地裹上了皮裘。“裹”字,真是活灵活现。“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瓦垄即房顶上的瓦楞,瓦垄上不可能栽树。然而在他口中,不但能栽,而且宜栽!阳沟是旧时房檐下的浅沟,多用砖砌成,以便雨天排水,不可能放得下船,更不用说什么行舟了。然而他偏说好驾舟。谎言愈说愈玄,愈说愈大。这正是说谎的规律。“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瓮来的”即在瓮中作熟拿出来的意思。大肉指猪肉,今西北方言犹有此语。大肉馒头即猪肉馅包子。大肉馒头只有蒸出来的,没有瓮出来的,只有酒才是瓮(酿)出来的。但他说得煞有介事,令人捧腹。茄子是最常见的一种蔬菜。茄子再大,也不会大如斗。然而他说得更肯定了。“俺家的”三字,尤其有趣,前诸谎言或可为听人所说,“俺家的”却是亲眼所见,亲手所种了,且别家无我家有,无以对证,这又是吹牛说谎的杀手铜,然惟其一来,前面的谎言都出自此公所造,便不待言。说谎人的形象因此而愈加具体生动。

  这篇讽刺小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用说谎人的口吻构成全曲,而不加丝毫评判或叙述。这样便逼真、生动地凸现出说谎人的声口、性格。二是说谎人的谎言全部取材于农村生活常见现象,说者煞有介事,听者洞若观火。其实,这样的谎言一闻而知是假,根本起不到谎言的作用,作者在此只是以夸张的手法、极其明了的事实,来揭穿谎言的实质罢了。

  元散曲中讽刺作品很多。此曲不过是调侃游戏之作,逗人一笑而已:很难说有何深旨大义,然而却体现了元散曲通俗和戏谑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163-1164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64-16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村里的鸡生出了凤凰,南庄上的马变成了牛,六月里有人身上紧紧地裹着裘衣。瓦脊上正适合栽树,房檐下的阳沟里正好划船一游。有瓮缸这么大的猪肉包子,我家种的茄子大如量米的斗。

注释

商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梧叶儿:曲牌名,属商调。

全曲七句二十六字,四平韵一仄韵。

皮裘:皮衣。

瓦垄:房上瓦脊。

阳沟:屋檐下排水的明沟。

创作背景
元王朝是一个封建社会由发展转为衰败的时代,其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空前残酷。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境遇处在历史的最低点。由于长期废止科举而使文人失去了入仕的途径,即使后来复行科举之后,也还是“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元史·林镰传》)。很多文人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好转而和勾栏艺人合作,从事戏曲、说唱等通俗文艺的创作。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文人们,对元蒙统治者的残酷暴虐、倒行逆施、荒淫无道、愚昧落后,对当时社会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道德沦丧、世道不平,对自身地位的一落千丈、怀才难遇、出仕无路、生活无着,都有着较之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更为深刻、更为沉痛的感受,并产生苦闷的情绪,且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作品之中。可是当时又有有许多限制人们言论自由的高压手段,元散曲的作者们只好采取陈古刺今借此喻彼的方法,发出一些较为隐蔽的讽刺,以避免文网罗致。这首曲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讽刺性作品。
参考资料:
1、 江浩.浅谈元散曲的讽刺艺术[J].渤海学刊,1993(2):33-39
赏析

  这“一篇一篇讽刺小品。题材与内容都很通撒,以七句连用七个子虚乌有的谎言对吹牛撒谎者进行了嘲讽,用归谬的手法,让说谎者自我独白,自我暴露,惟妙惟肖。全曲曲辞朴素,幽默诙谐,使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元事曲通撒和戏谑的特色。

  “东村里鸡生凤。”起唱一句,便令人发笑。鸡与凤虽说皆为禽类,鸡生风却“绝不可能。的而语气却那么肯定,东村里“地点,鸡生下了凤“事实,说得几乎真了。以绝对肯定的语言,说子虚乌有之事情,抓住一点似“而非之处捏造出瞒天过海之谎言,这正“天下一切说谎人的惯伎。此句东村里三字之口吻,已透露出曲中主人公之形象,为一村夫。以下句句亦皆出于同一口吻。“南庄上马变牛。”在说谎人口中,真“无奇不有,南庄上的马也变成了牛。这仍的“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说绝不可能之事,令人好笑以上二句,“以乡村中常见的家禽与家畜作为说谎的材料。

下面五句,则“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作其说谎的材料。“六月里裹皮裘。”六月里天气最热谁也不会穿上皮裘,可“在说谎人口中,不但“穿了,而且“紧紧地裹上了皮裘。“裹”字,真“活灵活现。“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瓦垄即房顶上的瓦楞,瓦垄上不可能栽树。的而在他口中,不但能栽,而且宜栽!阳沟“旧时房檐下的浅沟,多用砖砌成,以便雨天排水,不可能放得下船,更不用说什么行舟了。的而他偏说好驾舟。谎言愈说愈玄,愈说愈大。这正“说谎的规律。“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手子大如斗。”“瓮来的”即在瓮中作熟拿出来的意思。大肉指猪肉,今西北方言犹有此语。大肉馒头即猪肉馅包子。大肉馒头只有蒸出来的,没有瓮出来的,只有酒才“瓮(酿)出来的。但他说得煞有介事,令人捧腹。手子“最常见的一种蔬菜。手子再大,也不会大如斗。的而他说得更肯定了。“俺家的”三字,尤其有趣,前诸谎言或可为听人所说,“俺家的”却“亲眼所见,亲手所种了,且别家无我家有,无以对证,这又“吹牛说谎的杀手铜,的惟其一来,前面的谎言都出自此公所造,便不待言。说谎人的形象因此而愈加具体生动。

  这篇讽刺小品有两个特点。一“用说谎人的口吻构成全曲,而不加丝毫评判或叙述。这样便逼真、生动地凸现出说谎人的声口、性格。二“说谎人的谎言全部取材于农村生活常见现象,说者煞有介事,听者洞若观火。其实,这样的谎言一闻而知“假,根本起不到谎言的作用,作者在此只“以夸张的手法、极其明了的事实,来揭穿谎言的实质罢了。

  元事曲中讽刺作品很多。此曲不过“调侃游戏之作,逗人一笑而已:很难说有何深旨大义,的而却体现了元事曲通撒和戏谑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163-1164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64-165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¹思归客,乾(qián)坤一腐(fǔ)(rú)²
译文: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注释:¹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²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¹
译文: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注释:¹“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落日¹心犹壮,秋风病欲苏²
译文: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注释:¹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²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古来存¹老马²,不必取长途。
译文: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注释:¹存:留养。²老马:诗人自比。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jiānghàn

 tángdài 

jiānghànguī qiánkūn 
piànyúntiāngòngyuǎn yǒngyuètóng 
luòxīnyóuzhuàng qiūfēngbìng 
láicúnlǎo cháng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春色醉巴陵¹,阑(lán)²落洞庭³
译文:美丽的春色陶醉了巴陵,楼外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以来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¹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²阑干:同“栏杆”。³落洞庭:是说楼外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水吞三楚¹白,山接九疑²青。
译文:洞庭湖三吞三楚江水,山则遥接九嶷,显出无限的青苍。
注释:¹三楚:古代楚地颇广,一说自今苏北沛县以西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为西楚,自苏北徐州以东、南至扬州、苏南一带为东楚,大江之南自江西南昌至湖南长沙等地为南楚。²九疑: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空阔鱼龙¹气,婵(chán)²帝子³
译文:空阔的湖面仿佛鱼龙变化,娉婷的君山就像湘妃显灵。
注释:¹鱼龙:古代戏(杂技)的一种。²婵娟:仪态美好的样子。³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帝尧二女,舜妻,随舜南巡,没于湘水,因为湘夫人。⁴灵:神。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míng)¹
译文:什么人在这深夜吹笛呢?可惜江风迅疾,烟雨弥漫无法看清。
注释:¹冥冥:烟雨弥漫,看不清楚的样子。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颔联写湖景,水与山皆视野开阔,气势磅礴;颈联前句想象洞庭鱼龙变幻,着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灵,着眼于神话;尾联写诗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乐而忘返,且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余味如笛音,悠悠不尽。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洞庭湖的无边春色。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有云:“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写的是秋景。杨基笔下所展现的,却是巴陵春色浓如酒,因而更加容光焕发,楚楚动人的景象。“阑干落洞庭”紧承上句,说春色纵横,充溢于洞庭湖面,写出了楼上人与湖中景互相契合的意趣,与首句一气呵成。

  颔联山、水分叙。水则气吞三楚见出湖面的辽阔;山则遥接九嶷,显出无限的青苍。寥寥二语,便将洞庭湖及其周围环境勾画出来。“水吞三楚白”之“吞”,与杜甫“吴楚东南拆”之“坼”,孟浩然“波撼岳阳城”之“撼”,堪称异曲同工。“山接九疑青”,一个“接”字,写出洞庭湖的深远幽缈,横无际涯。

  因为说到九嶷山,便自然想起传说中南巡死于此地的舜,以及舜亡后没于湘水的娥皇、女英。杨基抓住了这一特点,以空灵之笔写出颈联二句:“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灵。”空阔的洞庭,鱼龙潜跃,气象万千,诗人因此给洞庭的山山水水笼上了一层迷人的神话般的色彩。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这结尾两句纯系想象之词,似实而幻,隐约中又辟一灵境。范仲淹说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在杨基的诗中,则用浪漫的诗情和富有神韵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了。同时,这最后两句又隐约包含着一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迁客骚人之感。联系到杨基入明以后短短几年间一贬河南,二贬钟离,三被免于江西任上的经历,则此时虽然起复,但胸中恐怕也不会毫无芥蒂了,故而有此感。

  此诗在明人五律中可称佳作。诗通篇笔墨都是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图形传神,堪称是一首真正的山水诗。特别是诗人写景虚实结合,实景摹其形态,虚景传其神韵,而且好像有意与前贤比试似的,也用五言律诗来写。《明诗别裁》称其“五言射雕手”洵非虚誉。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显出了诗人深厚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山水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472-473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88-89页

yuèyánglóu ·chūnzuìlíng

yáng míngdài 

chūnzuìlíng lángǎnluòdòngtíng 
shuǐtūnsānchǔbái shānjiējiǔqīng 
kōngkuòlóng chánjuānlíng 
rénchuī fēngmíngmíng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是阆(làng)(yuàn)¹仙葩(pā)²,一个是美玉无瑕³
译文: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
注释:¹阆苑: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²仙葩:仙花。“阆苑仙葩”自然指绛珠仙子林黛玉。³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译文: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¹
译文: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
注释:¹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枉自嗟(jiē)(yā),一个空劳牵挂¹
译文: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
注释:¹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¹
译文: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
注释:¹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¹,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译文: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注释:¹“想眼中”一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串《红楼梦》全书的一条主线。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二人的命运只用了一首判词概括。而在这套《红楼梦》曲中,却接连用了《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两只曲子都是围绕着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来写,以宝玉的口吻,对钗、黛两人加以对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终身误》写宝玉在婚后面对宝钗,怀念黛玉,女主角应该是宝钗,因为曲中在两两对照时总是先写宝钗,后写黛玉;《枉凝眉》的女主角则是黛玉无疑,宝玉在对黛玉倾注满腔怜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宝钗的同情。《终身误》的含义较为显豁,宝玉用满怀惆怅的口吻,鲜明地表达出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和惆怅。而《枉凝眉》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意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关于《枉凝眉》一曲的具体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天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曾经反复试探彼此的心事,并有过表白。宝玉对黛玉始终呵护有加,但他们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支曲子仍然以宝玉的口吻写出,同时提到了黛玉、宝钗。“美玉无瑕”并非指宝玉,而是指宝钗,她的德言容貌都无可挑剔,如同没有任何瑕疵的美玉一般。宝玉真正深爱的人是黛玉,但他最终却娶了宝钗为妻。这样的结局,使黛玉“枉自嗟呀”,也使宝钗“空劳牵挂”。在宝玉看来,黛玉仿佛是“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而宝钗犹如镜中之花,看似美丽,却触手冰凉。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宝玉还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他满怀痛惜地想到,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水,可以这样日复一日地流淌。

  关于此曲,一般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写宝黛爱情的,这样读解,显然有不少难以说通之处。从根本思想来说,像判词一样,《枉凝眉》也是泛咏一切悲剧女儿的人生命运的。像《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和《终身误》一样,都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反复吟咏、藉以加强全书的悲剧主题。这支曲也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写的,是宝玉的心声,如实地写了宝玉在钗、黛关系上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他不断地在内心的天平上街量着两个人,在动荡中不断加以比较、选择。所以有“一个是……一个是……”这样的反复咏唱。但是随着他对二人了解的深化,宝玉的爱心日益向着黛玉倾斜了。所以曲子的结尾三句,他的爱心部集中到了黛玉身上,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读者读着读着,仿佛看到、听到宝玉俯伏于黛玉灵前嚎啕哭诉,真诚地向黛玉坦露自己内心的全部隐衷。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03月第1版,第57页-第58页

wǎngníngméi

cáoxuěqín qīngdài 

shìlàngyuànxiān shìměixiá 
ruòshuōméiyuán jīnshēngpiānyòuzhe 
ruòshuōyǒuyuán xīnshìzhōnghuà 
wǎngjiē kōngláoqiānguà 
shìshuǐzhōngyuè shìjìngzhōnghuā 
xiǎngyǎnzhōngnéngyǒuduōshǎolèizhūér zěnjīnqiūliúdàodōngjìn chūnliúdàoxià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¹(rǎn)²遍天涯³
译文: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
注释:¹绿阴:绿树浓荫。²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³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林莺(yīng)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wā)¹
译文: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注释:¹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hūn

cáobīn sòngdài 

ménwàirénwènluòhuā 绿yīnrǎnrǎnbiàntiān 
línyīngdàoshēngchù qīngcǎochítángtīng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tiáo)¹牵牛星²,皎(jiǎo)³河汉女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注释:¹迢迢:遥远的样子。²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³皎皎:明亮的样子。⁴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¹(zhuó)²³手,札(zhá)机杼(zhù)
译文: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注释:¹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²擢:伸出。³素:洁白。⁴札札:象声词,机织声。⁵弄:摆弄。⁶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终日不成擢¹,泣涕²³如雨。
译文: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注释:¹擢: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²涕:眼泪。³零:落下。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河汉清且浅¹,相去²复几许³
译文: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注释:¹清且浅:清又浅。²相去:相离,相隔。去,离。³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¹一水²(jiān)³,脉(mò)不得语。
译文: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注释:¹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²一水:指银河。³间:在……中间;空间。⁴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 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 “《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辞典编辑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9页

tiáotiáoqiānniúxīng

míng liǎnghàn 

tiáotiáoqiānniúxīng jiǎojiǎohàn 
xiānxiānzhuóshǒu zházhánòngzhù 
zhōngchéngzhāng líng 
hànqīngqiěqiǎn xiāng 
yíngyíngshuǐ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