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译文: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¹高。
译文: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注释:¹钓船:渔船。

  历来写山雨的诗很多。大多数诗人都是从视觉入手并加以形容或描绘,本诗则是从感觉出发,自然流出,因此被论者称为“纯乎天籁”。

  诗的前两句全由听觉落笔,传人诗人耳中的都是飘洒在山间的雨声和呼啸于林际的风声。“一夜”写其持续时间之久,“怒号”言其发出响声之大,让人于冥冥之中去想像山中夜雨的情状。

  后两句脉断意连,巧妙地运用“水涨船高”的生活体验,以只觉船高的亲身感受,来反跌出不知溪涨的视觉不足。究其本意,原不是不知“溪水长”,只是为了要强调“钓船高”的特殊感觉,才故意先说不知,然后才让“只觉”来表达不知之知。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传递出一种夜泊山溪的疏旷情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此外,小诗颇可玩味的还有“钓船”两字。中国古代文人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车马喧闹的世俗,常浪迹江湖,隐居山林,寻找一种樵唱渔歌式的生活情趣。诗的作者也不例外。从表面看,他只是在描写一场山雨,时间在夜晚,但“钓船”两字,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他所追求和得到的那种闲适和悠然。由此二字,人们可以想见他白天垂钓于山溪、夜间泊眠于钓船的旷放。如果将此二字换作“小舟”,则意境和内涵都将大受影响。

  由此可知,此诗的好处除了它不加雕饰的“纯乎天籁”之外,还在于意境超然、韵味悠长,表现出明人追慕唐诗的一种明显意向。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注释

钓船:渔船。

赏析

  历来写山雨的诗很多。大多数诗人都是从视觉入手并加以形容或描绘,本诗则是从感觉出发,自然流出,因此被论者称为“纯乎天籁”。

  诗的前两句全由听觉落笔,传人诗人耳中的都是飘洒在山间的雨声和呼啸于林际的风声。“一夜”写其持续时间之久,“怒号”言其发出响声之大,让人于冥冥之中去想像山中夜雨的情状。

  后两句脉断意连,巧妙地运用“水涨船高”的生活体验,以只觉船高的亲身感受,来反跌出不知溪涨的视觉不足。究其本意,原不是不知“溪水长”,只是为了要强调“钓船高”的特殊感觉,才故意先说不知,然后才让“只觉”来表达不知之知。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传递出一种夜泊山溪的疏旷情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此外,小诗颇可玩味的还有“钓船”两字。中国古代文人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车马喧闹的世俗,常浪迹江湖,隐居山林,寻找一种樵唱渔歌式的生活情趣。诗的作者也不例外。从表面看,他只是在描写一场山雨,时间在夜晚,但“钓船”两字,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他所追求和得到的那种闲适和悠然。由此二字,人们可以想见他白天垂钓于山溪、夜间泊眠于钓船的旷放。如果将此二字换作“小舟”,则意境和内涵都将大受影响。

  由此可知,此诗的好处除了它不加雕饰的“纯乎天籁”之外,还在于意境超然、韵味悠长,表现出明人追慕唐诗的一种明显意向。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
创作背景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偰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诗是作者避居高丽时的作品。本诗形象生动,语调明快,不假雕饰,纯乎自然之趣,写得十分含蓄。但诗中其实表达了内心的凄凉苦寂,隐含着对时局的忧患。

猜您喜欢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zhāi)。心似风吹香篆(zhuàn)¹过,也无灰。
译文:病起饮食无味,强吃效果也不佳。只好陪伴病僧,念经长吃斋。心中一片虚空,似风吹香烟心头过,也无一点灰。
注释:¹香篆:香炷,点燃时烟上升缭绕如篆文,故云。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山上朝来云出岫(xiù)¹,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译文:早晨云出山,随风飘散一去未曾回。待到前村行雨了,就会自己归来。
注释:¹出岫:出山,从山中出来。

  词的上片写病起后的心境。起句写其不思饮食。言其想着强吃一点,效果却不理想,身心状况并没多大起色。次句写因应之策。言其既然“强欲加餐”效果不好,万般无奈,只好陪伴病僧,长期吃斋念经,托身佛门。第三句写自己的心境。言此时此地,内心-片空虚,犹如缭绕的香烟从心头飘过,连一点香灰也没留下,真是万念俱寂,了无尘心,远离世界,清高极了,也淡泊极了,表达出作者超尘脱俗的情思。

  词的下片写独坐停云观云、体验云之出没的理趣。“山上”句写云之出岫。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此处似化用其意,并以云自比,言自己早年本来无心出去做官,以功名富贵,就像朝来“云无心以出岫”,随风飘流一样,到处漂泊。“次第”二句从“鸟倦飞而知还”脱胎,言自己像出山之云,行雨之后就应归来一样,自己出而做官,为霖为雨,以济苍生,晚来,也是应该的。言外之意是说,落职还乡,也是一种归宿,自慰,真可以说是淡泊以明志。这四句以“云出岫”起,以“和归来”结,完整地体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说:“此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不能为此言也。”对于此词所写,我们也应作如是观,应当说它表明了作者胸怀淡远,不能以普通景语视之。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清香裛(yì)¹对高斋²,泛酒偏能浣(huàn)³旅怀。
注释:¹裛露:被露水所沾湿。²高斋:高雅的书斋。³浣:濯洗。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¹钗。
注释:¹玉人:美丽的女子。

  司空图是唐代创作咏菊诗数量最多、成就最为显著的诗人之一。他的大部分咏菊诗都是七绝,篇幅虽然不长,但意蕴丰富、含义深刻,显得别有韵致。

  采撷菊花来泡酒,让人把一路的旅途劳顿和伤感洗濯净尽。此时,诗人对菊花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触了:她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样在春风中争奇斗妍、尽显俗态,去讨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够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开放在冷寂的书斋中,与文人雅士为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啊!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yǎo)(tiǎo)¹,鬓如蝉。寒玉簪(zān)秋水,轻纱卷碧烟。
译文:女道士含着娇态含着笑,翠眉已薄胭脂淡,青丝鬓发轻如蝉翼,身姿窈窕动人。头上的玉簪寒如秋水,身边的帷幕轻纱如卷碧烟。
注释:¹“含娇”二句:带着娇态,含着微笑,隔夜的翠眉已薄,脸上的胭脂已淡,而仍然显得美丽。宿翠残红:指脸面上的残妆,未重新打扮。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丽。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雪胸鸾(luán)镜里¹,琪树²凤楼³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译文:坐到梳妆台前,鸾镜中的她轻衣薄裳,肌肤胜雪,美丽性感;站在凤楼前,她亭亭如玲珑玉树,袅袅如弱柳扶风。她希望美丽的同修女道们,早日成为神仙。
注释:¹“雪胸”句:在鸾镜中,微露如雪的胸脯。²琪树:仙家的玉树。³凤楼:泛指华丽的楼阁。⁴寄语:传信。⁵青娥:指美丽的少女。

guānzi··hánjiāohánxiào--wēntíngyún

hánjiāohánxiào宿cuìcánhóngyǎotiǎobìnchánhánzānqiūshuǐqīngshājuǎnyān

xuěxiōngluánjìngshùfènglóuqiánqīngébànzǎoqiúxiān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¹青春²,少住³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少(xù)。随春且看归何处。
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春光,可是春天却只稍稍停留便离去了。只有柳少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注释:¹系:拴住。²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³少住:稍稍停留一下。⁴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绿满山川闻杜宇¹。便做²无情,莫也³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译文: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¹杜宇:杜鹃鸟。²便做:即使。³莫也:岂不也。⁴“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⁵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353-354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116

diéliànhuā ·sòngchūn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lóuwàichuíyángqiānwàn qīngchūn shāozhūchūnhuán yóufēngqiánpiāoliǔ suíchūnqiěkànguīchù 
绿mǎnshānchuānwén biàn便zuòqíng chóurén jiǔsòngchūnchūn huánghūnquèxiàxiāoxiāo 
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
南山有乌¹,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²当奈何!
译文:南山有那乌鹊在飞,猎人却在北山张开罗网。乌鹊自己高高飞走,罗网空空又能怎样。
注释:¹乌:即乌鸽,鸟名,指喜鹊。²罗:捕鸟的网。
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乌鹊双飞,不乐凤凰(huáng)¹,妾是庶(shù)人,不乐宋王²
译文:乌鹊双双在空中飞翔,谁也不愿去与凤凰栖息共享。小女子我本是平民百姓,也不乐意侍奉您宋王。
注释:¹凤凰:传说中的鸟王名。雄曰凤,雌曰凰,这里合称,意指众鸟之王,暗指宋王戴偃。²宋王:战国时宋国国君,名偃,谥康王。

  这两首诗均以乌鹊自比。这组诗写的坚定、明快;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北山张网捕南山之乌,来说明康王欲拆散夫妻是白费力气。第二首通过描写乌鹊不和凤凰一同飞翔栖息,来比喻自己虽然贫贱,但绝不爱有权有势的宋王。诗中比兴得体,抒写了作者忠于爱情,不贪富贵,不畏权势的坚贞情操。

  第一首,以传统起兴手法开篇:“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但兴中又含比。南北二山,相互对立,毫无关涉,喻示何氏与宋王乃毫不相干的两个人。虽毫无关系,捕鸟之人又偏要在北山张开罗网,去捕那南山之鸟,这分明是毫无道理之举动。同时也表明这是南辕北辙的作法,“乌”是何氏自喻,“罗”喻康王的阴谋,暗示宋王想强占何氏,逼她就范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南山的“乌自高飞”,北方的“罗当奈何”。罗网虽有,但对那不贪恋富贵、坚贞不屈的女子来说,也就形同虚设。这里是在嘲笑,在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面前,权势与荣华都变得苍白无力。何氏最后以死明志,使宋王的计谋完全落空。

  第二首也是用比兴手法来写自己坚贞的情怀。“乌鹊双飞,不乐风凰。”乌鹊与凤凰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对立。乌鹊是一种平凡的鸟儿,凤凰则是高贵的鸟中之王。但乌鹊虽然平凡普通,但却双飞双宿,情深意笃。而有此真挚的爱情,他们已心满意足,谁也不愿去与凤凰同居一处。这就是何氏这一普通女子的爱情观。因此,她明白她告诉暴君:“妾是庶人,不乐宋王。”我是平民百姓,自愿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不愿意来侍侯你这无道的宋王。这种不慕荣华、不畏权势的气骨,表明了她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忠贞。

  这两首诗妙在质直。它们都用比兴手法,直接了当地表明劳动人民的爱与憎。第一首侧重于嘲笑暴君的痴心妄想,第二首侧重于表明自己追求淳朴爱情的心迹,但都十分鲜明地塑造了一位忠于爱情、蔑视权贵、勇于反抗的女子形象。

  这两首诗共八句,前六句是比兴,后两句是“赋”,直抒胸臆。前后相贯通,兼有婉约、刚正之美,意象清新,音韵谐和,含蓄隽永,感情色彩鲜明。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8-9页
2、 朱世英.民间歌谣精华评析.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