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字煌煌,册书粲粲。
宝字煌煌,册书粲粲。
副笄加饰,社褕有烂。
副笄加饰,社褕有烂。
祗若帝休,委蛇乐术。
祗若帝休,委蛇乐术。
亿万斯年,永膺宸翰。
亿万斯年,永膺宸翰。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¹²³知耻,贡公未遗荣
译文:彭薛告老仅仅算知耻,贡公贺友确是好虚荣。
注释:¹彭:彭宣。汉代研究《周易》学者,官至大司空。王莽时上书求归乡里。²薛:薛广德,汉代“鲁诗”专家,字长卿,官至御史大夫,后辞官归里,不再出仕。朝廷赐以安车驷马,广德悬挂其事以示荣。班固评价此二人“近于知耻”。³裁:通“才”,仅只。⁴知耻:谓有羞耻之心。⁵贡公:贡禹,汉人,字少翁,为光禄大夫,后辞官不许,又为御史大夫。与王阳友善,见其被用而喜。⁶未遗荣:没有忘记荣华富贵。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或可优贪竞¹,岂足称达生²
译文:此辈稍胜贪求名利徒,岂够保身全生受称扬。
注释:¹贪竞:贪恋官位。²达生:通达人生,为道家对生命的认识理论。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¹余秉²微尚³,拙(zhuō)(nè)浮名
译文:唯我怀抱出尘隐逸志,才疏口讷鄙弃虚浮名。
注释:¹伊:语助。²秉:执持。³微尚:隐遁的志趣。尚:志向。⁴拙讷:笨拙又口不善言;自谦之词,指自己不善作官。⁵谢:弃绝。⁶浮名:指功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庐园当栖(qī)¹,卑位²代躬耕。
译文:田园当作巢栖穴居处,爵位可代亲自去耕种。
注释:¹栖岩:指古代巢居穴处,这里指隐居。²卑位:谦指所袭康乐侯。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顾己¹虽自许²,心³犹未并
译文:久想退隐虽说自赞许,愿望行迹尚未成一统。
注释:¹顾己:回顾自己。²自许:自赞。³心:心愿,指隐居。⁴迹:行迹,指做官。⁵并:合一,具备。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无庸¹方周任²,有疾象长卿³
译文:仿效周任无功不求升,取法长卿闲居说多病。
注释:¹无庸:无所作为。²周任:春秋时周大夫,言行为孔子所称。³长卿: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常托病不朝。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毕娶¹类尚子²,薄游³似邴生
译文:儿女完婚离家像尚子,谢绝高位知足似邴生。
注释:¹毕娶,办完婚娶之事。²尚子:尚长,东汉隐士,为儿女办完婚嫁,即隐迹山林。³薄游:指做小官。⁴邴生:西汉邴曼容,养志自修,不愿作六百石以上的官,如超过,便自免退居。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恭承古人意,促装¹返柴荆(jīng)²
译文:恭谨承继古人清高意,快备行装尽速返故乡。
注释:¹促装:收拾行装。²柴荆:柴草竹木编织的门或屋舍,代指故居。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牵丝¹及元兴²,解龟³在景平
译文:回想初仕正是元兴问,此次辞官适逢在景平。
注释:¹牵丝:指初仕。《礼记·缁衣》有“王言如丝”。²元兴:东晋安帝年号(402-404年)。灵运初仕为晋琅玡王大司马参军,时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是年正月戊戌(十六日)方才改元,而上一年的年号为元兴,故云“及元兴”。³解龟:即去官。龟:龟纽。宫印印鼻刻有龟形,下有穿丝条的孔眼。⁴景平:宋少帝年号(423-424年)。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负心¹二十载,于今废将迎²
译文:违背心愿居官二十载,从今清静不为俗事忙。
注释:¹负心:违背心愿,指作官。²废将迎:指省去官场送往迎来的繁琐礼节。将迎:官场上的应酬。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理棹(zhào)¹(chuán)²还期,遵渚(zhǔ)³(wù)修坰(jiōng)
译文:归期将近登船心如箭,沿岸船飞大地退后方。
注释:¹理棹:准备船只。²遄:急忙。³遵渚:沿着江中小洲。⁴骛:疾驰而过。⁵修垌:绵长的原野。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溯溪¹终水涉²,登岭始山行。
译文:由江入溪水路至尽头,离船登岭跨步山路行。
注释:¹溯溪:沿溪逆流而上。²终水涉:结束水上旅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译文:原野空旷沙岸一片静,天空高远秋月分外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憩石挹(yì)¹飞泉,攀林搴(qiān)²落英³
译文:石上休息尽情饮流泉,攀附林木随意餐落英。
注释:¹挹:双手合捧取水。²搴:拉动、拾取。³落英:落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战胜臞(qú)¹者肥,鉴²³流归停
译文:归隐心静体瘦已变肥,临水照容终得清流静。
注释:¹臞:瘦。清瘦。²鉴:镜子,此作动词,犹临照。³止:止水。⁴流归停:指流水终归静止。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即是羲(xī)¹²化,获我击壤情³
译文:就此超世作个羲唐人,我学击壤重获真朴情。
注释:¹羲:伏羲氏。²唐:唐尧。³击壤情:即风俗淳朴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击壤:上古时的一种游戏。

  诗作前部分叙写古人事迹,以之为衬托表明自己坚决辞职隐居的意志与行为。诗作后部分写自己返家行程中的景象及感想。诗中抒发了去官还家、获得解脱的愉悦心情。诗中写景不多,却极为清丽动人。

  一至十句自述隐居丘园之志。

  先对几位古人加以评价:西汉的彭宣、薛广德、贡禹虽有高名,但只能说是优于贪婪奔竞之徒,还说不上是懂得养生缮性。彭宣和薛广德,班固《汉书》对他们评价颇高,称其“近于知耻”(《汉书·叙传》);谢灵运却说他们“裁知耻”而已,并不十分推崇。贡禹曾为河南县令,因受上司责备,便辞官而去。后又出仕,元帝时为光禄大夫,以年迈求退,为皇帝所挽留,进为御史大夫。诗人认为他并未能遗弃荣华富贵。评论古人只是陪衬,目的是表明自己的志向不仅是不贪竞而已,而且要做到“达生”。《庄子》有《达生》篇,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认为人之性分有定,不可勉强致力于性分之外的事。

  篇中又说欲存生养性,莫如弃世而无所牵累。诗人正以此种思想作为隐退的精神支柱。其具体的打算,则是“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山居赋》云:“古巢居穴处曰岩栖,传说古代隐士也有过此种原始生活者。但诗人毕竟做不到这样,故有所变通,以田园当作岩栖。他也不能真的耕稼自给,故欲学习古代一些达士的做法,安于卑位,以薄俸为生生之资。他说自己拙于仕宦,讷于言辞,故欲选择这样的生活道路,不过以往行迹尚未能与此种生活理想相一致。这可说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一个总结。

  十一至二十句写去职。

  先举周任、司马相如、尚子、邴生以自比。诗人说自己在种种方面都类似于上举那些淡泊明志的古人。自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至景平元年(423年),实得十八年,说“二十载”是约略言之。二十年来做违心的事,心情是悒郁的;而今终于摆脱了送往迎来等等俗务,其快意可知。

  二十一句至三十二句写初去郡途中的所见所感。

  “理棹”以下四句写其水陆行程。为早日还家,乃疾速行舟。遄、鹜二字表现出心情之急迫。“理棹”二句已兼写水陆,“溯溪”二句又写水涉山行,但不觉累赘,因读者可由此充分想象其行进的画面,感受到行程的漫长辛苦。“野旷”二句是写景名句,景中其实有情。清旷无际的风景正与诗人心境相应。久被絷牵,一朝脱去,自感到无限的开朗、轻快,故触目皆成佳趣。

  “憩石”二句写山林小憩情景,暗用《楚辞》典故:《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又《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熟悉典故的读者可于言外获得一种清幽芳洁之感。“理棹”四句写疾速前行,途程漫漫,“野旷”四句写赏玩风物,途中小憩,形成情绪和内在节奏的对比;而其心情之急迫与愉悦,都得到了表现。由愉悦的心情、悠然的意绪,进而引发出一番情理相融的议论:高尚之志战胜了富贵之欲,胸襟旷然,则臞者可肥;以止水为鉴,则流荡不返者将归于宁静清明。(二句用《韩非子·喻老》和《庄子·德充符》典故)心灵获得了自由宁静,则即使处于纷乱奔竞之世,也等于是归真返璞,回到了伏羲、唐尧时代,可以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了。传说尧时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诗人用此典故,似有“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韩愈《山石》)之慨,且使人隐约感到他与当权者关系之不和谐。

  谢灵运去郡之志是坚定的。当时其堂弟谢晦等人都写信劝他不要离职,他执意不从。不过他并非一贯恬退之人。《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其出为永嘉太守,正是与当权者矛盾的结果。他之去郡,乃是一种不合作态度的表现。明乎此,对于此诗的理解便可更深入一层了。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第381-383页

chūjùn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péngxuēcáizhīchǐ gònggōngwèiróng 
huòyōutānjìng chēngshēng 
bǐngwēishàng zhuōxièmíng 
yuándāngyán bēiwèidàigōnggēng 
suī xīnyóuwèibìng 
yōngfāngzhōurèn yǒuxiàngzhǎngqīng 
lèishàng yóubǐngshēng 
gōngchéngrén zhuāngfǎncháijīng 
qiānyuánxìng jiěguīzàijǐngpíng 
xīnèrshízǎi jīnfèijiāngyíng 
zhàochuánhuán zūnzhǔxiūjiōng 
zhōngshuǐshè dēnglǐngshǐshānxíng 
kuàngshāànjìng tiāngāoqiūyuèmíng 
shífēiquán pānlínqiānluòyīng 
zhànshèngzhěféi jiànzhǐliúguītíng 
shìtánghuà huòrǎngqíng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昨夜清霜冷絮(xù)¹(chóu)²,纷纷红叶满阶头。
译文:昨天夜里下了清霜,躲在被衾中都感到寒冷;早晨起来,门前台阶落满了红叶。
注释:¹絮:棉絮。²裯:被单。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译文:花园里的草木在寒冷的西北风中逐渐凋零;只有那金菊凌霜绽放,不负秋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¹围急。督相²史忠烈³公知势不可为,集督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督孙中。”
译文: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注释:¹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²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³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⁴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¹,督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督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督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²曰:“我史阁部³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译文: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注释:¹自裁:自杀。²瞠目:瞪眼。³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⁴执:押解。⁵之:代词,指史可法。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或曰¹:“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²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³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译文: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注释:¹或曰:有人说。²殒:死。³已而:不久。⁴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⁵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⁶审知:确实知道。⁷恚:恨,恼羞成怒。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¹,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²,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³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译文: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注释:¹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²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³出世:成仙。⁴入世:还在人世。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¹,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²王猷定³、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译文: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注释:¹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²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³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⁴关中:今陕西。⁵黄遵严:不详。⁶粤东:今广东。⁷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¹可程²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译文: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
注释:¹翰林:官名。²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¹。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²兄公³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督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译文: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辉绩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注释:¹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²踵:追随。³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督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马良春.《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 郁贤皓.《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3、 贾传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解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méihuālǐng

quánwàng qīngdài 

    shùnzhìèrniányǒuyuè jiāngwéi xiàngshǐzhōngliègōngzhīshìwéi zhūjiàngérzhīyuē  shìchéngwéixùn ráncānghuángzhōngluòrénzhīshǒu shuíwéilínchéngjiézhě  jiàngjūnshǐwēikǎiránrènzhī zhōnglièyuē  shàngwèiyǒu dāngtóngxìngwéihòu shàngshūtàirén zhūsūnzhōng  

    èrshí chéngxiàn zhōnglièdāocái zhūjiàngguǒzhēngqiánbàochízhī zhōnglièwēi wēiliú néngzhírèn suìwéizhūjiàngsuǒyōngérxíng zhìxiǎodōngmén bīnglínérzhì shǐ使míng rèntàishǒumínzhūjiàngliúzhàoděngjiē zhōngliènǎichēngyuē  shǐ  bèizhízhìnánmén shuòqīnwángxiānshēngzhī quànzhīxiáng zhōnglièér chū zhōnglièyán  dāngzàngméihuālǐngshàng  zhìshì wēiqiúgōngzhī nǎiguānzàngzhī 

    huòyuē  chéngzhī yǒuqīnjiànzhōnglièqīngmào chéngbái chūtiānníngméntóujiāngzhě wèichángyǔnchéngzhōng  yǒushìyán jiāngnánběisuìwèizhōnglièwèi éryīng huòshānshī jiētuōzhōnglièzhīmíng fǎng仿chénshèzhīchēngxiàngyān zhōngsūngōngzhàokuíbīng zhízhìbáixià jīnglüèhóngchéngchóuzhīyǒujiù wènyuē  xiānshēngzàibīngjiān shěnzhīyángzhōushǐgōngguǒ wèi  sūngōngyuē  jīnglüècóngběilái shěnzhīsōngshānxùnnànshīhónggōngguǒ wèi  chéngchóuhuì huīxiàchūzhǎnzhī 

     shénxiānguǐdànzhīshuō wèiyántàishībīngjiě wénshàobǎoguāngmíngchántuō shíwèicháng zhīzhōngzhěshèngxiánjiā hàorán chángliútiānzhījiān chūshìshìzhīmiàn shénxiānzhīshuō suǒwèiwéishéhuà zhōnglièhái wèn bǎiniánérhòu dēnglǐngshàng shùzhōnglièyán lèixià xiǎngjiàndāngwéichéngguāngjǐng zhōnglièzhīmiànwǎnrán shìwènguǒjiětuōfǒu érkuàngmàowèizhīmíngzhězāi 

    pángyǒudānqiánlièzhīzhǒng yǒuzàiyáng fánérjué gàohuǒzhī liúhuì yángrénzàngzhī jiāngyòuwángyóudìng guānzhōnghuángzūnyán yuèdōngjūnwéizuòzhuàn míng āi 

    shàngyǒuwèijìnbiǎozhāngzhě wénzhōnglièxiōng hànlínchéngxià shàngyǒushùrén hòujiēláijiāngxǐng shìyīng huòshānshībài màochēngzhōnglièzhě jiàngzhìjiāng lìngshǐshìnánláirènzhī zhōnglièzhīwáng rénniánshàoyǒu shǒujié chūshìzhī jiàngyàn qiángzhī réncáiér shíchūjiàngzhīsuǒ gǎnwéizhībiǎozhāngzhě 

     zhōnglièchánghènchéngzàiběi dāngxìngzhījiān néngzhàngjié chūshūjiūzhī zhīshēnhòunǎiyǒu érzhǒngxiōnggōngzhīliè méihuāxuě fāngxiāngrǎn yǒuzuòzhōnglièzhě shǐ使zhūgōng liàngzàicóngzhīliè dānglìngwéibiéshìrén lièbèi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离恨远萦(yíng)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¹月,归路玉鞭(biān)²
译文:离恨啊常常萦绕在分手的杨柳前,梦魂啊总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记得自己官微职冷时身穿青衫妓院中曾得到她的赏识,一直玩到月色西斜才跨马沿着归路返家。
注释:¹章台:本为战国时秦国宫名。汉代在此台下有章台街,张敞曾走马过此街。唐人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²玉鞭斜:这里指月色西斜才策马回家。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翠镜啼¹痕印袖,红墙醉墨笼(lóng)(shā)²。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pí)(pá)³
译文:美人啊常常在翠镜中照着自己憔悴的颜容,两袖上沾满了相思啼哭的泪花,当年醉后舞墨题诗红墙之上,美女仿效前人在题诗的壁上笼上碧纱。今日重新相逢说不尽平生心事,无限情思全都凝聚在传情的琵琶。
注释:¹啼:啼哭。²醉墨笼纱:此用“碧纱笼”故事。唐代王播少孤贫,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为诸僧所不礼。后播贵,重游旧地,见昔日在寺壁上所题诗句已被僧用碧纱盖其上。³春思入琵琶:把春天的情思付之琵琶而弹奏。用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诗意。

  上片写词人对一位歌姬的怀念和对于往昔冶游生活的回忆。“离恨”两句,写怀念人物却不直接点明对象,“杨柳”、“梨花”以两个形象优美的事物来比喻被怀念的歌姬,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美感。柳丝飘飘柔媚非常,使人联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为“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玉环流泪的美容。杨柳,梨花使歌姬妖娆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忆往日情怀。“青衫”,唐时九品小官的服饰,这里借指作者本人。“章台”本为战国秦之宫殿,唐时许尧佐有《章台柳传》流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

  下片走旧地重游,两人重聚。“翠镜啼痕”两句,写歌姬不忘旧情,终日以泪挂面,啼袖笼纱描写歌姬的病情。这几句词既香艳又有书卷气,可称是“好色不淫”“艳而不靡”。最后两句“相逢”,写两人重聚,百感交集,为表深情,女子把满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来表达“说不尽的无限事”。

  该词词语如杨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笼纱等句使词焕发特异的艳美色泽。另外,该词表达了词人内心苦闷的心情,情感溢于言表。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10,第484页

··hènyuǎnyíngyángliǔ--liúyíng

hènyuǎnyíngyángliǔmènghúnzhǎngràohuāqīngshānzhāngtáiyuèguībiānxié

cuìjìnghényìnxiùhóngqiángzuìlóngshāxiāngféngjǐnpíngshēngshìchūn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东归复得采真¹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译文:你此番东归故里,又可以作庄子所说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是在欢迎你回去,为你高兴。
注释: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浔阳。客: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似为一位弃官归隐者。¹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客舍不离青雀舫(fǎng)¹,人家旧在白鸥洲²
译文:你食宿不离那画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鸥翔集的沙洲之上。
注释:¹青雀舫:即画有青雀的船只。²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风吹山带¹遥知雨,露湿荷裳(shang)²已报秋。
译文: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
注释:¹山带: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²荷裳:即用荷叶做的衣服,以示高洁。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闻道泉明¹居止近,篮舆(yú)相访为²淹留³
译文: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着竹轿,前往拜访,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¹泉明:指晋陶渊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故称泉明。²为:一作“会”。³淹留:停留。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诗人开篇点明题旨,送客东归故里。“复”字,写出了客人隐居乡里学采真之游的喜悦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衬情,以水助兴。江水日夜东流不停,暗示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缓。其终得还日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日旧在白鸥洲。”颔联中,诗人称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离青雀舫”正好照应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见其归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日乡。船为“青雀舫”,日在“白鸥洲”,这是诗人称赞客人旅舟华美,日乡景色喜人。实际上亦是称赞客人自己。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日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而寒凉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对其关爱有加。自然与客人的界线已淡然消去,客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尾联效仿陶渊明,乘着“篮舆”,并去探访陶的故居,乐而忘返。这既是呼应起句之“采真游”,又点明客人是辞官归隐,回归自然,身心自然愉悦。

  综观全诗,前两联点明主旨,写归途中的情景,写景叙事明白晓畅。后两联写归后隐居中的生活情景,照应起句的“复得采真游”。其中,“林风吹山带遥知雨,君湿荷裳已报秋”两句,文笔省净,意境深幽,既有杜甫七律遗风,又有王维山水诗之韵味,颇见锻锤之功。尾联扣合渊明,用典贴切。全诗境界清新,淡然有味,回味悠长,不愧佳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
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sòngguījiāngzhōu--hánhóng

dōngguīcǎizhēnyóujiāngshuǐyíngjūnliú

shěqīngquèfǎngrénjiājiùzàibáiōuzhōu

fēngchuīshāndàiyáozhī湿shīshangbàoqiū

wéndàoquánmíngzhǐjìnlánxiāng访fǎngwèiyā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