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祖执德,长发其祥。显仁藏用,怀道韬光。宁斯閟寝,合此萧芗。
皇祖执德,长发其祥。显仁藏用,怀道韬光。宁斯閟寝,合此萧芗。
永昭贻厥,还符剪商。
永昭贻厥,还符剪商。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千里潇湘挼(ruó)¹浦,兰桡(ráo)²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曾不动,冷浸一天星。
译文: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注释:¹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²兰桡: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独倚危樯(qiáng)¹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²。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注释:¹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²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从一开始,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 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这首词和作者以感伤为基调的其他词篇有所不同,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词中也是特例。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著.古典文学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265-266
2、 李麟主编.诗词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76-177

línjiāngxiān··qiānxiāoxiāngruálán--qínguān

qiānxiāoxiāngruálánlánráocéngjīngyuègāofēngdìnghuáqīngwēichéngdònglěngjìntiānxīng

wēiqiángqíngqiāoqiāoyáowénfēilínglíngxīnshēnghánjǐnjīnqíngzhōngrénjiànjiāngshàngshùfēngqīng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huàn)花溪¹里花多处,为忆先生²在蜀时³
译文:在浣花溪里鲜花最多的地方,想起了先生您在蜀时的生活。
注释:旧宅:指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住的浣花草堂。《旧唐书·杜甫传》:“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杜甫曾有《寄题江外草堂》诗述经营草堂情况:“诛茅初一庙,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¹浣花溪:又名濯锦江、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其源出大江(即南河),由温江县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今西郊杜甫草堂至笮桥一带通称浣花溪,系因居人多造彩笺而得名。《梁益记》:“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彩笺,故号浣花溪。”²先生:指杜甫。³在蜀时:指杜甫居住成都之时。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在成都草堂居住。以后去梓州、阆州、渝州,广德二年(764年)复归成都,第二年,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而至云安,然后出川。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万古¹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²换新诗。
译文:您的旧居草堂应该万古留存,现在即使用千金重价也换不到您的新诗了。
注释:¹万古:形容时间很长。²无复:不能再。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沙崩水槛(jiàn)¹鸥飞尽,树压村桥²马过迟³
译文:锦江沙岸崩塌,草堂的水槛损毁,鸥鸟也已飞尽,树木已长得那样茂密,遮蔽了村中的小桥,我骑着马只能缓缦而过。
注释:¹沙崩水槛:指沙岸崩塌,水槛损毁。水槛,草堂水亭的栏杆。杜甫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云:“新添水槛供垂钓。”又有《水槛遣心》云:“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又有《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可见他是很爱此亭的。崩,一作“棚”。²村桥:典出杜甫《涨溪》云:“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³迟:慢。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山月不知人事变¹,夜来江上与谁期²
译文:从山后升起的月亮不知人世间的变迁,诗人早已逝去,它在这锦江上还等待谁呢?
注释:¹人事变:即杜甫离蜀东去,人事已经发生了变化。²与谁期:即与谁相会。期,相会、相约。

  这是一首凭吊杜甫的诗,此诗用语温丽意悲,描写了草堂荒芜景象,并抒发了缅怀诗人之情。

  首联“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点题,起得平平。颔联“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则写的热情洋溢,推崇杜甫的诗业成就:“旧宅”是眼前所见,万古应留,是诗名长在;“新诗”为意中所念,千金难求,是诗人已殁。两句相反相成。”颈联“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则从“旧宅”入笔,遥接杜诗所写物态,古今勾连,见出常变之景。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此处“鸥飞尽”反用其意。槛崩鸥走,以见旧宅的荒凉。尾联“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反承上意,从不变之山月摹想,极致低徊惆怅之情。再点“忆”字,有人亡物在之叹。

  此诗中二联颇见功夫,胡震亨说作者“工于造联”,大概即指此类。

参考资料:
1、 秦似.唐诗新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06:1013-1014
2、 成都市建筑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建筑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09:323
亢龙宾天群龙战,潜龙跃出飞龙现。
亢龙¹宾天²群龙³战,潜龙跃出飞龙现。
注释:¹亢龙:此处以之指明思宗朱由检。²宾天:指帝王之死,此处指明思宗自缢死。³群龙:指明朝王室子孙。⁴潜龙、飞龙:均指王室子孙。
白衣苍狗等浮云,处处从龙作宫殿。
白衣苍狗¹等浮云²,处处从龙作宫殿(diàn)
注释:¹白衣苍狗:同白龙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²浮云:以浮动在空中的云比喻事物变幻无定。
东南半壁燕处堂,正统未亡垂一线。
东南半壁¹燕处堂²,正统³未亡垂一线
注释:¹半壁:半壁江山,谓明朝江山只剩下一半,一部分。²燕处堂:比喻居安而无远虑。³正统:指明代直系宗室。⁴一线:指一支派系的后嗣。
百日朝廷沸似汤,十郡山河去如电。
百日朝廷沸似汤¹,十郡山河去如电²
注释:¹沸似汤:指局势急迫紧张。²电:电火,闪电,喻极快。
高帝子孙隆准公,身殉社稷无牵恋。
高帝¹子孙隆准公,身殉(xùn)社稷(jì)²无牵恋。
注释:¹高帝: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隆准卽高鼻。隆准公指后唐王。²社稷:土谷之神。
粤秀峰头望帝魂,直与煤山相后先。
(yuè)¹峰头望帝魂,直与煤山²相后先。
注释:¹粤秀:山名,一作越秀山,又名越王山,俗名观音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²煤山:即景山,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处。
当时藁葬汉台东,三尺荒陵枕郊甸。
当时藁(gǎo)¹汉台²东,三尺荒陵枕郊甸(diàn)³
注释:¹藁葬:草草埋葬,藁指草。²汉台:旧时广州城北郊古台,早废。³郊甸:郊野。邑外为郊,郊外为甸。
四坟角立不知名,云是诸王殉国彦。
四坟角立¹不知名,云是诸王²殉国彦³
注释:¹角立:据角而立。²诸王:指后唐王弟辈子侄等明王室贵胄。³彦:才德杰出的人。
左瞻右顾冢垒垒,万古一丘无贵贱。
左瞻右顾¹冢垒(lěi)²,万古一丘无贵贱。
注释:¹左瞻右顾:犹言向左右四处看。²垒垒:连绵重叠貌。
年年风雨暗清明,陌上行人泪如溅。
年年风雨暗清明,陌上¹行人泪如溅²
注释:¹陌上:路上。²溅:飞洒,飞溅。
寻思往事问重泉,笑折山花当九献。
寻思往事问重泉¹,笑折山花当九献²。
注释:重¹泉:谓地下,死者之所居。犹言黄泉,九泉。²九献:帝王宴请上公的仪节,献酒共九次。此处指祭供之物。
怅望钟山春草深,谁人更与除坛墠!
怅望钟山¹春草深,谁人更与除²坛墠(shàn)³
注释:¹钟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²除:维修,修治。³坛墠:祭祀场所。坛为土筑高台,墠为郊外土地。
《仙城寒食歌》为一组诗,共四章,《仙城寒食歌·绍武陵》。其意可理解为寒食节为诸先辈名人陵墓所作之歌。仙城为陵墓、坟冢之美称。喻人之逝葬犹如成仙,故其葬墓称仙城。绍武陵系南明后唐王朱聿(左釒右粤)之墓。公元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明亡。清世祖顺治建元。明皇族直系子孙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建南明,先后称帝建元。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南明唐王朱聿键被清兵俘杀于福州,其弟朱聿(左釒右粤)于广州继位。其时桂王朱由榔亦在肇庆登基,因此形成南明小王朝两帝自相水火。未久,广州陷,后唐王被俘自缢。桂王则退云贵,逃缅甸,流徙十六年,被吴三桂俘杀于昆明。绍武陵即南明后唐王朱聿(左釒右粤)的陵墓。这是一首览古感怀之诗。作为明朝遗民,成鹫站在明嗣正统的地位上,对故明崇祯皇帝及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加以讴歌,对南明小王朝的史事加以美化记叙,对改朝换代、人事变迁不胜感慨。诗写得气势磅礴,高古雄健,颇有一代史诗之味道。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是1074年(熙宁七年)八、九月间,苏轼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苏轼三十九岁。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志》:“浮云岭,在于潜县南二十五里。”(于潜,浙江境内的县,在临安西,位于分水港支流上。)苏轼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逾月,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1074年,京城以东因干旱闹蝗灾,“余波及于淮浙”(《上韩丞相论灾伤书》)。苏轼因捕蝗至于潜,作此二诗寄给苏辙,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

  这一首着重写山行疲苦之感。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三四句纪行。苏轼久不登山,这次为了捕蝗来到这山石高峻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他正处在壮年,豪情未减,偶尔喝一杯村酒,仍觉得精力有余。此二句从生理方面的感受作一抑扬。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稳;然而,这片刻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艰险,以及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他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这一切,涌上心来。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此二句再从心理上的感受作此一段抑扬。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抑郁不堪之情,并很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二句。

  结尾紧承“人间忧患长”意,他想到此时这种疲于奔走、形同厮役的处境,忿忿然说:我真想像冯良一样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后汉书·周燮传》载:,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家里人满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苏轼用此事,也和此时山行疲苦、情绪不好有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的教训。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持身谨严的士大夫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总是比较认真的。苏轼弟兄也经常谈到这一问题。两年多以前,苏轼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诗中就说:“眼前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去未能。”说他不愿奉行新法,只是由于贪恋君恩,未能决然引去。在捕蝗事后不久,苏轼在杭州赴密州道中寄给苏辙一首《沁园春》词又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认为出仕或归隐的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此时因捕蝗疲苦这一具体事件的触发,天秤偏到那一端了。这和组诗中第一首的结尾“理蝗余”的积极态度表面上矛盾,其实不然。在苏轼的思想上,为人民利益而奔走和为了奉行新法而被人驱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两首诗的结尾各有侧重。《乌台诗案》提到“独眠林下”这四句诗时,苏轼自己解释说:“意谓新法青苗、助役等事,烦杂不可办,亦言己才力不能胜任也。”这正是苏轼的痛苦所在。王安石的变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但新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农民带来了不利。因此,不能因为苏轼不满新法就一概加以否定。这两首诗,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击,抑扬顿挫,感慨遥深,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所以特别真切动人。

huángzhìyúnlǐngshānxíngniéyǒu怀huáiziyóuèrshǒu··èr--shì

shuāngfēngjiànzuòzhòngyángbiānxiāng

jiǔfèishānxíngluòquèshàngnéngcūnzuìlínlàng

miánlínxiàmènghúnhǎohuíshǒurénjiānyōuhuànzhǎng

shāhuǐchēcóngshìziláichùwènxíngcáng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老去无心听管弦(xián)¹,病来杯酒不相便²
译文:我年龄渐渐增大,已经没有心情聆听那急管繁弦;疾病缠身,更不适宜饮酒欢宴。
注释:平甫:张鉴。他是张俊的孙子,曾任州推官,家豪富。¹管弦:指音乐。²便:适宜。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qǐ)我虚堂¹自在眠。
译文:人生在世,难得碰到这秋前消暑的好雨;乘着凉快,请让我自在地在家,一枕酣甜。
注释:¹虚堂:空阔的厅堂。

  好朋友邀请赴宴,自己不想去,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面对这种情况,要借故推辞,很难措词。姜夔这首诗却推辞得很得体,既道出了不想去的原因,又说得不俗,耐人寻味。

  诗首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一天天衰老,对世间的事渐渐淡漠,提不起兴致,因此懒得出门,没有心情听到宴饮中的嘈杂的管弦,也更无心应酬。这句是实写,企图通过自己的种种不堪,引起对方的同情,但作为不去赴席的理由,仍嫌不足,于是第二句再加以补足,请出万能挡箭牌,以身体不好,不适宜饮酒为托词,谢绝邀请。这样拒绝,既说明了自己不去的原因,又等于告诉对方,自己的现状,去了后反而会因了自己一人向隅而使满座不欢,于是主人就不便再勉强了。

  三、四句说自己不去,但与前两句直接表示不同,换个角度,说自己愿意留在家中。留在家里的理由也很充分,时逢夏末,碰到了难得碰到的好雨,驱尽了残暑,在这样凉爽的天气里,正好可以在家中舒舒服服地睡一觉。虚堂的幽静,与上面管弦的热闹成对比,走向年老而又在病中的他自然适宜乘凉快在家好好休息;而白天高卧,又带有几分高士的闲适意趣,很切合诗人自己的身份。听了这些,张平甫就更加不会因为诗人不答应赴宴而不快了。

  姜夔一生困顿失意,为生计所迫,羁旅天涯。他写这首诗时,生活主要依靠张鉴、张镃和范成大的资助,人到中年,彷徨无措,使他倍感寥落。他在《忆王孙》词中自述“零落江南不自由,雨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正是他当时生活及心情写照。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辞谢友人的邀请,三、四句甚至带有些豁达,但隐藏在诗后的是很浓重的牢愁,因此读来使人觉得有些压抑。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261-262页

píngjiànzhāowǎng

jiāngkuí sòngdài 

lǎoxīntīngguǎnxián bìngláibēijiǔxiāngbiàn便 
rénshēngnánqiūqián tángzàim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