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霞神彩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
餐霞神彩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
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周公负斧扆¹,成王何夔(kuí)²
译文:周公背靠斧依而立受诸侯朝拜,周成王为何如此戒惧敬慎呢?
注释:¹斧扆:指古代天子坐处,在东西户牖之间所设的用具。状如屏风,高八尺,以绛为质,其上绣为斧文。起于周代。简称“扆”也写作“依”,或称“斧依”、“屏扆”。²夔夔:形容敬谨恐惧的样子。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译文:周武王不愉快的时候,周公剪爪投入河湄。
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
贤圣遇谗慝(tè)¹,不免人君疑。
译文:贤圣都会遭遇被人进谗陷害,人君也不免有所怀疑。
注释:¹谗慝:进谗陷害。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译文:风能够拔起参天大树,禾苗尽受损坏。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译文: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像苍蝇一样扇动流言蜚语,周公写下《鸱鸮》诗。
金滕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金滕¹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译文:如果周武王没有看到周公的《金縢》书,谁知道谁忠信可靠呢?
注释:¹金滕:《尚书·周书》中的篇目,记载的是周武王死后成王消除对周公误解的事件。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欲逐(zhú)¹将军取²右贤³,沙场走马向居延
译文: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
注释:¹逐:追随。²取:俘获。³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⁴沙场: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⁵走马:骑马疾走;驰逐。⁶居延:古边塞名。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遥知¹汉使²萧关³外,愁见孤(gū)落日边。
译文: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注释:¹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²汉使:此指韦评事。³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⁴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此诗前两句“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这些豪迈激昂、慷慨雄壮的诗句,极具浪漫色彩,颇为震撼人心,既是对边塞将士的高度赞颂,也是诗人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后两句“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则把笔锋一转,写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其中“孤城”“落日”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片雄阔的景象,同时也描绘出边地的荒凉。其意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甚为相似,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全诗这种突转笔锋的写法看似突兀,但作者把从军者立功边塞和思乡怀归这两种特有的心理统一在这首小诗里,用笔凝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36-237

sòngwéipíngshì--wángwéi

zhújiāngjūnyòuxiánshāchǎngzǒuxiàngyán

yáozhīhàn使shǐxiāoguānwàichóujiànchéngluòbiān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译文: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译文: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译文: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¹
译文: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注释:¹裴回:即“徘徊”。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窥云徧山起¹,花雨从天来²
译文:芳窥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注释:¹窥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窥云照耀。徧,同“遍”。²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译文: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译文: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谈不上行云流水,却能窥见这首诗的门户:乍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辞章搭配得体,步履从容,但揣度二三,就为这笔清晰的流水账而叹息,怪它没有更丰富的诗意进项。但这种责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倾向,对散文化现象需要一次又一次关乎价值观的认识;散文化的感觉跟一首诗有头有尾进行某种叙事的憧憬有关,这首诗在较短的篇幅内寄情于一桩事情的脉络而非关于这件事的激情,就极有可能显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从作者的立场看,在构思(哪怕是即兴发挥)之际,“不遇”的结果已经发生,他所进行的描述依然显得较为重视“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开的芳踪是一首诗最大的卖弄点。径之石、壑之丹、门之松、阶之闲、室之禅、窗之见、壁之生……联袂演出的情景剧并不比停顿下来独观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记录这一流程来测试一首诗的雅量。而这些场景的铺垫明摆着朝“不遇”的主题靠拢,对景物的过度描写已预告人的次要性。

  根据诗词断定:作者不可能反写实际情况,明明山僧不在,却在诗句中假想两人会谈的幽趣。诗在当时似乎还不致走到这一步。青苔、鸟迹、白拂、尘埃、无人……这一系列的环境元素虽契合抒情诗的表征,却奉献事实性依据,也就是说,看起来挺雅致的,但本质上只是一连串基本事实。只不过“青苔”一类的事实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属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态的细菌,滋生出属于修辞层面的意义。

  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凭空想像“了然”的主题性意趣。无需一位具体的僧人启发,他就可以从虚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门去干什么,以及有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为何还要滞留在他处。他仿佛是这一境界的独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属性已显得次要: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甚至这时听到猿声也不免理解为这是一种得体的、赞同他的伴奏。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第137页

xúnshānsēngzuò--bái

shíjìngdānsōngménqīngtái

xiánjiēyǒuniǎochánshìrénkāi

kuīchuāngjiànbáiguàshēngchénāi

使shǐkōngtànréngpéihuí

xiāngyúnbiànshānhuācóngtiānlái

yǒukōnghǎokuàngwénqīngyuánāi

leránjuéshìshìfāngyōuzāi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fù)沸天池。
译文:海水历经岁月的演变,天池的水被风浪吹打的像沸腾一样。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jīng)¹(jiāo)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译文:又像是鲸鱼和蛟龙在池中搏斗时喷溅出来的血,而此时池中深处得小鱼毫无感觉,还在水底安静的游来游去。
注释:¹鲸吞:像鲸鱼一样地吞食。

shānzhōngjuéjiànzhōng--bái

hǎishuǐsāngtiánbiànshífēngtāofānfèitiānchí

jīngtūnjiāodòuchéngxuèshēnjiànyóuzhī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魏武少时,尝¹与袁绍好为游侠。观²人新婚,因³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zhǐ)(jí)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惶迫自掷(zhì),遂以俱¹⁰免。
译文:曹操年少的时候,曾经与袁绍喜欢做游手好闲的人。看别人的新婚典礼,于是潜入主人的家中,晚上大叫:“有小偷来了。”家中的人都跑了出来。曹操于是拔出刀劫走了新娘,和袁绍从原路返回了。两人迷路了,从马上摔到了荆棘丛中。袁绍不能走了,曹操又大叫:“小偷现在在这里。”袁绍惊恐得拼命从荆棘跳出逃跑,两人才都免于追杀。
注释:¹尝:曾经。²观:观看。³因:于是。⁴庐:家。⁵皆:都。⁶还出:按原路返回。⁷失道:迷路。⁸迫:被迫。⁹掷出:跳出。¹⁰俱:都,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