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¹吾亦见真吾。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一片萧瑟;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
注释:¹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坐对韦编¹灯动壁,高歌夜真雪压庐。
译文: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半夜时分高声朗诵着书籍,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注释:¹韦编:这里指书籍。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译文: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shíshū ·

wēngsēn sòngdài 

luòshuǐjìnqiān jiǒngránjiànzhēn 
zuòduìwéibiāndēngdòng gāobànxuě 
chádǐngpēnghuóhuǒ qīngchēngshūzhě 
shūzhīchùxún shùdiǎnméihuātiānx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一片萧瑟;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

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半夜时分高声朗诵着书籍,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

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注释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韦编:这里指书籍。

翁森

翁森

台州仙居人,字秀卿,号一瓢。宋亡,隐居教授,取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从学者甚众。有《一瓢集》。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苍苍¹丁零²³,今古缅(miǎn)荒途。
译文: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
注释:¹苍苍:旷远迷茫的样子。²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³塞:边疆要害之处。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亭堠(hòu)¹何摧兀(wù)²,暴骨无全躯。
译文: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
注释:¹亭堠: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²摧兀:颓败孤立的样子。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黄沙堠南起,白日隐西隅(yú)¹
译文: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
注释:¹西隅:西边。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译文: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¹²
译文: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注释:¹上:一作“下”。²孤:指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辽东万里¹辽水曲,古戍²无城复无屋。
译文:辽东之地路途遥远,辽水曲曲折折难以横渡。战士们戍守的古城楼已经破旧不堪,早已没有城楼,城墙之上也早就没有房屋了。
注释:¹万里:形容道路遥远。²古戍:指戍守的古城楼。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复黄金买衣服。
译文:那里气候异常寒冷,常常是黄云满天冰雪盖地,战士们身上的衣服真是难以御寒!如果有厚厚的暖和的衣服可以抵御这异地的寒冷,即使耗费掉万两黄金,又怎会吝惜呢?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译文:战争结束后战士们各自收回弓箭准备回家,但遥望回家的路,唯觉遥远路漫漫。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译文:年年郡县都有征人而来,将在这凄寒的辽东戍守征战,不知又有多少人牺牲于此。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译文:我宁愿生为草木,终生守候在家乡的土地上,至死不往辽东这地方来!
继隋炀帝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后,唐代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持续对高句丽出兵,战争前后长达几十年。王建的《辽东行》反映了战事的艰苦,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liáodōngxíng--wángjiàn

liáodōngwànliáoshuǐshùchéng

huángyúngàixuězuòshānhuángjīnmǎi

zhànhuíshōugōngjiànzhèng西huímiànjiāxiāngyuǎn

niánniánjùnxiànsòngzhēngrénjiāngliáodōngzuòqiūbǎn

níngwèicǎoxiāngzhōngshēngyǒushēnxiàngliáodōngxíng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牛¹春杖²,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³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译文:牵着便天的泥塑耕牛,拉起便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便风无限,自海而来。于是请来便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注释:¹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²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³丐:乞求。⁴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⁵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幡(fān)¹春胜²,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³,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竖立便天的绿幡,剪成便天的彩胜。一阵便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¹春幡: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²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³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⁴杨花:即柳絮。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28-730
2、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

jiǎnlánhuā ·mǎodāněrchūn

shì sòngdài 

chūnniúchūnzhàng xiànchūnfēngláihǎishàng biàn便gàichūngōng rǎntáohóngròuhóng 
chūnfānchūnshèng zhènchūnfēngchuījiǔxǐng tiān juǎnyánghuāxuěhuā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江送巴南¹水,山横²(sài)³云。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注释:¹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²横:横亘。³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jīn)¹秋月夜,谁见泣²离群³
译文: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注释:¹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²泣:哭泣。³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乱烟¹²碧砌(qì)³,飞月向南端。
译文:乱糟糟的烟雾亭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注释:¹乱烟:凌乱的烟雾。²笼:笼罩。³碧砌:青石台阶。⁴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寂寞离亭掩¹,江山²此夜寒。
译文: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¹掩:掩盖,掩映。²江山:江水和高山。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3-24页 .

jiāngtíngyuèsòngbiéèrshǒu

wáng tángdài 

jiāngsòngnánshuǐ shānhéngsàiběiyún 
jīntíngqiūyuè shuíjiànqún 

luànyānlǒng fēiyuèxiàngnánduān 
tíngyǎn jiāngshānhán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铜铸金镛(yōng)¹振纪纲²,声传海外³播戎(róng)(qiāng)
注释:交趾: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侵占瓯貉后所置的郡。¹金镛:铜铸成的大钟。²振纪纲:所谓振兴国家力量,整顿法纪王纲。³海外:古代泛称汉政权统治区域之外的四邻为海外。⁴戎羌:羌族又称西戎。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马援¹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²
注释:¹马援:(前14-49)汉将,字文渊,大畜牧主出身,王莽执政末期为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的战争。²子房:汉初张良的字。

  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眼前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交趾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贾元春的。头四个字,《红楼梦》脂砚斋版本一律作“铜铸金镛”,这肯定是原文。后人为切合“交趾”、“马援”,改成“铜柱金城”,这样改,以史实说是改对了,从寓意说是改错了,因为作者用“金镛”是为了隐指宫闱。汉代张衡《东京赋》中有“宫悬金镛”的句子;南朝齐武帝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声而起来梳妆。要宫妃黎明即起,就是为了“振纪纲”。总之,首句与贾元春“册子”中所说的“榴花开处照宫闱”用意相同。“声传海外”句与她所作灯谜中说爆竹如雷,震得人恐妖魔惧一样,都比喻贾元春进封贵妃时的煊赫声势。马援正受皇帝的恩遇而忽然病死于远征途中,这也可以说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望家乡,路远山高”。但由于贾元春之死详情莫知,诗末句的隐义也就难以索解了。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jiāozhǐ怀huái--cáoxuěqín

tóngzhùjīnyōngzhèngāngshēngchuánhǎiwàiróngqiāng

yuánshìgōngláotiěfánshuōzif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