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译文: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东至集壁西梁洋¹,问谁腰镰(lián)²胡与羌(qiāng)
译文: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走刀。
注释:¹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²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译文: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¹白云还故乡。
译文: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¹托身:寄身;安身。

màixíng--

màigànxiǎomàihuángxíngzǒucáng

dōngzhì西liángyángwènshuíyāoliánqiāng

shǔbīngsānqiānrénlǐngxīnjiāngshānzhǎng

ānniǎoyǒuchìtuōshēnbáiyúnháixiā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走刀。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

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

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托身:寄身;安身。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
潜鱼愿深渺(miǎo),渊明无由逃¹
译文:潜伏的鱼希望藏身在幽渺的地方,渊水澄明鱼儿无处可逃。
注释:¹“渊明”句:用“水清无鱼”之意。
彭泽当此时,沉冥一世豪。
彭泽当此时,沉冥(míng)一世豪¹
译文:彭泽县曾经在古时,埋没了陶渊明这盖世英豪。
注释:¹“彭泽”二句:彭泽,彭泽县,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沉冥,泯灭无迹。一世豪:陶渊明原有用世之心,志大才高,却被埋没于微官。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mǎo)金刀¹
译文:汉室刘姓制作礼乐,到司马氏手中已衰微非常。
注释:¹“司马”二句:按诗意本当为“礼乐卯金刀,司马寒如灰”,意谓汉高祖刘邦命萧何制礼作乐,至司马氏掌天下的晋代,尤其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世,礼乐废丧,已如死灰难以复燃。卯金刀,为“刘”字。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岁晚以字行¹,更始²号元亮。
译文:中年以后陶渊明只用字号,要重振朝纲字号唤作元亮。
注释:¹以字行: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²更始:重新开始,此指重新恢复礼乐。
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
凄其¹望诸葛²,肮(āng)³汉相
译文:凄怆地缅怀汉相诸葛,刚直倔强的个性也和他相仿。
注释:¹凄其:寒凉。其,词尾。此形容情绪凄怆。²诸葛,指三国时蜀汉宰相诸葛亮。³肮脏:刚直倔强貌。⁴犹:如同。⁵汉相:即指诸葛亮。
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
¹无益州牧²,指挥用诸将。
译文:可惜当世没有益州太守刘备,能够任用贤才指挥良将。
注释:¹时:当世。²益州牧:指刘备(162-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牧:指太守。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平生本朝心¹,岁月阅江浪。
译文:致使渊明平生徒存安邦定国的心愿,却只好把岁月消磨在江湖之上。
注释:¹本朝心:指匡扶晋室之心。
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
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¹
译文:空留下精工的诗篇,好像从九天落笔美妙非常。
注释:¹“落笔”句:化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句意。九天,极言其高。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¹
译文:从古到今不是没有可敬的人,独有渊明最值得交友、景仰。
注释:¹尚友:上与古人为友。尚,通“上”。
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
¹予刚制酒²,无用³(zhuó)杯盎(àng)
译文:不巧正遇我刚刚戒酒,因此不能斟杯酒向他献上。
注释:¹属:适值,恰好。²制酒,止酒,戒酒。³无用:无以。⁴酌:斟酒,此指以酒祭献。⁵杯盎:泛指酒器。盎,一种大腹敛口之盆。
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欲招千载魂,斯文¹或宜当。
译文:想要招回他千年以前的灵魂,或许这首诗倒还适宜、妥当。
注释:¹斯文:此文,即指此诗。

  开篇二句,一般均以为是释陶令名字之义,即虽想潜藏而不能逃于渊。然而这样解释与下文意思不连贯。南宋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谓深眇则易潜居,如果潭渊明澈见底,就无法藏身,故陶令晚年改名为潜。山谷此处用《庄子·庚桑楚》中的典故:“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下面二句说陶渊明本是一世豪杰,但为彭泽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了。山谷称他为“一世豪”是言之有据的。他少年时代即“猛志逸四海,中年时常叹惜“有志不获骋”,老年时代犹“猛志故常在帮,可见平生抱有经世济民之大志。而他又晦迹不任了,山谷认为是由于“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意即司马氏的东晋王朝,此时已如冷却之灰烬,而刘裕则已擅政治,军事之大权。刘氏擅权,乱世无道,所以向令就决意沉冥了。山谷以蜀庄来比陶令,颂扬其能保持高风亮节。

  山谷这样称颂陶令是以某些史书作根据的。沈约《宋书·陶潜传》云:“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作为陶侃后裔,他依恋旧朝,不愿仕宋,亦在情理之中。但沈约此说早就有人表示怀疑。陶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自彭泽辞官归田时,刘裕刚以一个地位不高的武将,临时被推为八州都督,初掌朝政,下距晋、宋易代之时(420)还有十五年。不能说他辞官的原因就是“耻复屈身异代”,即使他当时对刘裕不满,也不可能预见刘裕将来篡晋的结局。山谷博闻强识,熟悉史乘,其取沈约说是蔽于儒家忠孝观念。山谷此说对后世颇有影响,自南宋起盛行以“忠愤”来解释陶令后期的作品,是与山谷此诗分不开的。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诗意是说陶令在晋时名潜字渊明,刘裕篡位后即以渊明为名,更号为元亮,自别于晋宋之间。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早就指出,山谷此二句是承《南史·隐逸传》的“潜字渊明”之误。实际上陶令在晋时名渊明,字元亮,在宋时始更名潜,仍字元亮。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颜延之的《陶征士诔》曾云:“有晋聘士陶渊明。”既以陶令为晋臣,则宜用其旧名渊明。颜延之与陶令是知交,所作哀悼亡友之《诔》,用名不应有误。山谷以“虑愤”目渊明,自然采取《南史》的说法。陶令在晋时已号元亮,而山谷却生出“更始号元亮"一说,这是为了借题发挥,便于把陶令塑造成理想人物。

  他说陶令更号是欲以蜀汉丞相诸葛亮自比,要兴复汉室,汉、贼誓不两立。但晋宋易代,诸臣竞相趋附,陶令看到向于旧朝的人并不多,他的心情是凄苦的。虽说是凄苦,但他仍然“肮脏”,即刚强不屈。山谷惋惜当时无益州牧,即刘备,渊明遂不能成就诸葛亮的勋业。在中国文学史上,山谷此诗首次以诸葛亮比渊明,实属创见。清代诗人龚自珍亦云“渊明酷似卧龙豪”,可以说是从此诗得到启发。

  渊明虽一心忠于本朝,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只有好诗流传下来。渊明的诗文,在南朝时并不受重视,到了唐代才普遍受到赞誉。其文名至宋而极,苏轼追和陶诗百余首,称为曹刘李杜所不及,山谷此诗,称其为“落笔九天上”。由于尊崇渊明的“忠愤”和诗文,故山谷云:“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这就是说,古人中有许多可与之为友,其中以渊明为最。尚友说出自《孟子·万章下》的话,可以说是山谷写此诗的圭臬,意即上与古人为友,要读懂他的诗文,必须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经过全面考察,山谷认为渊明最值得自己尊敬。本应酌杯祭奠,正遇上自己戒酒,此礼也就免了。结句是说自己仿《楚辞·招魂》,写此诗是为了召唤渊明的灵魂。

  宋人魏泰曾云:“黄庭坚喜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僻也。故旬虽新奇,面气乏浑厚。”(《临汉隐居诗话》)他与山谷是同时代人,上述的一段话虽贬黄诗,但用来评论山谷此首怀陶令诗的得失,却大体恰当。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19
2、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8-30

宿jiùpéng怀huáitáolìng--huángtíngjiān

qiányuànshēnmiǎoyuānmíngyóutáo

péngdāngshíchénmíngshìháo

hánhuīmǎojīndāo

suìwǎnxínggèngshǐhàoyuánliàng

wàngzhūāngzàngyóuhànxiāng

shízhōuzhǐhuīyòngzhūjiāng

píngshēngběncháoxīnsuìyuèyuèjiānglàng

kōngshígōngluòjiǔtiānshàng

xiàngláifēirényǒushàng

shǔgāngzhìjiǔyòngzhuóbēiàng

zhāoqiānzàihúnwénhuòdāng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
二十逐¹(piào)(yáo)²,分兵远戍³
译文:二十岁就跟随将军把兵当,赤胆忠心日日夜夜保国防。
注释:¹逐:跟随。²骠姚:汉代武官名号,汉武帝时霍去病为票姚校尉,曾六次出击匈奴,立下了很多战功,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人称他为“霍骠姚”,这里用骠姚代指武将。³戍:防守。⁴辽:指今辽宁省辽河流域。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雪迷¹经塞(sài)夜,冰壮²渡河朝。
译文:黑夜里大雪迷漫经过边塞,清晨里冒着寒风渡过冰上。
注释:¹迷:迷漫。²壮:这里指坚硬。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促放¹²难下³,生骑马未调
译文:大猎雕野性未改难以出放,烈马还没调驯好总是横冲直撞。
注释:¹促放:急促地放出。²迷:一种凶猛的鸟,经过驯养可以用来帮助打猎,打猎的人出猎时把迷架在肩上,发现猎物就纵迷去猎取。³难下:是难以驯服、收放的意思。⁴马未调:马没有调理驯服。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小儒何足问¹,看取²剑横腰。
译文:小小儒生哪里值得来谈论,请看战士腰挎宝剑斗志昂。
注释:¹问:这里指谈论。²取:语气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首诗以铺陈的手法,叙写守边战士生活,抒发自己对冲杀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战士的赞颂之情。

  开头“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两句,用二十岁远离父母随武将守边的事实,暗示了青年战士的远大理想。为了使自已能履行光荣神圣的使命,不得不“雪迷经寒夜,冰壮渡河朝”,历经千辛万苦,日夜兼程,以此衬托了战士们为国事、不怕栖牲,不怕困难的高尚情操。从第三句的“迷”和”马”两种事物,烘托出战争的频繁和应战之急,这些都是对腰横宝剑的守边战士英雄业绩的具体的描写。

  这首诗在意境的熔铸上也突出了诗人的襟怀,从而呈现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足见诗人立足之高及构思之深。诗从二十出征、雪迷寒夜、冰渡河朝、放迷难下、骑马来调等儿处进行描写,有的从时间上,有约从地域上,有的从人们所熟悉的事情上着眼,用典型事例,突出战争的频繁及战士们守边的坚定信心。这就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的高远。他不用神驰般想象,也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既不横溢太空,也不纤回萦绕,最终塑造出了守边战士完美的艺术形象。从中可见作者雄浑悲壮之情,唯其立足高,取境才能深,要精深,还要有含量的道理。仅六句,就将边塞战争、外敌入侵、守边战士的英武一一呈现出来,的确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许“的效果。尤其最末一句,收尾有力,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不容置疑,这是作者主旨所在,他径直抒发感情,匠心独运地揭示出为国事“看取剑横腰”的大义。语言虽直,却不失欢宕流转,意到笔随,洒脱自然。

  诗中刻画了“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出入于塞外的将军形象,即使“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期”,“万里配长陉,连年惯野营”周遭环境异常恶劣,也难泯报国之志,“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间看行远近,西去受降城”大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折服。而这种“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渴望建功立业“俱怀逸兴壮思飞”之感,又独非诗中“将军”所愿,亦是张祜梦寐以求、魂牵梦绕立功边塞的最大愿望,其诗中分明有一个手持刀枪出入敌阵,渴望建功立业的“我”的身影。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张祜此类边塞乐府诗中,感受到隐藏在诗歌文本之后,一个对边境局势极端关切,满腔热忱的爱国者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22
2、 吴平安,张祜《塞下曲》赏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0年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吟君叹逝双绝句¹,使我伤怀奏短歌。
译文: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
注释:见示:给我看。伤:伤悼。微之:即元稹,卒官武昌军节度使。敦诗:即崔群,官终吏部尚书。晦叔:即崔玄亮,官终虢州刺史。深分:深厚的友谊。¹双绝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一云:“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其二云:“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袖,泉下故人多。”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¹中惟觉祭(jì)²多。
译文: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
注释:¹集:文集。²祭文:祭奠死者的文章。刘禹锡祭奠三人的文章已不存。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芳林¹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译文: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注释:¹芳林:春暖花开时的树林。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万古到今同此恨¹,闻琴²泪尽欲如何。
译文: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注释:¹此恨:指友人相继去世的遗恨。²闻琴:比喻知音。

  首联,写即指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後有感于友朋之离世,亦作诗抒发感慨。

  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奏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颈联乃千古名句,亦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奏,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这一联我以为,至少包含了这些哲学思想:

  1.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

  3.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奏包含了旧事物奏的优秀成分,旧事物奏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奏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4.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上述规律后,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春来秋去¹。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²。光景³千留不住。
译文:春来秋去,往事该到哪里重寻?天气渐寒,燕子南归飞去,兰草上也沾满露珠,如在悲啼。时光啊,千留万留也留不住。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¹春来秋去: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²兰泣露:兰花在露中哭泣。泣露:兰花上露水滴下来像哭泣的泪水。³光景:风光景色。⁴千留:千百遍地挽留。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归阑(lán)¹人散忡(chōng)²。闲阶³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译文:饮归过后,客人已散,我满怀忧伤,无聊的来到阶前,独自倚着梧桐树。回想起去年今日,同样是西风萧瑟,黄叶乱舞。
注释:¹归阑:饮归结束。阑:阑珊,将尽。²忡忡:忧愁的样子。³闲阶:犹言空阶。⁴梧桐:梧桐树,落叶乔木。

  上片感慨“往事”千留不住。集中表现主人公对于时光流逝、好景美事永远消泯的无奈和怅恨。首二句,言季节变换如此之快,春来又秋去,“往事”却不知到何处寻觅。叹日月不居,时序循环,时间流逝,前事难寻。“往事”(从下片所述可知,这是指去年今日黄叶西风之中与情人在酒宴上的欢会)不可追,伊人不再来。这已经暗伏本篇的抒情主旨在内。后二句,承“春来秋去”而来,言秋光将逝,眼见燕子往南飞,幽兰带露,像是因悲秋而哭泣,主人公也黯然神伤,从心底无数次地发出挽留秋光的呼唤,但是毫无用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燕子于秋而飞归了,兰叶上凝聚露珠如泣泪,美好的光景即使千百次的挽留也牵不住,主人公深切地怀念“往事”,或许是佳人见不得,“燕子归飞”形象的比喻;深情地挽留秋光,时光更是留不得。那份怅恨与无奈,仿佛跟“兰泣露”似的。挽留“秋光”,正是要留住“往事”,留住“燕子”,期盼再与佳人相会。然而这一切都成空,能不愁吗。

  下片,定格于闲阶梧桐下独自感伤的抒情主人公的特写镜头,既写其感伤的形貌,亦托现其感伤的内心。前二句补足上片,由景入情,穷形尽相,写其孤独之状,徘徊之态。喝酒,是为了留住景光,消释哀伤,可是,酒阑人散后,更感到空虚和惆怅。后二句直探心灵深处,揭示其心事重重的原因——对景怀人。表现了词人心灵深处长久的忧伤,黄叶西风,年年如是,自然界代谢是必然的规律,对着无法挽回的事物,他体认到人生的无常了。“去年今日”,“黄叶西风”,以今比昔,平添几分厚重之感,颇有几分耐人寻味之处。

  这首词抒写别愁。此词特写镜头:“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酒宴已经结束,热闹的场面不复,令人忧愁不安,无可奈何地倚靠着台阶旁的梧桐树发呆。这一孤独情景,既感慨从酒宴上得到的暂时慰藉,竟如此快就没了,反而加重了愁怨;使自己忆起“往事”,陷于深深的忧虑不安之中。于是,结尾直接抒写:“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脑子里清楚地记得,也是去年的今日,依然是秋季,西风劲吹,黄叶凋零的时候,与佳人相会分别,点出“秋愁”——惆怅情怀,是因忆旧怀人的缘故。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第533页
2、 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第49页

qīngpíng--yànshū

chūnláiqiūwǎngshìzhīchùyànziguīfēilánguāngjǐngqiānliúzhù

jiǔlánrénsànchōngchōngxiánjiētóngniánjīnqiánhuáng西fēng

落日旌旗,清霜剑戟,塞角声唤严更。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静欃枪。
落日旌(jīng)旗,清霜剑戟(jǐ)¹,塞角²声唤严更³。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pí)(xiū)十万,衔枚勇、云槊(shuò)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¹⁰,千里静欃(chán)¹¹
译文:落日时分军旗摇曳,刀剑闪着清霜般的寒气,塞角声唤着督夜鼓。岳将军论兵慷慨激昂,伶俐的口才带起风来。坐拥十万将士,士兵敢勇,长矛交错。谈笑之间,金人投降,千里消去战争。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¹剑戟:古代刀剑,钩戟之类的武器。²塞角:边塞的号角声。³严更:督行夜之鼓。⁴“齿颊”句:喻谈锋犀利,见解过人。此句化用苏轼《浣溪沙》“论兵齿颊带风霜”句。⁵貔貅:古籍所载的猛兽名,用以喻勇猛的军士。⁶街枚:此指士兵。枚:形如著,两端有带,可系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街于口,以防喧哗。⁷云槊: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⁸笑谈顷:谈笑之间。⁹匈奴:代指金军兵将。¹⁰授首:被杀,或指投降。¹¹欃枪:彗星。古人以为现于天则有兵灾。
荆襄,人按堵,提壶劝酒,布谷催耕。芝夫荛子,歌舞威名。好是轻裘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荆襄¹,人按堵,提壶²劝酒,布谷³催耕。芝夫荛(ráo),歌舞威名。好是轻裘(qiú)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译文:荆襄地区,人民安居,提壶鸟劝人饮酒,布谷鸟劝人耕地。采芝打柴的人,为岳军歌舞颂威名。正是轻暖的皮裘衣带颇具风度,驱驰营阵,在大漠奔行。功名谁来纪,风采神情随意变,麟阁之中画上丹青。
注释:¹荆襄:今湖北一带,当时岳飞统兵活动于此。按堵:同“安诸”,指安居、安定。²提壶:鸟名,即提壶芦,身有麻斑,如鹤而小,嘴弯,声清重,初稍缓,已乃大激烈。³布谷:鸟名,于播种时鸣叫,故名。⁴芝夫荛子:采芝、打柴的人。芜(wú)柴草。⁵轻裘缓带:轻暖的皮裘,宽松的衣带,形容风度之幽闲从容。⁶绝漠:越过沙漠。⁷横行:纵横驰骋。⁸麟阁:阁名,汉宣帝曾画功臣像于此。
这阕词在历史上受到的评价很高,可把它拿来作为岳飞驻扎在武昌的这一段生活历史来看待。


  首先,这阕词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感情丰富,色彩浓丽,悲愤不平却又出之以含蓄,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在那种情况下对于岳飞的敬爱和惋惜之情。


  词一开头选用了三个不同的时间,从各种角度来描写岳家军的气势。这三句,乍读时似乎是如实的写景而已,细味来才感到他无不寓有自己的感情。他是借景色的渲染,从而巧妙地传达出自己复杂的心情的。这里,他选用了落日的时分来写军容之一的旗帜,让半天的晚霞作背景,衬托着军营里飘动的万首彩旗,映着落日的余晖,宛如风翻金焰,色彩浓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这就不仅写出了军营的壮丽,也传达出了这支军队在人民心中所严有的那种温暖安谧的感觉。字里行间甚至表露出来作者那兴奋的脸色,也被映得金光熠熠的了。其次,他用霜晨来突出军容之一的威仪;让煞白的霜空作背景,衬托着交横如云的刀枪戟槊;惨淡的朝阳,在它们上面洒下了万点寒星,色彩森严而肃杀,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肃穆之感,不仅写出了军营气象之森严,也表达了连作者也感到了不无畏怯的敬佩之情。最后他选用了无边的黑夜来作为整座军营的巨大的背景,黑色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作者巧妙地于静中写动,于无法显出色彩的黑里,巧妙地运用画角之声和着警夜的更铎;运用听觉从而写出既紧张而又静谧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限信任之情。这一组文字虽少,却无不色彩浓丽,意与境偕,构成了艺术上的比现实更集中、更突出的和谐之美。他把数百里连营表现得这样有声有色。这些看似纯客观的声色,却都反映了作者主观的感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诗的境界。因此,他无须再加什么感叹,表现了作者对于岳飞治军之巨大才能的钦佩了。


  作者在作了如此绚丽的渲染之后,接着就用工笔来细心地勾勒他心中崇拜的英雄本人了。


  在他的词中岳飞是一位风采翩翩、雍容豁达的儒将。慷慨论兵,齿颊生风,足见文采风流。简单两句,一位文韬武略而又风流俊逸的岳武穆便跃然纸上。不仅如此,通过作者慷慨风生的描述,使读者同作者一样,也如坐春风之中,仿佛听到了岳武穆那慷慨陈辞的忠诚精义,看到了他那齿颊生风的笑谑神态:他笑金兵之无能,讥投降派之可哂。于是,岳飞的精神面貌,丰满地生活在读者的感情世界之中了。


  仅是慷慨论兵,尽管齿颊生风,那也不一定是岳武穆。作者接着写道:“坐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纵横。”这才是岳家军的典型。别看岳飞坐在大帐之中,谈笑风生,然而他的四周,有十万精兵,正纠集待命,一个个衔着枚,平端着长矛,精神高度集中,有如引满的弓,只待一声令下,便立刻飞向敌人。则岳飞的这种谈笑风生的安祥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显示,一种无畏的慑服力量。


  但是,威严则威严矣,而词中所透露的,毕竟不过是以无聊的谈笑来打发着祖国分裂、生灵涂炭的日子。所以作者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岳飞如此雍容文雅而又武功赫赫的、不可一世的名将,如果此时放在抗金的前线,也许他就在这谈笑的顷刻之间,“匈奴授首,千里静欃枪”的遐想。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岳飞的崇敬和对于岳家军的信赖,同时也表达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限的惋惜:岳飞此时毕竟没有去平定金人,使百战百胜、金人闻之丧胆的岳飞闲在这里,空自慷慨悲歌以打发他宝贵的时光。一任半壁江山,沦于金人的铁蹄,这是无比可惜而又可痛的事。


  下阕,作者追述了他来武昌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荆、襄是岳飞的防地。人作者突出地称道人民都能在家里安居乐业这一点,是因为这样的和平景象,在其它地方是已很难见到了。故说“荆襄,人按堵。”看似平铺直叙,然而言语之间却流露出了无限的欣羡和感慨。岳飞爱民,已是朝野尽知,有口皆碑的了。所以这在他的防地,当然更为真实可信。


  作者接着用了四句来进一步描写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虽是四句,却按所见所闻来分写。他借提壶、布谷两种鸟的名字,不仅点明节令,而且也写出了岳家军与当地居民的水乳关系。一路上见到的是人民提着酒壶要岳家军饮一杯,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古时候,人民对于他所敬重的义师,是习惯用酒来相敬的,所谓“簟食壶浆,以迎王师。”这里着一“劝”字,非常传神,它表现了着一个因为纪律的关系不肯饮老百姓的酒,而一个因为感激情深,非要他喝一杯不可这样拉拉扯扯的动人情景。通过“布谷”的提示,原来士兵是在帮人民耕作,无怪乎这军队会得到人民热情的款待,人民要这样感激他们了。这当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情景。最妙的是“芝夫”两句,芝是灵芝,那么芝夫就是指的药农了。荛子就是以砍柴为生的樵夫。这两种人,大都是远离城市,多数在深山老林里的。因此这当是作者在尚未进入武昌境地的山道上,碰见了从岳飞驻地出来采药砍柴的人,于是作者就向他们打听这一路听到的岳家军整肃的情况是否属实。因为这太难得了,是以未免使人难以相信。于是这些采药的、砍柴的就高兴地向作者极力地证实着,说到高兴处,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并且唱起当地的民谣以为证。这里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反映,但这“歌舞”也映出了作者的眼神,是惊喜而亢奋的。当然这样的情景在看惯了人民解放军的人们,那是不足为奇的,要知道在封建时代,那就是了不起的政绩。作者在最后感慨地说:要是能让岳飞去驱营布阵,他是可以就这样轻裘缓带从容不迫地一直打到黄龙府都无人能敌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岳飞被疑,置而不用。于是作者恨恨地说:像岳飞这样为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人,是应该把他的风采画入专门纪念功臣的麒麟阁内的。作者的这阕“句句缘实”之词,最后的结尾,却是不实的。岳飞当年不仅没有入麒麟阁,反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死在了风波亭。这虽是后话,但就岳飞此时的境况看,敏感的作者已察觉到了这种不平,所以才有这虚拟的一笔。这是作者深刻的地方。“功谁纪?”作者在这里直是在质问了。虽然这时岳飞尚身居侯位,但作者从祖国正需要岳飞上前线时,而高宗却让他在这里坐冷板凳的现实中,已经感觉到岳飞的不妙了。而事实上,韩世忠在镇江,岳飞在武昌,都是为了“罢其兵权”,以便和议得以顺利进行。当时高宗为此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李、郭在唐俱称名将,有大功于王室;然光弼负不释位之衅,陷于嫌隙;而子仪闻命就道,以勋名福禄自终。是则功臣去就趋舍之际,是非利害之端,岂不较然著明!”这真是说得再清楚也没有了。正是由于高宗的这种卑怯心理,才使得南宋永远处于偏安之中。“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表面看来是歌颂朝廷的,实则含有害怕岳飞去立功的悲愤。荆襄有幸,却是整个祖国的不幸。岳飞是如此的有为,却不能为统一祖国而留影于麒麟阁。爱与惜交织在一起,歌颂与悲愤混同,这就使得这阕词有缠绵悱恻,无限低徊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63-65
2、 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149-150
3、 邓乔彬.豪放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88

mǎntíngfāng··luòjīng--shào

luòjīngqīngshuāngjiànsāijiǎoshēnghuànyángènglùnbīngkāngkǎi齿chǐjiádàifēngshēngzuòyōngxiūshíwànxiánméiyǒngyúnshuòjiāohéngxiàotánqǐngxiōngshòushǒuqiānjìngchánqiāng

jīngxiāngrénànquànjiǔcuīgēngzhīráoziwēimínghǎoshìqīngqiúhuǎndàiyíngzhènjuéhéngxínggōngshuífēngshénwǎnzhuǎnlínhuàdān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