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
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
译文:天子需要精明能干的县官,朝廷果然得到了你这样的干吏。
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
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
译文:你如朗然清秋之月,皎然独出照映吴台。
落笔生绮绣,操刀振风雷。
落笔生绮绣,操刀振风雷。
译文:你落笔即出绮绣文章,办理公务,雷厉风行。
蠖屈虽百里,鹏鶱望三台。
蠖屈虽百里,鹏鶱望三台。
译文:现如今虽然只是蠖屈百里之县官,将来可是鹏程无限,可望三台公相之位。
退食无外事,琴堂向山开。
退食无外事,琴堂向山开。
译文:公事完毕无他事,面对青山琴堂开。
绿水寂以闲,白云有时来。
绿水寂以闲,白云有时来。
译文:闲暇弄绿水,兴来约白云作客。
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
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
译文:你如河阳潘岳问才奇藻富丽,又如彭泽陶潜乐纵名杯,清明治理县务。
所恨不见之,犹如仰昭回。
所恨不见之,犹如仰昭回。
译文:长恨不能与他们为伍,就如时光循环而转,各在相对的地方。
元恶昔滔天,疲人散幽草。
元恶昔滔天,疲人散幽草。
译文:乱群之马罪滔天,疲困之民散布幽草之间。
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
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
译文:江川震荡没有活的鱼,整个县里连老人都罕见。
誓雪会稽耻,将奔宛陵道。
誓雪会稽耻,将奔宛陵道。
译文:誓言要雪会稽之耻,我将踏上去宣城之道。
亚相素所重,投刃应桑林。
亚相素所重,投刃应桑林。
译文:你素为御史大夫所重视,处理公务游刃有余,并有美妙的节奏如奏桑林之曲。
独坐伤激扬,神融一开襟。
独坐伤激扬,神融一开襟。
译文:独坐常思激浊扬清,有时与神明相融,胸襟为之一开。
弦歌欣再理,和乐醉人心。
弦歌欣再理,和乐醉人心。
译文:欣然再理弦歌,和乐陶醉人心。
蠹政除害马,倾巢有归禽。
蠹政除害马,倾巢有归禽。
译文:清除害马,铲除害民的政令,归禽回巢,人民返回故乡。
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
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
译文:人民壶浆箪食等候你的到来,讴吟聚舞,与君共乐。
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
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
译文:农人乐得丢弃了头上蓑笠,蚕女乐得堕落了头上缨簪。
欢笑相拜贺,则知惠爱深。
欢笑相拜贺,则知惠爱深。
译文:人民欢笑互相拜贺,都感觉到你的惠政遗爱深深。
历职吾所闻,称贤尔为最。
历职吾所闻,称贤尔为最。
译文:我所见闻过的县宰,你是最贤能的。
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
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
译文:你善于教化普沾一邦之内,名声传播到了三江之外。
峻节贯云霄,通方堪远大。
峻节贯云霄,通方堪远大。
译文:高尚的节操气贯云霄,通晓为政之道的深远。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
译文:文章能变一地之风俗,款待客人之礼仪周全。
他日一来游,因之严光濑。
他日一来游,因之严光濑。
译文:他日我再来一游,因为这里也有严光的严子濑。

zèngcóngsūnxìngzǎimíng--bái

tiānzimàozǎitiānzhīyīngcái

lǎngránqīngqiūyuèchūyìngtái

luòshēngxiùcāodāozhènfēngléi

huòsuībǎipéngxiānwàngsāntái

退tuìshíwàishìqíntángxiàngshānkāi

绿shuǐxiánbáiyúnyǒushílái

yángzǎopéngzòngmíngbēi

suǒhènjiànzhīyóuyǎngzhāohuí

yuánètāotiānrénsànyōucǎo

jīngchuānhuólínhǎnlǎo

shìxuěhuìchǐjiāngbēnwǎnlíngdào

xiāngsuǒzhòngtóurènyīngsānglín

zuòshāngyángshénróngkāijīn

xiánxīnzàizuìrénxīn

zhèngchúhàiqīngcháoyǒuguīqín

jiānghòujūnláigòngōuyín

nóngrénsuōcánduòyīngzān

huānxiàoxiāngbàizhīhuìàishēn

zhísuǒwénchēngxiáněrwèizuì

huàqiàbāngshàngmíngchísānjiāngwài

jùnjiéguànyúnxiāotōngfāngkānyuǎn

néngwénbiànfēnghǎoliúxuāngài

láiyóuyīnzhīyánguānglài

译文

译文

天子需要精明能干的县官,朝廷果然得到了你这样的干吏。

你如朗然清秋之月,皎然独出照映吴台。

你落笔即出绮绣文章,办理公务,雷厉风行。

现如今虽然只是蠖屈百里之县官,将来可是鹏程无限,可望三台公相之位。

公事完毕无他事,面对青山琴堂开。

闲暇弄绿水,兴来约白云作客。

你如河阳潘岳问才奇藻富丽,又如彭泽陶潜乐纵名杯,清明治理县务。

长恨不能与他们为伍,就如时光循环而转,各在相对的地方。

乱群之马罪滔天,疲困之民散布幽草之间。

江川震荡没有活的鱼,整个县里连老人都罕见。

誓言要雪会稽之耻,我将踏上去宣城之道。

你素为御史大夫所重视,处理公务游刃有余,并有美妙的节奏如奏桑林之曲。

独坐常思激浊扬清,有时与神明相融,胸襟为之一开。

欣然再理弦歌,和乐陶醉人心。

清除害马,铲除害民的政令,归禽回巢,人民返回故乡。

人民壶浆箪食等候你的到来,讴吟聚舞,与君共乐。

农人乐得丢弃了头上蓑笠,蚕女乐得堕落了头上缨簪。

人民欢笑互相拜贺,都感觉到你的惠政遗爱深深。

我所见闻过的县宰,你是最贤能的。

你善于教化普沾一邦之内,名声传播到了三江之外。

高尚的节操气贯云霄,通晓为政之道的深远。

文章能变一地之风俗,款待客人之礼仪周全。

他日我再来一游,因为这里也有严光的严子濑。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钱氏¹²两浙³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寺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¹⁰使¹¹其妻见喻皓¹²之妻,贻¹³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¹⁴¹⁵。但¹⁶逐层布板讫(qì)¹⁷,便实钉¹⁸之,则不动矣。”匠师如¹⁹其言,塔遂²⁰定。盖²¹钉板上下弥束²²,六幕²³相联如胠(qū)(qiè)²⁴,人履²⁵其板,六幕相持²⁶,自²⁷不能动。人皆伏²⁸其精²⁹练。
译文: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的时候,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俶登上木塔,忧虑它会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会晃动。”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注释:¹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²据:统治。³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⁵方三两级: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⁶钱帅:即钱俶(929—988),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⁷患:嫌,担忧,忧虑。⁸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⁹瓦布:盖瓦。布:铺设。¹⁰密:私下。¹¹使:派。¹²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¹³贻:本文译作赠给。赠送财物之意。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贿赂”在古代叫“赇”。¹⁴易:容易。¹⁵耳:语气助词,无实义。¹⁶但:只。¹⁷讫:完毕,终了。¹⁸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实:使坚实。¹⁹如:遵照。²⁰遂:果然。²¹盖:因为。²²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²³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²⁴胠箧: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撬开。²⁵履:踩踏,走。²⁶相持:互相支撑。持:支撑。²⁷自:自然。²⁸伏:通“服”,敬佩,信服,佩服。²⁹精:精熟。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

  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

  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hóng)¹如殷雷。
注释:¹谹谹:一作“肱肱”。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二十三¹弦何太哀,请公勿²渡立徘徊。
注释:¹二十三:一作“二十五”。²勿:一作“莫”。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zhào)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骖驔赤尘起。
神椎(zhuī)凿石塞神潭,白马骖(cān)(diàn)¹赤尘起。
注释:¹骖驔:马奔跑状。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注:一作“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这首《公无渡河》歌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格外使人颤栗。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唐代诗人中,李白、王建、李贺、温庭筠和王睿,都有以此题歌咏本事的作品。

  温庭筠此诗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最可玩味者在后四句,个体力量到底渺小,弱势力量在强势力量面前应该相机而动,方可实现自身价值。

  此诗在表达手法上可玩味的地方也多。温庭筠所用的手法和李白《公无渡河》诗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温庭筠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东风¹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译文:春风吹遍无边的大地,唯独穷苦人家里毫无春意。
注释:商歌:春秋时宁戚有自鸣不平的《商歌》二首(《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后常以“商歌”比喻生不逢时,鸣不平以求官。¹东风:春风。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负薪(xīn)¹花下过,燕语似讥²人。
译文:背着木柴从花下走过,就连那些燕子也好像在讥笑穷人,喳喳唧唧个不停!
注释:¹薪:柴。²讥:嘲笑。

shāng

luózhī sòngdài 

dōngfēngmǎntiān pínjiāchūn 
xīnhuāxiàguò yànrén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青山如黛(dài)¹远村东,嫩绿²长溪柳絮(xù)³风。
注释:¹黛:古时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的颜料,这里形容远处青山呈现出黛绿般的颜色。²嫩绿:浅绿色。 ³柳絮:柳树种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随风飘散,像飘飞的棉絮,称为柳絮。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
鸟雀不知郊野¹好,穿花²翻恋小庭³中。
注释:¹郊野:城市外面的地方,泛指村镇外面一带地区。²穿花:在花丛中飞来飞去。³小庭:小小庭院。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诗的大意说:村东的青山,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墨绿的颜色,就像女孩子用来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条长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着远方流去。岸边嫩绿的杨柳开花结籽,微风吹来,片片柳絮随风飘舞。鸟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诗如画的风光这般美好,反而留恋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内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郊外的春景,后两句借景写情,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现了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chūnyǒng--gāoháng

qīngshāndàiyuǎncūndōngnèn绿zhǎngliǔfēng

niǎoquèzhījiāohǎo穿chuānhuāfānliànxiǎotíngzhōng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孤城¹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译文:孤城三天刮风吹雨,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
注释:¹孤城:贵池城。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水远山长双属(zhǔ)¹,身闲心苦一舂(chōng)²
译文:烟雨迷蒙中远眺,那浩渺如练的长江水滔滔流向远方,那巍峨绵延的山岭,犹如一双长颈赤目的属玉鸟,近观此景,见雨中淋着一只白鹭。
注释:¹属玉:即鸀鳿[zhú yù]。²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xiàn)¹
译文:渔翁从邻舍出来收网具,而我并不羡慕鱼美可口。
注释:¹临渊不羡鱼:比喻只有愿望而无行动。这里反用其意,说虽然面对江湾,而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俯仰之间¹已陈迹²,暮窗归了读残书。
译文: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
注释:¹俯仰之间:一俯一仰,形容极短暂的时间。²陈迹:过去的事情。

  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贵池孤城,恰逢瑟瑟秋风夹着如烟秋雨,绵绵濛濛下了三日,我无奈滞留小城,集市也因为淫雨而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街市繁荣的景象,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诗人信手拈来,不假藻饰,富有孤城风雨图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

  颔联触物起兴,诗人放眼四顾,无意中有一些景物触动了他的情怀,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司马相如《上林赋》说:“鸿鹔鹄鸨,鴽鹅属玉。以上是远眺。近观则是:“身闲心苦一舂锄。”舂锄即白鹭,这种鸟满身雪白,给人以清高闲雅的印象,但诗人却感到它身虽闲而心实苦。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这里意象中含有兴起,赋中含有比喻,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当时黄庭坚面临种种矛盾。他志大才高,但现实政治又使他失望,他只是个闲散无权的学官,只能自叹“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次韵答柳通臾求田问舍之诗》),“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林为之送笔欢赠》)。他不愿屈身事人,渴望归田,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折腰为官,所谓“尝尽身百忧,讫无田二顷”(《次韵寄润父》),“斑斑吾亲发,弟妹逼婚嫁,无以供甘旨,何缘敢闲暇?”(《宿山家效孟浩然》)都道出了内心的苦闷。但诗在这里只点到即止,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

  诗的后半在记叙中抒情。颔联以物为比兴,颈联则是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造语也是一种巧思。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艺苑雌黄》说:“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这种手法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推重翻却成案,更进一解的睿智,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惠能对神秀以树、镜来比喻心的偈语的翻案。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类似禅宗的机锋,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诗以达道之言作结,表现出超迈脱俗的胸襟。“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逸少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这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此诗是作者触景物即兴而作,写景淡雅风致,用语清新奇峭,用典翻出新意,在平常事物中予以名理,将古诗气脉运用于律诗,一洗刻镂饾饤,留下了自然古雅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94-596
2、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60-2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