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响灯光薄¹,宵(xiāo)²寒药气浓。
译文: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注释:¹薄:微弱。²宵:宵夜。
¹怜垂翅(chì)²,辛苦尚³相从。
译文: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注释:¹君:指巴童。²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³尚:还。
虫噪灯暗,夜寒药浓。政治上的失意与贫病交加,令诗人感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诗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给了日夜相随的巴童。不难发现闪烁其中的,还有诗人横遭委弃的悲情。此诗可与诗人代巴童作答的诗—《巴童答》对读。“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诗人百般无奈,又借巴童对答来做自我宽慰。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

chāngshūshìtóng--

chóngxiǎngdēngguāngbáoxiāohányàonóng

jūnliánchuíchìxīnshàngxiāngcó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注释

薄:微弱。

宵:宵夜。

君:指巴童。

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

尚:还。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气力渐衰损,鬓发终以皓。
气力渐衰损,鬓(bìn)发终以皓¹
译文:气力渐渐衰退,两鬓的头发也终于变得花白。
昔为春月华,今为秋日草。
昔为春月华¹,今为秋日草。
译文:以前年轻时就像春天美好月光,现在就像秋日渐渐枯萎的草。
注释:¹月华:月光,月色。

shī--zhāngzài

jiànshuāisǔnbìnzhōnghàowèichūnyuèhuájīnwèiqiūcǎo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与子¹别无几²,所经³未一旬
译文: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注释:刘桢(170?—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掾属。其五言诗风格道劲,语言质朴,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作品已散佚,明人辑有《刘公干集》。作者好友之一。¹子:你,对刘桢的尊称。²无几:表示时间过去不久。³所经:经过的时间。⁴一旬:十天。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我思一何¹(dǔ)²,其愁如三春³
译文: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注释:¹一何:多么。²笃:深厚,真诚。³三春:多年。三,虚指多数。春,指年,古代常以季节名代表年。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虽路在咫(zhǐ)¹,难涉²如九关³
译文: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注释:¹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为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²涉:度过,越过。³九关:九重天门。关:闭门的横木,这里指门。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陶陶¹朱夏²德,草木昌且繁³
译文: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注释:¹陶陶:和暖的样子。²朱夏:夏天。³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样子。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写分别之日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天。这两句为后面写二人感情之深做铺垫。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我对你的思念是多么深重,虽然分别没几天,但我的感觉如同分别了好多年那样漫长。此句明显套用《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诗句的意境。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这里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对比,更加重了对友人的思念。刘桢《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句,二人处于不同的部门:刘祯因罪被拘禁,而徐干为官在西掖园,两地很近,但两人却无故不得相见,因此才有路在咫尺,难涉九关之叹。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说,盛阳的夏季,草木是那样的昌盛而繁茂。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诗人与刘桢情谊之绵长,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出无限的回味和深长的意境。

  这首诗明白如话,无丝毫矫揉造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以“与子别无几”领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极写相思之深;以“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相对比,续写相见之难。在相别与难见的内心情感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从其所表达的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中,可见诗人之功力。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著.《建安七子评传》:沈阳出版社,2001.01:第90-91页

liúzhēnshī--gàn

zibiésuǒjīngwèixún

chóusānchūn

suīzàizhǐchǐnánshèjiǔguān

táotáozhūxiàcǎochāngqiěfán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下马登邺(yè)¹,城空复何见。
译文: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注释:¹邺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东风吹野火¹,暮入飞云殿²
译文: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注释:¹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²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隅(yú)¹南对望陵台²,漳(zhāng)³东流不复回。
译文: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注释:¹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²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³漳水:即漳河,流经邺城。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¹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译文: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注释:¹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dēngchéng--céncān

xiàdēngchéngchéngkōngjiàn

dōngfēngchuīhuǒfēiyún殿diàn

chéngnánduìwànglíngtáizhāngshuǐdōngliúhuí

gōngzhōngrénjǐnniánniánchūnwèishuílái

花穿帘隙透。向梦里销春,酒中延昼。嫩篁细掐,想思字、堕粉轻黏綀袖。章台别后,展绣络、红蔫香旧。□□□,应数归舟,愁凝画阑眉柳。
花穿帘隙透。向梦里消春,酒中延昼。嫩篁(huáng)¹细掐,相思字、堕(duò)中轻粘²(shū)³袖。章台别后。展绣络、红荐香旧。□□□、应数归舟,愁凝画阑眉柳。
译文:园中的花香穿过竹帘缝隙飘入室内,给室中的她带来了春的信息。可是这时在室中独处的她,却仍旧需要向梦中去频频寻觅那春天的消息,并且酌饮醇酒借以打发白天无聊的孤独时光。她漫步到园中竹林时,随手在幼竹枝上用指甲仔细地掐上“相思”两字。触景生情,她不由得流下了粉泪,沾湿了身上苎麻布制的衣服袖子。翻点着旧物,见到了这个五彩帕头,就回忆起曾与赠帕头的爱人在繁华的街头上分别时的情景。两个人分手虽已很久,打开帕头见到里面包着的红花虽也枯萎多时,可是仿佛花的香气仍旧留在这帕头里面。登楼后手扶阑干,她眺望着江上一帆接一帆的归舟。
注释:玉烛新:词牌名。《尔雅》云:“四时和谓之玉烛”,故取以为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九句六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法,上片第七句宜用上一下六句法。此首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¹嫩篁:幼竹。²粘:一本作“沾”。³綀:粗丝、粗葛织的布。一本作“练”。⁴章台:汉代长安的章台街,此处多歌楼妓馆。
移灯夜语西窗,逗晓帐迷香,问何时又。素纨乍试,还忆是、绣懒思酸时候。兰清蕙秀。总未比、蛾眉螓首。谁诉与,惟有金笼,春簧细奏。
移灯夜语西窗,逗¹晓帐迷香,问何时又。素纨(wán)²乍试,还忆是、绣懒思酸³时候。兰清蕙秀。总未比、蛾眉螓(qín)。谁诉与,惟有金笼,春簧(huáng)细奏。
译文:从前,郎君在家中的时候,有一回两个人同坐在西窗下,情意绵绵地秉烛夜话,事后两人又在洒有浓香的罗帐中缠绵至晓。起床后,男人问起她:“你什么时候又有了身孕?”她边穿着宽大的绢制孕妇服,边回忆着说:“记得那是在我懒于绣花,尽想着酸食吃的时候吧。”当她从回忆中惊醒后,又对眼前的孤独倍感哀怨,因此感叹:“生男孩还是生个女孩子好啊。因为男孩子长大后,他又会步他父亲的后尘出门去闯荡世界,久不归家的。但是,这种气话如今还能向谁去诉说呢?看来我只好说给笼中的画眉鸟听了。”
注释:¹逗:到,趁,临。²素纨:细白的薄绸。代指扇。³绣懒思酸:指苦夏或妊娠反应。⁴兰清蕙秀:一本作“□兰清蕙”。兰蕙,均为香草,喻女子的美丽聪慧。⁵娥眉螓首:指女子宽额秀眉之美。《诗经·卫风·硕人》:“螓首娥眉,巧笑倩令,美目盼兮。”螓,额宽正的似蝉而小的昆虫。峨眉,蚕之触角细长弯曲。⁶金笼:华贵的鸟笼。⁷春簧:黄莺悦耳的鸣声。簧,一本作“篁”。

  这首词的上片纯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少妇思春、相思的缠绵情态;下片全系少妇的回忆。全词首尾衔接,以少妇的身份怀春、思春,又自怨自艾,将这位少妇的春情渲染得淋离尽致。

  首韵从窗外之花展开笔墨,写花之香气穿过珠帘缝隙透人室内。用一个“穿”字,将全词精神转入室内人事。二韵,写人事活动,“向”字统领两句,言日间饮酒,夜晚春眠,此为逆笔,回顾昔日共同生活之情景。“嫩细掐”一的,转笔到眼前,写对爱姬的思念之情赏回不绝,花园内,那幼竹上曾有自己用指甲刻下的思念诗句,那纷纷飘坠的花中,点点斑斑粘在粗衣上像是相思字隐隐约约。这两句写相思情,有实有虚,无论是幼竹还是落花都满含着深情。尤其“堕中”一句,更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赋予物上,可见出情之深。“相思字”三字点出题旨。“章台别后”韵,写别后之状,“章台”点出爱姬出身于歌楼妓馆,此以“章台”代指爱姬。此韵写别后,词人展示姫所赠之绣物,睹物思人,不胜惆怅。“红蔫香旧”点出爱姬已离去多时,“红”“香”呼应首韵之“花”与三韵中的“堕中”。“应数归舟”一韵,盼爱姬归来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不禁令人满怀愁绪地凝视阉外翠柳,听那画眉婉转而更思念爱姫。

  过片“移灯夜语西窗”一韵,转笔回溯昔日情事。“移灯夜语西窗”一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回想昔日剪烛夜话时缠绵亲切之状。“逗晓帐迷香”句,化用周邦彦《风来朝》:“逗晓看娇面。小窗深,弄明未遍。”言天将晓时,喜看娇妾卧于罗帐中的娇媚之态。“问何时又”一句,以设问句道出了昔日情爱不再的感慨。“素纨乍试”一韵,继续回忆两人昔日的愿爱生活。“素纨”即“纨素”,指扇子,“乍试”言季节,当是初夏之时,“还忆是、绣懒思酸时后”写爱姬在初夏时,有了倦懒、思酸的妊娠反应。“兰清意秀”二韵,又转笔写今日的思念。将爱姬之美貌动人,化用《诗・卫风·硕人》:“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表达。写她有宽正的头额,细弯的蛾眉,顾盼多情的美目,巧倩的笑靥,这一切都难以忘怀。甚至连那清秀如兰蕙的聪明美丽的女子都比她不上。这里不仅用化典方法,而且用对比方法来称颂爱姬,可见情之深,意之重。“谁诉与”一韵,在结尾处一个转笔写到今日伤别之情,这内心的伤悲向谁倾诉,只有那金笼中的黄莺鸣啭似乎可以应和啊。此是空际转身法,由高峰转到低谷,感人至深。

  全词时空变化多,然脉络井井。一二韵忆昔日“销春”“延昼”之美况;三韵转笔写今日别后相思;四韵继写睹物伤情;五韵写盼归的痴情。过片,六韵逆笔写昔日恩爱之情;七韵继写昔日情事;八韵写今日回想爱姬之美好;九韵写今日无处诉说伤别之悲。善于炼字炼意,笔触细腻、新颖、生动形象。如“花穿帘隙透”一个“穿”字,由花之香展笔引入室内人事,笔墨简练而形象。“嫩篁细掐”的一个“掐”字,将爱得刻骨铭心的情态勾画得人木三分。如“相思字、堕中轻粘练袖”以虚笔写相思,既空灵又真挚。如“红蔫香旧”将人已久去,再睹旧物的感受,以新颖形象的词语表达。在创新词上除“红蔫香旧”外,还有“绣懒”“画阑眉柳”“春簧细奏”等等,其创造新词的功力颇为前人称许,清冯煦曰:“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蒿庵论词》)清彭孙遹《金粟词话》云:“梦窗之词虽琱缋满眼,然情致缠绵。”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10-112
2、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721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lì)
译文: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译文:知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三五¹明月知,四五²(chán)兔缺。
译文:十五月圆,二十月缺。
注释:¹三五:农历十五日。²四五:农历二十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zhá)
译文: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译文: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置书怀袖中,三岁¹字不灭²
译文: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几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注释:¹三岁:多年。²灭:消失。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一心抱区区¹,惧君不识察。
译文: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注释:¹区区:指相爱之情。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 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

  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仰观”可见“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

  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读诗至此,必须联系前两句。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发也“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读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mèngdōnghánzhì

míng liǎnghàn 

mèngdōnghánzhì běifēngcǎn 
chóuduōzhīcháng yǎngguānzhòngxīngliè 
sānmíngyuèmǎn chánquē 
cóngyuǎnfānglái wèishūzhá 
shàngyánchángxiāng xiàyánjiǔbié 
zhìshūhuái怀xiùzhōng sānsuìmiè 
xīnbào jūnshích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