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寒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寒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牅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牅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这首词选自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作者姓氏无从考证。《云谣集》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集,大约于后梁末年(922)完成,收词30首。此集作品并非出自一人,而是搜集无名氏作品的选本。它曾广泛流传民间和敦煌地区。从《云谣集》使用的调名来看,除《内家娇》之外,其余十二种调名(包括《凤归云》)都能在崔令钦《教坊记》所录的曲名中见到,所以可以推断它是盛唐前后的作品。敦煌本《云谣集》的发现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探讨词的起源、内容和形式等问题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这是一首描写征妇情思的闺怨词,以真实深切的生活感受为依托,运用委婉深邃的艺术手法,构思出具有一定典型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该词细腻入微,深刻感人,直接表达征妇悠远的离别情绪,把疯狂、炽热的思念,融化在平常的叙事中,同后期的花间词或者相似的闺怨诗相比,全无浓丽纤巧的做作,以自然、真实的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有情意绵绵,深入肺腑的艺术效果。

  上阕写征夫离家,“萍”飘他乡,很多年过去了,却了无消息。接着笔锋一转,征妇在明亮的月光下,听着砧杵捣衣之声,看见塞燕南飞,触景生情,再也无法静静孤独地睡在帐中,迷离间,已是魂飞梦绕。这里没有对征妇的惆怅悲苦进行直接抒情或议论,一切都是自然的情绪转移,又都在作者貌似平静的字里行间一一流露,描写之处毫无斧凿痕迹,但背后的绵绵情思、缕缕情怀,是任何艳丽的句子也难以比拟的。

  下阕由征妇的长期忧念,引发征夫的薄行,并对征人忘却故人、不念亲人表示不满,但纵使是这样,又有谁把自己这样的情意传送呢?在这里,作者笔锋又是一转,在强烈思念无处抒发的情况下,她独自靠在窗前,潸然泪下,暗自祈求三光(日、月、星),保佑她的良人早日归来。感伤之极,泪尽泣血.更是表现出她的一番痴情。在万般无奈,却又止不住的相思下,只得香尽添炉,如此反复,彻夜不眠到天亮,留下的只有无尽幽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既生动地描写出了征妇心焦不宁的形象,又把征妇在痛苦压身的情况下祈求上天降福征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

  在这首小词中,叙事写景只是描绘特定环境和生活遭遇的一种手段,而塑造充满闺怨情绪的征妇形象,才是全词的关键。作者笔下的景物都能把内情外景巧妙地结合,使整首词被浓浓的感情色彩所包围,逐渐深化征妇对征夫又思且恨的矛盾心理,撞击着人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朱铭) 集评

赏析

  这首词选自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作者姓氏无从考证。《云谣集》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集,大约于后梁末年(922)完成,收词30首。此集作品并非出自一人,而是搜集无名氏作品的选本。它曾广泛流传民间和敦煌地区。从《云谣集》使用的调名来看,除《内家娇》之外,其余十二种调名(包括《凤归云》)都能在崔令钦《教坊记》所录的曲名中见到,所以可以推断它是盛唐前后的作品。敦煌本《云谣集》的发现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探讨词的起源、内容和形式等问题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这是一首描写征妇情思的闺怨词,以真实深切的生活感受为依托,运用委婉深邃的艺术手法,构思出具有一定典型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该词细腻入微,深刻感人,直接表达征妇悠远的离别情绪,把疯狂、炽热的思念,融化在平常的叙事中,同后期的花间词或者相似的闺怨诗相比,全无浓丽纤巧的做作,以自然、真实的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有情意绵绵,深入肺腑的艺术效果。

  上阕写征夫离家,“萍”飘他乡,很多年过去了,却了无消息。接着笔锋一转,征妇在明亮的月光下,听着砧杵捣衣之声,看见塞燕南飞,触景生情,再也无法静静孤独地睡在帐中,迷离间,已是魂飞梦绕。这里没有对征妇的惆怅悲苦进行直接抒情或议论,一切都是自然的情绪转移,又都在作者貌似平静的字里行间一一流露,描写之处毫无斧凿痕迹,但背后的绵绵情思、缕缕情怀,是任何艳丽的句子也难以比拟的。

  下阕由征妇的长期忧念,引发征夫的薄行,并对征人忘却故人、不念亲人表示不满,但纵使是这样,又有谁把自己这样的情意传送呢?在这里,作者笔锋又是一转,在强烈思念无处抒发的情况下,她独自靠在窗前,潸然泪下,暗自祈求三光(日、月、星),保佑她的良人早日归来。感伤之极,泪尽泣血.更是表现出她的一番痴情。在万般无奈,却又止不住的相思下,只得香尽添炉,如此反复,彻夜不眠到天亮,留下的只有无尽幽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既生动地描写出了征妇心焦不宁的形象,又把征妇在痛苦压身的情况下祈求上天降福征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

  在这首小词中,叙事写景只是描绘特定环境和生活遭遇的一种手段,而塑造充满闺怨情绪的征妇形象,才是全词的关键。作者笔下的景物都能把内情外景巧妙地结合,使整首词被浓浓的感情色彩所包围,逐渐深化征妇对征夫又思且恨的矛盾心理,撞击着人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朱铭) 集评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长安城头头白乌¹,夜飞延秋门²上呼。
译文: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注释:¹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²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¹
译文: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注释:¹胡:指安禄山军队。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金鞭(biān)断折¹九马²死,骨肉不得同驰(chí)驱。
译文: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注释:¹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²九马:皇帝御马。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腰下宝玦(jué)¹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yú)²
译文: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注释:¹宝玦:玉佩。²隅:角落。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译文: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已经百日窜(cuàn)荆棘(jí),身上无有完肌肤。
译文: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高帝子孙¹尽隆准²,龙种自与常人殊。
译文: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注释:¹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²隆准:高鼻。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邑(yì)¹龙在野²,王孙善保千金躯。
译文: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注释:¹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²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不敢长语临交衢(qú)¹,且为王孙立斯须²
译文: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注释:¹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²斯须:一会儿。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昨夜东风吹血腥(xīng)¹,东来橐(tuó)驼满旧都。
译文: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注释:¹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朔方健儿好身手¹,昔何勇锐今何愚。
译文: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注释:¹“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窃闻天子已传位¹,圣德北服南单于。
译文: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注释:¹“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花门¹(lí)²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jū)³
译文: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注释:¹花门:即回纥。²剺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³狙:伺察,窥伺。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¹佳气²无时无³
译文: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注释:¹五陵:五帝陵。²佳气:兴旺之气。³无时无:时时存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

  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原来居住在华堂高殿中的王孙贵族们已经纷纷逃出长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断折九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于把金子装饰的马鞭都打断了、打死了九匹马,这是一种夸张,说明奔逃时候的惶恐之状,而且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因为特别急、特别快,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够完全带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怜王孙泣路隅”,因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遗弃在长安城中,在路边哭泣。杜甫问这些王孙们,“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这些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生怕被胡兵知道被抓去做俘虏,只是告诉诗人他现在是困苦交加,哪怕做别人家的奴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活命。再看他身上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个孩子已经在荆棘中躲藏了好多天了,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到处都是伤。但就是这样,诗人还是要安慰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善保千金躯,相信唐兵一定会打回来的。长安城里的王气依然存在,国家不会亡。那种昔日的繁华一定会再回来。可见杜甫虽然身处乱中,身作长安,仍然心系国家,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而且诗人在长安城里虽然被封锁在长安城中,但是诗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多关系关心着当时战争的时局。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āiwángsūn

 tángdài 

chángānchéngtóutóubái fēiyánqiūménshàng 
yòuxiàngrénjiāzhuó guānzǒu 
jīnbiānduànzhéjiǔ ròutóngchí 
yāoxiàbǎojuéqīngshān liánwángsūn 
wènzhīkěndàoxìngmíng dàndàokùnwéi 
jīngbǎicuànjīng shēnshàngyǒuwán 
gāosūnjìnlóngzhǔn lóngzhǒngchángrénshū 
cháilángzàilóngzài wángsūnshànbǎoqiānjīn 
gǎnchánglínjiāo qiěwéiwángsūn 
zuódōngfēngchuīxuèxīng dōngláituótuómǎnjiù 
shuòfāngjiànérhǎoshēnshǒu yǒngruìjīn 
qièwéntiānchuánwèi shèngběinánchán 
huāménmiànqǐngxuěchǐ shènchūkǒurén 
āizāiwángsūnshènshū língjiāshí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
抱琴开野室¹,携酒对情人。
译文:怀抱着琴,推开山居房门,拿起酒杯于自己的爱人对饮。
注释:¹野室:山野中的房屋。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译文: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花朵盛开的树林池塘边,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

shānfēizuò--wáng

bàoqínkāishìxiéjiǔduìqíngrénlíntánghuāyuèxiàbiéshìjiāchūn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红树¹青山日欲斜,长郊²草色绿无涯(yá)³
译文: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
注释:¹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²长郊:广阔的郊野。³无涯:无边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人不管春将老¹,来往亭前踏(tà)落花。
译文: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注释:¹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老:逝去。一作“尽”。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是说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

  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本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fēngyuètíngyóuchūn ·sā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óngshùqīngshānxiè chángjiāocǎo绿 
yóurénguǎnchūnjiānglǎo láiwǎngtíngqiánluòhuā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译文:随州的西南有很多山峰,它们无时不在争高斗秀。
注释: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
众山迤逦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众山迤(yǐ)(lǐ)¹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译文:远看众山曲折连绵,却始终能看到大洪山矗立在层峦叠嶂中。
注释:¹迤逦:曲折连绵。

hóngshān--yángchuō

suízhōu西nánduōqúnfēngzhēnggāojìngxiùzhōngqióng

zhòngshānjiànxíngjǐnshǐjiànzūnwéihóng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粽包分两髻(jì)¹,艾束著(zhuó)危冠²
译文: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注释:¹粽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²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旧俗方储药¹,羸(léi)躯亦点丹。
译文: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注释:¹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mǎochóngshī

yóu sòngdài 

chóngshāncūnhāo liúhuāfán 
zòngbāofēnliǎng àishùzhuówēiguān 
jiùfāngchǔyào léidiǎndān 
xiéshì xiàoxiàngbēip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