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门外东风雪洒裾¹,山头回首望三吴²。不应弹铗(jiá)为无鱼³
译文:门外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前襟,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注释:¹裾:衣的前襟。²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³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三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上党¹从三天下脊(jǐ)²,先生³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译文: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您志向远大,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只是时代承平,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
注释:¹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²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³先生:指梅庭老。⁴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梅花”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

  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正因为意思在两者之间,语气显得尤为诚恳。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杜牧《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作者《雪浪石》诗亦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贷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可以参读。

  “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此句与上句形成一联,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然而,不免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上党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学官”这种小角色呢?

  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承接上句,用鲁连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劝勉和同情之意。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在赵国游学,当时正逢秦国围攻赵国,魏国派人劝告说赵国奉秦王为帝,鲁仲连力排众议,使赵国保持了独立。后来,齐国大将田单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劝说守城燕将,燕将看到书信后,犹豫不定,哭泣三天后自杀。田单收复聊城后,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史记》对鲁仲连评价很高。因上党是赵国旧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所以说时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全词仅六句,却寓义曲折深远,既同情于友人,又开导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友人,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4页

huànshā··sòngméitínglǎoshàngdǎngxuéguān--shì

ménwàidōngfēngxuěshāntóuhuíshǒuwàngsānyīngdànjiáwèi

shàngdǎngcóngláitiānxiàxiānshēngyuánshìzhīshípíngyòngliánsh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门外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前襟,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您志向远大,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只是时代承平,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

注释

裾:衣的前襟。

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

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三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送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爽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议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梅花议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这时有“雪洒裾送衣襟)议,而不言“泪沾衣议,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议,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

  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议这句用战国计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送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议送《战国策·计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正因为意思在两者之间,语气显得尤为诚恳。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议。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议之说。杜牧《贺中书门下议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议作者《雪浪石》诗亦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贷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议可以参读。

  “先生元是古之儒议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此句与上句形成一联,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然而,不免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上党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学官议这种小角色呢?

  末句补说,“时议不用鲁连书议。承接上句,用鲁连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劝勉和同情之意。鲁连,即鲁仲连,战国计人,曾在赵国游学,当时正逢秦国围攻赵国,魏国派人劝告说赵国奉秦王为帝,鲁仲连力排众议,使赵国保持了独立。后来,计国大将田单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劝说守城燕将,燕将看到书信后,犹豫不定,哭泣三天后自杀。田单收复聊城后,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史记》对鲁仲连评价很高。因上党是赵国旧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所以说时代承议,梅庭老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全词仅六句,却寓义曲折深远,既同情于友人,又爽导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友人,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4页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4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几枝红雪¹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上醉不上醒。
译文: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注释:¹红雪:形容初春盛开杏花的繁茂。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残花酝(yùn)(niàng)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¹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译文:花虽残了,蜂儿却把它酿成了蜜,雨虽来了,燕子却借它调好了筑窝的泥。绿荫窗下,浓睡的我醒来已经很晚了。是谁把我叫起?是那窗外早晨鸣叫的黄莺。
注释:¹觉来:醒来。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一帘红雨¹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shà)旧蜂蝶。
译文:像一帘红雨飘下,那是凋谢了的桃花,十里长的柳荫,树影儿歪斜。一时间来洛阳赏花饮酒的人纷纷都告别了。春天归去了,闲坏了旧日里忙于采花的蜂蝶。
注释:¹红雨:比喻飘落的桃花。此出自唐代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这是诗人在赞美春雨。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 “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参考资料:
1、 姚品文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28-30 .

yángchūn ·chūnjǐng

zhī yuándài 

zhīhóngxuěqiángtóuxìng shùdiǎnqīngshānshàngpíng chūnnéngqíngmíng sānyuèjǐng zuìxǐng 
cánhuāyùnniàngfēngér tiáoyàn 绿chuāngchūnshuìjuéláichí shuíhuàn chuāngwàixiǎoyīng 
liánhóngtáohuāxiè shíqīngyīnliǔyǐngxié luòyánghuājiǔshíbié chūn xiánshàjiùfēngdié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译文:这种花可以说是白色,也可以说是红色,到了晚年尤其是喜爱这种菊花。
注释:黄花:菊花。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译文:他宁可在枝头老去,也不随着落叶在秋风中飞舞飘落。
这首咏物诗,前面叙事,写菊花之形貌;后面点题,咏菊花之精神,既歌颂了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气节,又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为全诗主旨,重在托物言志,作者以菊自喻,表达了其对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和对于独立人格的不屈追求。

huánghuā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huānéngbáiyòunénghóng wǎnjiéyóunéngàigōng 
nìngbàoxiāngzhīshànglǎo suíhuángqiūfēng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lǒng)¹低。
译文:溪中长满绿萍,青青杨柳环绕着岸堤。一路相送直到那溪水西。原路折回时,只有低垂的山间明月与我相伴而行。
注释:¹陇月:山间明月。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烟霏(fēi)¹,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译文: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回到家中,倚靠着朱门眺望远方,只能听见路上过往的马儿嘶鸣声,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我相对。
注释:¹霏霏:烟很盛的样子。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

  此词选取满溪之蘋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其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词用平声,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平声,尤见低抑。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与词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苹满溪。柳绕堤。”青苹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

  “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无限凄惘,见于言外,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则送者不得不返。

  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陇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可见,送行之时是拂晓之前。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陇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平,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 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

  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一个“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兹之情亦可想。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晋室昔横溃,永嘉¹遂南奔。
译文: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注释:¹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沙尘何茫茫,龙虎¹斗朝昏²
译文: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注释:¹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²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马风¹汉草,天骄²³中原。
译文: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注释:¹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²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³蹙:迫,侵扰。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哲匠¹感颓运,云鹏²忽飞翻。
译文: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注释:¹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²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胡练¹照楚国²,旌旗连海门。
译文: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注释:¹胡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²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西秦¹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译文: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注释:¹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¹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译文: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注释:¹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皇运¹有返正²,丑虏³无遗魂。
译文: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注释:¹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²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³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¹
译文: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注释:¹“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译文: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凭览¹周地险,高标²绝人喧³
译文: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注释:¹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²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³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想像东山¹姿,缅怀右军言²
译文: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注释:¹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²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译文: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¹映春洲,青龙²见朝暾³
译文: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注释:¹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²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³朝暾:初升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地古云物¹在,台倾禾黍繁。
译文: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注释:¹云物:景物。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来酌清波¹,于此树名园²
译文: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注释:¹清波:指酒。²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¹源。
译文: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注释:¹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是指,当时匈奴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这一段极力描述局势的纷乱与紧迫.是在为下一段谢安的出场做铺垫。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为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于乱世中应时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马王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表现谢安的雄才大略,诗人首先描述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是如何强大。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著名战役。诗人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的奇才诸葛亮。“丑虏无遗魂”,写前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这一战的胜利为谢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传百世,受人敬仰。

  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参考资料:
1、 李白,杜甫,白居易 著,杨芳云 编译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1 :147-148 .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洛阳花¹,梁园月²,好花须买,皓(hào)月须赊(shē)。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³
译文: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依着栏干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
注释:¹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天下第一。²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³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¹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译文: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注释:¹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这首小令的前六句写洛阳牡丹盛开和梁园赏月的胜景,以欢乐场面为下曲曲情做形象化的铺垫.到七、八句笔锋一转,抒发感慨。“想人生最苦离别”,这大概是此曲曲题为《咏世》所要表达的本意。最后三句是进一层补充说明七、八两句的意思,用花落会再开,月缺有重圆来对比、衬托“人去了何时来也”。

  此曲前面六句以对偶形式分咏花月,中间两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作对比,不但文字新巧,而且蕴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tiān··yǒngshì--zhāngmíngshàn

luòyánghuāliángyuányuèhǎohuāmǎihàoyuèshē

huālángànkànlànmànkāiyuècéngjiǔwèntuányuán

yuèyǒuyíngkuīhuāyǒukāixièxiǎngrénshēngzuìbié

huāxièlesānchūnjìnyuèquēlezhōngqiūdàorénle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