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
将军¹大旆(pèi)²扫狂童³,诏选名贤赞武功
译文:将军举大旗出征,横扫那狂妄无知的小子,皇帝下令从文官中选拔贤才参赞军幕。
注释:次:途中留宿。昭应县:今天陕西临潼县。户部李郎中:指李丕。充:临时担任,另有本职。昭义攻讨:指讨伐昭义镇叛军的军事行营的攻讨使、攻讨副使一类职衔。昭义镇:辖泽、潞等州,在今天山西南部。¹将军:指石雄为西面招讨使主将。²旆:军中大旗。³狂童:狂妄无知的小子,指刘稹。⁴名贤:指李丕。⁵赞武功:赞助军事。
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
暂逐¹虎牙²临故绛(jiàng)³,远含鸡舌过新丰
译文:您暂时随着主将来到故晋的绛都,以尚书郎的名义远赴新丰。
注释:¹逐:追随。²虎牙:汉代有虎牙将军官衔,这里代指行营主将。³故绛:春秋时晋国的旧部,名绛,迁都后称“故绛”,唐朝时为翼城县(今天山西绛县)。讨伐刘稹的军事行营就设在这里。⁴鸡舌:香名,即丁香。汉代尚书郎朝奏时须口含鸡舌香。李丕以尚书省户部郎中之身份远赴行营,故说“远含鸡舌”。⁵新丰:指昭应县。昭应县由新丰、万年二县分出,这里不称昭应而言新丰,是为了对仗、押韵的需要。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鱼游沸(fèi)(dǐng)¹知无日,鸟覆(fù)危巢(cháo)²岂待风。
译文:敌人(刘稹)处境危殆,就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料知也撑不了多久;像鸟在高危的树枝上筑巢,不等风吹就要倾覆。
注释:¹鱼游沸鼎:比喻叛军刘稹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挣扎不了多久。²鸟覆危巢:指鸟在微弱时的树枝上筑巢,很快就要倾覆。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
早勒(lè)¹(xūn)(yōng)²燕石³上,伫(zhù)(lún)(fú)汉廷中。
译文:希望你能像那汉朝窦宪破匈,把功勋刻记在燕然山的石上,期待着您光荣地在朝廷中受到皇帝的嘉奖。
注释:¹勒:刻。²勋庸:功勋。³燕石:燕然山的石头。在今天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抗击匈奴,燕然勒石记功凯旋。⁴伫:期待。⁵光:荣耀。⁶纶綍:指皇帝的命令,此处指皇帝封赏功臣的诏令。⁷汉庭:借指唐朝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军举大旗出征,横扫那狂妄无知的小子,皇帝下令从文官中选拔贤才参赞军幕。

您暂时随着主将来到故晋的绛都,以尚书郎的名义远赴新丰。

敌人(刘稹)处境危殆,就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料知也撑不了多久;像鸟在高危的树枝上筑巢,不等风吹就要倾覆。

希望你能像那汉朝窦宪破匈,把功勋刻记在燕然山的石上,期待着您光荣地在朝廷中受到皇帝的嘉奖。

注释

次:途中留宿。昭应县:今天陕西临潼县。户部李郎中:指李丕。充:临时担任,另有本职。昭义攻讨:指讨伐昭义镇叛军的军事行营的攻讨使、攻讨副使一类职衔。昭义镇:辖泽、潞等州,在今天山西南部。

将军:指石雄为西面招讨使主将。

旆:军中大旗。

狂童:狂妄无知的小子,指刘稹。

名贤:指李丕。

赞武功:赞助军事。

逐:追随。

虎牙:汉代有虎牙将军官衔,这里代指行营主将。

故绛:春秋时晋国的旧部,名绛,迁都后称“故绛”,唐朝时为翼城县(今天山西绛县)。讨伐刘稹的军事行营就设在这里。

鸡舌:香名,即丁香。汉代尚书郎朝奏时须口含鸡舌香。李丕以尚书省户部郎中之身份远赴行营,故说“远含鸡舌”。

新丰:指昭应县。昭应县由新丰、万年二县分出,这里不称昭应而言新丰,是为了对仗、押韵的需要。

鱼游沸鼎:比喻叛军刘稹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挣扎不了多久。

鸟覆危巢:指鸟在微弱时的树枝上筑巢,很快就要倾覆。

勒:刻。

勋庸:功勋。

燕石:燕然山的石头。在今天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抗击匈奴,燕然勒石记功凯旋。

伫:期待。

光:荣耀。

纶綍:指皇帝的命令,此处指皇帝封赏功臣的诏令。

汉庭:借指唐朝廷。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据镇自立,抗拒朝命。宰相李德裕从维护中央政权的威信出发,坚决主张攻讨,并调集八镇兵马,从四面向昭义镇进伐。李郎中应是诗人的友人,在这次讨伐刘稹的军事行动中,临时充任攻讨使或攻讨副使这些职衔去襄赞军务。诗人在昭应县止宿的路上遇到了他,写了这首送别诗。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948-950页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写大军主帅李彦佐攻讨刘稹,诏选李郎中赞助军幕;颔联谓李郎中暂随主帅趋赴晋绛行营而路过昭应县;颈联谓刘稹覆灭指日可待;尾联祝李郎中立功受赏。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叛乱者的蔑视,对这次军事行动必胜的信心,并通过对李郎中的祝愿来表现自己反对藩镇割据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气势宏大奔放,语言工丽整洁。

  “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开宗明义,表明诗人对这次讨伐和李郎中入伍的态度。诗人称讨伐之师为“大旆”,赞佐军务的李郎中为“名贤”,而且是“诏选”,呼叛镇刘筷刚为“狂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次讨伐行动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异常明朗显豁。一个“扫”字,为全诗定下了豪壮的基调。

  “暂逐虎牙临故绎,远含鸡舌过新丰”是轻敷一笔,交待李部中跟随主将的行军路线,“暂逐”、“远含”都是点明李郎中是临时充任攻讨之职、随军远征,当然“暂逐”二字也反映了诗人对这次军事行动前景的乐观估计:“时间不会太久,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在诗人的眼中,刘稹不过是个狂童,他的所谓十万精兵,也不过像沸鼎中挣扎的鱼,在危枝上筑巢的鸟,必将很快复亡。这种必胜的信心不但表现了诗人高昂的爱国热情,而且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言,有着现实的斗争意义。当平叛战争尚未开始时,朝廷内一些大臣就以“回鹘余烬未灭,边境犹须警备,复讨潞州,国力不支”为借口,主张向刘稹妥协,承认割据事实。作出平叛决定后,又有一些人在朝廷内外为刘稹张目,或是说,“刘梧有功,不可绝其嗣”,为叛乱者说项,或是渲染“从谏养精兵十万,粮支十年,如何可取”进行恫吓。这种宣传和恫吓,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战争开始时,魏博镇节度使何弘敬久不出师,武宁节度使李彦佐、忠武节度使王宰等也迟延不前,逗留观望。针对以上种种流言,诗人不顾利害,一方面把刘稹斥为“狂童”、“狂孽”,另外用“鱼游沸鼎”和“鸟复危巢”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明必胜的信念,这既是对李郎中的鼓励,更是对“大将”李彦佐的鼓勋,也是对他那种畏敌如虎的疑惧心理委婉的批评。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薄汉廷中”是借用东汉大将军窦宪击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再予鼓励和祝愿。诗人借此祝李郎中早日立功归朝,受到皇帝的褒奖。当然,诗人在此并不仅仅是对李郎中的祝愿,也是对这次平叛战争的祝愿,再次表明他的政治态度和必胜信心。

  这首诗也体现了李商隐的诗的用典的繁富和工巧的特点。八句诗中或用成典,或引古喻,几乎每句皆是如此。诗人在用典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准确而妥贴;二是组织安排上很具苦心,严密而工稳。如“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二句,“虎矛”借指讨伐军行营主将,下句的“鸡舌”亦是汉代郎中的代称,这样两典就互相吻合,且与尾联的勒石燕然,伫光汉廷融为一体。况且,虎牙将军平藩,窦宪逐匈奴,都是维护统一和汉民族尊严的卫国之举,以此典作喻,这次平叛的意义自不待言。另外,“暂逐”、“远含”四字的选用,既交待了李郎中接到诏选,临时从军的身份和行程,也表现了诗人对这次平叛的信心,足见诗人在典故选用和安排上的匠心。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948-950页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咏雪
谢太傅¹寒雪日内集²,与儿女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¹⁰。”兄女曰:“未若¹¹柳絮(xù)¹²风起。”公大笑乐。即¹³公大兄无奕(yì)¹⁴,左将军王凝之¹⁵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¹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²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³儿女:子侄辈们。⁴讲论文义:讲解诗文。⁵俄而:不久,不一会儿。⁶骤:急,紧。⁷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⁸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⁹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¹⁰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¹¹未若:倒不如。¹²因:因,趁、乘。¹³即:是。¹⁴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¹⁵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¹与友期行²,期日中³。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¹⁰?”答曰:“待君¹¹久不至,已去¹²。”友人便怒曰¹³:“非¹⁴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¹⁵。”元方曰:“君与家君¹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¹⁷;对子骂父,则¹⁸是无礼。”友人惭(cán)¹⁹,下车引²⁰之。元方入门不顾²¹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¹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²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³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⁴过中:过了正午。⁵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⁶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⁷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⁸时年:当时的年龄。⁹戏:嬉戏。¹⁰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¹¹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¹²已去:已经离开。¹³曰:说。¹⁴非:不是。¹⁵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¹⁶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¹⁷信:诚信,讲信用。¹⁸则:就是。¹⁹惭:感到惭愧。²⁰引:拉,要和元方握手。²¹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记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嫌了。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
1、 冯翠红. 《〈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A].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19.
2、 李新民 玛秀芳.谈《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兰芷¹满汀(tīng)²,游丝³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huán)(pín)(dài),脉(mò)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xù),人南渡。
译文:香草铺满芳洲,空气中漂浮着游丝。她款款而来,步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步。他迎身上前,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微风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注释:¹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²汀洲:长满香草的水中陆地。³游丝:荡漾于空中的昆虫所吐的丝缕。⁴整鬟颦黛:略整秀发,微皱双眉。 ⁵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回首旧游¹,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²,何处?半黄梅子,向晚³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译文:回首过去游玩处,举头四望,群山成列。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还是在何处?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魂断了,就托付给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块带走吧!
注释:¹旧游:过去游玩处。²朱户:红色房子,喻富贵人家。³向晚:傍晚时分。⁴分付:指交托。⁵春将去:把春带去。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上阕记述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情景,下阕写男主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全词意蕴悠长,情余言外。

  开首二句写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湖波微起,荡漾涟漪,芳气郁郁,秀色青青,在这幅春景图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女子。“罗袜尘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轻盈,也带出她体态的优美。见到恋人的到来,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迎顾”二字,既表现了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的心情。接下“整鬟”,说明她已经过精心的打扮; “颦黛”表示她正忧愁不乐。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见到自己的情人,应该十分喜悦才是,然而她却紧紧颦着双黛,这就表明她那黯然销魂的神情。临别之际,按理说应是“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的情景,而他们却“脉脉两情难语”。“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万语的柔情蜜意,而又觉”难语”,这就把他们绵邈凄婉的情态描摹得极为深致。接着,诗人通过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写,进一层地道出了他们伤感的情怀,并直接逼出”人南渡”,点实词意,结束上阕。

  过片以“回首”一气贯下,写对恋人的追念。“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诗人着力从男方的角度来表现,这与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寓在男主人公身上不无关系。正因为昔时的恋情是如此的欢乐,如此的温馨,所以在分别之后。他才会“回首”,也值得“回首”。然而,举头四望,所见只是群山成列而已。“山无重数”境界开阔辽远,其用意则在于展示人物内心的寂寥空虚,也暗示关山的迢递,故接下有“花底深朱户,何处”的疑问。“花底”写环境之优美,“朱户”写房室之富丽,其中嵌入一个“深”字,则将小红搂掩映在花木革树丛中的势态表现了出来。他的思念始终环绕在恋人的身上。他想象着,他思念的恋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户”。这问题似乎太迷人了,他象是进入了恍惚迷离的心态之中,于是索性掷出一个“何处”的问号。

  天地茫茫,情人不知何处,教他柔肠寸断。到这里,诗人没让他的感情喷涌而发,而是宕开一笔,以写景进一步蓄情。“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是他的所见,也是他的所感。一片风景,一片心情,梅子烟雨,也是他郁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黄时,细雨如丝,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无边无际地梭织着,使他无法逃遁,无法挣脱。在雨声的淅沥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残了,他那凄骑、迟暮、孤独的怅恨之情终于饱和到了顶点。“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这时怀人和伤春已交织在一起了,从而转折出一片时不我与的无奈心情。结语构思奇特,痛苦不堪的主人公要把“断魂”交付给春天带走,其实谁都明白这是徒劳的,正如冯延巳所云:“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然而正是这结语产生了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整个下片抒情,传导出的是缠绵、痛苦与无奈。

  整首词情致凄切哀怨,风格委婉细腻。从回忆旧日临别时的惆怅到描写别后的相思落寞,语言凄婉,一往情深。其怀人的愁思和语词意象的选用与《东山词》中的压卷之作《横塘路》(即《青玉案》)有几许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432-433
2、 吕美生主编.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683-685

rénnán ·lánzhǐmǎntīngzhōu

zhù sòngdài 

lánzhǐmǎntīngzhōu yóuhéng luóchénshēng yíng zhěnghuánpíndài liǎngqíngnán fēngchuīliǔ rénnán 
huíshǒujiùyóu shānchóngshù huāshēnzhū chù bànhuángméi xiàngwǎnliánshū duànhúnfēn chūnjiāng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结伴儿童裤褶(zhě)红,手提线索骂天公¹
译文:一群红裤小儿结伴一起放风筝,可是由于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于是手里提着风筝线大骂老天。
注释:¹天公:指天。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译文:人人都夸奖你(老天)春天来得早,可是你却欠我放风筝的大风。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将军发白马¹,旌节度黄河。
译文:将军从白马津出发,张展旌旗跨渡黄河。
注释:¹白马: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箫鼓聒(guō)川岳,沧溟(míng)涌涛波。
译文:箫鼓声震动川岳,气势壮大如海上涌起的波涛。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武安有振瓦¹,易水无寒歌²
译文:武安县有战事,战事浩大,把武安县的屋聒全都震落了,但战场上兵士气势昂扬,没有慷慨的悲歌。
注释:¹武安有振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史记》中记载:秦国伐魏,赵王令赵奢救魏,秦军驻军在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²易水无寒歌:这里运用荆轲的事。荆轲刺秦之前,与高渐离慷慨悲歌,高为之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hé)(hū)(tuó)¹
译文:铁骑如若是在雪山上行走,那马饮的水之多,能让滹沱河的水全部干涸。
注释:¹滹沱:河名。在河北西南部,为子牙河的北源。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扬兵猎月窟¹,转战略朝那²
译文:战争在最西部的月窟发起,后来又转战到朝那。
注释:¹月窟:月生之处,最西边。²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旧址在今宁夏固原。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倚剑登燕然¹,边烽列嵯(cuó)(é)
译文:倚剑登上燕然山,那里边峰嵯峨,战争频繁。
注释:¹燕然:燕然山,在今内蒙古境内。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¹多。
译文:万里之外十分萧条,唯有五原的耕作多。
注释:¹五原:郡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定边。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jí)¹金戈。
译文:希望能够一扫大漠对中原的威胁,能以武力制伏大漠的胡虏。
注释:¹戢:收藏兵器。

  此诗歌颂中原汉族政权的一位将军发兵出征,讨伐胡兵,大获全胜后,刻石勒功,肃清边患,使边民过上太平生活。

  全诗分两段。“朝那”以上为第一段,写发兵攻伐。首二句写发兵行军,旌旗逶迤,渡过黄河。“箫鼓”四句写军队声势浩大,箫鼓响彻山川,如同大海波涛,屋瓦为之震动,将士士气高涨,歌声嘹亮。“铁骑”二句写军队之众多。“扬兵”二句写略地之广阔。“倚剑”以下为第二段。写战胜后的局面。“倚剑”二句写战胜勒功,烽燧戒备森严。“萧条”二句写边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写扫清边患后,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bái--bái

jiāngjūnbáijīngjiéhuáng

xiāoguāchuānyuècāngmíngyǒngtāo

ānyǒuzhènshuǐhán

tiěruòxuěshānyǐnliútuó

yángbīnglièyuèzhuǎnzhànlüècháo

jiàndēngyànránbiānfēngliècuóé

xiāotiáowànwàigēngzuòyuánduō

sǎoqīngbāojīn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西湖¹最盛,为春为月²。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lán)³
译文:西湖最美的景色为春时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注释:六桥:在西湖苏堤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知杭州,开浚湖水,所积葑草,筑为长堤,向西迤北,横截湖面,绵延数里,夹道杂植花柳。置六桥,筑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六桥依次为映波、镇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¹西湖:在杭州市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周围约十五公里,面积约五点六平方公里。风景绮丽,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诸景。解放后,全面疏浚,湖水清澄,环湖名胜修葺一新,是中国有名的游览胜地。²为春为月:为春时月夜。³岚:山中雾气。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lè)¹,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kuì)²³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dī)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wán)之盛,多于堤(dī)(pàn)之草,艳冶(yě)¹⁰极矣。
译文: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注释:¹梅花为寒所勒:指梅花因大寒而迟开。勒:制。²石篑:即陶望龄,绍兴人。³数:屡次。⁴傅金吾:金吾是官名,明亲军中有金吾卫。傅氏不详。⁵张功甫:张鎡,字功甫,号约斋,南宋人,张俊之孙。“园林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玉照堂为其北国诸胜之一。有梅花四百株,开花时,居宿其中,环洁辉映,夜如对月,因名曰玉照。⁶断桥:又名段家桥,位于白堤东头。⁷绿烟红雾:白堤与苏堤两边,各有一行杨柳与桃树,所渭“杭州苏堤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每到春日,杨柳j泛绿,桃花吐红,一眼望去,如绿烟红雾。⁸歌吹:泛指音乐。吹:管乐声。⁹罗纨:丝绸。这里指穿着绫罗的仕女游人。¹⁰艳冶:或作冶艳,艳丽。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¹。其实湖光染翠之工²,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³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注释:¹午、未、申三时:约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²工:巧。³夕舂:指落日。⁴安:怎么。

  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在一年中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在一天中最美的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雾气。然后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尽管好友石篑催着去其他地方看梅花,但作者还是舍不得离开。此时西湖游人众多,也成为西湖的一道胜景。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触景生情,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全文行文简练,感情自然。

  西湖乃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所钟,故开篇云:“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既视“春”与“月”为西湖“最盛”即最美的季节与时辰,则此文着重描绘西湖的春景与点染西湖的月景,也就极其自然了。春景、月景固然最盛,白天也并非一概索然无味。作者接下称:“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此“日”相对于“月”而言,指白天。朝烟,谓清晨水气弥漫时的湖光;夕岚,谓傍晚暮霭笼罩时的山色。何以西湖之春、月为最盛,何以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作者接着通过生动的描绘作了形象的回答。

  文章写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杏桃相次开发”的“香雪海”值得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乃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舍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迥异于世俗的独特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桃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继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在描写了“西湖最盛”“为春”之后,按逻辑应该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舍不得让主角“月”轻易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朝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光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舂未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浓媚”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最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到最后来描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兴味。与写“为春”笔墨之浓艳不同,写“为月”采用的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亦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十四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这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手法。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亦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几笔,点到即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反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098—2101页

wǎnyóuliùqiáodàiyuè

yuánhóngdào míngdài 

    西zuìshèng wéichūnwéiyuè zhīshèng wéizhāoyān wéilán 

    jīnsuìchūnxuěshènshèng méihuāwéihánsuǒ xìngtáoxiāngkāi yóuwéiguān shíkuìshuòwéiyán  jīnyuánzhōngméi zhānggōngzhàotáng wǎngguānzhī  shíwéitáohuāsuǒliàn jìngrěn shàngyóuduànqiáozhìdài 绿yānhóng mànèrshí chuīwéifēng fěnhànwéi luówánzhīshèng duōpànzhīcǎo yàn 

    ránhángrényóu zhǐ wèi shēnsānshí shíguāngrǎncuìzhīgōng shānlánshèzhīmiào jiēzàizhāoshǐchū chōngwèixià shǐnóngmèi yuèjǐngyóuyán huātàiliǔqíng shānróngshuǐ biéshìzhǒngwèi liúshānsēngyóushòuyòng ānwéishìdào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