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¹虚令节²,致疑黄菊是孤芳。
注释:¹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²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
野心¹一片湖云外,灏(hào)²三秋³海日旁。
注释:¹野心:闲散之心。²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³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山阁¹若逢阎(yán)伯屿²,方君³诗思敌王郎
注释:¹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²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³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⁴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注释

注释

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

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

野心:闲散之心。

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

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

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

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

序灯

序灯

序灯,字奕是,杭州人。有《啸隐偶吟录》。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竹燕歌动画梁,更阑重换舞衣裳。
楚竹¹燕歌²动画梁,更阑(lán)³重换舞衣裳。
译文:南方的管乐,北方的燕歌发出的声音都震动了厅上的画梁雕栋了。夜深了,舞女们又换取新的舞衣,开始下一场演出了。
注释:喻:开导。¹楚竹:楚地的音乐。竹,指管乐,这里泛指音乐。²燕歌:北方燕地的歌曲。³更阑:夜深。又作“春兰”一词,意指舞女。
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云不久长。
公孙¹开阁²招嘉(jiā)³,知道浮云不久长。
译文:汉代的名相公孙宏广开门庭,招纳四方宾客。因为他知道这种荣华富贵不是能长久的。
注释:¹公孙:即指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他在位时,知道一个人的富贵的长久与他的名声相关。于是公孙宏开东阁招待宾客,广纳人材,因为他的谦恭,四方人士都传颂他贤相的美名。²阁:又作“馆”。³嘉客:指贵宾。⁴云:又作“荣”。

  这首诗中王韫秀用典贴切,展现了自己才女的史学功底,历来为后代文人赞赏。其中“知道浮云不久长”因为蕴含着哲理性被誉为名句。

  开头一句“楚竹燕歌动画梁”,楚竹和燕歌,分别指代南北方的音乐,由此可见元载网罗了全国各地的佳丽。家中的美女之多,不言而喻。其中动一字,可见声音之大,绝非一个两个歌女在歌唱。画梁应该是指元载专门修建的芸辉堂,有金屋藏娇之意。“更阑重换舞衣裳”点明是在夜深时,元载还在观赏歌舞,早就沉醉于酒色之中,政务已经被他抛在脑后了。

  接下来王韫秀笔锋一转,从现实中来到历史中。“公孙开阁招嘉客”一句中“公孙开阁”这个典故用的贴切自然,公孙宏,元朔中为丞相,封平津侯。为了收罗人才,就起客馆,开东阁以迎贤人,士人也因此而认为他是贤相。享年八十,死于丞相位。而他之后的几任丞相,由于作事乖戾,故多遭刑戮。王韫秀是想用这个典故告诉丈夫,富贵要想像公孙宏一样长久,要广纳人才,交友四方。“知道浮云不久长”这句是在前三句上得出的结果,结论更直白的来劝告元载,富贵如浮云一般,不可能长久,要早做打算,居安思危。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王韫秀的才女气质,更显示了她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洞悉人心的哲学思想,在表达上相对委婉,后世文人皆赞扬王韫秀能力在其丈夫元载之上。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4(8)
2、 鲜于煌.历代名媛诗词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92.

--wángyùnxiù

chǔzhúyàndònghuàliánggènglánzhònghuànshang

gōngsūnkāizhāojiāzhīdàoyúnjiǔzhǎng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黄鹂¹巷口莺欲语,乌鹊²河头冰欲销³
译文:黄鹂巷口的黄莺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乌鹊河河面的冰将要融化。
注释:¹黄鹂:坊名。苏州街道的巷子名称。²乌鹊:河名和桥名。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³销:融化。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¹
译文:河中带着新绿的浪花翻滚着,苏州的各个桥梁上都有红色的围栏。
注释:¹三百九十桥:原注:“苏之官桥大数。”意谓三百九十是苏州桥梁的大致数目,并非实指。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鸳鸯¹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译文:鸳鸯在水中嬉戏,扑扇着翅膀,千万条低垂的杨柳交错。
注释:¹鸳鸯:一种古神话的鸟。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借问春风来早晚¹,只从前日到今朝。
译文:试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原来就是这两天来到的。
注释:¹早晚:什么时候。来早晚,即什么时候来的。

  诗人用“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写出了苏州城市的独特景观:水多、桥多,而且红栏绿波相映,十分美丽。再加上杨柳多、鸳鸯多更使锦上添花。这首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莺声欲动,冰面初消融,正是春天将临的迹象,扣题中“正月三日”,而从黄鹂巷说到乌鹊河,则已有闲行之意。两句都是信口道来,心到笔到,不加雕琢,两个“欲”字犯重,前一个还不合平仄,懒懒散散,正是闲适之意。三四句写闲行所见。 “绿浪” “红栏”,色彩已觉鲜艳喜人,何况更有“东西南北”之广、“三百九十”之多,一路慢慢看来,赏心悦目之意更不待言。虽只是写“闲行”之意,却觉得仿佛春天已在眼前。两句互相对仗,却用的是自对句,“南西南北”自对,“三百九十”也是自对,既工整,又活泼。“十”字平仄又误,则是不以辞害意了。

  前四句只是写闲行,写正月初三日,写春天欲来未来之际。五六句,鸳鸯成对嬉戏,杨柳低垂,却分明已是春天。才说春天欲到,谁知已经到了。诗人惊喜之下,不禁自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猛一想,原来就是这两天到的,正月初一,一年之始,正是一春之始。想到来得这么快,不知不觉。“双双翅”“万万条”,写得风情毕现,春意尽出,而末二句自问,惊喜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这首诗体现了典型的白居易诗风,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精心摄入,而且具有“诗史”的意义,具有经典的价值,说其乃白居易的代表作,应该是当得起的。

参考资料:
1、 袁湘生著.白居易诗词新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2页

zhēngyuèsānxiánxíng

bái tángdài 

huángxiāngkǒuyīng quètóubīngxiāo 
绿làngdōng西nánběishuǐ hónglánsānbǎijiǔshíqiáo 
yuānyāngdàngyàngshuāngshuāngchì yángliǔjiāojiāwànwàntiáo 
jièwènchūnfēngláizǎowǎn zhǐcóngqiándàojīnzhāo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从军征遐(xiá)¹路,讨彼东南夷²
译文: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注释:¹遐:远。²东南夷:此处指孙权。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方舟¹顺广川²,薄暮³未安坻
译文: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注释:¹方舟:两船并行。²顺广川:沿大江顺流而下。³薄暮:傍晚。⁴未安坻:没有安全靠岸,指船还在江中行驶。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白日舟西山¹,桑梓²有余晖。
译文: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注释:¹西山:西边的山。²桑梓:是征途中所见的桑树和梓树。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蟋蟀夹岸¹鸣,孤鸟翩(piān)²飞。
译文: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注释:¹夹岸:河两岸。²翩翩:飞翔的样子,含轻盈自如之意。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征夫心多怀¹,恻(cè)(chuàng)²令吾悲。
译文: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注释:¹多怀:思绪缠绕。²恻怆:悲痛伤感。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下船登高防¹,草露沾我衣。
译文: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注释:¹防:堤岸。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回身¹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译文: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注释:¹回身:转身。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身服¹干戈²事,岂得念所私³
译文: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注释:¹服:从事。²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战事。³所私:指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即戎¹有授命,兹(zī)²理不可违。
译文: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注释:¹即戎:用兵,交战。²兹:这。

  开篇二句“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作者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次出征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他对这次从军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个“遐”字、一个“讨”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从正面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及令人神往的战斗生活,而是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物。“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凄凉景象,诗人的感受是:“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离情别绪,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将士则尤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横尸疆场,即便能侥幸生还,也很难保证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灵。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登高不仅没能销忧,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阵阵袭来,感情的浪涛不停地在胸中翻腾,无法遏制。“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独、寂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可以说是思妇游子的一种共同的心境。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的情态。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志士,决不会长久地沉溺在儿女之悲中。因此,诗人笔锋又转,唱出了时代的音响:“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作者从沉溺中惊醒,也如狂飙突起,喷泻出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

  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色,该诗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很善于运用感情起伏的反差,来突出内心的激情,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先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接着急转直上,又把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可以说,这种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也就越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
急雨射苍壁,溅林跳万珠。
急雨射苍壁¹,溅林²跳万珠。
译文:大雨像箭一样射向青黑色的墙壁,溅落在树林中就像跳起无数的珍珠。
注释:¹苍壁:青黑色的墙壁。²溅林:雨水击打在树林中四外飞射。
山根水壅壑,漫窗若注壶。
山根水壅(yōng)¹(hè)²,漫窗若注壶。
译文:山脚下的雨水已经把山沟填满,窗户上的雨水却好像是要往壶里灌进去。
注释:¹壅:堵塞;²壑:深沟。

shān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shècāng jiànlíntiàowànzhū 
shāngēnshuǐyōng mànchuāngruòzhù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jiǒng)中明。
译文:江舟在夜雾笼罩的江面上行驶,江面显得格外开阔;一弯新月高悬夜空,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溜船¹惟识火²,惊凫(fú)但听声³
译文:夜雾中只看见渔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水禽被行船惊起的声音。
注释:¹溜船:顺流而下的船。这句是说见灯火而知有行船。²惟识火:只看见渔火。识:认识,识别。这里是看见的意思。³声:指凫飞之声。这句是说因闻声而知有惊凫。“惊凫”也可能指船而言。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劳者¹时歌榜²,愁人³数问更
译文:船夫时不时地一边摇橹一边唱歌,愁人不住地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了。
注释:¹劳者:指榜人,即船夫。²榜:船桨。时,不时,时时。³愁人:忧思深重的人。指诗人自己。⁴问更: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什么时辰了。

zhōushī--yīnkēng

jiāngkuòxīnyuèjiǒngzhōngmíngliūchuánwéishíhuǒjīngdàntīngshēng

láozhěshíbǎngchóurénshùwèngè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