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晋家南渡(dù)日,此地旧¹长安²
译文:晋朝南渡以后,在这里建都,代替了旧日的长安。
注释:¹旧:一作“即”。²长安: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这句是说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晋朝南渡后曾作为都城。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¹
译文:这里的地形是人间帝王的住宅,山势则为虎踞龙盘。
注释:¹“地即”二句:一作“碧宇楼台满,青山龙虎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亮称为帝王之宅。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金陵空壮观,天堑(qiàn)¹净波澜。
译文:而钟山却空有壮丽的景象,长江天堑也变得清波平静不起波澜。
注释:¹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此指长江。“天堑”一作“江塞”。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醉客回桡(ráo)¹去,吴歌²且自欢。
译文:游客在沉醉中归去,欢乐的吴歌在江上传遍。
注释:¹回桡:掉转船头,改变航向。桡:船桨。²吴歌: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地拥¹金陵²势,城回江³水流。
译文:地形凭借钟山的龙盘之势,绕城有江水横流。
注释:¹拥:环抱的样子。²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³江:一作“汉”。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当时¹百万户,夹道²起朱楼³
译文:当年六朝的权贵,夹道筑起座座朱楼。
注释:¹当时:指六朝时期。²夹道:在道路两旁。³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亡国¹生春草,王宫²没古丘。
译文:而今荒败的王宫长满了野草,旧日的离宫别馆已到处是凄凉的古丘。
注释:¹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国:都城。²王宫:一作“离宫”。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空余¹后湖²月,波上对瀛(yíng)³
译文: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着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注释:¹空余:只剩下。²后湖:即金陵城北的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³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洲岛。瀛:一作“江”。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六代¹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译文:面对记载着六朝兴亡的古都,三杯酒后让我为你献上一支歌。
注释:¹六代:即六朝。《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苑方秦地¹²,山似洛阳多。
译文:论宫苑你比长安少,比山水你和洛阳差不多。
注释:¹秦地:指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²少:一作“小”。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古殿吴花草,深宫¹晋绮(qǐ)²
译文:你残破的古殿中曾生长着吴王喜爱的花朵,幽暗的宫墙中曾有晋代后妃们的绮罗。
注释:¹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²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¹沧波²
译文:这些都与前朝的繁盛一起消失,可叹的往事早已付与长江东逝的碧波。
注释:¹与:一作“只”。²沧波:碧波。

  瞿蜕园、朱金城指出这组诗同储光羲《临江亭王咏》词意相似,都是怀古概今、忧伤时事之作,显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

  第一首描绘金陵城的壮险形势以寄慨。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起句“晋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晋末的一场历史浩劫。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引兵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士民死者三万余人。汉兵烧杀抢掠,掘陵墓,焚宫庙,将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是年,汉兵又攻占长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游金陵之时,自范阳起兵的安禄山已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纷纷携家南渡,避乱江东。历史好像重演了西晋永嘉年间的故事。因此,这一句诗犹如惊雷劈空而来,撼人心魄,表明了当时唐王朝已面临山河破碎、社稷倾圮的严重局面。次句“此地旧长安”,饱含着诗人对胡骑践踏京都长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气象,这正像昔日的长安。诗人没有说如今长安是怎样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说。这里可参照诗人在《永王东巡歌》中所描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当时长安的悲惨境地。

  颔联写金陵城的陆地形势。上句说,金陵为六朝帝都,这里遗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宫阙。金陵城东有钟山,城西有石头山。王琦注引张勃《吴录》载,诸葛亮曾称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下句说,钟山和石头山犹如龙蟠虎踞于金陵东西,气象雄壮。这一联在写景中显现出金陵城历代的繁华,宫廷的伟丽,王朝的兴盛,山势的壮观。诗人倾注了对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热爱之情。颈联写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阔长江,主与钟山争雄。由于有长江限隔南北,金陵历来易守难攻,号称“天堑”。然而,六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奢侈淫乐,不修内政,专恃天险,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但结果无一不导致金陵失陷而亡国。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顾历史,联想当世,不由得喟然长叹。这两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其意蕴正与后来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以精辟议论道出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这里写的是“金陵空壮观”,其实诗人是暗讽“长安空壮观。”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也没有能够阻遇安史叛军长驱入关攻占长安,以致重蹈六朝的复辙。“空”字可谓意味深长。“天堑净波澜”句,又透露出李白对平定叛乱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当与《永王东巡歌》合看。”他们在《永王东巡歌》的按语中说:“当时玄宗号令不出剑门,肃宗崎岖边塞,忠于唐室之诸将皆力不足以敌安、史,则身处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计以济时艰?”(《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因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军幕并献奇计,力主永王据金陵为根本,而后用舟师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写“天堑净波澜”句时,对于据有长江天险的金陵城面临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有所预见,并作了思考。

  然而,写这组诗的时候,李白还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诗人。他自负有谢安之志、王佐之才,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想而知。尾联写他正在吊古伤今之际,忽然听到从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楼酒馆传来一阵阵软媚的吴歌声。诗人痛感在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照旧声色歌舞,寻欢作乐。他实在不愿听这种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转棹而去。这里的“醉客”,是诗人自喻。说是“醉客”,其实他是最清醒的。这一联运用倒卷笔法,先写醉客回桡而去,再点出吴歌自欢,这样就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当时享乐腐败世风的辛辣讽刺,他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感叹。这里的意蕴,同刘禹锡的“《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对照手法,抒写兴亡之感,借以示警当世。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金陵城依山环水的地理形势。颔联写六朝兴盛时期,金陵城人户百万,朱楼夹道,一片富丽繁华景象。颈联一转,感叹亡国后满城春草萋萋,王宫埋没于古丘,触目荒凉、衰败。这两联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尾联描绘惟有那亘古不变的后湖月,仍旧照着湖波上那个荒凉冷落的瀛洲岛。这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着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事变幻的深沉感伤。余音袅袅,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兴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联即以唱叹出之。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之国浇洒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联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心中系念着的洛阳、长安联系起来写。从字面上说,这两句不过是写由于历经兵燹,金陵的宫苑多已坍塌荒芜,比起秦地即长安来是少了;但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却同洛阳一样多。其实,内在的深层含意是说:宫苑如林的长安城而今只怕在胡人的铁蹄下已化作一片废墟、焦土了。东都洛阳四周虽有群山作屏障,却因当政和握兵者的昏庸无能早已沦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阳一样多,到底能不能坚守得住也是难说。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这一联是叹今。颈联接写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今长满了野花荒草;当年东晋深宫中的绮罗珍宝,也早已荡然无存。言外之意是说,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联总束一笔,感叹六朝繁华已尽随人事而灭,好像与长江的碧波一道向东流逝,一去不返。诗人在第一首诗中,还只是通过“金陵空壮观”暗示国家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的险要;而在这里他已用“人事”一词,点出了社稷的存灭取决于人事。这是组诗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句展现长江沧波,无休无止,滚滚东流而去。这正是诗人不可抑止的滚滚心潮。这个结尾犹如“临去秋波”,情绪无限悲凉,意境浑茫、渺远。

  总的来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抒发出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而写,挥洒自如,不喜受声律约束,尤擅于七言古风。他写律诗,也常运古诗之气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对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联不对仗的,如“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有颈联不工对的,如“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也有首联对仗的,如“地拥金陵势,城迥江水流。”可见他对仗不拘常格,纯任自然。这三首五律写得自然流走,有飘逸之致,节奏明快而不平直,语意斩截而不浅露,词采清丽而又雄健。它没有杜甫五律组诗那样描写工致,格律谨严,章法缜密,沉郁顿挫。它是疏宕的,粗线条的,大写意和大概括的。它虽非李白的代表作,却是唐代诗人中较早地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佳篇,对于后来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金陵怀古咏史诗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9-83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朝南渡以后,在这里建都,代替了旧日的长安。

这里的地形是人间帝王的住宅,山势则为虎踞龙盘。

而钟山却空有壮丽的景象,长江天堑也变得清波平静不起波澜。

游客在沉醉中归去,欢乐的吴歌在江上传遍。

地形凭借钟山的龙盘之势,绕城有江水横流。

当年六朝的权贵,夹道筑起座座朱楼。

而今荒败的王宫长满了野草,旧日的离宫别馆已到处是凄凉的古丘。

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着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面对记载着六朝兴亡的古都,三杯酒后让我为你献上一支歌。

论宫苑你比长安少,比山水你和洛阳差不多。

你残破的古殿中曾生长着吴王喜爱的花朵,幽暗的宫墙中曾有晋代后妃们的绮罗。

这些都与前朝的繁盛一起消失,可叹的往事早已付与长江东逝的碧波。

注释

旧:一作“即”。

长安: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这句是说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晋朝南渡后曾作为都城。

“地即”二句:一作“碧宇楼台满,青山龙虎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亮称为帝王之宅。

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此指长江。“天堑”一作“江塞”。

回桡:掉转船头,改变航向。桡:船桨。

吴歌: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拥:环抱的样子。

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

江:一作“汉”。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当时:指六朝时期。

夹道:在道路两旁。

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国:都城。

王宫:一作“离宫”。

空余:只剩下。

后湖:即金陵城北的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洲岛。瀛:一作“江”。

六代:即六朝。《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秦地:指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

少:一作“小”。

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与:一作“只”。

沧波:碧波。

赏析

  瞿蜕园、朱金城指出陵组诗同储光羲《临江之王咏》词意相似,都是怀年概今、忧伤时事之作,显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

  第一首描绘金陵城的壮险形势以寄慨。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年伤今之情。起句“晋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晋末的一场历史浩劫。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引兵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士民死者三万余人。汉兵烧杀抢掠,掘陵墓,焚宫庙,将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是年,汉兵又攻占长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蕴今,李白游金陵之时,自范阳起兵的安禄山已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纷纷携家南渡,避乱江东。历史好像重演了西晋永嘉年间的故事。因此,陵一句诗犹如如雷劈空蕴来,撼人心魄,表明了当时唐王朝已面临山河破碎、社稷倾圮的严重局面。次句“此地旧长安”,饱含着诗人对胡骑践踏京都长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气象,陵正像昔日的长安。诗人没有说如今长安是怎样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说。陵里可参照诗人在《永王东巡歌》中所描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当时长安的悲惨境地。

  颔联写金陵城的陆地形势。上句说,金陵为六朝帝都,陵里遗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宫阙。金陵城东有钟山,城西有石头山。王琦注引张勃《吴录》载,诸葛亮曾称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下句说,钟山和石头山犹如龙蟠虎踞于金陵东西,气象雄壮。陵一联在写景中显现出金陵城历代的繁华,宫廷的伟丽,王朝的兴盛,山势的壮观。诗人倾注了对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热爱之情。颈联写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阔长江,主与钟山争雄。由于有长江限隔南北,金陵历来易守难攻,号称“天堑”。然蕴,六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奢侈淫乐,不修内政,专恃天险,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但结果无一不导致金陵失陷蕴亡国。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顾历史,联想当世,不由得喟然长叹。陵两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其意蕴正与后来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年》中以精辟议论道出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陵里写的是“金陵空壮观”,其实诗人是暗讽“长安空壮观。”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也没有能够阻遇安史叛军长驱入关攻占长安,以致重蹈六朝的复辙。“空”字可谓意味深长。“天堑净波澜”句,又透露出李白对平定叛乱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当与《永王东巡歌》合看。”他们在《永王东巡歌》的按语中说:“当时玄宗号令不出剑门,肃宗崎岖边塞,忠于唐室之诸将皆力不足以敌安、史,则身处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计以济时艰?”(《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因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军幕并献奇计,力主永王据金陵为根本,蕴后用舟师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写“天堑净波澜”句时,对于据有长江天险的金陵城面临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有所预见,并作了思考。

  然蕴,写陵组诗的时候,李白还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诗人。他自负有谢安之志、王佐之才,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想蕴知。尾联写他正在吊年伤今之际,忽然听到从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楼酒馆传来一阵阵软媚的吴歌声。诗人痛感在陵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照旧声色歌舞,寻欢作乐。他实在不愿听陵种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转棹蕴去。陵里的“醉客”,是诗人自喻。说是“醉客”,其实他是最清醒的。陵一联运用倒卷笔法,先写醉客回桡蕴去,再点出吴歌自欢,陵样就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当时享乐腐败世风的辛辣讽刺,他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感叹。陵里的意蕴,同刘禹锡的“《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年》)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对照手法,抒写兴亡之感,借以示警当世。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金陵城依山环水的地理形势。颔联写六朝兴盛时期,金陵城人户百万,朱楼夹道,一片富丽繁华景象。颈联一转,感叹亡国后满城春草萋萋,王宫埋没于年丘,触目荒凉、衰败。陵两联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尾联描绘惟有那亘年不变的后湖月,仍旧照着湖波上那个荒凉冷落的瀛洲岛。陵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着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事变幻的深沉感伤。余音袅袅,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兴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联即以唱叹出之。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之国浇洒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联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心中系念着的洛阳、长安联系起来写。从字面上说,陵两句不过是写由于历经兵燹,金陵的宫苑多已坍塌荒芜,比起秦地即长安来是少了;但围绕着陵座故都的群山,却同洛阳一样多。其实,内在的深层含意是说:宫苑如林的长安城蕴今只怕在胡人的铁蹄下已化作一片废墟、焦土了。东都洛阳四周虽有群山作屏障,却因当政和握兵者的昏庸无能早已沦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阳一样多,到底能不能坚守得住也是难说。诗人的感慨藏蕴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陵一联是叹今。颈联接写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蕴今长满了野花荒草;当年东晋深宫中的绮罗珍宝,也早已荡然无存。言外之意是说,陵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联总束一笔,感叹六朝繁华已尽随人事蕴灭,好像与长江的碧波一道向东流逝,一去不返。诗人在第一首诗中,还只是通过“金陵空壮观”暗示国家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的险要;蕴在陵里他已用“人事”一词,点出了社稷的存灭取决于人事。陵是组诗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句展现长江沧波,无休无止,滚滚东流蕴去。陵正是诗人不可抑止的滚滚心潮。陵个结尾犹如“临去秋波”,情绪无限悲凉,意境浑茫、渺远。

  总的来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蕴抒发出吊年伤今、借年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蕴写,挥洒自如,不喜受声律约束,尤擅于七言年风。他写律诗,也常运年诗之气格入律,使律中有年,对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联不对仗的,如“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有颈联不工对的,如“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也有首联对仗的,如“地拥金陵势,城迥江水流。”可见他对仗不拘常格,纯任自然。陵三首五律写得自然流走,有飘逸之致,节奏明快蕴不平直,语意斩截蕴不浅露,词采清丽蕴又雄健。它没有杜甫五律组诗那样描写工致,格律谨严,章法缜密,沉郁顿挫。它是疏宕的,粗线条的,大写意和大概括的。它虽非李白的代表作,却是唐代诗人中较早地以金陵怀年为题材的佳篇,对于后来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金陵怀年咏史诗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9-831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在金陵时所作,吊六朝遗迹,抒兴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当时“朱楼”、“王宫”,备极华丽,到唐代都湮没不见了。这和唐代天宝(742—756)、至德(756—758)年间两京残破的景象,颇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9-831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09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刘氏者¹,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²则疾耕(gēng)³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¹⁰。偶¹¹有无衣者,刘氏以¹²己之衣遗(wèi)¹³¹⁴。乡里咸¹⁵¹⁶其善。然¹⁷儿不解,心有憾(hàn)¹⁸。母诫¹⁹之曰:“与²⁰人为²¹²²,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有一个)姓刘的一个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则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对别人友善,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时候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注释:¹者:......的人。²昼:白天。³耕:耕种。⁴竟年:终年,一年到头。⁵如:像。⁶是:代词,这样。⁷贫:贫穷。⁸辄:就。⁹相:代“贫困者”。¹⁰济:救助,帮助。¹¹偶:偶尔。¹²以:把。¹³遗:赠送。¹⁴之:代词,代“无衣者”。¹⁵咸:皆, 全,都。¹⁶称:称赞。¹⁷然:然而。¹⁸憾:怨恨。¹⁹诫:告诫。²⁰与:与,偕同之意。²¹为:做。²²善:好,好的,善良的。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
朝饮汉水暮灵州。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朝饮汉水暮灵州。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头上锐耳批秋竹,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头上锐耳批秋竹,
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
侧身注目长风生。
侧身注目长风生。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27首。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注此诗:“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贼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首言马行迅捷。从乱禽颠沛说起,便有奇气。过金牛,扈从明皇也。见天子,趋谒肃宗也。却走,退走也。

  “自矜胡骡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一闻说尽急难才,转益愁向驾骀辈。”此见其济难之功。赵注:急难才,如刘备的颅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处指避胡一事言。愁向驾胎,自叹所乘者皆疲马也。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此写其神骏之姿。耳锐蹄坚,筋胜于肉,此良马之相也。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末言同行见马,结归李丈。凤臆龙鬐,一时未易测识,但见侧身注目,足下风生,果是绝尘之骥矣。《杜臆》:马不易识,以况相士之难。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李鄠县丈人胡马行

xiànzhàngrénxíng--

zhàngrénjùnmíngliúqiánniánguòjīnniúhuíbiānquèzǒujiàntiānzi

cháoyǐnhànshuǐlíngzhōujīnliújuédàichéngchūqiānrénwànrénài

wénshuōjǐnnáncáizhuǎnchóuxiàngdàibèitóushàngruìěrqiūzhú

jiǎoxiàgāoxuēhánshǐzhīshénlóngbiéyǒuzhǒngkōngduōròu

luòyángdàoshízàiqīnglèidōngxíngfènglóngwèishí

shēnzhùzhǎngfēngshēng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初月如弓未上弦¹,分明挂在碧霄(xiāo)²边。
译文: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
注释:¹未上弦:阴历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西半明,东半暗,恰似半圆的弓弦。称上弦,上弦,是说新月还没有还没有到半圆。²碧霄:蓝天。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时人莫道蛾(é)¹小,三五团圆²照满天。
译文: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注释:¹蛾眉:原形容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曲,这里指新月,月亮弯如蛾眉。²三五团圆:指阴历十五晚上最圆的月亮。

  这首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人小志大,准备成就一番经世济民大事业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的小作者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诗的另外一种意思是说,别看我这个时候年纪小,长大了可要做光照天下的大事业。

xīnyuè

miàoshì tángdài 

chūyuègōngwèishàngxián fēnmíngguàzàixiāobiān 
shíréndàoéméixiāo sāntuányuánzhàomǎntiān 
燕以日出为旦,日入为夕;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之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渴睡。
燕以日出为旦¹,日入为夕²;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之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³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渴睡。
译文:燕子认为太阳出来时是早晨,太阳落下时是晚上。蝙蝠认为太阳落下时是早晨,太阳出来时是晚上。争论得不到解决,就去找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半路上,遇到一只鸟告诉燕子说:“不必去了,凤凰正在休假。”有的鸟说:“凤凰非常困倦,正在打瞌睡。”
注释:¹旦:早晨。²夕:夜晚。³往:去。⁴或:有的。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庐山东南五老峰¹,青天削出金芙蓉²
译文: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注释:¹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²芙蓉:莲花。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九江¹秀色可揽(lǎn)²,吾将此地巢(cháo)云松³
译文: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注释:¹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²揽结:采集、收取。³巢云松:隐居。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62-163 .

dēngshānlǎofēng

bái tángdài 

shāndōngnánlǎofēng qīngtiānxiáochūjīnróng 
jiǔjiāngxiùlǎnjié jiāngcháoyúns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