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日春盘¹细生菜,忽忆两京²梅发时。
译文: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开元、天宝年间那一段太平岁月。那时,东京洛阳和两京长安正是鼎盛之时。
注释:¹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²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盘出高门¹行白玉,菜传²(xiān)发送青丝。
译文: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注释:¹高门:指贵戚之家。²传:经。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巫峡寒江那对眼¹,杜陵远客²不胜悲。
译文:如今我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这杜陵远客悲不自胜。
注释:¹那对眼:哪堪对眼。²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此身未知归定处¹,呼儿觅纸一题诗。
译文:天哪!究竟哪里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注释:¹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立春》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此诗叙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回忆往昔两京生活而生发思乡之愁。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诗人的悲伤之中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亦包涵了个人身世之感。此诗反映了诗人杜甫长期漂泊西南的流离之叹,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参考资料:
1、 林静编著,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41-142页
2、 姜云著,古人吟佳节,语文出版社,2017.07,第39-40页

chūn

 tángdài 

chūnchūnpánshēngcài liǎngjīngméishí 
pánchūgāoménxíngbái càichuánxiānshǒusòngqīng 
xiáhánjiāngduìyǎn língyuǎnshèngbēi 
shēnwèizhīguīdìngchù érzhǐsh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开元、天宝年间那一段太平岁月。那时,东京洛阳和两京长安正是鼎盛之时。

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如今我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这杜陵远客悲不自胜。

天哪!究竟哪里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注释

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高门:指贵戚之家。

传:经。

那对眼:哪堪对眼。

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创作背景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离蜀。此诗作于诗人寓居夔州时,时间约为大历二年(767),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作者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以及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

参考资料:
1、 林静编著,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41-142页
2、 姜云著,古人吟佳节,语文出版社,2017.07,第39-40页
赏析

  《立春》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此诗叙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回忆往昔两京生活而生发思乡之愁。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诗人的悲伤之中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亦包涵了个人身世之感。此诗反映了诗人杜甫长期漂泊西南的流离之叹,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参考资料:
1、 林静编著,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41-142页
2、 姜云著,古人吟佳节,语文出版社,2017.07,第39-40页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胡角引北风,蓟(jì)门白于水¹。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²
注释:¹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²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méng)濛,寒金鸣夜刻¹。蕃(fán)甲锁蛇鳞,马嘶(sī)青冢(zhǒng)²
注释:¹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²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秋静见旄(máo)头,沙远席羁(jī)¹。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²
注释:¹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 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²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sàixià

 tángdài 

jiǎoyǐnběifēng ménbáishuǐ 
tiānhánqīnghǎidào chéngtóuyuèqiān 
xiàméngméng hánjīnmíng 
fānjiǎsuǒshélín qīngzhǒngbái 
qiūjìngjiànmáotóu shāyuǎnchóu 
zhàngběitiānyīngjìn shēngchūsàiliú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¹,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²(nóng)³家鹦鹉洲边住。
注释:¹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²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³侬:意即“我”。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115-1117页

dāodāolìng··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íng

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énqiánliúshuǐqīngqīngshānduànhóngchénbáiyúnmǎnxúnchùshuōxúnmexúnmequèyuánláinóngjiāyīngzhōubiānzhù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朝郡(jùn)(zhāi)¹冷,忽念山中客²
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注释:¹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²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¹底束²(jīng)(xīn)³,归来煮白石
译文: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注释:¹涧:山间流水的沟。²束:捆。³荆薪:杂柴。⁴白石: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欲持一瓢(piáo)¹酒,远慰风雨夕²
译文: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注释:¹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²风雨夕:风雨之夜。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¹,何处寻行迹²
译文: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¹空山:空寂的深山。²行迹:来去的踪迹。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5-686

quánjiāoshānzhōngdàoshì

wéiyìng tángdài 

jīnzhāojùnzhāilěng niànshānzhōng 
jiànshùjīngxīn guīláizhǔbáishí 
chípiáojiǔ yuǎnwèifēng 
luòmǎnkōngshān chùxúnxíng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yì)¹为儒知善政²,市门多粟(sù)³见丰年。
译文:你虽是乡里的儒生却懂得良好的政令,市场的门边堆了很多的粮食,足见是个丰收之年。
注释:¹邑屋:乡里。²善政:指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等。³粟:粮食的统称。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译文:追随牵挽依依惜别更觉得相见恨晚,谈笑风生却难忘我们即将分别。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客幙(mù)¹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译文:客卿幕僚和所交往的人你都能礼贤下士,老人安静闲坐百姓生活安乐。
注释:¹客幙:客卿幕僚。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译文:小舟在后半夜到了沧江北,回望春城内心只留下伤感。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¹好。
译文:千我一相逢便情根深种,只恨未能早点相识。认识了很多女子,却始终没有千这般好。
注释:¹伊家:你。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lán)¹,满目围芳草。
译文:如今我就要与千分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独自倚在朱楼上的栏杆上,满目被芳草所包围。
注释:¹倚阑:靠着栏杆。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监官,和歌姬乐婉从相识到相知,早已是如胶似漆了。可眼下因工作调动的关系,他们不得不分开。他郁闷、纠结,恨不能带她一起随行。无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赠乐婉》的词,赠给她留作纪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们一相逢,就很快坠入了爱河。李白也说过:“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男女一见便钟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识。这种感觉,宝玉应最有体会。初见黛玉之时就说了:“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的。”

  恨不相逢早,此话虽真,但比起很多人来,他还是很幸福的,又何来此恨?想那张籍所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诗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谢绝了一个男子的追求。虽说那男子痛心不已,可毕竟人家是有妇之夫,还是发乎情止乎礼吧。苏曼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他写道:”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样是相逢,遇见了喜爱的人,却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为僧,也只好望而却步。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读这两句的时候,不禁会让人想起杜牧,一样的流连于青楼酒席之间,一样的写出十分动人的情话。杜牧的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千千万万人,相识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相知。

  接下来的两句“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意思是说,如今我就要和你离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虽然词人在这里并没有说明为何烦恼,但结合杜牧后来的悔恨,施酒监这里想必也是同样的一种情感吧。毕竟,古代青楼女子的爱情,大多以悲剧结局。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们似乎都难以逃脱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最后两句的意境,有点似白居易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只不过要比白诗深沉得多。都是以芳草的无限蔓延,来比喻自身惜别之情的绵绵不绝。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bosuànzi··zèngwǎnháng--shījiǔjiān

xiāngféngqíng便biànshēnhènxiāngféngzǎoshíjǐnqiānqiānwànwànrénzhōngshìjiāhǎo

biédēngzhǎngdàozhuǎngèngtiānfánnǎolóuwàizhūlóulánmǎnwéifāngc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