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虺隤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老马虺(huī)(tuí)¹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译文:疲病的老马凭依于夕照之下,心下揣想,自己怎么就只能够饮食那三等的草料。
注释:¹虺隤:有病、生病,多指马而言。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玉鞭金络¹付梦想,瘦稗(bài)²枯品(qí)³空咀(jǔ)(jiào)
译文:玉饰的马鞭金饰的笼头只有交付梦想,嘴里边只能够空自咀嚼那干枯的稗草和豆品。
注释:¹金络:金络头。²稗: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幼苗像稻,但叶鞘无毛,没有叶舌和叶耳。是稻田主要杂草。³品:豆子的秸秆。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译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旱情严重蝗灾肆虐国运衰颓,大宋朝廷刚刚传下诏令王师即将北伐。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译文:一听到战鼓心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虽年迈依然能够平定北方收复失地为国效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疲病的老马凭依于夕照之下,心下揣想,自己怎么就只能够饮食那三等的草料。

玉饰的马鞭金饰的笼头只有交付梦想,嘴里边只能够空自咀嚼那干枯的稗草和豆品。

金人统治下的中原旱情严重蝗灾肆虐国运衰颓,大宋朝廷刚刚传下诏令王师即将北伐。

一听到战鼓心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虽年迈依然能够平定北方收复失地为国效力。

注释

虺隤:有病、生病,多指马而言。

金络:金络头。

稗: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幼苗像稻,但叶鞘无毛,没有叶舌和叶耳。是稻田主要杂草。

品:豆子的秸秆。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有客常同止¹,取舍²(miǎo)异境³
译文: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
注释:¹同止:在一起,同一处。²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³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译文: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¹
译文: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
注释:¹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规规¹一何愚,兀(wù)²(chā)³若颖
译文: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
注释:¹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²兀傲:倔强而有锋芒。³差:比较,尚,略。⁴颖:才能秀出,聪敏。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寄言酣中客¹,日没烛当秉。
译文: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注释:¹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yǐnjiǔ ·shísā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ǒuchángtóngzhǐ shěmiǎojìng 
shìchángzuì zhōngniánxǐng 
xǐngzuìháixiāngxiào yánlǐng 
guīguī àochàruòyǐng 
yánhānzhōng zhúdāngbǐng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qiú)¹。瓦垄²上宜栽树,阳沟³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译文:东村里的鸡生出了凤凰,南庄上的马变成了牛,六月里有人身上紧紧地裹着裘衣。瓦脊上正适合栽树,房檐下的阳沟里正好划船一游。有瓮缸这么大的猪肉包子,我家种的茄子大如量米的斗。
注释:商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梧叶儿:曲牌名,属商调。全曲七句二十六字,四平韵一仄韵。¹皮裘:皮衣。²瓦垄:房上瓦脊。³阳沟:屋檐下排水的明沟。

  这是一篇一篇讽刺小品。题材与内容都很通俗,以七句连用七个子虚乌有的谎言对吹牛撒谎者进行了嘲讽,用归谬的手法,让说谎者自我独白,自我暴露,惟妙惟肖。全曲曲辞朴素,幽默诙谐,使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元散曲通俗和戏谑的特色。

  “东村里鸡生凤。”起唱一句,便令人发笑。鸡与凤虽说皆为禽类,鸡生风却是绝不可能。然而语气却那么肯定,东村里是地点,鸡生下了凤是事实,说得几乎真了。以绝对肯定的语言,说子虚乌有之事情,抓住一点似是而非之处捏造出瞒天过海之谎言,这正是天下一切说谎人的惯伎。此句东村里三字之口吻,已透露出曲中主人公之形象,为一村夫。以下句句亦皆出于同一口吻。“南庄上马变牛。”在说谎人口中,真是无奇不有,南庄上的马也变成了牛。这仍然是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说绝不可能之事,令人好笑以上二句,是以乡村中常见的家禽与家畜作为说谎的材料。

下面五句,则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作其说谎的材料。“六月里裹皮裘。”六月里天气最热谁也不会穿上皮裘,可是在说谎人口中,不但是穿了,而且是紧紧地裹上了皮裘。“裹”字,真是活灵活现。“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瓦垄即房顶上的瓦楞,瓦垄上不可能栽树。然而在他口中,不但能栽,而且宜栽!阳沟是旧时房檐下的浅沟,多用砖砌成,以便雨天排水,不可能放得下船,更不用说什么行舟了。然而他偏说好驾舟。谎言愈说愈玄,愈说愈大。这正是说谎的规律。“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瓮来的”即在瓮中作熟拿出来的意思。大肉指猪肉,今西北方言犹有此语。大肉馒头即猪肉馅包子。大肉馒头只有蒸出来的,没有瓮出来的,只有酒才是瓮(酿)出来的。但他说得煞有介事,令人捧腹。茄子是最常见的一种蔬菜。茄子再大,也不会大如斗。然而他说得更肯定了。“俺家的”三字,尤其有趣,前诸谎言或可为听人所说,“俺家的”却是亲眼所见,亲手所种了,且别家无我家有,无以对证,这又是吹牛说谎的杀手铜,然惟其一来,前面的谎言都出自此公所造,便不待言。说谎人的形象因此而愈加具体生动。

  这篇讽刺小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用说谎人的口吻构成全曲,而不加丝毫评判或叙述。这样便逼真、生动地凸现出说谎人的声口、性格。二是说谎人的谎言全部取材于农村生活常见现象,说者煞有介事,听者洞若观火。其实,这样的谎言一闻而知是假,根本起不到谎言的作用,作者在此只是以夸张的手法、极其明了的事实,来揭穿谎言的实质罢了。

  元散曲中讽刺作品很多。此曲不过是调侃游戏之作,逗人一笑而已:很难说有何深旨大义,然而却体现了元散曲通俗和戏谑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163-1164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64-165
丁卯七月既望,余偕同志放舟邀凉于三汇之交,远修太白采石、坡仙赤壁数百年故事,游兴甚逸。余尝赋诗三百言以纪清适。坐客和篇交属,意殊快也。越明年秋,复寻前盟于白荷凉月间。风露浩然,毛发森爽,遂命苍头奴横小笛于舵尾,作悠扬杳渺之声,使人真有乘杳飞举想也。举白尽醉,继以浩歌。
清溪¹数点芙蓉雨,苹飙(biāo)²泛凉吟艗(yì)³。洗玉空明,浮珠沆(hàng)(xiè),人静籁沉波息。仙潢(huáng)(zhǐ)尺。想翠宇琼楼,有人相忆。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
译文:清澈的溪水多次淋湿了溪里的芙蓉,吹过水草的秋风泛过了词人所坐的小船。水中倒影空灵明净,水汽凝成了露珠,词人静静地随着溪水沉思。仿佛银河近在咫尺。遥想琼楼玉宇,天上人间,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注释:¹清溪:清澈的溪水。²苹飙:吹过水草的秋风。苹:生长在浅水中的一种水草。³艗:词人乘坐的小舟。旧时于船首画鹚.故称船为艗。⁴洗玉空明:形容月光倒影入水中,如水洗的玉石般空灵明净。⁵沆瀣:夜间的水气。⁶仙潢:潢:潢污(积水的低洼地),潢洋(水流深广、宽阔的样子),潢井(沼泽低洼地带)。仙潢:喻指银河。
清溪数点芙蓉雨,苹飙泛凉吟艗。洗玉空明,浮珠沆瀣,人静籁沉波息。仙潢咫尺。想翠宇琼楼,有人相忆。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
此生此夜此景¹,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²,簪(zān)花弄水³,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译文:苏东坡走后,有谁能识得此夜此景,有谁能识得这清秀景色。披散头发吟唱商曲,自己的发簪也好像沾上了露水,有谁能陪伴词人在这良辰夜景下吹笛,只有默默的回忆逝去的时光。害怕一晚的秋风吹散了眼前的景色。闲来无事,只能饮一大碗酒,独自唱歌。
注释:¹此生此夜此景:“此生此夜此景”。²吟商: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吟商:吟诗放歌。³簪花弄水:插花,游泳。⁴浮大白:饮酒。大白:大酒杯。
此生此夜此景,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簪花弄水,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此生此夜此景,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簪花弄水,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此词上片前五句起笔写人间的清凉世界。吴兴自古以来号称“水晶宫”,多溪流湖泊,每到夏秋时节,十里荷花,满塘莲子,一派“水佩风裳无数”的景色。旧时船首画鹢以骇水神,故船也称为鹢。秋雨潇潇,洒在荷花丛中,清风习习,从白苹洲上吹来,词人的画舫在湖中荡漾,渐渐远去。转瞬间雨停风息,溪上寂静异常,四无人声。皎洁明月倒映于清澈明亮的小溪里,荷面浮动着夜露凝成的水珠。一个“点尘飞不到”的清绝境界!绝无俗世的喧器,也无世间悲欢喜怒种种情绪的困扰,心境可谓清澈。“逸兴横生,痛饮狂吟”的发泄此时变为一种宁静的怅想。于是天人合一,落想天外,引出上片的后五句:银河低垂横跨过夜空,遥想天上的牛郎织女,此刻正两地相思,盼望着七夕重逢,在天上世界里今夕何夕呢?

  下片抒写高人情怀。是说自从苏东坡去世之后,再也无人能领略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语气自负而又矜持,大有与古人以心会心的意味。词人们蓬乱着头发,吟咏秋歌,簪花弄水,在船尾吹起悠扬的笛曲,岁月流逝,如同落叶一般。既然如此,因此不必为区区尘事而烦恼,于是斟满大酒杯,唱一曲醉歌吧。

  作者在词序中已经提及,这两次秋游是摹仿李白泛舟采石矶、苏轼泛舟赤壁,这一点值得注意。周密在记述这两次雅游活动时曾这样说:“坡翁谓自太白去后,世间二百年无此乐。赤壁之游,实取诸此。坡去今复二百年矣,斯游也,庶几追前贤之清风,为异日之佳话云。”(《草窗韵语》卷二)正因为追慕苏东坡,所以作者的词中可见多处化用苏轼诗文的地方。在词中有许多的前人成句,而作者却能做到的同已出,不露一丝痕迹,不显一丝造作,自然贴切,这的确是一件易事,从中亦可见作者艺术造诣之深。

  这首词的语言平易浅显,流畅明快,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但在可以对仗之处,作者还是雕琢字名,尽量“字字敲打得响”。如“散发吟商,簪花弄水”、“洗玉空明,浮珠沆瀣”等,清人的词话还把它们奉为“工于造句”的典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154-2155页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噬杕(dì)¹之杜²,生于道左³。彼君子兮,噬(sh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yìn)(sì)之?
译文: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释:¹杕:树木孤生独特貌。²杜:杜梨,又名棠梨。³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⁴噬:发语词。一说何,曷。⁵适:到,往。⁶曷:同“盍”,何不。⁷饮食: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噬杕之杜,生于道周¹。彼君子兮,噬肯来游²?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译文: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释:¹周:右的假借。²游:来看。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噬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噬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噬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噬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噬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噬“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噬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噬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噬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噬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此为“我”的想像)

  此诗章法结构带噬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噬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噬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35-236页

yǒuzhī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ǒuzhī shēngdàozuǒ jūn shìkěnshì zhōngxīnhàozhī yìnshízhī 

yǒuzhī shēngdàozhōu jūn shìkěnláiyóu zhōngxīnhàozhī yìnshízhī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译文:杜鹃的啼血洒在青山化作朵朵红花,花儿已经凋零,游子还未还家,它那声声的啼唤,只是为了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啊!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催还不得恨琵琶。
有恨朱楼当凤阙(què)¹,无穷青冢(zhǒng)²在龙沙³。催还不得恨琵琶。
译文:繁华的宫阙中美人们有着无穷的怨恨,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塞外沙漠,归家不得只能用哀怨的琵琶声把思乡之恨抒发。
注释:¹朱楼、凤阙:皆指汉代宫阙,为帝王后妃所居之处。²青冢:此处指王昭君的坟墓。³龙沙:白龙堆沙漠的简称,亦泛指塞外沙漠地带。

  这首词咏物,上片写杜鹃啼血而未唤得人归,其实是在写自身。下片写对怀国之士的同情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这首词采用象征、双关手法。语言深沉,感情强烈。

  词上阙写杜鹃啼血却未唤得人归。杜鹃声声,是为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口中啼叫出血,化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可是直到花残花落,也未见人影返回家。这是在咏杜鹃,其实也是在写词人自身,借咏杜鹃之事,抒写他的悲凉慷慨、孤独悲愤。词人一生志在复明,到处奔走呼号,可谓坚定决绝,不遗余力。这“血洒青山尽作花”的大气磅礴之语,正是他忠贞不依、不屈不挠、竭尽心血的写照。然而尽管他像杜鹃啼血般呼唤流落四处的有志之士奋起复国,但却没有人响应。

  词下阙是借昭君琵琶诉恨故事,书写怀国之士的痛心。下片的内容有对大明的抱怨,有对怀国之士的同情,更有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下片写朱楼凤阙尽管富丽堂皇,但其中常有宫人遭禁、后妃失宠之怨恨;王昭君被选入宫,倍受冷落,怀着幽怨之情嫁入匈奴的,带着归汉不得的怨恨,留坟于大漠之上。昭君墓本只有一个,此处却冠以“无穷”,显然词人说的是现在像王昭君那样命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有家难归、有国难投,被大明遗忘的怀国之士,只能流落他乡。当年昭君归汉不得,惟以琵琶诉恨。如今那些怀国之士恐怕也是杜鹃声声催归不来的,他们只能像昭君般,借琵琶抒发自己的怨恨了。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580-58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