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白金¹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译文: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注释:¹白金:这里指雨水。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译文:幸好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yuánshìshēngpíngxīnjuésōngshù--bái

báijīnhuànqīngsōngshùjūnxiānzāizāi

xìngyǒu西fēngpíngzhàngshēntōusònghǎoshēnglá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幸好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注释

白金:这里指雨水。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¹。瘦还如许²,晚色天寒处。
译文:春天还没到来,没有雅兴携酒来千岩万壑的越山游春。这株梅花长势不好,花枝单薄清瘦,在清冷的暮色中,只见到这株梅花迎寒仁立的瘦削身影。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越山:指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古越国建都会稽。¹千岩路:指越山,言其山千岩万壑。²瘦还如许:形容梅树枝干嶙峋之态。如许:这样。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¹。横笛²空山暮。
译文: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又无法对梅花诉说。怅然离去,留下梅花洁白的花瓣在即将到来的春天暗暗消尽。苍茫的暮色中有一首《梅花落》凄然响起,空灵悠远,悱恻悲惋。
注释:¹暗消春素:暗自憔悴消瘦。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春素,因春色而引起的幽思,指洁白的梅花,这里指代品行高洁的女子。素,同“愫”;幽素,怀思。²横笛:指笛曲《梅花落》。

  这是一首咏梅词。“春未”一韵,写登山后的感慨,春天没有到来时,是想不起要到高山上来饮酒赏花的。“瘦还”二韵写见梅。梦窗喜欢用瘦字描写梅,“无限”一韵,写梅愁,拟人化笔法。梅如少女,心怀无限忧思,在春风面前难于吐露。风雨送春归,春归梅花也就凋零了。“行人”二韵,写梅凋谢。随着赏花行人的离去,梅花的春思也暗自消歇了。“横笛空山暮”一韵以乐曲终结。写空山夜幕下,只有傲霜雨的梅花笛曲在回响。这首小词在描写梅花的身姿神态的同时,又以笛曲来赞美梅花傲霜寒的品格。词中也流露出词人的惜春之情。词人寄情于物,表露眷恋情人的真情,用词自然,蕴意绵长,凸现出词人的艺术风格。

  上阙“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两句,从侧面着笔,交代“见梅”的缘由。“春未来时”,春天还没到,即是时值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所以“酒携不到千岩路”。天寒路远,词人到不了千岩山,这时在近前的越山看到了一株梅树,下文即由此展开。“千岩”,点题越山。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瘦”字经常用来咏梅,此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词人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烘托出晚色天寒中梅树茕茕独立的孤瘦身影。

  下阙“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句,意思是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不能对梅花诉说,因为花不解语,难以对话,所以词人“行人去”。所谓风前语,风前叹,都不过是对风而语,都会随风而逝,即使这样不着痕迹的倾诉,都不能流露,可见愁绪无法排遣的诗人心中之苦。至此,上文似乎一直在写景咏梅,到这里才注入人事。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

  最后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行人去。暗消春素”为两面写法,既写梅见行人去,难再在风前对行人倾诉,花也随风飘散;又写行人离去,因见梅而生起的伤春情愫,似乎又重新埋在了心底。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暗消春素”,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这首词最后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这首《点绛唇·越山见梅》只有四十一个字,虽短,但是极精,字句凝练,意境深远。词题“越山见梅”即交代清楚地点与事件,在越山上赏梅。这首词看似一首咏梅词,但是通篇对梅的着力不多,读罢全词,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怜惜萦绕不绝。词人的主旨并非单纯咏梅,而是借梅喻人。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一株消瘦寡淡的梅花,比喻成一位清净无染、超凡脱俗的女子。但随者时光流逝,季节变换,这位女子也像梅花一样,逃不过岁月的侵袭,“暗消春素”,芳华尽逝。这份轻怜细惜的担心与忧愁为凌寒绽放的梅花而起,其实也因世间女子以及词人的宠姬爱妾所生。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2010:646
2、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611-1612

diǎnjiàngchún ·yuèshānjiànméi

wényīng sòngdài 

chūnwèiláishí jiǔxiédàoqiānyán shòuhái wǎntiānhánchù 
xiànxīnchóu nánduìfēngqián xíngrén ànxiāochūn héngkōngshān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三度别君来¹,此别真迟暮²。白尽老髭(zī)³,明日淮(huái)去。
译文:从前曾几度和你离别,这一次分手我们都已在暮年。你的胡须已经全都白了,明天就要动身去淮南。
注释:¹三度别君来:谓三次与苏伯固作别。²迟暮:比喻晚年,衰老。³髭须:胡须。⁴淮南:路名。这里指扬州。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酒罢月随老,泪湿花如雾¹。后月逐²君还,梦绕湖边路。
译文:饮罢酒往回走时明月跟随着我,泪眼看花犹如迷蒙的云雾。盼望着他日明月也随你一同归来,想你的梦萦绕在这湖边的小路。
注释:¹花如雾:谓老年头发花白,有如雾中看花。²逐:随。

  上片“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说的是词老与苏伯固三次作别了,前次在泗上相别时,尚不得言真老,而这次分手可真正是衰老暮年了。两句倍写出与友老分别之苦,突出两老间的深厚情谊。“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说的是友老不仅头发白了,连髭须也全白了;然而,当此衰老之年,词老却仍不能停歇与挚友欢聚一堂,明天却又要动身赴扬州任去了。可谓怆情无限,浅处见深。

  下片“酒罢月随老,泪湿花如雾”,抒写别宴时的难舍难分和悲哀心境。月亮好像也知情义,它从开宴一直到酒罢,都跟随着游子们慢慢移动,不离左右,表现了夜宴的时间很长,各自依依不舍;而老已经是泪湿满面了,衰鬓影像模糊朦胧,好像在雾中看花一样,悲从中起,无可遏制。结语煞时化作期待的幻想:“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梦绕”,用字精警,实谓恐怕再聚首也是在梦境里,前景渺茫了。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紧扣一个“惜”字:惜之因,惜之状,惜之深,真情喷泻,哀怨递进,结构严紧,回环曲致,语浅意深,虚实互补。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65页

shēngcházi··bié--shì

sānbiéjūnláibiézhēnchíbáijǐnlǎomínghuáinán

jiǔyuèsuírénlèi湿shīhuāhòuyuèzhújūnháimèngràobiān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清娥(é)¹画扇中,春树²郁金红。
译文: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
注释:¹清娥:一作“清蛾”。清,不仅写娥美,而且点出了日期是清明,时间是清晨。²春树:指桃树。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出犯¹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译文: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
注释:¹出犯:出,外出;犯,踏青。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马骄偏避幰(xiǎn)¹,鸡骇(hài)乍开笼。
译文: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
注释:¹幰:帐帏。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zhè)¹何人发,黄鹂隔²故宫³
译文: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注释:¹柘弹:用弹弓发射的飞弹。²隔:庭院隔墙。³宫:庭院里的房子。在秦始皇之前,比较豪华的房子皆可称宫,一般人亦可称朕。后来“宫”成为皇宫的专用词,“朕”成为皇帝的专用词。现在“宫”的含义有所扩大,如少年宫、青年宫等。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内。由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云:“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等。温庭筠这首《清明日》就是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qīngmí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qīngéhuàshànzhōng chūnshùjīnhóng 
chūfànfánhuā guīchuān穿ruòliǔfēng 
jiāopiānxiǎn hàizhàkāilóng 
zhèdànrén huánggōng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¹归梦²三更后。落灯花³,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注释:¹三更:指夜半时分。²归梦:回家的梦。³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⁴“叹新丰逆旅淹留”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⁵江南:指作者自己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⁶二老:父母双亲。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点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点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shuǐxiān ·

zài yuándài 

shēngshēngqiū diǎnjiāodiǎnchóu sāngēngguīmèngsāngēnghòu luòdēnghuā wèishōu tànxīnfēngyānliú zhěnshàngshíniánshì jiāngnánèrlǎoyōu dōudàoxīntóu  (   liúzuò guǎnrénliú )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¹问曰:“齐桓(huán)、晋文²之事可得闻乎?”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注释:¹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²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对曰:“仲(zhòng)¹之徒无道²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³,则王(wàng)乎?”
译文:孟子回答说:“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注释:¹仲尼:孔子的字。²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³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⁴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译文:(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保¹民而王,莫之能御(yù)²也。”
译文:(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注释:¹保:爱护。²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曰:“可。”
曰:“可。”
译文:(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臣闻之胡龁(hé)¹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²?’对曰:‘将以衅(xìn)³。’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¹⁰?”
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注释:¹胡齕:齐王的近臣。²之:往,到…去。³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⁴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⁵若:如此。⁶就:接近,走向。⁷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⁸易:交换。⁹识:知道。¹⁰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有之。”
译文:(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曰:“是¹心足以王(wàng)²矣。百姓皆以王为爱³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注释:¹是:代词,这种。²足以王:足够用来王天下。³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¹。齐国虽褊(biǎn)²,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注释:¹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²褊小:土地狭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曰:“王无异¹²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³?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¹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²于:对。³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⁴隐:哀怜。⁵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¹²百姓之³谓我爱也。”
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注释:¹宜:应当。²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曰:“无伤¹也,是乃仁术²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³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注释:¹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²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³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王说¹,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uó)²之。’夫子之谓也³。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注释:¹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²忖度:揣测。³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⁴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有复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²,而不足以举一羽;明³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注释:¹复:报告。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³明:眼力。⁴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⁵舆薪:一车薪柴。⁶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曰:“否!”
曰:“否!”
译文:(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¹?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²,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³,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注释:¹“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²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³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¹,何以异²?”
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注释:¹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²异: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挟(xié)¹太山²以超³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¹⁰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¹¹,然后知轻重;度(duó)¹²,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¹³之!”
译文:(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注释:¹挟:夹在腋下。²太山:泰山。³超:跳过。⁴北海:渤海。⁵枝:枝同“肢”。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⁶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⁷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⁸“《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¹⁰大过:大大超过。¹¹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¹²度:用尺量。¹³度:思量,揣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¹王兴甲兵,危²士臣,构怨³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文:“难道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注释:¹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²危:使……受到危害。³构怨:结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译文:(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王笑而不言。
译文: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为肥甘¹不足于口与?轻暖²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bì)³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译文:(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注释:¹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²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³便嬖:国王宠爱的近侍。⁴岂:难道。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否,吾不为是也。”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然¹²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³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四夷也。以¹⁰¹¹所为,求若¹²所欲,犹缘木而求鱼¹³也。”
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注释:¹然:这样。²则:那么。³辟:开辟,扩大。⁴朝:使……称臣(或朝见)。⁵莅: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⁶中国:指中原地带。⁷而:表并列。⁸抚:安抚,使……归顺。⁹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¹⁰以:凭借。¹¹若:如此。¹²若:你。¹³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
王曰:“若是¹其甚²与?”
译文: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注释:¹若是:如此。²甚:厉害。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殆(dài)¹²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注释:¹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²有:同“又”。
曰:“可得闻与?”
曰:“可得闻与?”
译文:(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邹¹人与楚²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译文:(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注释:¹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²楚:南方的大国。
曰:“楚人胜。”
曰:“楚人胜。”
译文:(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¹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zōu)敌楚哉?蓋²亦反其本³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gēng)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注释:¹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²蓋,通“盍”,何不。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本,指仁政王道。⁴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⁵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⁶涂:通“途”。⁷疾:憎恨。⁸赴诉:前来申诉。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王曰:“吾惛(hūn)¹,不能进²³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注释:¹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²进:前进。³于:在。⁴是:这。⁵敏:聪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蓋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曰:“无恒产¹而有恒心²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³,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身饱,凶年¹⁰免于死亡;然后驱¹¹而之¹²¹³,故民之从之也轻¹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¹⁵,奚¹⁶(xiá)¹⁷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蓋(hé)¹⁸反其本矣;五亩之宅¹⁹,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²⁰²¹矣;鸡、豚(tún)²²、狗、彘(zhì)²³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²⁴,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²⁵(xiáng)²⁶之教,申²⁷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²⁸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bó)食肉,黎民²⁹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注释:¹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²恒心:安居守分之心。³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⁴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⁵制:规定。⁶畜:同“蓄”,养活,抚育。⁷妻子;妻子儿女。⁸乐岁:丰收的年头。 ⁹终:一年。¹⁰凶年:饥荒的年头。¹¹驱:督促,驱使。¹²之:往,到。¹³善:做好事。¹⁴轻:容易。¹⁵赡:足,及。¹⁶蓋:通“盍”,何不。¹⁷暇:空闲时间。¹⁸盍:何不。¹⁹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²⁰衣:穿。²¹帛:丝织品。²²豚:小猪。²³彘:大猪。²⁴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²⁵谨:重视,谨慎地对待。²⁶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²⁷申:反复教导。²⁸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²⁹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huánjìnwénzhīshì

mèng xiānqín 

    xuānwángwènyuē  huán jìnwénzhīshìwén  

    mèngduìyuē  zhòngzhīdàohuánwénzhīshìzhě shìhòushìchuányān chénwèizhīwén  wáng  

    yuē  wáng  

    yuē  bǎomínérwáng zhīnéng  

    yuē  ruòguǎrénzhě bǎomínzāi  

    yuē    

    yuē  yóuzhī  

    yuē  chénwénzhīyuē wángzuòtángshàng yǒuqiānniúérguòtángxiàzhě wángjiànzhī yuē  niúzhī  duìyuē  jiāngxìnzhōng  wángyuē  shězhī rěn ruòzuìérjiù  duìyuē  ránfèixìnzhōng  yuē  fèi yángzhī  shíyǒuzhū  

    yuē  yǒuzhī  

    yuē  shìxīnwáng bǎixìngjiēwángwéiài chénzhīwángzhīrěn  

    wángyuē  rán chéngyǒubǎixìngzhě guósuībiǎnxiǎo àiniú rěn ruòzuìérjiù yángzhī  

    yuē  wángbǎixìngzhīwángwéiài xiǎo zhīzhī wángruòyǐnzuìérjiù niúyángyān  

    wángxiàoyuē  shìchéngxīnzāi fēiàicáiérzhīyáng bǎixìngzhīwèiài  

    yuē  shāng shìnǎirénshù jiànniúwèijiànyáng jūnzhīqínshòu jiànshēng rěnjiàn wénshēng rěnshíròu shìjūnyuǎnpáochú  

    wángyuè yuē   shī yún  rényǒuxīn cǔnduózhī  zhīwèi nǎixíngzhī fǎnérqiúzhī xīn yánzhī xīnyǒuyān xīnzhīsuǒwángzhě   

    yuē  yǒuwángzhěyuē  bǎijūn ér míngcháqiūháozhī érjiànxīn  wángzhī  

    yuē  fǒu  

     jīnēnqínshòu 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  ránzhī wéiyòngyān xīnzhījiàn wéiyòngmíngyān bǎixìngzhījiànbǎo wéiyòngēnyān wángzhīwáng wéi fēinéng  

    yuē  wéizhěnéngzhězhīxíng   

    yuē  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 rényuē  néng  shìchéngnéng wéizhǎngzhězhézhī rényuē  néng  shìwéi fēinéng wángzhīwáng fēi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zhīlèi wángzhīwáng shìzhézhīzhīlèi lǎolǎo rénzhīlǎo yòuyòu rénzhīyòu tiānxiàyùnzhǎng  shī yún  xíngguǎ zhìxiōng jiābāng  yánxīnjiāzhūér tuīēnbǎohǎi tuīēnbǎo zhīrénsuǒguòrénzhě yān shàntuīsuǒwéiér jīnēnqínshòu 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  quán ránhòuzhīqīngzhòng duó ránhòuzhīzhǎngduǎn jiērán xīnwéishèn wángqǐngduózhī  

     wángxīngjiǎbīng wēishìchén gòuyuànzhūhóu ránhòukuàixīn  

    wángyuē  fǒu kuàishì jiāngqiúsuǒ  

    yuē  wángzhīsuǒ wén  

    wángxiàoéryán 

    yuē  wéiféigānkǒu qīngnuǎn wéicǎishì shēngyīntīngěr pián便shǐ使lìngqián wángzhīzhūchénjiēgōngzhī érwángwéishìzāi  

    yuē  fǒu wéishì  

    yuē  ránwángzhīsuǒzhī  cháoqínchǔ zhōngguóér ruòsuǒwéi qiúruòsuǒ yóuyuánérqiú  

    wángyuē  ruòshìshèn  

    yuē  dàiyǒushènyān yuánqiú suī hòuzāi ruòsuǒwéi qiúruòsuǒ jìnxīnérwéizhī hòuyǒuzāi  

    yuē  wén  

    yuē  zōurénchǔrénzhàn wángwéishúshèng  

    yuē  chǔrénshèng  

    yuē  ránxiǎo guǎzhòng ruòqiáng hǎinèizhī fāngqiānzhějiǔ yǒu  zōuchǔzāi fǎnběn jīnwángzhèngshīrén shǐ使tiānxiàshìzhějiēwángzhīcháo gēngzhějiēgēngwángzhī shāngjiēcángwángzhīshì xíngjiēchūwángzhī tiānxiàzhījūnzhějiēwáng ruòshì shúnéngzhī  

    wángyuē  hūn néngjìnshì yuànzhì míngjiào suīmǐn qǐngchángshìzhī  

    yuē  héngchǎnéryǒuhéngxīnzhě wéishìwéinéng ruòmín héngchǎn yīnhéngxīn gǒuhéngxīn fàngxiéchǐ wéi xiànzuì ránhòucóngérxíngzhī shìwǎngmín yānyǒurénrénzàiwèi wǎngmínérwéi shìmíngjūnzhìmínzhīchǎn shǐ使yǎngshì  suìzhōngshēnbǎo xiōngniánmiǎnwáng ránhòuérzhīshàn mínzhīcóngzhīqīng jīnzhìmínzhīchǎn yǎngshì  suìzhōngshēn xiōngniánmiǎnwáng wéijiùérkǒngshàn xiázhìzāi wángxíngzhī fǎnběn zhīzhái shùzhīsāng shízhě  tún gǒu zhìzhī shīshí shízhěshíròu bǎizhītián duóshí kǒuzhījiā jǐnxiángzhījiào shēnzhīxiàozhī bānbáizhědàidào lǎozhěshíròu mínhán ránérwángzhě wèizhīy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