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译文:用绣花针刺破纸糊的窗户,引入梅花的一线清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lóu)¹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译文:蚂蚁也知道春色正好,倒拖着梅花花瓣上了东墙。
注释:¹蝼蚁:蚂蚁。

  翠妃的这一首咏梅花诗很有名气,古来咏梅之作不计其数,而这篇咏梅诗,别出心裁。

  诗人在室内窗前从捅破的窗纸的孔洞观看梅花,并且先是细腻地描写梅花的香味缕缕如线,真是未见梅花,先闻其香。

  后面又写到蝼蚁拖着梅花瓣儿,爬上东墙,这个细节令人觉得充满生活情趣,从而透露出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对于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刺破””“引透”“倒拖”几字,恰似一个个小小细腻的片段,把春色之浓之妩媚,以及对春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用绣花针刺破纸糊的窗户,引入梅花的一线清香。

蚂蚁也知道春色正好,倒拖着梅花花瓣上了东墙。

注释

蝼蚁:蚂蚁。

猜您喜欢
恨无端报晓何忙。
恨无端报晓何忙。
译文:猛然间窗外传来声声报晓,怎不叫人心头着恼?
唤却金乌,飞上扶桑。
唤却金乌¹,飞上扶桑(sāng)²
译文:那报晓声唤出了太阳,在云树间挂得高高。
注释:¹金乌:太阳。旧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代日。²扶桑:神树名。《山海经》说它高三百里,植于咸池之中,树上可居十个太阳。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译文:欢情正浓,不想分别时刻已到,心头渐渐被愁意笼罩。
好良宵添数刻争甚短长?
好良宵(xiāo)添数刻争甚短长?
译文:千金良宵,再添数刻时分,老天又何必计较?
喜时节闰一更差甚阴阳?
喜时节闰(rùn)¹一更差甚阴阳²
译文:销魂时节,就是多饶一更,想来也不妨大道。
注释:¹闰:在正常的时间中再增加出时间。²阴阳:大道,此指道理。
惊却鸳鸯,拆散鸾凰。
惊却鸳(yuān)(yāng),拆散鸾(luán)凰。
译文:如今恩爱的鸳鸯心惊胆跳,和美的情侣分道扬镳。
犹恋香衾,懒下牙床。
犹恋香衾(qīn),懒下牙床¹
译文:叫人舍不得离开被窝,好久才懒懒地着衣下床,挨一刻一刻是好。
注释:¹牙床:象牙床。

  这首曲中的“晓起”,意味着男女情侣的“惊却”与“拆散”。起首一句点出“晓”字,就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心绪。晨鸡报晓,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作者在前着一“无端”,在后怨一“何忙”。前者说明了“欢娱”的投入,后者则预示了“分散”的逼近。“唤却金乌,飞上扶桑”是对旭日东升的艺术性说法,也有讳言早晨来临的意味。这是作者《青楼十咏》中的一首,因为是露水夫妻,所以晓起有如此不舍。但全曲无浮浪轻薄之意,感情可谓深挚。元散曲在社会上的传播,青楼歌咏也颇起了一番作用。因此作者选上这样的题目,郑重其事地进行创造,是不该非议或奇怪的。

  作者将“晓起”的“起”字仅在最后两句完成,在此前铺垫了良宵苦短、分别在即的背景,屡述了这一特定场景下惆怅惊惋、难分难舍的细腻心情,构思颇为新颖。尤其是“好良宵”、“喜时节”两句对仗,更是表现出有情人之间依依不舍的至文妙语。以后贯云石有《红绣鞋·欢情》:“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什么。”末句颇为人称道,殊不知实是该曲开了先河。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蟾宫曲·晓起

chángōng··xiǎo--yǎn

hènduānbàoxiǎománg

huànquèjīnfēishàngsāng

zhènghǎohuānfángfēnsànjiànjuéliáng

hǎoliángxiāotiānshùzhēngshénduǎnzhǎng

shíjiérùngèngchàshényīnyáng

jīngquèyuānyāngchāisànluánhuáng

yóuliànxiāngqīnlǎnxiàchuáng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译文: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zhēn)(zhuó)¹之。
译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注释:¹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农务¹门自归,闲暇辄(zhé)²相思³
译文: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注释:¹农务:农活。²辄:就。³相思:互相怀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相思则披衣¹,言笑无厌²时。
译文: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注释:¹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²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此理¹²不胜³?无为忽去兹(zī)
译文: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注释:¹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²将:岂。³将不胜:岂不美。⁴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衣食当须纪¹,力耕(gēng)不吾欺。
译文: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注释:¹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7-542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水亭凉气多,闲棹(zhào)¹来过。
译文:夏日水边的凉亭格外凉爽,傍晚时分偶有悠闲的小船经过。
注释:¹棹晚:傍晚。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jiàn)影见松竹,潭香闻芰(jì)¹荷。
译文: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
注释:¹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hān)歌。
译文:村野小童扶着醉步蹒跚的老翁,山间的鸟儿欢叫助人高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幽赏未云¹遍,烟光奈夕何。
译文:如此清爽幽静、怡然自得的境界,使人游赏忘返。
注释:¹云:助词,无实义。

xiàzhōuguòchénshuǐtí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shuǐtíngliángduō xiánzhàowǎnláiguò 
jiànyǐngjiànsōngzhú tánxiāngwén 
tóngzuì shānniǎozhùhān 
yōushǎngwèiyúnbiàn yānguāngnài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胡马大宛(yuān)¹,锋棱(léng)²瘦骨成。
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注释:¹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²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竹批¹双耳峻²,风入四蹄轻。
译文: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注释:¹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²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所向无空阔,真堪¹托死生²
译文: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xiāo)¹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¹骁腾:健步奔驰。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1-422
2、 平慧善、江涓.中学生古诗文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30
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59

fángbīngcáoshī

 tángdài 

yuānmíng fēngléngshòuchéng 
zhúshuāngěrjùn fēngqīng 
suǒxiàngkōngkuò zhēnkāntuōshēng 
xiāoténgyǒu wànhéngxíng 
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
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
译文:因为女主人不在了,鸡犬也散去,林园也变得寂寥。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落花不语空辞树, 流水无情自入池。
译文:花从树上默默地落下,水依然各自无情地流淌到池中。
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欹。
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树欹(qī)¹
译文:狂风吹荡使宴船开始破漏,雨淋着歌阁,导致其欲倾斜。
注释:¹欹:通“倚"。斜倚,斜靠。
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
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
译文:看到前庭后院,让人想起很多伤心的事,只有春风秋月知道。

guòyuánjiāxìnzhái--bái

quǎnsàngjiāfēnsànhòulínyuánshīzhǔliáoshí

luòhuākōngshùliúshuǐqíngchí

fēngdàngyànchuánchūlòulínqīng

qiántínghòuyuànshāngxīnshìwéishìchūnfēngqiūyuè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