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¹(yuè)²君子³,显显令德,宜宜人。受禄(lù)于天,保右之,自天申¹⁰之。
译文:丰度翩翩而又快乐的周王,拥有万众钦仰的美好政德。您顺应老百姓也顺应贵族,万千福禄自会从上天获得。上天保护您恩佑您授命您,更多的福禄都由上天增设。
注释:¹假:通“嘉”,美好。²乐:音乐。³君子:指周王。⁴令德:美德。⁵宜:适合。⁶民:庶民。⁷人:指群臣。⁸保右:即保佑。⁹命:天之令,即上天的旨意。¹⁰申:重复。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¹禄百福,子孙千亿²。穆穆³皇皇,宜君宜王。不愆(qiān)不忘,率旧章。
译文:您追求到数以百计的福禄,您繁衍出千亿个子孙儿郎。您总是保持庄严优雅形象,称得上合格的诸侯或君王。您从来不违法不胆大妄为,凡事都认真遵循祖制规章。
注释:¹干:祈求。一说“干”字是“千”字之误。²千亿:虚数,极言其多。³穆穆:肃敬。⁴皇皇:光明。⁵愆:过失。⁶忘:糊涂。⁷率:循。⁸由:从。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威仪抑(yì)¹,德音秩(zhì)²。无怨无恶,率由群匹³。受福无疆,四方之纲。
译文:您保持着严整的仪表形象,您拥有严谨的政声美名扬。您从来不结怨也没有交恶,凡事都是和群臣们共商量。您配享那上天授受的福禄,堪为天下四方诸侯的榜样。
注释:¹抑抑:通“懿懿”,庄美的样子。²秩秩:有条不紊的样子。³群匹:众臣。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之纲¹之纪,燕²及朋友。百辟(bì)³卿士,媚于天子。不解(xiè)于位,民之攸(yōu)(xì)
译文:贵为天子担得起天下纲纪,让身边大小臣工得享安逸。天下诸侯大小臣工和士子,也都热爱拥戴着周王天子。正因为您勤于政事不懈怠,使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注释:¹纲:纲纪,准绳。²燕:安。³百辟:众诸侯。⁴媚:爱。⁵解:通“懈”,怠慢。⁶攸:所。⁷墍:安宁。

  通观《大雅·假乐》一诗,除了对周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殷切的希望。

  全诗仅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假(嘉)乐”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以下称赞他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第二章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些话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因为此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末章紧接前文之辞,以写实的手笔勾勒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这就是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短短的一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于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似未能弄清诗的主旨和特定的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7-569

xià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xiàjūn xiǎnxiǎnlìng mínrén shòutiān bǎoyòumìngzhī tiānshēnzhī 
gānbǎi sūnqiān亿 huánghuáng jūnwáng qiānwàng shuàiyóujiùzhāng 
wēi yīnzhìzhì yuàn shuàiyóuqún shòujiāng fāngzhīgāng 
zhīgāngzhī yànpéngyǒu bǎiqīngshì mèitiān xièwèi mínzhīyō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丰度翩翩而又快乐的周王,拥有万众钦仰的美好政德。您顺应老百姓也顺应贵族,万千福禄自会从上天获得。上天保护您恩佑您授命您,更多的福禄都由上天增设。

您追求到数以百计的福禄,您繁衍出千亿个子孙儿郎。您总是保持庄严优雅形象,称得上合格的诸侯或君王。您从来不违法不胆大妄为,凡事都认真遵循祖制规章。

您保持着严整的仪表形象,您拥有严谨的政声美名扬。您从来不结怨也没有交恶,凡事都是和群臣们共商量。您配享那上天授受的福禄,堪为天下四方诸侯的榜样。

贵为天子担得起天下纲纪,让身边大小臣工得享安逸。天下诸侯大小臣工和士子,也都热爱拥戴着周王天子。正因为您勤于政事不懈怠,使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注释

假:通“嘉”,美好。

乐:音乐。

君子:指周王。

令德:美德。

宜:适合。

民:庶民。

人:指群臣。

保右:即保佑。

命:天之令,即上天的旨意。

申:重复。

干:祈求。一说“干”字是“千”字之误。

千亿:虚数,极言其多。

穆穆:肃敬。

皇皇:光明。

愆:过失。

忘:糊涂。

率:循。

由:从。

抑抑:通“懿懿”,庄美的样子。

秩秩:有条不紊的样子。

群匹:众臣。

纲:纲纪,准绳。

燕:安。

百辟:众诸侯。

媚:爱。

解:通“懈”,怠慢。

攸:所。

墍:安宁。

鉴赏

  通观《大雅·假乐》一诗,除了对周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殷切的希望。

  全诗仅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假(嘉)乐”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以下称赞他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第二章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些话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因为此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末章紧接前文之辞,以写实的手笔勾勒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这就是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短短的一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于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似未能弄清诗的主旨和特定的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7-569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代存有争议。《毛诗序》说:“《假乐》,嘉成王也。”《鲁诗》则认为是美宣王。明末清初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美武王。晚清王闿运《诗经补笺》说:“假,嘉,嘉礼也,盖冠词。”现代学者如赵逵夫等认为这是一首为周宣王行冠礼(成年礼)的冠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7-569
猜您喜欢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¹曰:吾闻之周生²曰:“舜(shùn)³目盖重瞳(tóng)。”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yì)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nàn)¹⁰,豪杰蜂起¹¹,相与并争,不可胜(shēng)¹²数。然羽非有尺寸¹³,乘势起陇(lǒng)¹⁴之中,三年,遂将¹⁵五诸侯¹⁶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¹⁷以来,未尝有也¹⁸。及羽背关怀楚¹⁹,放逐义帝²⁰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²¹。自矜(jīn)²²功伐²³,奋²⁴其私智,而不师古,谓²⁵霸王之业,欲以力征²⁶经营²⁷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²⁸,尚不觉寤(wù)²⁹,而不自责,过矣。乃³⁰³¹“天亡我³²,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³³
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注释: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¹太史公:司马迁自称。²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³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⁴盖:原来。⁵重瞳子: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⁶苗裔:后代子孙。⁷暴:急骤;突然。?“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⁸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⁹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¹⁰首难:首先起来造反。¹¹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¹²胜:尽;全部。¹³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¹⁴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¹⁵将:率领。¹⁶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¹⁷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¹⁸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¹⁹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²⁰义帝:楚怀王孙,名心。²¹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²²矜:夸耀。²³功伐:功勋。 ²⁴奋:逞弄。²⁵谓:以为。²⁶力征:武力征伐。²⁷经营:整顿,统治。²⁸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²⁹寤:通“悟”。³⁰乃:却,反。³¹引:援引。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³²天亡我:天要灭亡我。³³“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项羽本纪》为《史记》的名篇,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这篇赞语作为《项羽本纪》的结尾,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历史的总结,颇具权威性。项羽乃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为此这篇赞语也就从传奇处入手:虞舜和项羽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两个人都是双瞳孔,司马迁以两个人在相貌上的这种共同特征,将项羽和虞舜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难道项羽是虞舜的后代吗?这就更突出了项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论述项羽的光辉业绩时,司马迁强调了他创业的艰难,同时又突出了他发迹的迅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项羽本无尺寸之地,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成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数百年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尽管项羽未能履践天子之位,可司马迁还是将他列入专为帝王设计的“本纪”之中。在司马迁看来:项羽顺应了历史潮流,抓住了机遇,同时又具备了杰出的才能。项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灭秦称霸的大业;然而仅仅过了五年,他便败在刘邦的手下。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一为他杀义帝而自立,结果众叛亲离;二为奋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马迁论述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不全面。笔者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勇猛过人却生性残暴,不听谋士范增的建议,一错再错,最终众叛亲离。哪怕重回江东,也不能卷土重来。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译文: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译文: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译文: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上阳¹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²人。
译文: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注释:¹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²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cán--gòu

shùcuīcánpiàncúnlánbiānwèizuìshāngshén

xiūfānhánmíngcéngbàohuāzhīnuǎnguòchūn

yǐngyǒuqíngwéiyuèhóngshìchén

shàngyánggōngduōshīrénjiānrén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lǐ)¹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译文:澧水桥西边的小路弯弯曲曲,太阳升得很高了还没有走到你家里。
注释:¹澧水:指唐代澧州城,又叫兰江、佩浦,湖南的四大河流之一,流经澧县、安乡后注入洞庭湖。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zhǐ)壳花¹
译文:村园的门巷多么相似,春风里处处都盛开着枳壳花。
注释:¹枳壳花:枳树的花。

  “澧水桥西小路斜”,扣紧诗题,展开情节。“澧水桥西”交代诗题中的“城”,是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澧水”就从城旁流过。句中省略了主人公的动作,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

  “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彳亍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足见诗人用字的精炼。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

  全诗已写了一半,还没有涉及友人的住所,似乎有点让人着急。接下去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惑:访城西友人别墅,是不是拟错了题。

  原来诗人注意的是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舍,连同它们座落其中的一条条村巷,想从中寻到友人的别墅,可是,它们形状如此相似,竟然象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多相似”,并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包含了观察、判断,甚至还充满了新奇和惊讶。这意味着作者是初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农村,并且是初次拜访这位深居农村的友人。他并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也不知道“友人别墅”的确切位置。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

  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

  不知是春风催发了枳花的生机,还是枳花增浓了春意。久居城市的作者,在访友过程中,意外地欣赏到这种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自然会被它所吸引。

  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转换:由新奇、迷惘变成惊叹、赞美。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郊园春景展现在他眼前,使他忘掉了一切—他陶然心醉了,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诗中没有直接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而是从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中,从那朴素、划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而且,在这投影之中,它包含了作者对别墅主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赞赏。

  这首诗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没有象其他访友篇什那样,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抵达友人居处后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好友相逢时的情景。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栾睿.唐宋诗词名篇精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1:第284页

chéng西fǎng访yǒurénbiéshù

yōngtáo tángdài 

shuǐqiáo西xiǎoxié gāoyóuwèidàojūnjiā 
cūnyuánménxiàngduōxiāng chùchùchūnfēngzhǐhu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一雨池塘¹水面平,淡磨²明镜³照檐(yán)(yíng)
译文:骤雨过后,蓄满水的池塘平静无波;清澈的池水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屋角檐楹。
注释:¹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²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³明镜:如同明镜。⁴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东风忽起垂杨舞¹,更作²荷心³万点声。
译文: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洒向池中的荷叶,发出一片清脆悦耳的声音。
注释:¹舞:飘动。²更作:化作。³荷心:荷花。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雨,受者是池面,经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hòuchíshàng

liúbān sòngdài 

chítángshuǐmiànpíng dànmíngjìngzhàoyányíng 
dōngfēngchuíyáng gèngzuòxīnwàndiǎnshēng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jiě)¹三秋²叶,能³开二月花。
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注释:¹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²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³能:能够。⁴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¹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xié)²
译文: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¹过:经过。²斜:倾斜。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5
2、 时 维.唐诗300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87
3、 赵永芳 马雪飞.唐诗诵读.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8

fēng

qiáo tángdài 

jiěluòsānqiū néngkāièryuèhuā 
guòjiāngqiānchǐlàng zhúwàngān竿x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