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伐木丁(zhēng)¹,鸟鸣嘤(yīng)²。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译文: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注释:¹丁丁:砍树的声音。²嘤嘤:鸟叫的声音。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¹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²³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译文: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注释:¹相:审视,端详。²矧:况且。³伊:你。⁴听之:听到此事。⁵终……且……:既……又……。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伐木许(hǔ)¹,酾(shī)²有藇(xù)³!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宁不来,微我弗顾
译文: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注释:¹许许:砍伐树木的声音。²酾酒:滤酒。酾,过滤。³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甘美,或释为“溢貌”。⁴羜:小羊羔。⁵速:邀请。⁶宁:宁可。⁷适:恰巧。⁸微:非。⁹弗顾:不顾念。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wū)¹(càn)²洒扫,陈³(kuì)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jiù)
译文: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注释:¹於:叹词。²粲:光明、鲜明的样子。³陈:陈列。⁴馈:食物。⁵簋: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⁶牡:雄畜,诗中指公羊。⁷诸舅:异姓亲友。⁸咎:过错。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伐木于阪(bǎn),酾(shī)酒有衍(yǎn)¹。笾(biān)²有践³,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hóu)以愆(qiān)
译文: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注释:¹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²笾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³践:陈列。⁴民:人。⁵乾餱:干粮。⁶愆:过错,过失。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有酒湑(xǔ)¹我,无酒酤(gū)²我。坎坎³鼓我,蹲(cún)舞我。迨(dài)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¹湑:滤酒。²酤:买酒。³坎坎:鼓声。⁴蹲蹲:舞姿。⁵迨:等待。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声”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8-329
2、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36-139

míng xiānqín 

zhēngzhēng niǎomíngyīngyīng chūyōu qiānqiáo yīngmíng qiúyǒushēng 
xiàngniǎo yóuqiúyǒushēng shěnrén qiúyǒushēng shénzhītīngzhī zhōngqiěpíng 
 shījiǔyǒu yǒuféizhù zhū nìngshìlái wēi 
cànsǎo chénkuìguǐ yǒuféi zhūjiù nìngshìlái wēiyǒujiù 
bǎn shījiǔyǒuyǎn biāndòuyǒujiàn xiōngyuǎn mínzhīshī gānhóuqiān 
yǒujiǔ jiǔ kǎnkǎn cúncún dàixiá yǐ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丁丁:砍树的声音。

嘤嘤:鸟叫的声音。

相:审视,端详。

矧:况且。

伊:你。

听之:听到此事。

终……且……:既……又……。

许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酾酒:滤酒。酾,过滤。

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甘美,或释为“溢貌”。

羜:小羊羔。

速:邀请。

宁:宁可。

适:恰巧。

微:非。

弗顾:不顾念。

於:叹词。

粲:光明、鲜明的样子。

陈:陈列。

馈:食物。

簋: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诸舅:异姓亲友。

咎:过错。

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笾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践:陈列。

民:人。

乾餱:干粮。

愆:过错,过失。

湑:滤酒。

酤:买酒。

坎坎:鼓声。

蹲蹲:舞姿。

迨:等待。

参考资料:
1、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 选;毕宝魁,尹博 译注评.古文观止译注评:全2册(下).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年03月第1版:208-211
2、 高志忠 译注.唐宋八大家文集译注:精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05月第1版:141-147
鉴赏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者及创《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略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嘤来嘤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人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诗的仙境。人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人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人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人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人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人诗界:“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声”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略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人“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略,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人。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人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人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人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用,可见《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8-329
2、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36-139
创作背景

  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8-329
猜您喜欢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游人¹五陵(líng)²去,宝剑值千金³
译文: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注释:¹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²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³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值:价值。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分手脱¹相赠,平生一片心。
译文: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注释:¹脱:解下。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89-90页

sòngzhūqí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yóurénlíng bǎojiànzhíqiānjīn 
fēnshǒutuōxiāngzèng píngshēngpiànxīn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胸中磊落¹藏五兵²,欲试无路空峥(zhēng)(róng)³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注释:¹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²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³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酒为旗鼓笔刀槊(shuò)¹,势从天落银河²倾。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注释:¹槊:长矛,古代兵器之一。²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端溪石池¹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译文: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注释:¹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xū)(yú)¹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²
译文: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丈夫¹身在²要有立³,逆虏尽行当平。
译文: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注释:¹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²在:存。³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⁴逆虏:指金侵略者。⁵运:国运,气数。⁶行:将。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何时夜出五原塞(sài)¹,不闻人语闻鞭声。
译文: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注释:¹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陆游是南宋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三至六句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诗人把为国平胡尘的战斗场面和整个草书的过程(蓄势、疾书、书成)以及高度的草书技巧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比喻的运用也十分成功。“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写出扫敌人,平逆虏后的清平景象和诗人的得意神情。“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诗人从作草书联想到用兵,表现他时时处处不能忘情于收复国土。最后,诗人又从书、酒之中返回到现实,盼望着早日出关塞、平逆虏、立军功。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陆游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12月:第65页—第66页

zuìzhōngsuǒzuòcǎoshūjuànhòu

yóu sòngdài 

xiōngzhōnglěiluòcángbīng shìkōngzhēngróng 
jiǔwéidāoshuò shìcóngtiānluòyínqīng 
duānshíchínóngzuò zhúguāngxiāngshèfēizònghèng 
shōujuànjiǔ jiànwànyānchénqīng 
zhàngshēnzàiyàoyǒu yùnjìnxíngdāngpíng 
shíchūyuánsài wénrénwénbiānshēng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tì)(tǎng)¹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²;仲尼厄而作《春秋》³;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孙子(bìn)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¹⁰,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译文: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注释:¹倜傥:豪迈不受拘束。²文王拘而演《周易》:传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牖里时,把古代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骨干。³仲尼厄而作春秋:孔丘字仲尼,周游列国宣传儒道,在陈地和蔡地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返回鲁国作《春秋》一书。⁴屈原:曾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而作《离骚》。⁵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⁶《国语》: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撰著。⁷孙子:春秋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膑脚:孙膑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膑入魏,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孙膑有《孙膑兵法》传世。⁸不韦:吕不韦,战国末年大商人,秦初为相国。曾命门客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始皇十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吕不韦自杀。⁹韩非:战国后期韩国公子,曾从荀卿学,入秦被李斯所谗,下狱死。著有《韩非子》,《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¹⁰《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此举其成数。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窃¹不逊²,近³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yì)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jī)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yuán),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yùn)色。仆诚¹⁰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lù),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如果真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注释:¹窃:私下。²不逊 :不恭顺。³近:就近。⁴托:寄托。⁵辞:文辞。⁶失:读为“佚”。⁷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这一句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上为“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考察。网罗:搜集。⁸草:起草稿 。⁹愠:怒。¹⁰诚:如果,一说确实。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二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40-349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258-263

bàorénānshū (jiéxuǎn )

qiān liǎnghàn 

    zhěguìérmíngmiè shèng wéitǎngfēichángzhīrénchēngyān gàiwénwángéryǎn zhōu  zhòngèérzuò chūnqiū  yuánfàngzhú nǎi sāo  zuǒqiūshīmíng juéyǒu guó  sūnbìnjiǎo  bīng xiūliè wéiqiānshǔ shìzhuàn lǎn  hánfēiqiúqín  yuènàn  fèn   shī sānbǎipiān shèngxiánfènzhīsuǒwéizuò rénjiēyǒusuǒjié tōngdào shùwǎngshì láizhě nǎizuǒqiū sūnduàn zhōngyòng tuì退érlùnshū shūfèn chuíkōngwénjiàn 

    qièxùn jìntuōnéngzhī wǎngluótiānxiàfàngjiùwén lüèkǎoxíngshì zōngzhōngshǐ chéngbàixīnghuàizhī shàngxuānyuán xiàzhì wéishíbiǎo běnshíèr shūzhāng shìjiāsānshí lièzhuànshí fánbǎisānshípiān jiūtiānrénzhī tōngjīnzhībiàn chéngjiāzhīyán cǎochuàngwèijiù huìzāohuò chéng shìjiùxíngéryùn chéngzhùshū cángzhīmíngshān zhuànzhīrén tōng chángqiánzhīzhài suīwànbèi yǒuhuǐzāi ránwéizhìzhědào nànwéirényán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译文:我看那神龙的变化无穷,就知它是最高阳气之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石林何冥(míng)¹,幽洞无留行。
译文:成林的岩石多么阴暗壅塞,洞穴深邃无法将它挡住。
注释:¹冥密:阴暗壅塞。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译文:古时候的林道成仙之路,确是与那造化合而为一。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玄感非象识¹,谁能测沈(chén)²
译文:玄妙感应并非喑昧识见,有谁能够测知其中奥秘?
注释:¹象识:指表面的认识。象,一作“蒙”。²沈冥:指仙道深奥莫测。沈,同“沉”,一作“沦”。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世人拘目见,酣(hān)¹笑丹经。
译文:世间凡人拘泥于眼见为实,沉湎于酒中嘲笑那丹经真义。
注释:¹酣酒:沉湎于酒。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译文:昆仑山上有那美玉仙树,他们怎么才能采到它的花蕊?
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
麟角凤觜(zuǐ)¹世莫识²,煎胶续弦³奇自见。
译文:人世间不知麟角凤觜的奇异妙用,把它合煎为胶续弦接金后,才发现其神奇的力效。
注释:遇:一作“过”。¹麟角凤觜:喻罕见之物。²识:一作“辨”。³煎胶续弦:《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中央洲,专生凤、麟,数百成群,仙家煮凤嘴、麟角,作成胶,此胶能连接断弦和折剑。
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
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
译文:还能看见王先生抱有这种煎胶续弦的奇志高怀,这种高尚的心境,我怎能不羡慕?
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且遇王生慰畴(chóu)¹,素知贱子²甘贫贱。
译文:今日此去拜访王先生,答谢他往日对我的关照,以慰已之夙愿,他一向了解我是甘于贫贱的。
注释:¹畴昔:往日。²贱子:杜甫自称。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酷见冻馁(něi)¹不足耻,多病沉年²苦无健。
译文:惨遇受冻挨饿的我,不以为贫贱是羞耻的事,长年多病偏偏就是不见好转,实在令人头疼。
注释:¹冻馁:饥寒交迫。²沉年:终年。
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
王生怪我颜色恶¹,答云伏枕²艰难遍。
译文:王先生看见我面部颜色不好感到奇怪,我回答说长期卧病,使我受尽了艰难。
注释:¹颜色恶:病容枯槁。²伏枕:卧床。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nüè)¹三秋孰可忍,寒热²百日相交战。
译文:疟疾病害了一秋,此苦谁人能够忍受?百日之中,病体忽冷忽热,像打仗一样互相交替。
注释:¹疟疠:疟疾。²寒热:忽冷忽热。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头白眼暗坐有胝(zhī)¹,肉黄皮皱命如线²
译文:我现在是头发白了,眼睛视物不清,屁股都坐起了老茧,面黄肌瘦,皮肤起皱,生命如丝线一样细微。
注释:¹胝:褥疮。²命如线:言性命如一线系之,危在旦夕。
惟生哀我未平复,为我力致美肴膳。
惟生¹哀我未平复²,为我力致美肴膳(shàn)³
译文:只有王先生同情我身体尚未康复,为我尽力送来美味的饭菜。
注释:¹生:指王倚。²平复:康复。³肴膳:饭菜。
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遣人向市赊香粳(jīng)¹,唤妇出房亲自馔(zhuàn)
译文:派人到集市赊来香粳,呼唤妻子出房,自己进厨房亲手为我准备饭菜。
注释:¹香粳:稻的一种。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
长安冬菹(zū)¹酸且绿,金城²土酥³静如练。
译文:长安冬天的腌菜又酸又绿,金城土产的酥色白如练。
注释:¹菹:酸菜,腌菜。²金城:唐县名,属京兆府,至德二载,改名兴平。³土酥:本地产的酥酪。酥,奶酪。
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
兼求富豪¹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
译文:同时又去寻找豪猪宰杀食鲜,以斗买酒,那亲密的劲头,使宴席始终充满了和谐友好的气氛。
注释:¹富豪:一作“畜豕”,即猪。
故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
故人情义¹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漩²
译文:人到晚年,谁能像故人这样地看重情义?真让我感动得手脚轻捷地想要旋转。
注释:¹义:一作“味”。²漩:一作“旋”。
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
老马为驹(jū)¹²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³
译文:老马可以变成幼驹,此言确实不假,此时的我已得意忘老,何况我蒙受着王先生深深地关怀和照顾。
注释:¹老马为驹:《诗经·小雅·角弓》:“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²信:一作“总”。³深眷:深深眷恋。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但使残年¹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译文:只是让我的馀年能够吃饱饭,只希望无事得与先生常相见。
注释:¹残年:晚年。

  这首诗赞叹王倚对作者的热忱招待,因诗中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情而感人至深。

  王倚跟杜甫在此之前并无深交,家境自不富裕,见杜甫来访,颜色很不好,问知是打了三个来月的摆子,身体很瘦弱,十分同情,便打发人去赊购好米,又叫妻子亲自做菜备饭,割鲜沽酒,特产俱呈,竭尽全力,盛情款待,这令深谙“人生冷暖、世态炎凉”的杜甫大为感动,不觉手脚轻旋,沉疴为之顿起。对王倚古道热肠的盛情赞叹,就是对末世薄俗的鄙薄,懂得了这一点,就不觉诗人对一饭之德未免感激过分、对王生未免称许过当了。

  全诗诗句平易,可知王倚并不是诗流。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6-19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