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¹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注释:¹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¹,毋吾以也²。居则曰³:‘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注释:¹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²毋吾以也:这句话是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毋以吾也”。“以”同“已”,意为“止”。毋:不要。³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⁴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⁵则:连词,那么,就。⁶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率尔¹而对曰:“千乘之国²,摄乎大国之间³,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ǐ,旧时读bì)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注释:¹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²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³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⁴加之以师旅: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用,凭借。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⁵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⁶比及:等到。⁷且:连词,并且。⁸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夫子哂之。
夫子哂(shěn)¹之。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注释:¹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求!尔何如?”
“求!尔何如?”
译文:“冉有,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方¹六七十,如²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³民。如礼乐,以(sì)君子。”
译文: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注释:¹方:见方,纵横。²如:连词,表选择,或者。³足:使……富足。⁴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⁵其:那。⁶以:把。后边省宾语“之”。⁷俟:等待。
“赤!尔何如?”
“赤!尔何如?”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对曰:“非曰能¹之,愿学焉²。宗庙之事,如³,端章甫,愿为小相¹⁰。”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注释:¹能:动词,能做到。²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³如:连词,或者。⁴会:诸侯之间的盟会。⁵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⁶端:古代的一种礼服。⁷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⁸愿:愿意。⁹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¹⁰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点!尔何如?”
“点!尔何如?”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¹²³,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注释:¹鼓:弹。²瑟:古乐器。³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⁴舍:放下。⁵作:立起来,站起身。⁶撰:才具,才能。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子曰:“何伤¹²?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注释:¹伤:妨害。²乎:语气词,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 通:暮)
曰:“莫(mù)春者¹,春服既成,冠²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³,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莫 同:暮)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注释:¹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既:副词,已经。²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³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夫子喟然¹叹曰:“吾与²点也!”
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注释:¹喟然:叹息的样子。²与:赞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三子者出,曾皙后¹。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注释:¹后:动词,后出。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夫子何哂由也¹?”
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注释:¹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¹,是故哂之。”
译文:(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注释:¹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求则非邦也与¹?”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注释:¹唯求则非邦也与:唯,用于句首,表示语气。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
“唯赤则非邦也与?”
译文:“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zēng rǎnyǒu gōng西huáshìzuò

lún xiānqín 

 zēng rǎnyǒu gōng西huáshìzuò 

yuē  zhǎngěr  yuē  zhī  huòzhīěr zāi  

shuàiěrérduìyuē  qiānshèngzhīguó shèguózhījiān jiāzhīshī yīnzhījǐn yóuwéizhī sānnián shǐ使yǒuyǒng qiězhīfāng  

shěnzhī 

 qiú ěr  

duìyuē  fāngliùshí liùshí qiúwéizhī sānnián shǐ使mín yuè jūn  

 chì ěr  

duìyuē  fēiyuēnéngzhī yuànxuéyān zōngmiàozhīshì huìtóng duānzhāng yuànwéixiǎoxiàngyān  

 diǎn ěr  

 kēngěr shěérzuò duìyuē  sānzhězhīzhuàn  

yuē  shāng yánzhì  

yuē  chūnzhě chūnchéng guànzhěliùrén tóngliùrén  fēng yǒngérguī   (tōng  )

kuìrántànyuē  diǎn  

sānzhěchū zēnghòu zēngyuē  sānzhězhīyán  

yuē  yánzhì  

yuē  shěnyóu  

yuē  wéiguó yánràng shìshěnzhī  

 wéiqiúfēibāng  

 ānjiànfāngliùshíliùshíérfēibāngzhě  

 wéichìfēibāng  

 zōngmiàohuìtóng fēizhūhóuér chìwéizhīxiǎo shúnéngwéizh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注释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这句话是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毋以吾也”。“以”同“已”,意为“止”。毋:不要。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用,凭借。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用于句首,表示语气。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猜您喜欢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荡子之别十年,倡¹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²,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³,水则涓(juān)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huì),霜封阶砌(qì);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àn)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¹⁰。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¹¹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译文:不顾家的浪荡子呀,与我分别已经十年了,我身居歌楼,自相怜叹。登楼遥望,只有那远处的云烟萦绕在树林间。空旷平坦的原野尚且望不见,那被重山阻隔的道路还有好几千!水和天相连一起,山与云都是同一种色彩。远处的群山莽莽苍苍,一直和汉水相连,汉水犹如涓涓细流向东流去。谁又忍心看那悲鸣着飞翔的失群孤雁!从古到今什么地方的秋月不明亮,什么样年月的秋月不明朗?更何况我这个身居娼楼春心荡漾的歌女啊,面对这明亮的秋月却独自一人,怎能不触景伤怀!这时候,白露已经让庭院中蕙草枯萎,台阶上的浓霜已经结满。杨坚得我腰儿变细,衣带加长,更加上秋水盈盈,秋云惨淡。天色昏暗,将近黄昏,秋风猛烈地吹,一直吹到汉水的彼岸。贱妾我如同苏蕙,编织“回文诗”埋怨丈夫不肯归来,而您却像窦滔样负心地要戍守塞边。我思念你啊,我盼望你。道路遥远,让我怎么办!这时候,我的鬓发如飘蓬,已被秋风吹乱,我心中忧愁转而变成无可奈何的哀叹。愁绪萦绕心头我皱紧了双眉,啼哭久了因擦泪而弄得红粉满脸。哎呀,秋风劲吹秋叶漫天飞,春花落了只留下春天那满天余辉;美丽的春天虽然迟迟不肯到来但还有再来的时候,远行在外的情人啊,为什么始终看不见你归来的踪影?
注释:荡妇:荡子之妇。¹倡:同“娼”。²逼:逼近,靠近。³汉:银河之意。⁴堪:忍心。⁵只翼:孤鸟。⁶封:结满。⁷坐视带长,转看腰细:此句同“衣带渐宽终不悔”意。⁸骚骚:风吹的声音。⁹回文之锦:十六国时期前秦秦州刺史窦韬被迁边关,其妻苏蕙织锦,上用回文诗寄赠,表达思念之情。¹⁰出塞之歌:汉乐府《横吹曲》名,声调悲壮,多写将士边塞生活。¹¹蓬:散乱,蓬松。

  这篇赋表现荡子之妇的“秋思”,作者写出了不同阶段的“思”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态,生动地表现了闺中人对荡子的担心、思念以及焦虑、期盼、失望、悲伤之情。全赋语言浅显,色彩艳丽,描写细致,音节流畅,情意婉转。

  开头部分,“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怜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中间“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能以浅语写深情,情景的衬托也是成功的。赋中种种微妙的情思:担心、思念、焦虑、期盼、失望、悲伤……融合在那眺望的眼神中,不着一情字,仅以高度概括的情物结构全篇。

  从表现人物感情看,也是一波三折,层层推进,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比较丰富的内涵。全篇以“思”字绕贯全文,但在行文中,不同阶段的“思”又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赋起笔由“自怜”作为基调。这是对已经逝去十年生活的概括,又是今天生活的基点。虽属“自怜”,却希望不灭,便是“盼”夫归来。盼而不至,便去“登楼”,其实赋的开头是从“登楼”开始的。“登楼”是实在等不下去的心理外化,既说明“登楼”之前思之苦,又为新转机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它甚至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情绪。“登楼”唯见含烟的远树、云山一体、水天一色的景色。这些使人失望,但还不足以促使她心理发生变化,唯徒暮归的只鸟,一声声哀叫,不徒孤零零的外形触人情绪,更兼声声凄厉、孤寂的叫声,从视、听两个方面打动人物。睹物思人,不由得不动情。由怜己到怜鸟,情感有了质的变化。又见皓月当空,月正圆,偏人不圆,这正一反两衬,使倡妇的情怀由刚才的自怜而至于自伤。于是联想到时令,看出寒露萎蕙,严霜封阶,想到十年韶华不再,青春已老,岁月如霜;又值这薄暮冥冥、秋云惨淡的时日;想到将要面临的辗转反侧的难捱夜晚和这夜晚以后更多难捱的时日,自然想到带给自己这些痛苦的丈夫,于是由盼”,而“怜”,而“伤”,而“怨”。可是怨而无用:路途遥远,相见无期,只得转而“自慰”。这不是说她彻底失望了,而是明天还会想,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从她对春天还会来的信念上看,她还是相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虽然从行文看,这句是绝望,但潜意识中所传达的正是这种渴望。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历代小赋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87-289
2、 陈洪娟.论南朝赋的诗化成因[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6):32-34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妻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有迂氏¹者,世称迂公,性吝(lìn)(sè)。篱²败不修³,瓦裂不葺(qì)。一日,夜半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nì),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gòu)¹⁰,妻诘(jié)¹¹曰:“吾适¹²尔,因汝家富,不意¹³乃受此累。汝何以¹⁴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¹⁵。旦日¹⁶,延¹⁷人治¹⁸屋。然¹⁹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²⁰。迂公叹曰:“适²¹葺治,即不雨,岂²²不徒²³耗资财!”
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叫他迂公,他的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雨,屋子漏雨漏得像水柱,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一边大叫一边辱骂,妻子责骂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当父亲?凭什么当丈夫?”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钱吗?”
注释:¹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指迂腐。²篱:篱笆。³修:修理,修建。⁴葺:修补。⁵夜半:半夜。⁶暴:突然。⁷妻子:妻子和儿女。⁸匿:躲。⁹号:哭喊。¹⁰诟:责骂。¹¹诘:责问。¹²适:嫁。¹³意:料到,想到。¹⁴何以:(倒装,应为“以何”)凭什么。¹⁵无奈:没办法。¹⁶旦日:第二天。旦:第二(天)。¹⁷延:请。¹⁸治:修。¹⁹然:然而。²⁰雨兆:下雨的征兆。(雨:下雨)。²¹适:刚刚。²²岂:难道(这里作为语气词)。²³徒:白白地。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瘦马驮(tuó)诗天一涯¹,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bìn)²
译文:瘦弱的马驮着我满腹的诗情奔走天涯,飞倦了的鸟儿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柳絮扑打着我的头,给我增添了白发。
注释:凭阑人:曲牌名,调名本意即咏楼上身倚栏杆的人。调见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单调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¹天一涯:天一方。²鬓华:鬓发花白。

  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是一首羁旅之曲,开头引李贺典,李贺年少多才,郁郁不得志,只得将短暂的一生心血付予苦吟。“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的乔吉以李贺自况,不是偶然的。所以,只“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了,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而且那“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可以说这开头的七个字,已将特定的身世、具体的处境,全都包容了。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子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子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子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远方浪子进而看到不远处的人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人,而已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此曲在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它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人文意象,这样贯穿起来,构成全文的网络。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人文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元曲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9
2、 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506

pínglánrén--qiáo

shòutuóshītiānjuànniǎochóucūnshùjiātóufēiliǔhuāréntiānbìnhuá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起天末¹,君子²意如何。
译文: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注释:¹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²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¹几时到,江湖²秋水多。
译文: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注释:¹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²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文章¹憎命²达,魑(chī)(mèi)³喜人过
译文: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注释:¹文章:这里泛指文学。²命:命运,时运。³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⁴过:过错,过失。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应共冤魂¹语,投诗赠汨(mì)²
译文: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¹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²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tiānhuái怀bái

 tángdài 

liángfēngtiān jūn 
hóng鸿yànshídào jiāngqiūshuǐduō 
wénzhāngzēngmìng chīmèirénguò 
yīnggòngyuānhún tóushīzèngluó 
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准南子》
东方之极,自碣(jié)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tuán)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hào)¹、句(gōu)²之所司³者万二千里。《准南子》
译文:东方的最远处,从碣石山出发,路过朝鲜,穿过巨人国,一直向东来到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那里长满扶桑树,到处都是青土和长满树木的土地,是太皞、句芒所管辖的区域,共一万二千里。
注释:¹太皞:原始时期太皞部落的首领称号,号伏羲氏。²句芒: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忠心耿耿地辅佐伏羲。³司:掌管。
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吕氏春秋》
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yì)¹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吕氏春秋》
译文:太嗥,就是伏羲氏,以木德统治天下的称号,死后祀于东方,成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的裔子,名字叫作重,辅佐木德之帝,死后称为木神。
注释:¹裔子:后代子孙。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