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苦,频年苦,频年未有今年苦。兵燹纷纷百事乖,道途梗塞财源杜。
苦苦苦,频年苦,频年未有今年苦。兵燹纷纷百事乖,道途梗塞财源杜。
公私逼窘年已残,借贷何从觅阿堵。食指计千空两拳,巧妇难为无米釜。
公私逼窘年已残,借贷何从觅阿堵。食指计千空两拳,巧妇难为无米釜。
扬威时有暴富儿,索债声高狂似虏。嗟予历过而立年,那曾遭遇此凌侮。
扬威时有暴富儿,索债声高狂似虏。嗟予历过而立年,那曾遭遇此凌侮。
点金无术避无台,良策惟有装聋瞽。漫拟子云作解嘲,苦况笔笔从头数。
点金无术避无台,良策惟有装聋瞽。漫拟子云作解嘲,苦况笔笔从头数。
记自夏初遭阽危,玄冥为祟日淋漓。霪霖无霁日,沮洳无乾时。
记自夏初遭阽危,玄冥为祟日淋漓。霪霖无霁日,沮洳无乾时。
桑田变沧海,芦灰力莫支。昆阳未战屋先毁,人畜漂没极遐迩。
桑田变沧海,芦灰力莫支。昆阳未战屋先毁,人畜漂没极遐迩。
死者无辜生无聊,谷价虽贱无人市。如逢富弼能赈民,祸乱未形自可止。
死者无辜生无聊,谷价虽贱无人市。如逢富弼能赈民,祸乱未形自可止。
复因台、凤贼猖狂,销患焉能先及此。岂料凶徒藉此诱穷民,因饥夺食成群起。
复因台、凤贼猖狂,销患焉能先及此。岂料凶徒藉此诱穷民,因饥夺食成群起。
一朝啸聚盈绿林,王道平平忽尔尔。出没无常肆剽掠,如虎负嵎险足恃。
一朝啸聚盈绿林,王道平平忽尔尔。出没无常肆剽掠,如虎负嵎险足恃。
可怜玩敌难成功,未发先泄事危矣。健卒群誇曳落河,登坛自诩将门子。
可怜玩敌难成功,未发先泄事危矣。健卒群誇曳落河,登坛自诩将门子。
探穴思裹邓艾毡,渡河旋陷张方垒。满胸锐气陡然平,风声鹤唳尽疑兵。
探穴思裹邓艾毡,渡河旋陷张方垒。满胸锐气陡然平,风声鹤唳尽疑兵。
袅獍从兹益无忌,百里溪山日纵横。亦知恶极难逃咎,思将分类避贼名。
袅獍从兹益无忌,百里溪山日纵横。亦知恶极难逃咎,思将分类避贼名。
讹言四起民摇动,漳、泉疆划斗祸成。两造焚攻焰烛天,八人到处氓无廛。
讹言四起民摇动,漳、泉疆划斗祸成。两造焚攻焰烛天,八人到处氓无廛。
我为池鱼祸并及,凡百如扫成云烟。此时生命轻于纸,杀人食肉类屠豕。
我为池鱼祸并及,凡百如扫成云烟。此时生命轻于纸,杀人食肉类屠豕。
控肝夸□肆强凶,馀骸枕藉烧无已。烧无已,痛如何。
控肝夸□肆强凶,馀骸枕藉烧无已。烧无已,痛如何。
乃父空局蹐,乃祖徒媕娿。掉头浑不顾,同室任操戈。
乃父空局蹐,乃祖徒媕娿。掉头浑不顾,同室任操戈。
更有惨祸绝今古,伐幽毁骨伤天和。鲜血既流荡阴里,枯骨空抛无定河。
更有惨祸绝今古,伐幽毁骨伤天和。鲜血既流荡阴里,枯骨空抛无定河。
岂忘拨乱缘饷匮,不药之病病难瘥。小道皆荆棘,大道遍妖魔。
岂忘拨乱缘饷匮,不药之病病难瘥。小道皆荆棘,大道遍妖魔。
自夏徂秋行不得,「行不得也哥哥」。向使有病须针砭,亦宜调剂加抚摩。
自夏徂秋行不得,「行不得也哥哥」。向使有病须针砭,亦宜调剂加抚摩。
虽云养痈恐贻患,庸医躁进罪更苛。加之喜功图利己,微风海上复生波。
虽云养痈恐贻患,庸医躁进罪更苛。加之喜功图利己,微风海上复生波。
只知高官厚禄雄豪快,其如万户千家咒詈多。鄙夫畏贼如畏虎,血仅禦贼短资斧。
只知高官厚禄雄豪快,其如万户千家咒詈多。鄙夫畏贼如畏虎,血仅禦贼短资斧。
遂使滋蔓久难除,聚𧓢成雷应跋扈。即今财货齐匮艰,闾阎寂寂停商贾。
遂使滋蔓久难除,聚𧓢成雷应跋扈。即今财货齐匮艰,闾阎寂寂停商贾。
矧复天寒岁暮时,巨户财竭细民苦。苦苦苦,频年苦,频年未有今年苦。
矧复天寒岁暮时,巨户财竭细民苦。苦苦苦,频年苦,频年未有今年苦。
林占梅

林占梅

林占梅,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 3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suì)¹飘井干(hán)²,樽(zūn)酒若平生。
译文:铜雀台上飘着灵帐,就像死者活着一样供给他酒食。
注释:谢咨议:名璟。咨议,官名。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¹穗帷:即灵帐,帷,亦作帏。²井干:汉代楼台名,这里借指铜雀台。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郁郁¹西陵²树,讵(jù)³闻歌吹声。
译文:曹操墓地的树木都长得很茂盛了,他哪里还能听到妄伎唱歌奏乐的声音呢?
注释:¹郁郁:形容树木茂盛。²西陵:曹操的葬地。³讵:岂。
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
芳襟(jīn)¹染泪迹,婵媛(yuán)²空复情。
译文: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注释:¹芳襟:指妾伎的衣襟。²婵媛:情思牵连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玉座¹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译文:曹操这样的人物尚有一死,妾伎又何足道呢!
注释:¹玉座:帝位,这里指曹操的灵位。

  诗人描写祭奠曹操的“盛况”:铜雀台上,歌吹洞天,舞女如云,素白的灵帐,在西风中缓缓飘荡着;曹操的儿子们,供奉先父的亡灵,摆酒设祭,就像曹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一样。好一个“樽酒若平生”,一种庄严肃穆和隆重热烈的场面,宛然在目。同时,又令人油然想见曹操“平生”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盖世雄风。然而,生前的气壮山河与死后的隆重庄严,乍看虽颇相仿佛,前后如一,细味却有不胜悲凉之感。逝者如斯,只能“樽酒若平生”了,但反过来说,又不能“樽酒若平生”。一句平白如话的诗,包涵了多重的意蕴,既是描述,又是感慨,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余地。而“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又与上两句有同工异曲之妙。西陵墓地,树木葱茏;铜雀台上,歌吹沸天——可是,死者长眠地下,不能复闻丝竹之声。这似乎是为铜雀台上的伎妾们设辞,传达她们哀婉的心曲。而从诗人所处的历史地位、历史的角度细加品味,则尤感意蕴丰厚,韵味无穷;时代渺邈,年复一年,魏家天下早已改朝换代,如今已没有人为曹操一月两次,歌舞酒乐,侍奉如常;铜雀故址,西陵墓地,百草丰茂,杂树丛生,而今已不能听到什么歌吹之声。所以,诗人禁不住要为那些无辜的妾伎们悲泣感伤了。芳襟翠袖,徒染悲泣之泪;婉转缠绵,空余伤感之情。连曹操这样的盖世英雄尚且不免“玉座寂寞”的悲哀,更何况那些地位低下、身轻体贱的妾伎们呢。

  表面上看,诗写铜雀台祭奠的隆重,写西陵墓地的荒芜以及妾伎们的芳襟染泪、婉娈多情,旨意似乎是在感叹曹操的身后寂寞。实际上这是个误会。写曹操的身后寂寞,乃是为写妾伎们的寂寞张本,是一种衬垫,“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正点出了这一中心题旨。盖世英主尚且不免寂寞身后之事,更何况地位低下、生前就已冷落不堪的妾伎们呢。此诗《乐府诗集》题作《铜雀妓》,也正暗示并证明了诗人题咏的中心对象是妾伎,而不是曹操。由此可见到,诗人已从对铜雀故址的一时一事的凭吊和感伤的圈子中跳了出来,站到了历史的高度,既饱含感情又充满理性,以超然的态度来描写、评判这一历史故事,并进而反思人生。他从大人物的悲哀中,看到了小人物的悲哀;从历史的冷酷中,领略到了现实的冷酷;从死者的寂寞中,感受到了生者的寂寞。因而,这种寂寞身后事的感伤和咏叹,已不仅仅胶着在曹操及其妾伎们身上,而上升为一种人生的感喟和反思。所以,他对“铜雀妓”的题咏,既是执着的,又是超然的,在执着与超然的若即若离之中,诗人既认识、评判了历史和人物,也认识、评判了现实和自己。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是以诗的形式发抒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对历史故事的一种艺术的评判。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内蕴和复杂的感情色彩,深深地隐藏、浸润在诗的形象当中,用艺术形象来说话,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谢朓的这首诗,也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叙写平白,而蕴含丰富、深刻;辞章短小,却韵味渺远、悠长。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25-827

tóngxièyǒngtóngquètái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suìwéipiāojǐnggān zūnjiǔruòpíngshēng 
西língshù wénchuīshēng 
fāngjīnrǎnlèi chányuànkōngqíng 
zuòyóu kuàngnǎiqièshēnqīng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冬十二月岁辛丑¹,我初从政见鲁叟(sǒu)²
译文:嘉祐六年寒冬的十二月,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
注释:¹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²鲁叟:指孔子。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¹蛟蛇走。
译文: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
注释:¹郁律:屈曲的样子。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细观初以指画肚¹,欲读嗟(jiē)如钳之口。
译文: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象指画肚,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
注释:¹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之腹上划写。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韩公¹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译文: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
注释:¹韩公:唐韩愈。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¹
译文: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
注释:¹“强寻”二句:勉强辨认偏旁,推断其笔画,也只能辨认出其十分之一、二,其它大部分推断不出来。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wěi)贯之柳。
译文:终于认出了“我车既攻马亦同”,又辨认出“其鱼维鱿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¹
译文:好象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又象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
注释:¹名斗:辨认出北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模糊半已隐瘢(bān)¹(zhī)²,诘(jié)曲犹能辨跟肘(zhǒu)³
译文:多半模糊得象疮痕和手掌老茧,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
注释:¹瘢: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²胝: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³跟肘:脚跟和手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娟娟¹缺月隐云雾,濯(zhuó)²嘉禾秀³(láng)(yǒu)
译文:那么象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又真象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
注释:¹娟娟:姣好的样子。²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³秀:挺拔,突出。⁴稂莠:莠草。稂,古书上指狼尾草。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漂流百战¹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译文: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不知它独立千载与谁作朋友。
注释:¹百战:众多的战乱。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上追轩颉(jié)¹相唯诺,下揖(yī)²冰斯³同鷇(gòu)(gǔ)
译文:上可与轩辕、颉帝古文奇字抗礼,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
注释:¹轩颉:轩辕(即黄帝)、仓颉。相传仓颉是中国汉文字的始创者,观鸟迹而创文字。唯诺,互相应答之声。此句指石鼓文字与上古苍颉创造的文字同声相求。²揖:揖让。³冰斯:李阳冰与李斯。李阳冰,唐代书法家,擅长篆书。李斯,秦始皇时丞相,曾取籀文(大篆)简省笔画,作小篆,彀毂:彀,待哺食的雏鸟;毂,哺乳。此句谓篆文与石鼓文字一脉相承。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忆昔周宣¹歌鸿雁²,当时籀(zhòu)³变蝌蚪。
译文: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
注释:¹周宣:周宣王。²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³籀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qí)(gǒu)¹
译文:人心厌恶厉王、夷王之乱思圣贤,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
注释:¹生耆耈: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东征徐虏(lǔ)¹(kàn)²(xiāo)³,北伐犬戎(róng)随指嗾(sǒu)
译文: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
注释:¹徐虏: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²阚:虎怒吼的声音。³航虎:虎。⁴犬戎: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⁵随指嗾: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象胥(xū)¹杂沓(tà)²贡狼鹿,方召³联翩(piān)赐圭(guī)(yǒu)
译文: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连连赐方叔、召虎以玉器斗酒。
注释:¹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²杂沓: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³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⁴联翩:连续不断,前后相接。⁵圭:玉制手版。⁶卣:铜制酒器。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遂因鼓鼙(pí)¹思将帅,岂为考击²烦蒙瞍(sǒu)³
译文: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
注释:¹鼓鼙:擂动战鼓。²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³蒙瞍:指盲人乐师。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何人作颂比崧(sōng)¹,万古斯文²³(gǒu)(lǒu)
译文:何人曾作《崧高》歌颂周王功业,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
注释:¹崧高:《诗经·大雅》篇名,旧注说是尹吉甫所作,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崧(嵩)山。²斯文:指石鼓文。³齐:等同。⁴岣嵝:衡山的主峰,之今湖南省衡山市西,相传大禹之此得到金简玉书。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勋劳至大¹不矜(jīn)²,文武³未远犹忠厚。
译文: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已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
注释:¹至大:极大。²矜伐:夸矜,骄傲。³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⁴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译文: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自从周衰¹²七国³,竟使秦人有九有
译文: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国相继灭亡,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
注释:¹周衰:周王室衰落。²更:变更。³七国:指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国。⁴九有:九州。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扫埽(sào)诗书¹诵法律²,投弃俎(zǔ)³陈鞭杻(chǒu)
译文: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
注释:¹埽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²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³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⁴陈鞭杻:陈列刑具。杻,手铐。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当年何人佐祖龙¹?上蔡公子²牵黄狗。
译文: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皇帝?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
注释:¹祖龙:指秦始皇赢政。²上蔡公子:指李斯。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登山刻石¹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译文: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
注释:¹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皆云皇帝巡四国¹,烹灭强暴救黔(qián)²
译文: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国家,烹灭了强暴说是他解救了黔首。
注释:¹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²黔首:指老百姓。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六经¹既已委灰尘²,此鼓亦当随击掊(pǒu)³
译文:连《六经》也化作了灰尘,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
注释:¹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乐》经今已佚。²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³击掊:击破。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传闻九鼎¹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译文: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
注释:¹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gòu)¹
译文: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¹天工²令鬼守。
译文: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无奈何天工令神鬼把石鼓把守。
注释:¹无乃:莫非。²天工:造化的功能。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译文: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细思物理¹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译文: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
注释:¹物理:事物之道理。

  首四句为第一小节,以初见石鼓的时、地领起。言时,用古史笔法,是长篇大赋的常用手段。言地,仅出“见鲁叟”三字,却既点明凤翔孔庙的所之地,又借此烘示出古鼓的庄重崇隆,意兼虚实。诗人从政伊始即思先睹为快,其渴慕之情可以想见。所以,“文字郁律蛟蛇走”云,既是“今见”的感觉,又实是“旧闻”的印证。石鼓的古拙而玄妙,庄严而飞动,以及诗人快慰而不满足,而亟欲深究的心情,竟都之短短四句之中显露出来了。

  “细观初以指画肚”以下十八句为第二小节,具体描写了所见石鼓的情状。诗人不言其妙,而言“指画肚”的揣摩;不言其古,而言“箝之口”的懊丧。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喟叹,今诗人又瞠乎其后,如之奈何。然而,唯石鼓之妙而且古,令人欲罢不能。于是有“强寻偏旁推点画”的举动,一个“寻”字、一个“推”字,苦心孤诣,晰然可见。居然不无所得,前后辨认出“我车既攻”等完整的六句来,好比于器玩中识得古鼎、于星辰中识得北斗一般。“犹识”的“犹”字有聊以自慰之意,“仅名”的“仅”字却又见难以餍足之心,诗人此时,可谓憾喜参半。一脔既尝,必细窥全豹。于是诗人着力描摹了石鼓上其余的文字。“模糊”二句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娟娟”二句言其存者,秀见挺出,如缺月如嘉禾,而字形怪奇。“漂流百战”,回应前者,饱经风霜、硕果仅存,残破中有劲气。“独立千载”,回应后者,卓然标举、奇古无二,混沌中见精神。叙写至此,意犹未尽,故用“谁与友”的反诘。最后收束到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这八句用四组对仗,以存、没、显、隐的参错和对比来增加变化;句句如言石鼓之可识,句句又实言石鼓之不可识,然而,句句中却皆有石鼓的“古”“妙”二字之。用笔精炼,而石鼓的态势已历历之目。

  “忆昔周宣歌《鸿雁》”以下十六句为第三小节,追叙石鼓的原始。石鼓经近人考证,断为秦时记载国君游猎的刻石,而唐宋人因“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与《小雅·车攻》的起句相同,多附会为周宣王时物。苏轼也不例外。

  周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诗人以“忆昔”突作折笔,以下即转入了对宣王政绩的赞颂。特为拈明“歌《鸿雁》”,不仅仅是为同下句“变蝌蚪”作文字上的工对。《鸿雁》为《诗经》篇名,古人认为是赞美宣王的作品,《毛诗序》所谓“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这里正代表了宣王安内的治绩。诗人重点之歌颂宣王攘外的武功,故此处仅用一句为后文拓出地步,王文诰评作者“得过便过,其捷如风”,颇中肯綮。同样,次句表出当时太史籀变古文为大篆,亦隐含了文德修明的意思。诗人认为宣王的中兴,合乎天道人心,人心厌夷王、厉王之乱而思治,而老成干臣如方叔、召虎、申甫、尹吉甫等又适为之辅弼,于是轰轰烈烈,武功烜赫:东征淮夷徐戎,壮士猛如怒虎;北平玁狁之患,军队如其指挥。掌管外交传言的象胥官,不断献上出自外邦的战利品;方叔、召虎一类的功臣,接连领受国君隆重的赏赐。“杂沓”、“联翩”两组联绵字,可用乐章作比:前者如促节,回应战事的频繁;后者如缓板,状写胜利的平易。至此,诗人方点明石鼓的原委:宣王制鼓是为推重将帅亦即是推重拨乱的政治,而不是用于自颂和自娱。《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大雅·有瞽》:“有瞽有瞽,之周之庭······永观厥成。”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诗人断定石鼓是如《诗经·崧高》那样的颂功之作,与衡山岣嵝峰上的神禹治水碑同垂不朽;从宣王不炫己,以及鼓上无纪年、无作者姓名的情节上,进而推见了石鼓特出的一大长处,即“勋劳至大不矜伐”,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忠厚之风。结末的这段笔墨,实际上是对前所言石鼓辞密难晓的关应和生发。这一小节铺写酣畅,一气呵成。所谓物以人传,人亦以物传,著述宣王的“勋劳”,益见石鼓的崇高。之此小节中,诗人之笔已从石鼓的表象,进入了石鼓的内涵。

  第四小节为“自从周衰更七国”至“无乃天工令鬼守”的十八句,写石鼓“义不污秦垢”。上文“欲寻”、“岂有”二句运用缓笔,似漫无收束,此处首二句即紧接着突兀而至,犹如天空中适才还是白云冉冉,陡然阴霾一布,霆雨将至,具有撼动人心的效果。“竟使秦人有九有”,诗人毫不掩饰对暴秦的憎恶。用一“竟”字,比用遂、乃、因、却等字更见感情色彩。“扫除”二句,为秦朝焚诗书、废礼乐的暴政先定一铁案。之这样严峻的形势背景之下,读者不禁要为石鼓的命运担忧。然而,诗人并未接写石鼓所遭受的浩劫,却串入了一段秦时石刻的情况。秦始皇、李斯等人,好刻石谀功,史载其先后于邹峄山、泰山、芝罘、琅玡、石门、会稽等处立石,这些石刻几乎便是秦人留与后世的全部文化遗产。其内容则无一不是“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如芝罘刻石词:“皇帝东游,巡登芝罘······烹灭强暴,振救黔首。”

  苏轼不无讽刺地援引了这些话,然与前定案数语对读,可见是欺人之谈。诗人于此串叙中多用讥刺,如以“上蔡公子牵黄狗”称代李斯,预示其日后覆灭的下场;以“后者无继前无偶”状写秦人刻石的骄矜,然而,“后者无继”,又同时带有不齿于后人的寓意。串写这一段,起着两个作用:一是以秦人“刻石颂功”的伪与劣,反衬出石鼓“功大不矜”的真与高;二是谓秦石既如此作伪,石鼓自然羞与同伍,必定不见容于当世,由此领起下文“此鼓亦当遭击掊”,可见它历劫犹存的不易。昔韦应物《石鼓歌》也写到“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之犹悬隔”。但苏轼于此,挖掘得更深刻,发明得更透彻。石鼓究竟如何度此大劫,世无明载。诗人遂联想到另一“神物”———相传铸于夏禹时代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石鼓不显于秦,当亦是鬼神暗中呵护吧!这里以“传闻”证未传未闻,虽以不解解之,但揆度合于情理,又仍关应全篇所叙述的石鼓的古、妙、真、高,可谓神来之笔。

  最后四句为第五小节,以感叹石鼓的长存作尾。前面极力铺排石鼓经周之盛,历秦之衰,此处仅用“物自闲”三字轻轻带住。前面大量篇幅驰神走笔于石鼓之中,此处却又忽出作者,与起首四句呼应,而余意固无止尽。

  苏轼擅长比喻,描写一件事物,有时接连用比喻,使人应接不暇。此诗即是一例。而此诗还有一大特点,即几乎全篇运用对仗,于整饬中求变化。不少地方开合雄阔,使人浑然不觉。不可否认,有些对句互文见义,少数甚而有合掌之嫌,但细细品味,作者于上下句总求各具重点,尽量扩大其内容的涵量。诗人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之此以前,韩愈、韦应物俱有《石鼓歌》,韩诗尤为著名。韩诗以己身与石鼓的关系为经纬,酣恣行笔,而苏诗则以客观为主,欲免雷同。正因如此,后人往往以此二诗相比,并称名作。苏轼作此诗时,意中处处有韩、韦诗之,于是争奇逞胜,有些地方未免雕琢太过。然而,之前人留下的不多余地中,复以格律自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尤见功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4-319
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正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雨痕著物润如酥¹,草色和烟近似无²,岚光³罩日浓如雾。正春风啼鹧(zhè)(gū),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译文:雨水滋润着万物,土地一片酥软,草色和雨烟几乎看不出来。山间浓雾遮挡住了太阳,正是春风和暖的时候,鹧鸪不停的啼叫着,挑逗着娇羞的小姐和漂亮的丫鬟。六桥一片锦绣风光,壮丽的十里画图,风流的二月西湖。
注释:仲春:农历二月。¹酥:松软。²草色和烟近似无:草色和烟色在雨后几乎看不出来。³岚光:山林间的雾气。⁴鹧鸪:鸟名,形似鹌鹑。⁵粉女:美女。⁶琼奴:如玉的女仆。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不趁¹常参²久,安眠(mián)向旧溪³
译文:我已经离开朝廷很久,安心地居住在故乡。
注释:¹趁:跟随。²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³旧溪:指家乡宣城。宣城有东西二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五更¹千里梦²,残月一城鸡³
译文:晚上忽然做了个梦,梦中又回到了千里外的京城,与你相会;梦醒时已是五更,鸡鸣阵阵,落月照着屋梁。
注释:¹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此为第五个时段,即天将明时。²千里梦:梦到了千里外的京城。³一城鸡:满城鸡鸣。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适往¹更犹在,浮生²理可齐。
译文:回味梦中,欢叙友情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想到这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
注释:¹往:指梦中赴京华与欧阳修相会。²浮生:人生。这是梅尧臣自嘲的说法,指自己大半生虚度。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山王¹今已贵,肯听竹禽(qín)²啼。
译文:老朋友啊,你如今已登显贵,是不是还肯像过去同游时,再听那竹禽啼唱?
注释:¹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均为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后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²竹禽:即竹鸡,善啼,栖竹林内。

  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从未入梦时写,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首联实写,随手而出,说自己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这联很质朴,实话实说,但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唯有“不趁常参久”,与友人离别多日,所以思之切,形诸梦寐;唯有“安眠向旧溪”,满足于现状,才会有下文感叹人生如梦,唯适为安,希望欧阳修富贵不忘贫贱之交的想法。接下去,“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两句,转入“梦后”情景。

  这首诗之所以见称于人,主要就在这三四两句,特别是第四句,写景如画,并含不尽之意。一些文学史就以它作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范例。

  梅尧臣提出这一名论时,他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认为“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梅尧巨这时“安眠向旧溪”,并没有“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然而,他在梦中走过“千里”(在梦中走到京中,见到欧阳修),“五更”时醒来,看到的是屋梁“残月”,听到是满城鸡啼。这种眼前光景与梦境联系起来,就有了说不尽之意。

  杜甫《梦李白》中写到梦后时说:“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那是把要说的“意”说了出来(也还含有未尽之意)。这里“残月”二字实际上概括了杜甫那十个字。这里的“一城鸡”与茅店的鸡声不一样,因为那是催人上道,而这里却还在“安眠”之中。但“残月”虽在,而不见故人“颜色”,耳边唯有“一城鸡”声,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不特如此,“鸡唱”还是催人上朝的信号。《周礼·春官·鸡人》即利用鸡的“夜呼旦,以叫百官,王维诗也说:“绛帻鸡人报晓筹”。梅尧臣“不趁常参久”,在梦回闻鸡时,又会想到“汉殿传声”(《春渚纪闻》语)。所以,这一句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

  第五句的“往”,指梦中的魂“往”到京城与欧相见,是承“千里梦”而来的。“言犹在”是梦后记忆。杜甫的梦李白,写梦李白来;此诗则写诗人“往”;杜甫对梦中情景描写较多;而此则仅以“言犹在”三字概括过。这是因为两诗所要表现的重点不同,详略自异。梦中“言犹在耳”,顷刻间却只剩下“残月”、鸡声,这使诗人想到“人生如梦”,因之而觉得得失“可齐”之“理”。这就是第六句“浮生理可齐”的含意。关于“人生如梦”,有人斥为消极,但这只是一方面;从身在官场者说,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才能保持廉节、操守,因而还是未可厚非的。

  最后两句,由梦中与欧阳修相会,想到了现实中的交往。诗用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因为欧阳修当时已擢官翰林学士,因此梅尧臣希望他虽然已处高位,但不要忘记当年朋友之间的交往。诗以听竹禽啼鸣为往日萧散自在、相互脱略形骸的生活的代表,以问句出之,正是深切希望欧阳修莫改初衷,与诗人保持友情,珍惜过去。方回认为末联是说欧阳修已登显贵,要忙于朝政,已经无法享受高眠之适,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山涛保荐嵇康,而嵇康却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梅尧臣却希望欧阳修保荐自己,有人认为这样太庸俗了,是贬低了梅尧臣。其实,当时的时代、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梅尧臣原本不是山林隐士,而宋朝制度,官吏考绩又要看保荐者多少。而且,梅尧臣在诗中先说“不趁常参久”,再说到“梦后”的满城鸡声;又说到他对官场得失并不十分介意,然后再微示求助之意,正是老老实实说话。既不是遗世脱俗,也不是汲汲富贵,这样反而表现出梅尧臣的品格。另外,写此诗的那一年八月,梅尧臣返回京城;第二年(1056年,即嘉祐元年)便由欧阳修与赵概的联名奏荐,而得官国子监直讲。

  论人必须顾及“全人”,讲诗也必须顾及全诗。如果寻章摘句,再加抑扬,反而会失去真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2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09-110

mènghòuōuyángyǒngshū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chènchángcānjiǔ ānmiánxiàngjiù 
gēngqiānmèng cányuèchéng 
shìwǎngyányóuzài shēng 
shānwángjīnguì kěntīngzhúqín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译文: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不纳履(lǚ)¹,李下不正冠。
译文: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注释:¹纳履:穿鞋。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译文: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劳谦¹得其柄,和光²甚独难。
译文: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注释:¹劳谦:勤劳而谦虚。²和光: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周公下白屋,吐哺(bǔ)不及餐。
译文: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jūnxíng

cáozhí liǎnghàn 

jūnfángwèirán chǔxiánjiān 
guātián xiàzhèngguān 
sǎoshūqīnshòu zhǎngyòujiān 
láoqiānbǐng guāngshènnán 
zhōugōngxiàbái cān 
sān hòushìchēngshèngx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