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堆烟,别才半月,如今渐可藏乌。却喜幽期不爽,隔花鹦鹉惊呼。
黄柳堆烟,别才半月,如今渐可藏乌。却喜幽期不爽,隔花鹦鹉惊呼。
系马闲庭,见水帘风过,拘控珊瑚。
系马闲庭,见水帘风过,拘控珊瑚。
西窗卧病,含羞强出,脸晕红酥。道罢胜常侧坐,知他有意生疏。
西窗卧病,含羞强出,脸晕红酥。道罢胜常侧坐,知他有意生疏。
记得书来,说魂迷别馆,目断征途。
记得书来,说魂迷别馆,目断征途。

shèngchángzàiguòxuē--shěnqiān

huángliǔduīyānbiécáibànyuèjīnjiàncángquèyōushuǎnghuāyīngjīng

xiántíngjiànshuǐliánfēngguòkòngshān

西chuāngbìnghánxiūqiángchūliǎnyūnhóngdàoshèngchángzuòzhīyǒushēngshū

shūláishuōhúnbiéguǎnduànzhēng

沈谦

沈谦

(1620—1670)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号东江子。明诸生。少颖慧,六岁能辨四声。长益笃学,尤好为诗古文。崇祯末,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有《东江集钞》、《杂说》等。 ▶ 2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ráng)西¹春水縠(hú)²生。
译文: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注释:¹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²縠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译文: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江上朱楼”一首,写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今更花事¹垂垂²过,明岁花开应更亸(duǒ)³。看花终古少更多,只恐少更非属我。
译文:今年的花开渐渐地就要过去了,明年花开应该更繁盛。来赏花的始终是少年人多,就怕少年易逝,我不再年轻。
注释:玉楼春: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呈纤手”“春晓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¹花事:关于花的情事,这里指花开的事。²垂垂:渐渐。³亸:下垂。⁴终古:谓自古以来一直是。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劝君莫厌尊罍(léi)¹大,醉倒且拚(pàn)²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更枝上朵。
译文:告诫大家不要讨厌酒杯的酒多,如果醉了不如就在花荫下休息。大家看今天枝头上的花,早已经不是去年的那朵了。
注释:¹尊罍:泛指酒器。²拚:豁出去。

  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全是白话,没什么难懂的地方。“亸”字似乎不大常见,但那是唐宋时代常用的字。这里是用“亸”字来形容花开很多压得枝条下垂的样子。

  全词通俗易懂,感情显得直率。但其中不但包含着某种哲理,也包含着况蕙风所说的那种“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的词人的固执。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连用了两个“花”,口吻里充满了对花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珍惜。一年之中只有一个春天,人的一生也只有一个花季。对花的热爱与珍惜也就是对人生的热爱与珍惜。凡是对人生爱之深,望之切的人,内心常常怀有一种恐惧感,深恐虚度了这只有一次的人生“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因此,在花季将尽之时才有了这样一副狂态“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这种狂态,既不同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之狂,也不同于“一日看尽洛城花”的浮躁之狂,倒有些近乎杜甫“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的深悲隐痛之狂。为什么会这样,结尾两句作了解释“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这两句,令人联想到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2

lóuchūn··jīnniánhuāshìchuíchuíguò--wángguówéi

jīnniánhuāshìchuíchuíguòmíngsuìhuākāiyīnggèngduǒkànhuāzhōngshǎoniánduōzhǐkǒngshǎoniánfēishǔ

quànjūnyànzūnléizuìdàoqiěpànhuājūnkànjīnshùtóuhuāshìniánzhīshàngduǒ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kūn)¹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²。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³。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译文:鲲鹏展翅翱翔,凭着旋风的力量,翻动翅膀,飞上九万里高空。大鹏身背长空朝下俯瞰,都是人世间大大小小的角郭。炮火连天轰鸣,弹痕遍地,吓坏了草丛里的麻雀:怎么了得呀,哎呀我要往那高处飞。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双调一百字,仄韵,亦有用平韵者。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伎,元稹《连昌宫词》说“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调名由此而得。¹鲲鹏:这里指大鱼变成的大鸟,作褒义用。²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意思都是说大鹏在向南海飞的时候,凭着旋风的力量,翻动翅膀,飞上九万里高空。扶摇和羊角都是旋风的名称。³蓬间雀:即《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同“斥鷃”)。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注。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¹。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²。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³。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译文:请问你想飞去哪儿?麻雀答道:飞去有仙山琼台的地方。而且前年秋月朗,难道你不知我们订了三家条约?另外还有好吃的,烧熟的土豆,再加进牛肉。不必放屁,且看一看这天翻地覆。
注释:¹琼阁:琼楼玉宇,仙人住处。 ²订了三家条约:指苏、美、英三国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³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1964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一次演说中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⁴不须放屁:出自《何典》的一首《右调如梦令》作“定场诗”:“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

  全词上阕,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在此古为今用,另有所指,堪称谙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范。接着诗人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小城的尘世。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世界在当时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毛泽东前后共发表了六个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就在这世界人民在争解放、争自由的硝烟弥漫的斗争中,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呢?却吓得要命,连喊着怎么得了呀,急于惊惶逃跑,一副惨相。

  下阕开始一句承接蓬间雀的情况,诗人试问:这雀儿究竟要去哪里?然后就展开了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要去蓬莱仙境。诗人在此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暗示人间哪有这样的幻景。雀儿继续恬不知耻地说,你不知道吗?去年秋天明月当空,我们还订了三家条约。这三家条约指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

  接着诗人又以戏谑的笔调一转,“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对赫鲁晓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在全中国范围内成了一种“苏修”的代名词,也成了国人讽刺“苏修”的口头禅。

  《念奴娇·鸟儿问答》运用比兴手法极为有趣,用字造句也很有意味。该词的一个特点是化俗为雅,雅俗相宜。相比之下,这首词的俗更有特色。一般说来,人们对生活中的不雅总会有所忌讳,涉及时尽量委婉一些。例如“屁”,古人在言及它时将其文饰得十分之高雅:“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直接以“屁”入诗者恐怕有史难寻,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话。但《念奴娇·鸟儿问答》最后来一句“不须放屁”,粗俗无饰,据说连病危卧榻的周恩来在听到医护人员念至此时,嘴角也绽出几丝笑纹,甚至发出隐隐的笑声。但从诗人的运思行程看,至此遮遮掩掩反而失却气势。直言,倒给人一种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之时言不择辞的愤极之感。然而,该词的雅也并不逊色。“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即典出《庄子·逍遥游》,唐代李白《上李邕》诗中亦有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从词中不难体味到,毛泽东认为忧患与人生共来,人间没有仙山琼阁,唯有奋斗才有光明前景,唯有奋斗才是快乐的哲学观念是何等强烈。连天炮火只能吓倒那些拜倒在帝国主义面前的胆小的“蓬间雀”,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则要翻转整个天地。

参考资料:
1、 辜正坤 .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2、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niànjiāo ·niǎoérwè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kūnpéngzhǎnchì jiǔwàn fāndòngyáoyángjiǎo bèiqīngtiāncháoxiàkàn dōushìrénjiānchéngguō pàohuǒliántiān dànhénbiàn xiàdǎopéngjiānquè zěnliǎo āiyàofēiyuè 
jièwènjūnfāng quèérdào yǒuxiānshānqióng jiànqiánniánqiūyuèlǎng dìngliǎosānjiātiáoyuē háiyǒuchī dòushāoshúliǎo zàijiāniúròu fàng shìkàntiānfān 
花落,烟薄,谢家池阁,寂寞春深。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
花落,烟薄,谢家¹池阁,寂寞春深。翠蛾(é)轻敛意沉吟,沾襟(jīn),无人知此心。
注释:¹谢家:泛指美妇人家。
玉炉香断霜灰冷,帘铺影,梁燕归红杏。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玉炉香断霜灰¹冷,帘铺影²,梁燕归红杏。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tán)³云髻偏。
注释:¹霜灰:香料燃完,灰白如霜。²铺影:布影,洒影。³枕檀:以檀为枕,质贵重,有香气。
这首词写暮春闺怨。上片写女主人公凄凉的处境,没有人了解她,同情她。下片写她空虚无聊,孤眠时的情态。此词无甚新意,味同嚼蜡。

chuán··huāluò--sūnguāngxiàn

huāluòyānbáoxièjiāchíchūnshēncuìéqīngliǎnchényínzhānjīnrénzhīxīn

xiāngduànshuānghuīlěngliányǐngliángyànguīhóngxìngwǎnláitiānkōngqiāoránmiánzhěntányúnpiān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yǐng)¹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shuò)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译文: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月亮也变换三次姿势——上弦下弦,如同小船来回荡。现在北风正紧,树木落叶萧萧,出门在外不容易,想回家了。
注释:¹郢门:即荆门也。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历代常为重镇。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yǎo)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译文:山外的太阳是那么遥远,江上的天空是如此空旷,没有依靠的感觉真不是好滋味。洞庭湖水使人着迷,秋归的大雁也乘着云雾来到潇湘洞庭。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清旷谐宿好,缁(zī)磷及此年。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译文: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人生百年,变化万千,绵绵不断。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译文: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也没有感受到舜帝灵魂的昭示。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你可见到王母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一回就需要经历三千年!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终当游五湖,濯(zhuó)足沧浪泉。
译文:仙人在那里?找你找得太辛苦,扪胸倚剑,仰天长叹,顾影自怜。我仍然要游走遍大地,游遍江河湖海,做个自由的隐士,濯足沧浪。

  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诗题的意思是在郢门这个地方遇上了秋天而抒发胸中感想。此诗共二十句,除了尾联两句,其余都是对仗,所以这是一首入律的诗歌。诗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隐居的向往之情,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慨叹,情感基调比较悲凉。

  有人认为,也许是在李白年轻时候,拜见荆州刺史韩朝宗以后,因为不得举荐而灰心,而产生出归隐的思想,从而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李白刚刚出川到达荆州时候就产生了思乡的情绪,“巴月三成弦”,总之,长期在正干揭游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没有坚强的意志与雄厚的财力是难以支持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