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亭日暮。记声断骊歌,摇鞭欲去。沙草半连云,雪花时带雨。
空亭日暮。记声断骊歌,摇鞭欲去。沙草半连云,雪花时带雨。
梦难凭,期漫许。但相看无语。才转眼,散发披襟,江南酷暑。
梦难凭,期漫许。但相看无语。才转眼,散发披襟,江南酷暑。
我有离情怎诉。想望月芦沟,也思旧侣。斫地为谁哀,谈天何自苦。
我有离情怎诉。想望月芦沟,也思旧侣。斫地为谁哀,谈天何自苦。
妙文传,芳信阻。正金台吊古。愁多少,骏骨如山,寒烟宿莽。
妙文传,芳信阻。正金台吊古。愁多少,骏骨如山,寒烟宿莽。
沈谦

沈谦

(1620—1670)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号东江子。明诸生。少颖慧,六岁能辨四声。长益笃学,尤好为诗古文。崇祯末,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有《东江集钞》、《杂说》等。 ▶ 2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黕黕日脚云,断续如破滩。
(dǎn)¹日脚云²,断续如破滩³
译文:傍晚,夕阳照射下的低空云,聚散不定,犹如破碎割裂的河滩,不能连成一片。
注释:¹黕黕:发黑的样子。²日脚云:指夕阳照射下的低空云。³破滩:破碎割裂的河滩。
忽舒金翠尾,始识秦女鸾。
忽舒金翠尾¹,始识秦女鸾(luán)²
译文:忽而展开了金黄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来的一群凤凰。
注释:¹金翠尾:金黄翠碧、五颜六色的鸟尾。²秦女鸾:指风凰。传说秦穆女弄玉跟青年萧史学吹箫,作风凰声,引来许多风凰,后来他们双双随风飞去,见于《列女传》。
又改为连牛,缀燧怀齐单。
又改为连牛,缀(zhuì)(suì)¹怀齐单。
译文:随后又变成了身披五彩织锦的牛群,牛尾上还捆着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齐人田单指挥的火牛阵。
注释:¹缀燧:装饰火把,代指火牛阵。
伺黑密不嚣,额额城未剜。
伺黑密不嚣(xiāo)¹,额额²城未剜(wān)³
译文:一会又变幻成等候黑夜到来、密集无声的一支奇袭部队,只待发动奇袭,穴城而入。
注释:¹伺黑密不嚣:写晚云又变幻成等候黑夜到来、密集无声的一支奇袭部队。²额额:形容城高。³未剜:穴道还没挖通。
风吹了无物,犹立船头看。
风吹了¹无物,犹立船头看。
译文:一阵风吹散了晚云,天边了无一物,仍然还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船头凝望。
注释:¹了:完全。

  这首诗前二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最后两句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这首诗借助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手法,巧用典故,成功地把晚云难写之动景展现了出来。

  开端二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这句点明描写对象。乌云在晚风中舒卷离合,集散不定,犹如支离割裂的河滩,尚未连成一片,故说“断续如破滩”。

  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由于云层浮动和日光照射,天边晚云出现了五颜六色、绚烂多姿的形象:忽而展开了金黄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来的一群凤凰;随后又变成了身披五彩织锦的牛群,牛尾上还捆着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齐人田单指挥的火牛阵;一会儿又成了阒寂无声的步兵阵,如同暗中包围了敌寨,正等待着夜深发动奇袭,穴城而入……诗中“秦女鸾”,是借用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故事。“连牛”“缀燧”,是借用田单的故事。“伺黑”两句,是写奇兵围城的情景。诗人在这里飞驰想象,借助古代故事,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比喻,写出晚云的奇妙变幻,手法是新巧的。

  收尾两句,是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一阵风吹散了晚云,天边了无一物,诗人还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船头凝望。这既暗示了景物之奇,使目睹者不暇旁顾;又写出了晚云之幻,面前的瑰奇物象倏忽过眼一空。且还补出写景的立足点,点明以上描述的一切,都属诗人途中所见,从而增强了真切感。

  梅尧臣认为好诗要能“意新语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首诗正是借助于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把晚云的难写之景,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98-99页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¹女骑牛唱竹枝²,藕(ǒu)³菱叶傍(bàng)江时。
译文: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注释:¹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²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³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⁴傍:靠近,邻近。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不愁日暮还家错¹,记得芭蕉出槿(jǐn)(lí)²
译文: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注释:¹还家错:回家认错路。²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24-725 .

yáo

 tángdài 

niúchàngzhúzhī ǒulíngbàngjiāngshí 
chóuhuánjiācuò jiāochūjǐn槿 
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正是破瓜¹年纪,含情惯²³人饶(ráo)。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xiāo)。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注释:¹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²惯:纵容。³得:语助辞。⁴人饶:要人相让,宽恕。饶:饶恕。这里有怜爱之意。⁵桃李精神鹦鹉舌:伶牙俐齿,美丽多姿。⁶可堪:哪堪。

  一位体态轻盈、艳丽多情的少女,眉目含情,风彩动人。

  诗人通过这首小词,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全词描写细腻,抒情委婉。自是《香奁集》中之佳作。表现了和凝词的特色。

mǎnzi··zhèngshìguānián--níng

zhèngshìguāniánhánqíngguànrénráotáojīngshényīngshékānliángxiāoquèàilánluóqúnzixiànzhǎngshùxiānyāo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
天明开秀崿¹,澜光媚碧堤(dī)
译文:天气清明,长满花草的山崖也展现出来,一泓清水,波光粼粼,水边长堤含青滴翠。
注释:¹崿:山崖。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译文:飞莺被风荡得飘乱起来,天上的行云,被春树的芬芳所吸引,低低地贴近着春树飘过。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暮荡荡服美,游驾凌丹梯。
译文:暮春时节换上华美的轻装,沿着山路向高处攀登。
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升峤(qiáo)¹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译文:登上高山,纵目远眺,想到千年前的孔子登上东山,眼底的鲁国变得很渺小了。
注释:¹峤:尖而高的山。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王孙¹尚游衍,蕙草正萋(qī)²
译文:蕙草生长得正茂盛,贵族子弟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
注释:¹王孙:贵族子弟。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suíwángchuīshíshǒujiǔdēngshān--xiètiǎo

tiānmíngkāixiù崿èlánguāngmèifēngdàngpiāoyīngluànyúnxíngfāngshù

chūnchūnměiyóujiàlíngdānshēngjiàoxiǎodēngluánqiěchàng

wángsūnshàngyóuyǎnhuìcǎozhèng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ruǎn)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yǎn)(jiǎn)¹,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²操瓢与箪(dān)³,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jí)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译文:我在年轻的时候,读王篑的醉乡记,心里面很奇怪那隐居的人,既然和世界没有什么牵挂,为什么还说这种话,难道说真的是贪吃那酒吗?到后来读了阮籍、陶潜的诗,终知道他们虽然洒脱,不愿同世人交接,但是他们的心,终究不能平,偶然碰见那事物的是非,他就感触起来,把酒来做遁世的托辞罢了。那颜子住在一条陋巷里,只有一箪的饭,一瓢的汤。曾子唱起歌来,声音好像是从金石里发出来的,他俩寻到了圣人做老师,急急忙忙的要想学他,还觉得来不及;对那外面的事情,没有工夫去计较了;那里还会有借着醉乡做逃遁处的道理呢!
注释:¹偃蹇:困顿、失志。²颜子:颜渊。³箪:盛饭的圆形竹器。⁴金石:金,钟鼎彝器。石,碑碣石刻。金石指用以颂扬功德的箴铭。⁵圣人:孔子。⁶汲汲:形容努力求取、不休息的样子。⁷曲:把麦子或白米蒸过,使它发酵后再晒干,称为曲,可用来酿酒。此处指酒。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分之饮酒。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¹初,天子嗣(sì)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²,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³,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分之饮酒。
译文:所以我很哀怜那醉乡的人,不曾逢着好时候。 建中初年,天子即位,很想按照贞观开元年间的政治,做一番大事业,朝庭上官,个个上奏疏,讨论时务,这时候那醉乡的后嗣,又因为所说的话太直,丢掉了官。我读了醉乡的文词很哀怜他,又很敬重那良臣的刚烈,总想认识他的子孙。现在你肯来见我,就算是没有什么才华,我也要协助于你,况且你的文才,你的品行,很能继承家风元气,浑浑然即端方又敦厚,只可惜我的力量很薄弱,不能够提拔于你,而我的话,又没有什么人相信。没有其他的法子了,只好趁你走的时候,请你吃上杯水酒。
注释:¹建中:唐德宗年号。²丕绩:大功业。³无所挟:就算是没有什么才华。⁴张之:协助他。⁵文与行:文章与品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