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斜日花阴下。正梳头才罢。对镜几徘徊,未到黄昏,又把云鬟卸。
西窗斜日花阴下。正梳头才罢。对镜几徘徊,未到黄昏,又把云鬟卸。
屏风自掩深寒夜。剪银台灯灺。收取入香奁,狼藉春山,留待檀郎画。
屏风自掩深寒夜。剪银台灯灺。收取入香奁,狼藉春山,留待檀郎画。

zuìhuāyīnguīqíng--shěnqiān

西chuāngxiéhuāyīnxiàzhèngshūtóucáiduìjìngpáihuáiwèidàohuánghūnyòuyúnhuánxiè

píngfēngyǎnshēnhánjiǎnyíntáidēngxièshōuxiāngliánlángchūnshānliúdàitánlánghuà

沈谦

沈谦

(1620—1670)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号东江子。明诸生。少颖慧,六岁能辨四声。长益笃学,尤好为诗古文。崇祯末,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有《东江集钞》、《杂说》等。 ▶ 2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黄落¹山川知晚秋,小虫²³女献功裘(qiú)
译文: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注释:¹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²小虫:指促织(即蟋蟀)。³催:有催促之意,用拟人手法。⁴功裘: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老松阅世¹卧云壑(hè)²,挽著沧江³无万牛。
译文: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注释:¹阅世:经历时世。²云壑:云气遮覆的山谷。³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 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张的实践。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前人评黄庭坚诗,有所谓“草蛇灰线”之说,意即章法娴熟,结构细密,似断实连,不露痕迹。此诗正具有这样的特点。诗人感秋抒怀,但不明言,而把情融入景,写得十分含蓄,足见诗人笔力之高。

参考资料:
1、 张兵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01-502

qiūziyóu--huángtíngjiān

huángluòshānchuānzhīwǎnqiūxiǎochóngcuīxiàngōngqiú

lǎosōngyuèshìyúnwǎnzhecāngjiāngwànniú

泉沙耎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泉沙耎(ruǎn)¹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zé)(měng)²迟。
译文: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沙儿软来泉儿暖,弯曲的河中迁回地撑篙,小船行得很慢。
注释:¹耎:古同“软”。²舴艋:小舟。
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泻酒木栏¹椒叶²盖,病容扶起种菱丝³
译文:掀开木兰浸椒叶盖的酒坛,倒酒来饮,支撑着病体,把如丝的菱茎植在水间。
注释:¹木栏:木兰,紫玉兰也。木兰花似莲,可以浸酒。²椒叶:盖酒上,取其香。³病容扶起种菱丝:《拾遗记》云:“昭帝琳池有倒生菱,茎如乱丝,一花千叶。”

nányuánshísānshǒu ·jiǔ

 tángdài 

quánshāruǎnyuānyāngnuǎn ànhuígāoměngchí 
xièjiǔlánjiāogài bìngróngzhònglíng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¹衫筠笠(lì),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qí),惭愧²秧针出得齐。
译文: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千畦的绿水中,细嫩的秧苗长得出奇的整齐,真是难得。
注释:¹莎:蓑,草衣。“莎”“蓑”音同借用。²惭愧:感幸之辞,犹说“侥悻”。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风斜水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yè)¹妇耕夫,画作今年稔(rěn)²图。
译文: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注释:¹馌:往田里送饭。²稔岁:丰年。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绿叶成阴¹春尽也,守宫²偏护星星³。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zhù)留玉壶冰
译文:春天已过,绿叶成荫,浓密的枝叶偏偏遮掩了粒粒樱桃。留下鲜红的樱桃慰问我这多情的人,樱桃分明是送来千里外你的泪水,这泪水又化作了浓香的醇酒。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常见者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谢饷:感谢赠送。¹绿叶成阴:比喻女子出嫁后已生儿育女。出自杜牧《叹花》:“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高彦休《唐阙史》载,杜牧早年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留该诗。²守宫:守官砂,将其点染在处女的肢体,颜色不会消退,只有在发生房事后,其颜色才会变淡消退。一说守宫槐,俗称马缨花。³星星:通“猩猩”,形容樱桃猩红的颜色。这里代指一粒粒樱桃。⁴玉壶冰:酒名。宋叶梦得《浣溪沙·送卢》:“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独卧文园方病渴¹,强拈(niān)红豆²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³。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译文:我这里正失意而病卧,蒙你盛情馈送了樱桃,我强拈着它以示对你的酬答。谓在这黄莺啼遍的时候,感谢你如此珍重我,不过亦当善自珍重,怜爱花开须当自爱,莫只是为花落而生悲。
注释:¹文园方病渴:汉司马相如曾任孝文园令,“常有消渴疾”,因此称病闲居,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文园病”指消渴病。这里谓文人落魄,病困潦倒。²红豆,代指樱桃。³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诗人收到他人所馈赠樱桃的感激之情,下片则表达对赠送樱桃之人的关切和珍重。全词多处用典,化典故于文字之中,浑然一体,情真意切。

  上阙开篇词人就用到杜牧与少女之母十年约定的典故。在这首词中,纳兰将杜诗中的“绿叶成阴子满枝”化用为“绿叶成阴春尽也”,其中所表达的悲惜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守宫偏护星星”,纳兰在这里用到“守宫”的典故,很可能他思念之人是一个宫女,而与他有过一段情缘,很可能是纳兰的表妹,因为被迫入宫的女子,除了他的表妹,就没有其他人了。

  “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留玉壶冰”,在这句中,纳兰叉用到“红泪”的典故,魏文帝曹丕所爱的美人薛灵芸在被迎娶时,因为舍不得离开父母而痛哭流涕,她以玉唾壶盛泪,泪水落在壶中成了红色,还没有到京师,壶中的泪已凝如血色,后世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在纳兰的眼中,表妹赠予他宫中的樱桃,就仿佛是点点泪水,这泪水就像苦酒一样积聚,让他沉醉其中。纳兰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但两人不可能频繁见面,更不可能互诉相思之情,所以心中才会有无限的相恋之苦。但也有观点认为,樱桃是老师对自己错过科考惋惜而流下泪水,这泪水又化留了浓香的醇酒,这更进一步体现了师生情的浓厚和珍贵。

  下阙“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纳兰又用到了典故。纳兰在这里自比司马相如,说自己正失意病卧,收到盛情馈送的樱桃,于是强忍着病痛吃了它,以示酬答。

  “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在这黄莺啼遍的季节,纳兰十分感谢表妹还能如此珍重情谊。同时也劝慰表妹怜惜花落时也要自爱,不要总是为花落而生悲。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表达感谢老师的垂爱,说明纳兰是个懂得感恩、谦逊有礼的人。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主编.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251~252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第227~228页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哂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终南¹之上有棘(jí)满径²,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³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yū)知左断于手,而右曳(yè)¹⁰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¹¹¹²。众哂(shěn)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译文: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已经不能忍受了。”
注释:¹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²径:小路。³恒:持久,此指“总是”。⁴胶结:粘住。⁵咸:都。⁶迂:绕开。⁷遂:于是,就。⁸节节:一段一段。⁹孰:谁。¹⁰曳:拉住。¹¹惫:疲惫,精疲力竭。¹²堪:很,非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