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后,春去不须留。都付与东流。风回絮卷花堆砌,莺啼人醒月当楼。
从今后,春去不须留。都付与东流。风回絮卷花堆砌,莺啼人醒月当楼。
最难堪,三月尽,五更头。
最难堪,三月尽,五更头。
但听着曲儿心又闷。但对着、酒儿身又困。常只是,靠香篝。
但听着曲儿心又闷。但对着、酒儿身又困。常只是,靠香篝。
病中也要寻排遣,闲时却又记漫柔。细思量,全不是,为春愁。
病中也要寻排遣,闲时却又记漫柔。细思量,全不是,为春愁。

zuìgāolóuchūnchóu--shěnqiān

cóngjīnhòuchūnliúdōudōngliúfēnghuíjuǎnhuāduīyīngrénxǐngyuèdānglóu

zuìnánkānsānyuèjǐngèngtóu

dàntīngzheérxīnyòumèndànduìzhejiǔérshēnyòukùnchángzhǐshìkàoxiānggōu

bìngzhōngyàoxúnpáiqiǎnxiánshíquèyòumànróuliàngquánshìwèichūnchóu

沈谦

沈谦

(1620—1670)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号东江子。明诸生。少颖慧,六岁能辨四声。长益笃学,尤好为诗古文。崇祯末,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有《东江集钞》、《杂说》等。 ▶ 2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或曰:子常以丈夫功业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余遂赋以示之。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¹焉。盖遁(dùn)²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³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quē),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qìn)¹⁰。今则自禁闼(tà)¹¹(jì)¹²官署,外延士庶¹³之家,弥漫如四渎(dú)¹⁴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áo)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¹⁵,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¹⁶。或曰¹⁷:子¹⁸常以丈夫功业¹⁹自许,今则肆(sì)²⁰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jīng)²¹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²²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²³何如,吾赋(fù)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余遂赋(fù)以示之。
译文:古代人谈论花,从未对牡丹加以赞许,是因为它隐避深山,独自幽静的开放,不被显贵者所知。牡丹花又是怎样遇到赏识的呢?武则天皇后的家乡西河,有很多僧、道居住的房屋,那里低洼的地方有牡丹花,它的花特别杰出。武则天皇后感叹上林苑中缺少它,便命人将牡丹移栽入上林苑。从此京城洛阳的牡丹便一天天兴盛起来。从宫中到官府衙,向外发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里,处处都广为栽植,多得像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大河流向大海的水,不知到何处停止。每到暮春时分,游览、观赏牡丹的人如痴如狂,成为国都洛阳的一大盛事。如今的文人墨客大都用歌或诗来吟咏牡丹的形象,从没有用赋来写它的,独自我用赋来写它,来穷尽它的美好。或许有人会问:先生常以自己有大丈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报负而自负,却纵情于一花,未免有些儿女情长吧?我回答他说:先生难道没有看到张荆州的为人吗?这人真是大丈夫了,但我却在他文集的开头看到了《荔枝赋》。荔枝确实很美了,然而也不过是一种水果罢了,同牡丹有什么不同呢?关键看他赋的意图怎样。我写牡丹又有何不妥呢?他也许无法对答。我于是写了这篇赋给他看。
注释:¹与:赞许。²遁:隐避。³何遇:指仕丹花如何遇到赏识的。⁴天后:即武则天,唐高宗永徽六年(年)立为皇后,参预朝政,上元元年(年)加号“天后”。⁵西河:古代指西部地区南北流向的黄河为西河,今山西、陕西界上自北而南一段。武则天家乡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地处西河。⁶香精舍:指僧人、道士烧香诵经,修炼居住之所。⁷上苑:皇家园林,又称上林苑,即隋东都西苑、唐东都上苑,唐时在洛阳府城东,以花著称。或云在今洛阳市南龙门山北花子寨村。⁸有阙:即有缺,指缺少牡丹。⁹京国:指洛阳。年武则天代唐称帝曾定都洛阳。¹⁰寖盛:渐渐兴盛。¹¹禁闼:犹禁中。闼宫中小门。古时帝王居处门禁严,不是侍御相亲信之臣不得入内。¹²洎:到。¹³士庶:指土大夫阶层和庶民百姓。¹⁴四渎:古代对四条独流人海的大川的称呼,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¹⁵形容:即形象。¹⁶极其美:尽力描写牡丹的美。极,穷尽。¹⁷或曰:有的人说。这是作者虚设之词。¹⁸子:这是对作者的尊称。¹⁹丈夫功业:古代指男子应当理功立业报效国家。²⁰肆情:纵情。²¹张荆州:指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他为人正直敢盲,后被李林甫排挤罢相,眨为荆州长史,所以后世称之为张荆州。曾作《荔枝赋》。²²文集:指张九龄的诸文集《曲江集》。²³旨:意旨,主自、意图。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下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圆玄¹瑞精²,有星而景³,有云而卿(qīng)。其光下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mài)¹⁰,国香¹¹欺兰¹²。我研¹³物情¹⁴,次第¹⁵而观。
译文:天上的祥瑞灵气,有星才有星光,有云才有祥云的光芒。祥瑞的星云之光下射,遇万物而成为各种形状。花草树木得到它,便会开出红花;花中最红的颜色,全都是聚集在牡丹上,它远远超越同类,其国色天香更在兰花之上。
注释:¹圆玄:指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用“圆”作为天的代称。《淮南子·本经训》, “‘戴圆屈方’。注‘圆,天也。’”《易·坤》: “天玄而地黄。”后称天为“玄。 ²瑞精:祥瑞的灵气。古代称生成万物的灵气。³景:犹景光,指明亮的霞光。⁴卿:即卿云,—种彩云,古人以为是祥瑞之气。⁵其光:指祥瑞的星云之光。 ⁶下垂:向下流。⁷流形:流布成形。这句是说天地祥光云气流行,遇万物而成各种形体。⁸红英:即红花。⁹钟:聚集。¹⁰拔类迈伦:超出于同类(指百花)之上。迈,超过。¹¹国香: “国色天香”的省称,形容牡丹花否色可认花卉。¹²欺兰:指压倒兰花。¹³研:研究、审察。¹⁴物情:物理人情。¹⁵次第:依次。
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熏,宿露宵袌。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如悲。或垂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孰得而见?
暮春气极¹,绿苞²如珠。清露宵偃(yǎn)³。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wù)盛怒,如将愤泄。淑色¹⁰披开¹¹,照曜(yào)酷烈。美肤腻(nì)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zhě)¹²,殷(yīn)¹³者如血。向者¹⁴如迎,背者如诀¹⁵。坼(chè)¹⁶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niǎo)¹⁷如舞,侧者如跌。亚者¹⁸如醉,曲者¹⁹如折²⁰。密者如织,疏者²¹如缺²²。鲜者如濯(zhuó),惨者²³如别。初胧(lóng)²⁴而下上²⁵,次鳞鳞²⁶而重叠²⁷。锦衾(qīn)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熏(xūn)²⁸,宿露²⁹宵袌。或灼(zhuó)³⁰腾秀³¹,或亭亭³²露奇³³。或飐(zhǎn)³⁴如招,或俨(yǎn)³⁵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³⁶如悲。或垂然³⁷如缒(zhuì)³⁸,或烂然³⁹如披⁴⁰。或迎日拥砌(qì)⁴¹,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⁴²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⁴³,孰得而见?
译文:我仔细观察,依次了解:阳春三月,地气充沛,花苞珍珠般青翠。虽经一夜露水,朝阳却把它们驱退。枝节在春风中荡漾,仿佛化解了凝固的心结。脉络融会畅通,气势不可阻遏。突然旺盛充盈,似乎将要狂泻。明媚的阳光打开花苞,照在她身上多么热烈。完美细腻的肌肤体态,万般形容都皆叫绝。红的似朝阳,白的如皓月;淡雅类素土,浓烈胜鲜血;相向犹迎娶,相背同诀别。开放的像在谈笑,含苞的像在咽噎;俯视的似有无尽愁绪,仰望的似有无限喜悦;缠绕的似在起舞,侧身的似将摔跌;靠着的如在沉醉,弯着的如受挫折;密集的似是巧织,疏离的似有亏缺;鲜艳的如经洗涤,惨淡的如相离别。隐约初看,上下错落;依次细观,鳞比层叠。如锦缎软被覆盖,似绣花罗帐连接。日受阳光笼罩熏陶,夜经甘露沐浴净洁。有的灼灼明丽,秀色可餐;有的亭亭玉立,奇特莫测。有时摇曳,像在招手;有时雅静,似在想谁。有轻风拂来,如在吟唱;有露珠滴下,如在悲切。细雨霏霏,她如珍珠挂怀;阳光灿灿,她如彩绸在披。堆砌园圃里,簇拥以迎朝日;光临清池边,倩影以比明月。或像驯养之山鸡,令人可爱;或像威仪之凤鸟,展翅将飞。形态种种,哪可立刻辨别。不游皇家林苑,谁能见得这些。
注释:¹极:协犹尽。这句是说暮春生气将尽的时候。²绿苞:指牡丹的花苞。苞,花未开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³偃:卧。⁴韶光:美好的时光,指春光。 ⁵驱,驱赶,这里是催促、催动的意思。⁶枝节:指牡丹的枝叶。⁷百脉:指牡丹的枝条叶脉。⁸ 融畅:通畅。 ⁹兀然:犹忽然。 这两句是说牡丹忽然之间花叶怒放,好象要发泄愤怒。¹⁰淑色:犹美色。 ¹¹披开:散开,指牡丹花散放开美丽的色彩。¹²赭:赤褐色。¹³殷:赤黑色。¹⁴向者:指朝看人的牡丹。¹⁵诀:长别。¹⁶坼:指花瓣裂开的牡丹。¹⁷袅者:指动摇不停的牡丹。¹⁸亚者:指低垂的牡丹。亚:通“压”。¹⁹曲者:指枝条弯曲的牡丹。 ²⁰折:折腰,弯腰行礼。²¹疏者:指枝叶稀疏的牡丹。 ²²缺:指肢体缺陷。²³惨者:指颜色暗淡的牡丹。²⁴初胧胧:指初放的牡丹色泽还是暗淡的。胧胧:暗淡的样子。²⁵上下:指或高或低地开放。²⁶次鳞鳞:指牡丹接续者开出色彩鲜艳的花朵。次:第二, 引申为“随跟着”。 ²⁷重叠:指花朵重歪叠叠地开放。²⁸晴笼昼熏:指白昼的日光笼罩和照射看牡丹。笼:笼罩,指日光如笼之罩于万物之上。 晴熏:指日光照射。²⁹宿露:隔夜的露水。³⁰灼灼:鲜明的样子。³¹腾秀:升发秀色。腾:升。³²亭亭:耸立的样子。³³露奇:显露奇姿。³⁴飐然:风吹物颤动的样子。³⁵俨然:端庄的样子。³⁶泫露:滴露。泫:水滴下的样子。³⁷垂然:形容花枝低挂的样子。³⁸缒:将东西系在绳子上坠下去。³⁹烂然:形容花色光彩鲜丽的样子。⁴⁰披:散开。⁴¹拥砌:围看台阶。拥:环抱、围着。⁴²威风:古代传说凤有威仪,即端庄的容止,所以叫威凤。⁴³天府:皇家的仓库,这里特指皇家育养花卉的内府。
乍遇孙武,来此教战。教战谓何?摇摇纤柯。玉栏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色酡。角炫红釭,争颦翠娥。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荧往来,金釭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窗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观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衢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乍遇孙武¹,来此教战。教战谓何?摇摇纤柯(kē)²。玉栏³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¹⁰色酡(tuó)¹¹。角炫¹²红釭(gāng)¹³,争颦(pín)翠娥¹⁴。灼灼¹⁵夭夭,逶(wēi)逶迤(yǐ)¹⁶。汉宫三千,艳列星河¹⁷,我见其少,孰云其多。弄彩呈妍,压景¹⁸(pián)肩。席发银烛,炉升绛(jiàng)¹⁹。洞府²⁰真人²¹,会于群仙。晶荧(yíng)²²往来,金釭(gāng)²³列钱²⁴。凝睇(dì)相看,曾不晤(wù)²⁵。未及行雨,先惊旱莲²⁶。公室侯家²⁷,列之如麻²⁸。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huáng)恤终日,一言²⁹相夸。列幄(wò)³⁰庭中,步障³¹开霞³²。曲庑(wǔ)³³重梁³⁴,松篁(huáng)³⁵交加³⁶。如贮(zhù)深闺,似隔窗纱,仿佛息妫(guī)³⁷,依稀馆娃³⁸。我来观之,如乘仙槎(chá)³⁹。脉(mò)(mò)不语,迟迟日斜。九衢(qú)⁴⁰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shéng)⁴¹,万坐笙(shēng)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我案⁴²花品⁴³,此花第一。脱落⁴⁴群类⁴⁵,独占春日。其大盈尺⁴⁶,其香满室。叶如翠羽⁴⁷,拥抱栉(zhì)⁴⁸。蕊如金屑,妆饰淑质⁴⁹。玫瑰羞死,芍药自失⁵⁰。夭桃敛迹,秾李⁵¹惭出。踯(zhí)(zhú)⁵²宵溃,木兰潜逸。朱槿⁵³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译文:忽觉疑似孙武,前来教练战列,教的都是何人?纤柔宠姬嫔妃。玉砌雕栏站满,如霞波飘逸。层层阶台遍布,不知万朵千堆。有如美女西施,有如佳人南威,有如洛河女神,有如湘江娥妃。或倚负,或扶携,个个红颜佳色。在宫殿,竞奇斗艳,争宠献媚。娇艳妖娆,缠绵徘徊。犹如那汉宫里,三千佳丽,又恰似银河中,群星争辉。这光景,我见得少;有谁说,他见多回。那真色彩纷呈,人们挨肩擦背。桌台烛光闪烁,香炉紫烟腾飞。恰似神人洞府,群仙聚会。装饰晶莹耀眼,满堂生辉。塑像凝神注目,互不理会。犹未下雨,望雨莲花早准备。公侯人家,成群结队;不惜重金,来此一会。消遣终日,异口同声赞美。庭中挂着屏帐,张开霞帏。曲折廊庑,粗壮梁柱,苍松翠竹,交相映辉。犹似豪门秀女,藏在深闺。隔着紫帐,仿佛西施馆娃,又像桃面息妫。我来观赏,如坐木筏登天河。从早到晚,无言脉脉。各路游客,乘坐骏马豪车。酒如渑水长流,万人笙歌荡回。但求一醉,哪知牡丹品格!我论花之品位,牡丹堪称花魁。超越各种花卉,独占春光明媚。体态丰盈,馨香四溢。翠叶如孔雀羽毛,层层抱拥;花蕊似金粉装饰,气质华贵。玫瑰羞得要死;芍药自失品味;妖冶桃花收了踪迹;洁白李花惭愧而去;杜鹃连夜溜走;木兰暗中逃逸;朱槿心灰意冷,紫薇屈膝败退。全被牡丹占先,怎么可能不忌恨,怎么可能能不谤毁。
注释:¹孙武:春秋时代的军事家,齐国入,著有《孙子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教练吴王阖庐的宫中美女的故事。²纤柯:指纤柔的花枝。³玉栏:指花园四周玉砌的栏杆。⁴流霞:指牡丹花色泽鲜丽,象流动的彩霞。⁵重台:层台。⁶西子:西施。⁷南威:南之威的省称。此二人传说为春秋时代的美女。⁸洛神:洛水女神。⁹湘娥,湘水女神,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听到舜南行死于苍梧,二妃南望痛哭自投湘水而死,遂成湘水之神。¹⁰朱颜:指女子美好的容貌,这里比喻牡丹花。¹¹酡:钦酒脸红。¹²角炫:较量、炫耀。¹³红釭:红灯。¹⁴翠娥:美入之眉。这里指代美女。¹⁵灼灼:形容花朵鲜明的样子。 妖妖形容姿态抚媚的样子。¹⁶逶逶迤迤:形容牡丹花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¹⁷星河:银河。¹⁸压景:压倒日光。¹⁹绛烟:白烟。²⁰洞府:道教所谓神仙居住的地方。²¹ 真人:道家称修养纯真本性的得道之人。 ²²晶荧:光亮闪烁的样子。²³金釭:古代宫殿壁带上装饰的金环。壁带是墙壁小的横木,露出墙外形状如带。²⁴列钱:指全环里面镶者玉石,排列在璧带上象一贯钱似的。²⁵晤言:对面交谈。²⁶旱莲:药草名。形容牡丹之娇美。²⁷公室侯家:泛招王侯府第。²⁸列之如麻:指陈列牡丹象麻林一样。²⁹一言:众口一词。³⁰列幄:摆列起帐篷,用来给牡丹蔽阳。³¹步障:给牡丹遮蔽风尘的一种屏幕。 ³²开霞:指步障色彩华丽像彩霞铺展。³³曲庑:捐厅堂四周的廊屋。曲:环绕。³⁴重梁:指屋梁重叠的房屋,即楼阁。³⁵松篁:即松竹。³⁶交加:指松竹的阴凉交互遮蔽在牡丹上。加:施加。³⁷息妫:春秋时代息侯的夫人,妫(guī )姓。传说楚文王灭息,虏获息妫而归,息妫因亡国之痛,与楚文王不通言语。因为她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³⁸馆娃:指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曾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³⁹仙槎:古代神话中仙游天上的木筏。槎:木筏。汉代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入曾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三)⁴⁰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⁴¹有酒如渑: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意思是有酒如渑水长流,有肉如堆成的小山冈。⁴²案:考察。⁴³花品:指花的品种与等级。⁴⁴脱落:犹脱略,轻慢,不受拘束。⁴⁵ 群类:指群花。⁴⁶盈尺:一尺多长。此指牡丹花。⁴⁷翠羽,翡翠鸟的羽毛。⁴⁸栉比:形容牡丹叶子密接相连,像梳齿般排列。⁴⁹淑质:美善的品质。⁵⁰自失:茫然无所措。⁵¹“夭桃”、“秾李”:比喻年少美貌。⁵²踯躅:是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⁵³朱槿:即扶桑花。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¹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²而大来³。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译文:真漂亮啊,真美丽啊!这大地所产之物,即使牡丹这样奇美,也为何以前冷清,无人问津,如今这般兴盛,大量流行?难道草木命运之门,也有时阻塞,有时打开?我想问你,为何而存在?你却不回答,只顾留恋徘徊。
注释:¹焕:鲜明、光亮,此处指牡丹花的光彩显赫。²昌然:兴盛,繁荣的样子。³来,语气助词,相当于“咧”。⁴留玩:流连,玩赏。

  舒元舆是为牡丹作赋的第一人。后世将牡丹推为国色天香、花中之魁,此赋功不可没。此赋以拟人手法,频频采用排比句式,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将牡丹的形色神韵摹写得淋漓尽致。

  全文除“序”交代作赋来由外,可分作五个大段。第一大段写牡丹集大自然之精华,具出类拔萃之美:“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作者首先描绘出静态的牡丹形象,给人关于牡丹的第一印象。写牡丹静态肖像,无非形色。但作者的手法显示了他的不凡:在时、空中为牡丹着色定位。

  第二大段是《牡丹赋》的重点,又分作四层。第一层写牡丹从含苞到盛开的情景:“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先写时间流动中的壮丹:暮春时节“绿苞如珠,清露宵似,韶光晓驱”,以及“淑色披开,照暇酷烈”。流动变化中的牡丹,比较概括,略显抽象;第二层以拟人手法写牡丹的形和色,连用十八个排比句,如“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将牡丹写得情态万千,栩栩如生;继而又连用十二个排比句,如“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迎风拥砌,或照影临池”,将牡丹写得情切切、意绵绵的是解语之花。接着腾出笔墨细写空间中形态。先写色:五色缤纷,七彩斑斓。再写形:各具其态,各异其趣。然后又用几乎是重复的手法加固第一次笔最给人的印象:给我们一个鲜明的牡丹群像。静态很美。动态如何?描绘牡丹如吴宫美女“闲静如娇花照水,行动似细柳扶风”。其实动态更胜于静态。一阵风来,各种色彩融为一片,灿若流霞;风搅动了香气,入鼻即醉。这风中摇摆的千万朵牡丹,在动中不唯别具情态,还给人争奇斗艳、互不相让的感觉。一个个真如画中仙子,飘然欲下,美目流盼,莺歌宛转,香汗淋漓,娇喘吁吁,可摸可触。这是第二次动态处理。以上只是牡丹的外在形态之一,是天下古今人眼中牡丹,不是唐人眼中牡丹,故作者用另副笔墨写了被唐人宠爱的牡丹:在那里,牡丹被“列恨”、“步障”、“曲庞垂梁”保护起来,还有“松幕交加”。这倒有些像宫中美人,虽无天地间的生气、却多了天地间所无的富贵、妩嫦、娴朴、纤弱。因前已有充分铺排渲染,故此处牡丹写得虚,这正符合牡丹环境,有雾中观花,隔纱望影的妙趣。第三层则用西施、南威等美女和洛神、湘娥等女神比况牡丹的风采神韵:“玉栏风满,流霞成波”,“或倚或扶,朱颜已酡。”第四层写夜间牡丹之美:“席发银烛,炉生绛烟”,“晶荧往来,金钮列钱”,“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牡丹的内在品质,是作者的最后处理。写淑质,不人化拔高,还是从它的自然形态着手。写叶、写蕊、写枝、写态,又从其它花的比较中写出它的不凡品质。这里写淑质与前牡丹的外在形态比显然要逊色得多,这恐怕与牡丹并无奇特品质可言有关:无玫瑰之长开不衰,无秋菊之凌霜怒放,更无莲花之灌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它只是以外在的富丽取胜,而外在形态在前已有足够描攀,故从旁渲染虚写。从序看,作者写牡丹是有顾虑的。有顾虑还要写,可见其对壮丹之美感受极深。作者曾感叹无人赋牡丹,其实不然,就在他的同时代,便有李德裕的 《 牡丹赋 》 。李赋明显逊于舒赋。不是功力不如,而在于态度用力不同。李赋是游戏文字,为补文坛空白(李赋序亦云无人赋壮丹);舒元舆却在牡丹中倾注着自己的人生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牡丹在唐代被发现,随之风靡京都,顺倒朝野,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就是它富丽大度的形象正吻和唐人丰满繁华的审美理想,它的形态与盛唐之气合拍,作为唐代士大夫,作者不会例外,然而更让作者动心的不是牡丹的外在形态,而是它由边鄙无人赏识的野花,一跃而身价百倍的际遇。作者对此有过思考,并且这思考和他的人生信念一致:一物一人,能否不被埋没而有所作为,不在于出身高低贵贱,而在于自身的才质:是牡丹总会被人厚爱。作者虽出身贫寒,却“自负其才,锐于进取” , “常以丈夫功业自许”,并且从写斌的当时看,作者的才能并未被充分的认识,因此,他从牡丹的际遇看到的是自己的处境与将来,他从牡丹的品质形象看到的是自身的不凡才其,他是充满激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在讴耿牡丹。因此,牡丹既是唐人眼中牡丹,又是作者心中牡丹;既是天地间一客体,又是作者感情理念的载体。这样牡丹就既有艳丽之形.又有浓厚的人情味,这就难怪此赋轰动一时,后来还触动得唐文宗感慨流泪了。

  第三大段写“公室侯家”和“九衢游人”观赏牡丹的盛况。第四大段中连用八个排比句写牡丹艳压群芳:“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辕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第五大段则寓物抒情,点明本赋题旨:“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据《新唐书·舒元舆传》载,作者被害之后,文宗观赏牡丹,凭栏吟诵此赋,竞至泣下沾衣,亦得以见其感人至深之一斑。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历代小赋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468-476
2、 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隋唐五代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9,第790页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自予归江宁¹,爱其山川奇胜²,间³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fù),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què)¹⁰诸峰,而北攀¹¹燕子矶(jī)¹²,以俯观江流之猛壮¹³。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zhé)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译文: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注释:扫叶楼:在江宁府城(今江苏南京)西的清凉山支阜上。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龚贤字半千,隐居江宁清凉山。卢见曾《感旧集注》:半千尝自写小照,作扫落叶僧,因名所居为扫叶楼。现为清凉山名胜之一。¹归江宁:作者原是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人。²奇胜:奇特佳妙。³间:趁空闲。⁴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清凉山后。今存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南北长约3000米。⁵历:经过。⁶钟阜:即钟山。又名金陵山、北山、紫金山等。在江宁府城东北。⁷后湖:即玄武湖。在江宁府城北。它古名桑泊湖。从三国吴至南朝刘宋,先后叫后湖、练湖、蒋陵湖、北湖。宋文帝时改名玄武湖。⁸极:到达。⁹芙蓉:峰名。在江宁府城南20余公里处,是祖堂山的主峰。祖堂山,南朝刘宋时称幽栖山。¹⁰天阙:峰名。即牛头山。在江宁府城西南20公里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上元县牛头山”条载:“山有二峰,东西相对,名为‘双阙'”。又载:东晋未立阙,王导指牛头山二峰为双阙,因而有“天阙山”等名目。¹¹攀:攀登。¹²燕子矶:在江宁府城北郊。山石屹立长江边,三面临空,形如飞燕,因称燕子矶。丹崖翠壁,磴道盘曲而上,势极险峻。为江宁四十八景之一。矶,水边突出的岩石。¹³猛壮:猛烈、雄壮。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¹四望²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yǒu)³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¹⁰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¹¹,远挹(yì)¹²¹³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¹⁴,毕呈于几席。虽向¹⁵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译文: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注释:¹而:然而。²四望:山名。清凉山的支阜。管同《余霞阁记》说到的四望矶即在四望山下。³辛酉:指嘉庆六年(1801)。⁴金坛:县名。当时属镇江府。今江苏金坛。⁵王中子:事迹待考。⁶语及:谈到扫叶楼。⁷携:搀扶;牵引。⁸起:建。⁹岑山:四望山的支阜。¹⁰落木:落叶。杜甫诗《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¹¹城市:指江宁府、上元县等。¹²挹:牵引。引申为联结。¹³江:长江。¹⁴瑰奇:这里指奇异之物。¹⁵向:乡;先前;从前。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凡人之情,鹜(wù)¹远而遗²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³,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¹⁰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¹¹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¹²益友¹³¹⁴
译文: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注释:¹骛:一作“鹜”,意为追求。²遗:遗漏;抛弃。³视之先重:先对它加以重视。⁴得:获得。⁵不暇知:顾不得计较。即不在意。⁶见:识见。⁷差:尚;略;比较。⁸流俗:泛指世俗。⁹顾:却。连词。¹⁰至:甚至于。¹¹胜:尽。¹²贵:重视;崇高。¹³益友: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¹⁴与:罢。语气词。这里表示推测、估计。

  文中记叙作者与友人同游扫叶楼。全篇前半写景,后半议论。第一段记述作者囿于一隅之见,自以为江宁奇胜尽已览遍,第二段记述作者游扫叶楼所见所感,第三段引出议论,慨叹世俗舍近求远,“骛远而遗近”。文章写景笔墨清秀,层次明晰,山水江岛,烟村风帆,画面迭起,纷至沓来,令人心驰神往;议论乃有感而发,由此番游览,叹世俗之“骛远而遗近”,对人多有启发。

  写景记游文章,开头多半是介绍所游名胜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的概况。管同的这篇《登扫叶楼记》却别具一格,先描写他归江宁后所游历的诸处名胜:或登石头城,游钟山,泛舟玄武湖;或在远离城南的芙蓉、天阙几座山峰上跳望远景,到燕子矶头俯看长江汹涌的奔流。游踪所至,几乎遍及城内城外。所以,他“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以至有人再遨登览时,竟“思舍是而他游”。文章至此,才笔锋一转,点出题景说:“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却“乃未始一至焉。”

  管同原以为江宁奇胜尽在钟山、玄武湖、燕子矶等地,而对离家不足一里的扫叶楼竟“未始一至”,一旦登上扫叶楼后,便不禁惊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这一胜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他的“差远流俗”之见,而且启迪他悟出了许多道理,一是由自己的“思舍是而他游”,却不知奇境就在身边,从而想到“骛远遗近”的世俗常情;二是由此想到自己的生平行事多不切实际,与此相类似,暗寓愧悔之意;三是由自己“骛远遗近”,却又因得益于王君而不误,暗喜所交益友的可贵。三点意思紧密相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此文在表现方法上,很有特色。全文三个部分先写所谓的江宁奇胜,烘云托月,引出扫叶楼;继从扫叶楼近观、远晓,写出江宁奇胜中的又一奇境,尺幅千里,历历如画;最后,由自己的“厌倦思欲远游”,几乎误失奇境的教训,抒发登楼之感怀,推己及人,由此及彼,世俗之情,生平之慨,治为一炉。全文的语言简洁清丽,工整中有变化。如“堆黄叠青”“曲旷瑰奇”,一状色,一写境,一实一虚,十分形象,再如“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含,沙鸟风帆"四句,前后两两对偶,其中第三句暗承第一句,第四句暗承第二句,词句工整,而词意交互,造成错落而有致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1.11,第617页
虚室有秦筝,筝新月复清。
虚室¹有秦筝²,筝³月复清
译文:我简陋的屋中有秦筝,秦筝崭新而月光更明亮。
注释:搊(chōu)筝:指用手指尖弹奏的筝。搊,弹拨。¹虚室:指空室、陋室或净室。²秦筝:古代弦乐器的一种。³筝:这里指秦筝。⁴新:崭新。⁵清:形容清澈明亮的样子。
弦多弄委曲,柱促语分明。
弦多弄¹委曲²,柱促³语分明
译文:弦柱弹奏曲调跌宕曲折,节奏急促,旋律分明。
注释:¹弄:弹奏。²委曲:弯曲,曲折。³促:形容弹秦筝时节奏急促的样子。⁴分明:指清楚、明显。
晓怨凝繁手,春娇入曼声。
晓怨¹多繁手²,春娇³曼声
译文:责怪埋怨要运用变化复杂的手法,而娇艳的女子与拉长的声音更相衬。
注释:¹怨:不满。²繁手:指弹奏乐器的一种变化复杂的手法。³娇:娇艳,形容娇嫩而艳丽的样子。⁴入:与……相适应。⁵曼声:指拉长声音或拖长声音。
近来唯此乐,传得美人情。
近来¹²此乐,传³得美人情
译文:最近只有这项乐趣,去传递高尚的人的感情。
注释:¹近来:指过去不久到现在的一段时间。²唯:单单,只是。³传:传达。⁴情:情绪,感情。

guānchōuzhēngzuòyǒngshī--wángwān

shìyǒuqínzhēngzhēngxīnyuèqīngxiánduōnòngwěizhùfēnmíng

xiǎoyuànníngfánshǒuchūnjiāomànshēngjìnláiwéichuánměirénqíng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秋风起函谷¹,劲气²动河山。
译文:秋风从函谷关吹起,凌冽的寒气惊动了河山。
注释:¹函谷:关名,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²劲气:《初学记》中又作“朔气”,凛冽的寒气。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yǎn)¹千岭上,杂雨二陵²间。
译文:偃松生长在千山万岭之上,杂雨飘落在南陵北陵之间。
注释:¹偃松:常绿小乔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针状叶,雄花黄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²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两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称二陵,南陵传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低云愁广隰(xí)¹,落日惨重关。
译文:愁云惨淡地压在广阔的低谷,落日斜照着雄关一派黯淡。
注释:¹隰:低湿的地方。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此时飘紫气¹,应验真人还。
译文:此时山间飘起了紫气,应是验证了真人回还。
注释:¹紫气:传说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着重描写函谷关的景色:雄关的秋风、山河的朔气,千岭的偃松、古陵的风雨,广隰的低云、重关的落日。诗人意在大肆地渲染着函谷关的萧飒秋景,格调古朴深沉,充满了浓郁的男子气概。中间着力使用“松”,“惨”二字,渲染了秋天寒冷而肃杀的悲慨格调。末句“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把太宗形象渲染的神异而庄严。虽为歌功颂德,但不失为一首不让须眉的豪放之作。

  作为一名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徐惠的诗作多数与宫闱题材有关,唯独此篇与众不同。此诗省净而气度雍容,起笔高扬,富于气势。正如苏者聪先生评价的那样:“自拔于陈言之外,别出机杼,而为耳目一新之词。虽是应制之作,却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但在泼墨写意中能做到工笔细描。”诗人突破了应制类诗作的固有风格,展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和个性化感受,实属难得。

  从格律方面看,本诗基本符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反映了初唐诗歌在宫廷诗人手中已经朝格律化发展的程度和事实。初唐贞观时期,主流诗人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诗艺技巧,创作出了很多合律诗歌,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这也影响到后宫女性诗歌的创作。喜爱文学,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徐惠,初步具有了一定格律化意识毫不令人意外。女诗人的创作尝试在诗歌史上的意义,应同初唐宫廷诗人在促进中国宫廷古代诗歌朝着格律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一样,值得后人肯定。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纵论[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7:32

qiūfēnghányīngzhào--huì

qiūfēnghánjìndòngshān

yǎnsōngqiānlǐngshàngèrlíngjiān

yúnchóu广guǎngluòcǎnzhòngguān

shípiāoyīngyànzhēnrénhái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zhāo)见吴山¹横,暮见吴山纵。
译文: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
注释:法惠寺:故址在杭州清波门外,旧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¹吴山:一名胥山,以旧时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
吴山故多态¹,转侧为君容²
译文: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
注释:¹故态:本来的姿态。²转侧为君容:打扮好以后,转换不同的角度,让你欣赏。这是把吴山比作美女,用了《战国策·赵策》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苏轼还在《和何长官六言》中写过“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在《次韵答马中玉》中写过“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的句子,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译文: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惟有千步冈¹,东西作帘额²
译文:只有这绵亘的吴山,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
注释:¹千步冈:指吴山。²帘额:门窗上挂的帘子,悬在上端,有如人的额头。这是把吴山比作法惠寺的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¹春更悲。
译文: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
注释:¹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已泛平湖¹思濯(zhuó)²,更看横翠忆峨眉。
译文: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
注释:¹平湖:指西湖。²濯锦:四川成都有江名锦江,据说在江中濯锦颜色更加鲜明。由于苏轼是四川人,所以他从西湖和吴山联想到锦江和峨嵋山。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译文: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¹草莽化池台²
译文: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
注释:¹悬知:预先知道。²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为草莽。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译文: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这是首典型的登临诗,与历来登临诗一样,分为二层,即登临所见、由登临而产生的感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波折多变,笔法灵活,用语清丽。同时,诗以五言写景,七言抒情,起首四句又杂以民歌体,活泼跳荡,用韵平仄交合,寓以变化。

  开头四句,“起得峭拔”(纪昀语),直接点出登寺之所见,而省略了登寺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暗示了并非登一次,所以才有“朝”“暮”之说。白天看吴山,但见蜿蜒起伏,所以说是“横”;晚上看吴山,只能在夜空中见出轮廓,所以说是“从”(纵)。这一表达方式,与著名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似,可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如此写山,看似不具体,实则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傅粉则太白的“东家之子”的描写一样,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表现出吴山之美。至此,写山题面已足,于是进而写阁。写阁不说其外部之壮丽和内部之清雅,而说“空洞无一物”,这就和题中的“寺”联系起来了。阁中当然不可能空无一物,但佛家宣称“四大皆空”,苏轼本人也曾在《送参寥师》中说过:“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实际上是对“幽人”即佛徒的赞美。

  以下分别续足前面的意思,“春来”四句承接首四句,写由吴山之美惹动思归之心,因而觉得“秋悲春更悲”。“雕栏”四句承接次四句,写由朱阁之美联想雕栏易朽,致慨于光阴易逝,人生无常。这就由乐生悲,感情也显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复振起,说人虽然与亭台池阁最终都将化为异物,但吴山长存,则诗人的精神亦长存,见出乐观和旷达,而这种乐观和旷达又暗与“幽人”数句相承,反映了佛家无生无灭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赋》相对照。在那篇著名的赋里,作者借“客”之口写道:“方其(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写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们追求永恒不得,是一种永恒的、无法解脱的悲哀,对此,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物与我,就能超越具体的悲和喜,与大自然一样,达到永恒。《法惠寺横翠阁》的结尾所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345-34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