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¹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译文: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
注释:¹遑遑: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山水寻吴越¹,风尘²厌洛京³
译文: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注释:¹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²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³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
(piān)¹水湖海,长揖(yī)²谢公卿。
译文: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达官显贵作个长揖。
注释:¹扁舟:小舟。²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且乐杯中物¹,谁²³世上名。
译文: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¹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²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³论:计较。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没有叙述过多。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长揖谢公卿”表现的是他一生为人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岂是行路风与尘 实为世道多艰辛——孟浩然《自洛之越》赏析,高青,语文教学之友,2012-02-08,20页
2、 王克俭主编.王维 孟浩然诗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第77页

luòzhīyuè--mènghàorán

huánghuángsānshízàishūjiànliǎngchéng

shānshuǐxúnyuèfēngchényànluòjīng

biǎnzhōufànhǎizhǎngxiègōngqīng

qiěbēizhōngshuílùnshìshàngmí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

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达官显贵作个长揖。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

遑遑: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

扁舟:小舟。

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

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论:计较。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42-144
赏析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没有叙述过多。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长揖谢公卿”表现的是他一生为人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岂是行路风与尘 实为世道多艰辛——孟浩然《自洛之越》赏析,高青,语文教学之友,2012-02-08,20页
2、 王克俭主编.王维 孟浩然诗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第77页
创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考科举,但是没有考取到功名,大约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风拂尘徽¹,雨侵凉榻,才动秋思²。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思蕉耳。铜华沧海³,愁霾(mái)重嶂(zhàng),燕北雁南天外。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译文:秋风吹拂着积满征尘的车子,秋雨打湿了走廊上的凉床,面对着这秋风秋雨心中又涌上了愁思。在中秋之夜因为风雨而困居在室中,只得移孤灯照独饮,冷冷清清地度此佳节。对影成双,独自饮酒销磨残更。听到室外秋雨击打芭蕉的滴答声,孤寂更甚。移镜自照,只见镜中之人满脸愁云,只因自己孤旅在外,与亲人相隔南北。心中细算这种风风雨雨之中,有过多少次与亲人分别的时刻。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乙巳: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¹尘徽:积满征尘的车子。徽,有徽帜的车。²秋思:一作“幽思”。³铜华沧海:意同“铜驼荆棘”。形容战乱后,宫殿残破,一片荒芜。《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沧海,即沧海桑田。喻人世多变,人生无常。⁴霾:大气湿浊的天气现象。⁵燕北雁南:意同燕雁代飞。比喻更换轮替。⁶阴晴:偏义复词,指阴雨。⁷渭城故人: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暗指与词人相亲相偕而又离去的苏姬。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青楼¹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红叶流光,蘋(pín)²两鬓,心事成秋水。白凝虚晓,香吹轻烬(jìn)³,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héng)正在,妒云第几。
译文:年少时,曾在青楼中高歌畅饮,并与所爱的女子同欢共乐。那时以红叶传情的这类趣事,如今已是似水东流一去不返。现在已两鬓染霜,心中惟有忧愁风雨。在中秋之夜独饮达旦,只见室外已笼起了一片灰白色的朝雾;室中熏香虽熄,但是炉中尚有余烟缭绕,窗口茶几上的小花瓶中还插了几枝桂枝应景,惟有这桂枝夹杂在熏香烟中散发出阵阵花香来。天上的重重层云,似在妒嫉那广寒仙子的美貌,不知道把这广寒宫遮掩到什么地方去了。
注释:¹青楼:原指贵族妇女居住的楼阁。后常用以指妓院。²蘋花:即白蘋花,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此处代指两鬓花白。³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一作“炉”。⁴姮娥:即嫦娥。

  此词上片将家国之忧打入个人身世之叹。发端“风拂尘微”一韵,从今时入笔,写秋景:言秋风拂征车之尘,秋雨侵阴凉之榻。开头二句切词题“风雨”二字,“凉榻”切“中秋”一词。从秋景中展示了自己漂泊、凄苦、孤寂的生活。“才动秋思”一句,写愁情秋思由秋景引起。“缓酒销更”一韵,言愁绪满怀只好以酒销愁,“移灯傍影”写出独自饮酒已到掌灯时分,“傍影”突出了形影相吊的孤寂气氛。此时更传来风雨淅沥,芭蕉簌簌的声音,真是“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了,这岂不让人“借酒消愁愁更愁”了。这愁的内涵有二,上述的漂泊生涯是其一,其二就是“铜华沧海”一韵所写的。此韵化用铜驼荆棘与沧海桑田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忧虑,当时元灭金已经十年,不断南侵,南宋国势日趋危殆,词人面对这种形势,虽无投笔奋起之壮心,亦有大厦将倾、铜驼荆棘之叹,人生无常之悲。“愁重嶂”一句,既写国家处在阴霾重嶂之中,也表达了自己忧愁犹如层嶂雾霭之状。“燕北雁南天外”言家国之忧与身世之叹不断轮番地袭击自己。此韵,把题中的“风雨”二字的内涵,揭示得最为深刻。“算阴晴”一韵,写在风雨中,个人感受简直像是几次“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般的孤独、寂寞、凄苦。

  过片继写“秋思”。接上片歇拍的“故人离合”展开,出个人悲欢离合之事。“青楼旧日”一韵,是逆入,回忆昔日在苏州曾与爱姬相偕的美好时光:在青楼内,玉人陪侍,饮酒高歌,十分惬意。“红叶流光”一韵,平出,转笔写今,金风习习,红叶飘飘,自己已是一事无成两鬓斑白,这一切不禁使“心事如秋水”。“白凝虚晓”一韵,切题“中秋”,写风雨停歇,白云凝虚,天空似晓非晓,室内炉香将烬,只有瓶中一枝桂花倚窗而放。“疏桂”扣“中秋”。此瓶中疏桂,让人有卓尔不群之感。“向深宫”一韵,写中秋之月,虽在风雨之后,依然被白云遮蔽,未能放出光芒,好像嫦娥仙子在深深的月宫中,被嫉妒的云仙团团围住。此结句,将月拟人化,其寓意深刻,与“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相呼应,将家国之忧、个人离合之叹,都化在此设问句中,含蓄委婉而深刻。

  此词突出特色是将家国之忧、身世之叹、离合之悲三者融而为一,以“风雨”贯全篇,时空交错,含蓄委婉,感情深挚。正如俞平伯所说:“他们(指姜白石、吴文英等)每通过典故词藻的掩饰,曲折地传达眷怀家国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比之‘花间’词为深刻,也比北宋词有较大的进展。”(《唐宋词选释·前言》)。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55-557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qī)¹去故里,悠悠²赴交河。
译文: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注释:¹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²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公家¹有程期²,亡命婴(yīng)祸罗。
译文: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注释:¹公家:犹官家。²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译文: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译文: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译文: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¹
译文: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注释:¹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走马¹脱辔(pèi)²,手中挑青丝³
译文: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注释:¹走马:即跑马。²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³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jié)¹万仞冈,俯身试搴(qiān)²旗。
译文: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注释:¹捷下:是飞驰而下。²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磨刀呜咽(yè)¹,水赤刃伤手。
译文: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注释:¹呜咽水:指陇头水。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欲轻¹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译文: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注释:¹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丈夫¹(shì)许国²,愤惋复何有!
译文: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注释:¹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²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译文: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送徒既有长¹,远戍(shù)²亦有身³
译文: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注释:¹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²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³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译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路逢相识人,附书¹与六亲。
译文: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注释:¹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译文: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tiáo)¹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译文: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注释:¹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译文: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河¹见胡骑,倏(shū)²数百群。
译文: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注释:¹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²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¹功勋。
译文: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注释:¹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亦有限¹,列国自有疆(jiāng)²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驱马天雨雪¹,军行入高山。
译文: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注释:¹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径危抱寒石,指落¹层冰间。
译文: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注释:¹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已去汉月¹远,何时筑城还。
译文: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注释:¹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译文: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单于¹寇我垒(lěi),百里风尘昏。
译文: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注释:¹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雄剑四五动¹,彼军为我奔²
译文: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注释:¹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²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掳其名王¹归,系颈授辕(yuán)²
译文: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注释:¹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²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译文: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从军十年余,能无¹分寸功。
译文: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注释:¹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众人¹贵苟得²,欲语羞雷同。
译文: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注释:¹众人:一般指将士。²苟得:指争功贪赏。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译文: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家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49-251页 .

qiánchūsàijiǔshǒu

 tángdài 

 yōuyōujiāo 
gōngjiāyǒuchéng wángmìngyīnghuòluó 
jūnjìng kāibiānduō 
juéēn tūnshēngháng 

chūményuǎn shòu 
ròuēnduàn nánérshí 
zǒutuōpèitóu shǒuzhōngtiǎoqīng 
jiéxiàwànrèngāng shēnshìqiān 

dāoshuǐ shuǐchìrènshāngshǒu 
qīngchángduànshēng xīnluànjiǔ 
zhàngshìguó fènwǎnyǒu 
gōngmínglín zhàndāngxiǔ 

sòngyǒucháng yuǎnshùyǒushēn 
shēngxiàngqián láochēn 
féngxiāngshírén shūliùqīn 
āizāiliǎngjuéjué tóngxīn 

tiáotiáowàn lǐngsānjūn 
jūnzhōng zhǔjiàngnìngjìnwén 
jiàn shūshùbǎiqún 
shǐwéi shíshùgōngxūn 

wǎngō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tiānxuě jūnhánggāoshān 
jìngwēibàohánshí zhǐluòcéngbīngjiān 
hànyuèyuǎn shízhùchénghuán 
yúnnánzhēng wàngpān 

chánkòulěi bǎifēngchénhūn 
xióngjiàndòng jūnwéibēn 
míngwángguī jǐngshòuyuánmén 
qiánshēnbèihángliè shènglùn 

cóngjūnshínián néngfēncùngōng 
zhòngrénguìgǒu xiūléitóng 
zhōngyuányǒudòuzhēng kuàngzāiróng 
zhàngfāngzhì ānqióng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东南海之外,甘水¹之间,有羲(xī)²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译文: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
注释:¹甘水:传说中的水名。²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译文:有个女子给新生的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因此开始在这里给月亮们洗澡。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shǔ)食,使¹四鸟。
译文:最荒远之地中有一座不庭山,这里是荣水的尽头处。有一种人,长着三个身子,帝俊的妻子娥皇,生了这个三身国的祖先,这个国家的人姓姚,以黍为食物,役使四鸟 (古代历正凤鸟氏的四属官)。
注释:¹使:役使;使唤。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夺得 一作:夺取)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¹。(夺得 一作:夺取)
译文: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注释:¹“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夺得:一作“夺取”。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射杀山中白额虎¹,肯胡²(yè)下黄须儿³
译文: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注释:¹“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中山:一作“山中”,一作“阴山”。²肯胡:岂可只推。³邺下黄须儿:指曹彰,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译文: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汉兵奋迅如霹(pī)(lì),虏(lǔ)(qí)崩腾畏蒺(jí)(lí)¹
译文: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注释:¹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¹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²³
译文: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注释:¹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²缘:因为。³胡:命运。⁴奇:单胡。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cuō)(tuó)成白首。
译文: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昔时飞箭无全目¹,今日垂杨生左肘。
译文: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注释:¹飞箭无全目: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飞箭:一作“飞雀”。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路旁时卖故侯瓜¹,门前学种先生柳²
译文: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注释:¹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²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苍茫 一作:茫茫)
苍茫¹古木连²穷巷,寥(liáo)落寒山对虚牖(yǒu)
译文: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注释:¹苍茫:一作“茫茫”。²连:一作“迷”。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shì)令疏勒¹出飞泉,不似颍(yǐng)川空²使酒³
译文: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注释:¹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²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³使酒:恃酒逞意气。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xí)交驰日夕闻。
译文: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节使三河募(mù)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译文: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¹宝剑动星文²
译文: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注释:¹聊持:且持。²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大将 一作:天将)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chǐ)令越甲鸣¹吾君。(大将 一作:天将)
译文: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注释:¹鸣: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¹功勋(xūn)
译文: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注释:¹取:一作“树”。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  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青壮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先说他少时就有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接着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绰号黄须儿,奋勇破敌,却功归诸将。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转战三千里”,见其征战劳苦;“一剑曾当百万师”,见其功勋卓著;“汉兵奋迅如霹雳”,见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势;“虏骑崩腾畏蒺藜”见其巧布铁蒺藜阵,克敌制胜。但这样难得的良将,却无寸功之赏,所以诗人又借用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汉武帝的贵戚卫青所以屡战不败,立功受赏,官至大将军,实由“天幸”;而与他同时的著名战将李广,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罚,最后落得个刎颈自尽的下场,是因“数奇”。这里的“天幸”,既指幸运之“幸”,又指皇帝宠幸;“数奇”,既指运气不好,又指皇恩疏远,都是语意双关的。诗人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据,写出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自从被弃置之后老将便“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他昔日虽有后羿射雀而使其双目不全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就如同生了疡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谐“瘤”,并且“杨”“柳”通假。在这里诗人以“杨”谐“疡”(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调。老将被弃,疡生左肘,却还得自寻生计,“路旁时卖故侯瓜”。“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东城。这里说他不仅种瓜,而且“路旁时卖”,可知生活没有着落;“门前学种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为业的意思。陶渊明门前有五柳,因自号“五柳先生”。至于住处则是“苍茫”一片“古木”丛中的“穷巷”,窗子面对着的则是“寥落寒山”,这更见世态炎凉,门前冷落,从无宾客往还。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而决不像前汉颍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告急的文书不断传进京师;次写受帝命而征兵的军事长官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一带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命分兵出击。最后写老将,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铁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铠甲摩擦得雪亮闪光;继之是“聊持宝剑动星文”,又练起了武功。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的威胁。结尾为老将再次表明态度:“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将,他一定能杀敌立功,报效祖国。魏尚曾任云中太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抱不平,才官复旧职。

  这首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饬,大量使事用典,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画出“老将”的艺术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满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沈德潜《唐诗别裁》谓“此种诗纯以对仗胜”。诗中对偶工巧自然,如同灵气周运全身,使诗人所表达的内容,犹如璞玉磨琢成器,达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词高的艺术境界。

lǎojiàngx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shàoniánshíèrshíshí xíngduó  (duó  duó )
shèshāshānzhōngbáié kěnshùxiàhuángér 
shēnzhuǎnzhànsānqiān jiàncéngdāngbǎiwànshī 
hànbīngfènxùn bēngténgwèi 
wèiqīngbàiyóutiānxìng guǎng广gōngyuánshù 
cóngzhìbiàn便shuāixiǔ shìshìcuōtuóchéngbáishǒu 
shífēijiànquán jīnchuíyángshēngzuǒzhǒu 
pángshímàihóuguā ménqiánxuézhòngxiānshēngliǔ 
cāngmángliánqióngxiàng liáoluòhánshānduìyǒu  (cāngmángzuò mángmáng )
shìlìngshūchūfēiquán yǐngchuānkōngshǐ使jiǔ 
lánshānxiàzhènyún jiāochíwén 
jiéshǐ使sānniánshào zhàoshūdàochūjiàngjūn 
shìtiěxuě liáochíbǎojiàndòngxīngwén 
yuànyāngōngshèjiàng chǐlìngyuèjiǎmíngjūn  (jiàngzuò tiānjiàng )
xiánjiùyúnzhōngshǒu yóukānzhàngōngxūn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冀马¹燕犀(xī)²动地来,自埋红粉³自成灰。
译文: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注释:¹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²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³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君王若道能倾国¹,玉辇(niǎn)²何由过马嵬(wéi)³
译文: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注释:¹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²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³马嵬: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徒闻更九州¹,他生未卜²此生休。
译文: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注释:¹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更”,再,还有。²未卜:一作“未决”。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闻虎旅¹²宵柝(tuò)³,无复鸡人报晓筹
译文: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
注释:¹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²传:一作“鸣”。³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⁴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⁵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六军同驻马¹,当时七夕笑牵牛²
译文: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注释:¹“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²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四纪¹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²
译文: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注释:¹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²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第一首,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冯浩注说“两‘自’字凄然,宠之适以害之,语似直而曲”,这话很有道理,这两个“自”字确实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这就和《长恨歌》里哀婉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传》里的“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兵卒)牵之而去”相近,不由自主地起了恻隐之心,有相似之处。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心中却又油然而生了那恻隐之心。

  第二首,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4-1185 .

wéièrshǒu

shāngyǐn tángdài 

yàndònglái máihóngfěnchénghuī 
jūnwángruòdàonéngqīngguó niǎnyóuguòwéi 

hǎiwàiwéngèngjiǔzhōu shēngwèishēngxiū 
kōngwénchuánxiāotuò rénbàoxiǎochóu 
liùjūntóngzhù dāngshíxiàoqiānniú 
wéitiān jiāyǒu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