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蟾下倦驿。落尽江梅春是客。城上夜乌正寂。渐星暗戍楼,烟沈荒碛。
孤蟾下倦驿。落尽江梅春是客。城上夜乌正寂。渐星暗戍楼,烟沈荒碛。
谁歌楚魄。罢玉尊、肠断今夕。空凝望、峡门秋练,一道界寒白。
谁歌楚魄。罢玉尊、肠断今夕。空凝望、峡门秋练,一道界寒白。
游历。柳边坊陌。有箔影、钗光似织。年年归计未得。
游历。柳边坊陌。有箔影、钗光似织。年年归计未得。
曲榭悬镫,小槛横笛。断云迷故国。忍重问、传柑信息。
曲榭悬镫,小槛横笛。断云迷故国。忍重问、传柑信息。
君休叹、围炉儿女,尚守杜陵宅。
君休叹、围炉儿女,尚守杜陵宅。
冯煦

冯煦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 1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qiāng)¹仲子²兮,无逾(yú)³我里,无折我树(q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译文:仲子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村子的围墙,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注释:¹将:愿,请。一说发语词。²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³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⁴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⁵杞: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⁶爱:吝惜。⁷怀:思念。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译文:仲子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tán)¹。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仲子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注释:¹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郑风·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时期社会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读者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绝望。“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从女主人公呼告的“无逾我里”,到“无逾我墙”、“无逾我园”,可推测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翻墙逾园、越来越近。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让人觉得那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

  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中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0-153

qiāngzhòng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qiāngzhòng  zhéshù gǎnàizhī wèi zhònghuái怀 zhīyán wèi 
qiāngzhòng qiáng zhéshùsāng gǎnàizhī wèizhūxiōng zhònghuái怀 zhūxiōngzhīyán wèi 
qiāngzhòng yuán zhéshùtán gǎnàizhī wèirénzhīduōyán zhònghuái怀 rénzhīduōyán wèi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¹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²之初,会³于会(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崇山峻岭¹⁰,茂林修竹¹¹;又有清流激湍(tuān)¹²,映带左右¹³,引以为流觞(shāng)(qū)¹⁴,列坐其次¹⁵。虽无丝竹管弦之盛¹⁶,一觞(shāng)一咏¹⁷,亦足以畅叙幽情¹⁸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注释:¹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²暮春:阴历三月。暮,晚。³会:集会。⁴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⁵山阴:今绍兴越城区。⁶修禊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⁷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毕,全、都。⁸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⁹咸:都。¹⁰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¹¹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¹²激湍:流势很急的水。¹³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¹⁴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¹⁵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¹⁶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¹⁷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¹⁸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¹,天朗气清,惠风²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³,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注释:¹是日也:这一天。²惠风:和风。和畅,缓和。³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⁴所以:用来。⁵骋:使······奔驰,引申为开畅、舒展。⁶极:穷尽。⁷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¹,或取诸(zhū)²怀抱,悟言³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shū),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¹⁰,情随事迁¹¹,感慨系(xì)¹²矣。向¹³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¹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¹⁵。况修短随化¹⁶,终期¹⁷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¹⁸。”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注释: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²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³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⁴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⁵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⁶静躁:安静与躁动。⁷暂:短暂,一时。⁸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⁹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¹⁰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¹¹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¹²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¹³向:过去、以前。¹⁴陈迹:旧迹。¹⁵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¹⁶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¹⁷期:至,及。¹⁸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¹,未尝不临文嗟(jiē)(dào)²,不能喻³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¹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²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³喻:明白。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⁵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⁶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⁷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⁸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⁹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古代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267-270 .
2、 朱一清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三)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年 :10-16 .
3、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2年11期
4、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82-83 .

lántíng

wángzhī wèijìn 

    yǒngjiǔnián suìzàiguǐchǒu chūnzhīchū huìkuàishānyīnzhīlántíng xiūshì qúnxiánzhì shàozhǎngxián yǒuchóngshānjùnlǐng màolínxiūzhú yòuyǒuqīngliútuān yìngdàizuǒyòu yǐnwéiliúshāngshuǐ lièzuò suīzhúguǎnxiánzhīshèng shāngyǒng chàngyōuqíng 

    shì tiānlǎngqīng huìfēngchàng yǎngguānzhòuzhī chápǐnlèizhīshèng suǒyóuchěnghuái怀 shìtīngzhī xìn 

    rénzhīxiāng yǎngshì huòzhūhuái怀bào yánshìzhīnèi huòyīnsuǒtuō fànglàngxíngháizhīwài suīshěwànshū jìngzàotóng dāngxīnsuǒ zàn kuàirán zhīlǎozhījiāngzhì suǒzhījuàn qíngsuíshìqiān gǎnkǎizhī xiàngzhīsuǒxīn yǎngzhījiān wéichén yóunéngzhīxīnghuái怀 kuàngxiūduǎnsuíhuà zhōngjìn rényún  shēng  tòngzāi  (zuò  )

    měilǎnrénxīnggǎnzhīyóu ruò wèichánglínwénjiēdào néngzhīhuái怀 zhīshēngwéidàn péngshāngwéiwàngzuò hòuzhīshìjīn yóujīnzhīshì bēi lièshírén suǒshù suīshìshūshì suǒxīnghuái怀 zhì hòuzhīlǎnzhě jiāngyǒugǎnwén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虚空¹落泉²千仞(rèn)³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译文:瀑布如落泉般从高空笔直地倾泻而下,如雷轰鸣般奔涌入江海,没有片刻停歇。
注释:庐山瀑布:即指庐山香炉峰瀑布,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高峰。¹虚空:即空中。²落泉:比喻瀑布,泉本自地下上涌,它却从天上落下。³千仞:极言其高,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⁴雷奔:如雷轰鸣般奔涌。⁵暂息:片刻停歇。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今古 一作:千古)
今古¹长如白练²飞,一条界破³青山色。
译文:从古到今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飞悬半空,划开青山浑然一体的苍翠之色。
注释:¹今古:自古到今。²白练:白色熟绢。³界破:划开。

  这首诗首句写眼之所见,香炉峰瀑布由天空落下,直垂千仞,破空而来,气势雄伟。次句写耳之所闻,瀑布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从“奔”字看出其连续不断,滚滚奔流,直泻江底。三句是上句的延伸,但不是想象,而仍是实写,从古至今瀑布都如柔软洁白的丝绸一样飘飞。上句有声,此句有色,形象鲜明,对瀑布极其叹赏。四句再写瀑布,一条瀑布把青山的颜色破分成两半。四句诗句句没有离开瀑布,先写瀑布的长,次写瀑布的声,三四句写瀑布的色,纯以形胜。最后以青山作衬托,衬出“白练飞”的“白”,给人以洁白的感觉。

  《庐山瀑布》这首诗,一二句的用语,近似于李白的诗的三四句。全诗也看不出庐山的特点,这是徐不及李之处。但是,两诗又各有千秋。李白的诗是通过此地瞬间的审美感受所引起的幻觉,将读者带入自由的艺术联想之中,让读者自己去寻味、去创造、去领略大自然所赐与的一派生机,去揣摩诗人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那种个性色彩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诗情,那位远观瀑布的诗人的形象,都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了。徐凝的诗却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的。他不是写瞬间感觉,而是通过写瀑布的纵横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思索。与其说他是在赞美“一条界破青山色”的“白练”,不如说他是在感慨源头泉水万世不竭,生命运动生生不息的真理。这从“千古长如白练飞”、“雷奔入江不暂息”两句诗可以体会到。一首诗给人以幻想,一首诗给人以思索,一首诗动之以情,一首诗晓之以理。这正是各有千秋,不可代替。

  如果作诗仅是反映,那么不同的人写同一条瀑布内容必然雷同。由于诗是表现不同审美主体的理想、情感、愿望、趣味的。因此,相同的景物才能表现出不同的美来。李白受道家审美意识的影响,追求自由不羁、潇洒超脱的美,所以庐山瀑布也染上了神话幻想的色彩,打上了他的精神烙印。徐凝看来是现实主义者,理性精神强烈,他观察自然时,也相应地思考着历史和人生的同异。所以他眼中的瀑布是虚空而落,奔流而去,“不舍昼夜”,像生命一样跃动,仅仅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里划破一道痕迹。因此,他对人生的得失采取了达观的态度,《庐山瀑布》就是徐凝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李薇.唐诗三百首.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313-314
2、 徐涛.唐诗明画欣赏.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141-144

shān

níng tángdài 

kōngluòquánqiānrènzhí léibēnjiāngzàn 
jīnchángbáiliànfēi tiáojièqīngshān  (jīnzuò qiān )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qióng)(pā)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译文:树叶还是稀稀落落的,丁香树叶下丁香花就开放了,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气环绕着树,雅士称赞这是幽居之士的乐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无意素先,梅蕊(ruǐ)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译文:丁香花没有想争夺春光,梅花不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满怀,好像在怀念江南故土。

  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如“琉璃叶下琼葩吐”,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所谓“幽人趣”。而扣题的只有一句“素香柔树”。首句“落木萧萧”,本是用来描写秋天景象的,这里被移用来描写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时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一种衬托。

  下阕由形而传神,写丁香之精神所在。也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其无意与群芳,尤其是“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号称内修外美、玉蕊清香的梅花,争春斗艳,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散露出的那种愁绪。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至此,本无情之花卉植物,便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怀愁绪,满腔悲情,也就有了具体的着落。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天目¹幽邃(suì)奇古²不可言³,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译文: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妙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注释:¹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临安县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²幽邃奇古:是说天目山处于偏僻深远之地,姿态奇特,神貌古老。³不可言:无法用言语描述。⁴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曾双目失明,以东西天目泉水洗眼后复明,故名双清庄。⁵颠:同“巅”,山顶。⁶可:大约。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凡山深辟颠多荒凉,峭削¹颠鲜(xiǎn)²迂曲;貌古³则鲜(xiān)(yán)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译文: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芜人烟;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注释:¹峭削:像刀削过那样陡峭。²鲜:稀少。以上两句是说,处于深僻的山大多荒凉,陡直峻峭的山则很少有迂回曲折的妙趣。³貌古:指山的神气容貌显得古老,地貌古朴。⁴鲜妍:鲜艳美丽。⁵骨:指山的骨架。这句是说,高大的山很少能给人精巧灵便的感觉。⁶石峻:石头又高又大。⁷毛枯:草木枯败。毛:草,这里指草木。⁸病:缺陷。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盈山¹皆壑(hè)²,飞流³(cóng)(cóng),若万匹缟(gǎo),一绝也。石色苍,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sǒng)¹⁰,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¹¹,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¹²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¹³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¹⁴,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¹⁵,其观奇甚¹⁶,非山居久颠不能悉其形状¹⁷。山树大颠,几四十围¹⁸,松形如盖¹⁹,高不逾数尺,一株直²⁰万余钱,六绝也。头茶²¹之香颠,远胜²²龙井²³,笋味类²⁴绍兴破塘²⁵,而清²⁶远过之²⁷,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²⁸之地,无逾此颠,便有出缠²⁹结室³⁰之想矣。
译文: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大地变得五光十色,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熟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天目山的)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鲜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注释:¹盈山:满山。盈:满。²壑:山沟,山谷。³飞流:山高坡陡,流水直泻而下。⁴淙淙:流水声。⁵缟:白色丝织品。⁶绝:绝妙(之处)。⁷苍:青黑色。⁸润:光滑滋润。⁹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奥巧:透漏巧妙。¹⁰竦峭:高耸陡峭。竦,通“耸”,高耸。¹¹“虽幽”二句:是说天目山中小庙虽然在深山狭谷、悬崖峭壁上,但建筑都是精美的。“县”,同“悬”,悬挂。庵:指小庙。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¹²晓:天刚亮。¹³尽:全部。这句是说,整个大地都成了琉璃的海洋。¹⁴萍:即浮萍。这句是说,云里露出的山头,像是浮萍。¹⁵“然云”句:意谓云的形状常常变化,各种变化出来的形状都不能持久。¹⁶其观奇甚:他的景象非常奇特。¹⁷悉其形状:明了云的各种各样的形状。¹⁸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¹⁹盖:华盖。²⁰直:通“值”,价值。²¹头茶:第一次采摘的春茶。²²胜:优于。²³龙井:一种著名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附近的龙井一带。²⁴类:像。²⁵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作颠《食笋时方正月》自注说,他的好友山阴人陶石篑“屡称破塘笋”。²⁶清:清爽鲜美可口,与肥甘相对。²⁷远过之:远远超过破塘笋。²⁸修真栖隐:隐居深山,修心悟道。修真:修心养性,即指出家。栖隐:即谓隐居。²⁹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³⁰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宿幻住¹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²,晚宿高峰死关³。次日,由活埋庵(ān)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jì)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¹⁰。临行¹¹,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¹²,奈何¹³?”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fèn)¹⁴,山僧不劳过谦¹⁵,某亦不敢面誉¹⁶。”因¹⁷大笑而别。
译文: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 “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呢?”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微妙的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因而众人大笑着分别。
注释:¹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为中峰道场,周围景观空阔,诸峰奇态,毕供眼前。²绝顶:山的最高峰。³高峰、死关:都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关,天目山地名,地形险恶,故名。 ⁴活埋庵:天目山上的小庙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⁵霁:雨后转晴。这句是说,一场雨后,连续好几天十分清朗。⁶异:反常,山中温润多雨,僧见连日晴朗,故以为异。⁷率:全,都。⁸相贺:和尚们认为天晴是好兆头,所以都来庆贺。⁹执:行。¹⁰争以饭相劝:意谓争着招待作颠。¹¹临行:将要离开的时候 。指作颠即将离开天目山。¹²“不足”句:意谓跟大人您的眼界很不相称。“当”,相称。“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不足:不值得。¹³奈何:怎么办呢?¹⁴“天目”句: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们也有一份,与我们也有一些关系。“某”,谦称自己。“些子份”,一点儿份。分:同“份”,份额。¹⁵过谦:和下句“面誉”,都是指天目山说的,意谓不须替天目山过分谦虚,也不须当面夸奖。¹⁶面誉:当面称赞。¹⁷因:于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