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散馀霞。秋满晴沙。残红飘尽野塘花。潮落潮生浑不管,催换年华。
雨过散馀霞。秋满晴沙。残红飘尽野塘花。潮落潮生浑不管,催换年华。
徙倚玉栏斜。目送归鸦。高城不见况天涯。为报鲤鱼风信恶,早闭窗纱。
徙倚玉栏斜。目送归鸦。高城不见况天涯。为报鲤鱼风信恶,早闭窗纱。
张景祁

张景祁

张景祁(1827-?) 清末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原名左钺,字蘩甫,号韵梅(一作蕴梅),又号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进士。曾任福安、连江等地知县。晚年渡海去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工诗词。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作品贴近时代,有许多叙事咏史之作。有《新蘅词》、《蘩圃集》、《研雅堂诗、文、骈体文》等。 ▶ 1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去年相送,余杭门¹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译文: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注释:¹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对酒卷帘邀(yāo)明月¹,风露透窗纱。恰似姮(héng)²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译文: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好似那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注释:¹“对酒”句:写月下独饮。²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杨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杨在惦念。大雪纷飞本杨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杨得杨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杨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杨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杨见人归来,怎能杨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杨能杨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shǎoniányóu··rùnzhōuzuò--shì

niánxiāngsònghángménwàifēixuěshìyánghuājīnniánchūnjǐnyánghuāshìxuěyóujiànháijiā

duìjiǔjuǎnliányāomíngyuèfēngtòuchuāngshāqiàshìhéngéliánshuāngyànfēnmíngzhàohuàliángxié

新买茱萸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
新买茱(zhū)(yú)¹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
译文:我新买了半亩地,建了茱萸堂,苔藓侵入了我的床头,而凄清月色袭上墙头。
注释:¹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禁一夜霜。
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禁一夜霜。
译文:我望断天涯路,连天的芳草迷失了归途,我犹如一茎被虫子伤害的病叶,偏偏还要遭受连夜的冷霜!

chūkǒuzhàn··xīnchǒu--wángzhī

xīnmǎizhūbàntángtáiqīnchuángyuèqīnqiáng

tiānfāngcǎoguībìngháijìnshuāng

有瞽者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五千,次晨相哄鸣于官。官即提讯,问贩者钱有无记认,贩者曰:“此乃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对字、背对背穿成。”对之良是。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两掌青黑,铜痕宛然,其为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
有瞽(gǔ)¹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²五千,次晨³相哄鸣于官。官即提讯,问贩者钱有无记认,贩者曰:“此乃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对字、背¹⁰对背穿成。”对之良是¹¹。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¹²两掌青黑,铜痕宛然¹³,其为¹⁴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¹⁵
译文:有一个盲人和商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商贩被人偷了五千钱,第二天早晨他们互相争着到官府去告状。县官当即提审,问商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时,商贩说:“这是我每日要使用的钱,有什么记号!”县官问盲人,盲人回答说:“我做了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商贩不服。县官命令盲人伸开两手,就看到他两个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钱的痕迹十分清晰,这一定是盲人摸索了一晚后穿成的。县官就责罚盲人 ,并且命令商贩拿钱离开。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译文:一条龙背井离乡飞翔,行踪不定游遍了四面八方。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译文:五条蛇追随在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译文: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为蛇从之,得其露雨。
译文:四条蛇追随在左右,得到了龙的雨露滋养。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一蛇羞之,桥¹死于中野。
译文: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注释:¹桥:《艺文类聚》作“槁”,是。

  全歌自始至终以“龙”比喻晋文公,以蛇比喻追随晋文公的臣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龙飞天下,喻指晋文公前后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以五蛇追随辅佐,喻指其追随者的情况。据《史记》,重耳流亡,足迹遍及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追随者中最著名的是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五位贤士,《左传》所述五人与此有出入。

  后六句为此歌的后一部分,说重耳返晋,即位后的事。歌中以龙施露雨于四蛇,喻指五贤士中四人得其封赏;羞于封赏而槁死于中野的“一蛇”,则是指介之推。按之《史记》与《左传》,介之推都不在五人之中;这是先秦系统的《龙蛇歌》与史书记载的一点重大差别。至于介之推“羞之”的原因,《左传》与《史记》中都是说得很清楚的。介之推认为,重耳之得以回国立为晋君,乃是天意,而赵衰、魏武子等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而竟获得封赏,这是“上(指晋文公)下(指赵衰等人)相蒙”,对于这样的君臣,是很难与他们和谐相处的。可见所谓“羞之”,也就是羞于与这些人为伍。故归隐绵山,至死不出。

  从自全名节、洁身自好的角度说,介之推确实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清高之士的一个典型。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寒食节——清明前一日禁火,有一种说法认为即是为纪念介之推被焚而设,足见介之推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文公的封赏,从历史记载看来,大体上是做到了论功行赏且是甚得民心的,故《史记》说:“晋人闻之,皆说(悦)。”介之推全盘否定文公的封赏,并由此而宁死也不愿为其效力,平心而论,其看法与做法都是过于偏激、并不可取的。

  这首《龙蛇歌》的特色是通篇用比。古代诗法“赋、比、兴”中的“比”,在近代修辞学中可以大别为“比喻”与“比拟”两大类。“比喻”,即打比方,以甲物比乙物;“比拟”,则是将物拟人(简称拟人)或将人拟物(简称拟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把红海棠花说成“红妆”(穿红衣服的女子),是拟人;“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白居易《女道士》),把肌肤白皙、穿着素净的女道士比成半峰白雪、一枝白莲,是拟物。《龙蛇歌》以龙蛇比君臣,也是属于拟物一类。“比拟”的写法较之直言的“赋”体,从消极一面说,可以避免过分的直露;从积极一面说,则是可以更加婉转曲达自己深刻的内心体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龙蛇歌》中的“拟物”,与一篇中部分采用拟物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法存在,而且已成了全篇的一种基本构思。因而,作品不仅在具体字句上具有比喻性,而且在全篇文意上具有象征性——在这看似新奇的童话般的动物世界里,真正在上演的乃是一幕幕风云变幻的人间的活剧。至于此诗的语言风格,与绝大多数早期古诗一样,显得相当平浅朴实;但由于所述内容关系到一个有名的君臣关系的故事,且延伸及于有关民情风俗的“寒食”节,所以虽只短短十句诗,仍是颇为耐读、颇让人寻味的。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63-964页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译文:百花凋零,芳草枯萎,此时最适宜拄着手杖去池塘观景。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¹意味长。
译文: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
注释:¹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