恁茸衫款段,独访玄都,日澹沙晴。休说长生事,但丹霞灶冷,烟袅幡青。
恁茸衫款段,独访玄都,日澹沙晴。休说长生事,但丹霞灶冷,烟袅幡青。
天风猛撼铃铎,烛乱露坛星。只玉格金函,玲珑雾阁,深琐层清。
天风猛撼铃铎,烛乱露坛星。只玉格金函,玲珑雾阁,深琐层清。
西游几经岁,又几劫开皇,鹤化无声。记得蓬莱境,便雪山冰海,花树都春。
西游几经岁,又几劫开皇,鹤化无声。记得蓬莱境,便雪山冰海,花树都春。
何况帝城佳气,阆苑接仙禽。还目极斜阳,林尖寺塔衔暮云。
何况帝城佳气,阆苑接仙禽。还目极斜阳,林尖寺塔衔暮云。
李慈铭

李慈铭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2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
潇湘¹连汨罗²,复对九嶷(yí)³
注释:¹潇湘:潇水与湘水,潇水为湖南省主要河流之一,汇入湘水。²汨罗: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为湘水支流。³九嶷河:指湘江,因其发源于湘桂九嶷山地区而名。
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浪势屈原冢(zhǒng)¹,竹声渔父歌。
注释:¹屈原冢: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汨罗江边之屈潭畔。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
地荒征骑¹少,天暖浴禽(qín)²多。
注释:¹征骑:战马。²浴禽:天暖时,禽鸟在江水边蘸水洗浴羽毛。
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脉脉¹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注释:¹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xiāngchuān怀huái--qīngjiāng

xiāoxiāngliánluóduìjiǔ

làngshìyuánzhǒngzhúshēng

huāngzhēngshǎotiānnuǎnqínduō

màimàidōngliúshuǐjīntóngnài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相逢旅馆意多违¹,暮(mù)雪初晴候雁²飞。
译文:你我在旅馆相遇,不由我忧喜交集。暮雪才刚刚停下,归雁正向南飞去。
注释:¹违:徘徊。²候雁:随季节变换,春时北飞,冬时南归的大雁。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主人¹酒尽君未醉,薄暮²途遥归不归。
译文:酒已喝光,唯有你还无醉意。天色晚路程遥遥,不知你归不归去?
注释:¹主人:诗人自指。²薄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这首七言绝句写两个故友在旅馆相逢相送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简短的插曲。那是一个暮雪纷纷的北地的傍晚,诗人与友人李少府在旅馆邂逅相逢。也许故友要很快离去,诗人置酒相送。此时,暮雪初晴,归雁南飞,酒已喝光.可故友还无醉意。诗人诙谐地问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你还走不走?”

  这首诗写相送,然而一开头却从“相逢”写起:“相逢旅馆意多违”。虽为相逢,却并非久聚,二人只不过在旅馆邂逅,友人也许马上又要启程,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既为相逢而喜,同时又为相别而忧,就不能不使诗人想起彼此间当日的交谊和异日的思念,从而百感交集。“意多违”,一个“多”字,写出诗人彼时彼地思绪的纷乱。

  “暮雪初晴候雁飞”。“暮”写天色,“雪”写天气,由“暮雪”而至“初晴”,写天气的变化,四个字写出两幅静的画面;“候雁飞”写大雁南飞,暗示出“归”字,三个字写出一幅动的画面。二者互相映衬,勾划出北方暮雪初晴那种苍凉萧瑟的图景,从而为“送”安排了环境。从另一方面说,看暮雪初晴,看候雁南飞,不能不想到友人之即将离去,这就使眼前这幅暮雪初霁图于苍凉萧瑟之中透露出淡淡的离愁,从而衬托了送别的心境。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二人相逢客舍,诗人置酒相送,故自称“主人”。置酒送行而日“酒尽”,其实未必真的酒已喝光,其中也许包含启程时间将至的意思。“酒尽”而“君未醉”,未能尽醉之中也许包含着未能畅言,是承首句“相逢客舍”而来,而未能畅言又隐含着友人之不忍便去。紧接着一句,“薄暮”,说天色将晚,“途遥”,说路程尚远。天色已晚,路程尚远,这是一种提醒,其中包含着无限关切。送行而提醒故人登程,诙谐之语中流露坦率,坦率之中反映出友情之深挚。而用“归不归”这样委婉的一问,其中未尝不包含一点希望,希望友人万一暂留,这就又反映出心中的留恋不舍。

  这首送别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宛转真挚,后两句于诙谐中见诚挚之情,于言外含不尽之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135-137

sòngshǎoshízàishězuò--gāoshì

xiāngféngguǎnduōwéixuěchūqínghòuyànfēi

zhǔrénjiǔjǐnjūnwèizuìbáoyáoguīguī

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我忆君。
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¹我忆君。
译文:一肩能担起全部家当,也要租船来览胜怀古。夜泊采石,四顾无人,你在这里怀念风流的小谢,而我却想起了你。
注释:夜泊采石:采石,即采石矶,一名牛渚山,在今马鞍山市西南长江东岸,峭壁千寻,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尤以李白于此登临赋诗而著名。¹君忆玄晖:“君”指李白,玄晖即南朝诗人谢朓,李白有《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曰“解道澄江净顾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和谢朓的墓都在当涂青山。
江山如此,博得青莲心肯死。怀古悠然,雁叫芦花水拍天。
江山顾此,博得青莲心肯死¹。怀古悠然,雁叫芦花水拍天。
译文:对当涂雄伟的江山,你壮心不已,豪兴不减。悠然怀古,听雁叫芦花,江水拍天。
注释:¹青莲心肯死:青莲指李白(号青莲居士)。“心肯死”是反问语,犹言“心不肯死”。临终的前一年(761年),李白还请缨入大将李光弼幕,欲为平定安史之乱军出一份力,因病不成行,寄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处,次年即病卒。传说李白是醉酒后赴江捉月而溺。

  太白墓在太平(今安徽当涂)采石矶,历来文人词客多有吊唁之作。黄景仁的生平、性格、诗歌风格同李白均有相似之处,其诗“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洪亮吉《黄君行状》);他对李白也极钦慕,诗歌创作受李白影响也很大,因而他凭吊李白,更有特殊的超越常人的深沉感慨与真挚之情。

  诗歌开篇,破空而出,开门见山指出此行的目的:“来咏史”。这样来吸引读者的注意,隐含了一种无限向往之情。但来到了采石矶,却“四顾无人”。“四顾无人”语出李白的《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了寂寞之情和无人知的难过之感。“君忆玄晖我忆君”中“玄晖”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32首》之三】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下片,开始写出“江山如此”与李白最终在采石矶江边捉月仙去的传说,再次写出了对李白的崇敬。想起李白,他虽然是个大诗人,才华盖世,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却一生不得志,最后因为永王事牵连被流放,赦还后孤寂的死葬于此。又想到著名诗人谢朓 ,36岁便被诬陷下狱而死。由此联想到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文章斐然,却一个个壮志难酬葬身荒丘。再回想种种遭际,不禁百感交集,痛苦万端,心灵深处充塞了悲凉与愤慨,所以“怀古悠然”这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最后“雁叫芦花水拍天”以景结情,回到现实,与开头相照应,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世界还是那样继续,我还要生活。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碧艾¹香蒲(pú)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yuán)
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庆,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注释:¹碧艾:绿色的艾草。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³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⁴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⁵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⁶吊:凭吊,悼念。⁷沅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这里指代屈原。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往事¹莫论量(liáng)²。千年³忠义气,日星光。离骚(sāo)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¹往事:过去的事情。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²论量:评论,计较。³千年:极言时间久远。⁴忠义:忠贞义烈。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⁵日星光:这里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⁶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⁷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解:懂得,明白。⁸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

  “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魏丕植.读舒頔[J].黄河之声,2012,09

xiǎochóngshān ·duān

shū yuándài 

àixiāngchùchùmáng shuíjiāérgòng qìngduānyáng cháncháng kōngchóuchàng shuídiàoyuánxiāng 
wǎngshìlùnliáng qiānniánzhōng xīngguāng sāozǒngkānshāng rénjiě shùzhuǎnyīnliáng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wán)¹之支²,童子佩觿(xī)³。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jì)兮。
译文: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¹能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²支:借作“枝”。³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⁴能:乃,于是。一说“宁”“岂”。⁵知:智,一说“接”。⁶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⁷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能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¹。虽则佩韘,能不我甲(xiá)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¹韘: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²甲: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能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能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这是诗经中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2-123

wánlán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wánlánzhīzhī tóngpèi觿 suīpèi觿 néngzhī róngsuì chuídài 
wánlánzhī tóngpèishè suīpèishè néngxiá róngsuì chuíd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