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山阴事事宜,湖山清瘦最宜诗。白蘋风细分渔火,红树烟疏飐酒旗。
秋后山阴事事宜,湖山清瘦最宜诗。白蘋风细分渔火,红树烟疏飐酒旗。
菱卦错,蓼滩欹,放船偏爱夕阳迟。江村雁到黄花满,正是人家打稻时。
菱卦错,蓼滩欹,放船偏爱夕阳迟。江村雁到黄花满,正是人家打稻时。
李慈铭

李慈铭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2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译文:独悬天波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¹
译文: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注释:¹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未缺¹空山静,高悬列宿²稀。
译文:夜波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波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注释:¹未缺:指月圆。²列宿:指众星。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译文: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yuèyuán

 tángdài 

yuèdānglóumǎn hánjiāngdòngfēi 
wěijīndìng zhào 
wèiquēkōngshānjìng gāoxuánlièxiù宿 
yuánsōngguì wàngòngqīnghuī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译文:人的心如同一颗优良苗,只有得到精心的养护才能生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译文:苗的生长需要泉水的灌溉,心灵则需要道德的教育。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日不读书,胸臆(yì)¹无佳想。
译文:人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注释:¹胸臆:内心深处的想法。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¹
译文:一个月不读书,就感觉到耳朵和眼睛都不清晰了。
注释:¹精爽:精神、魂魄、犹言神清气爽。
这首诗举例了读书的益处与不读书的坏处,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shūyǒusuǒjiànzuò

xiāolúnwèi qīngdài 

rénxīnliángmiáo yǎngnǎizhǎng 
miáoquánshuǐguàn xīnyǎng 
shū xiōngjiāxiǎng 
yuèshū ěrshījīngshuǎng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译文: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长着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gān)¹
译文:他善于施弓放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注释:¹干:触犯,冒犯。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弯弓若转月¹,白雁落云端。
译文:只见他弯弓如满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注释:¹“弯弓”句:谓张弓射箭之快。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双双掉¹(biān)行,游猎向楼兰²
译文: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注释:¹掉:摇动。²楼兰:汉代西域城国,此泛指西北边疆地区。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译文: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天骄五单于,狼戾(lì)¹好凶残。
译文: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注释:¹狼戾:像狼一徉贪婪凶暴。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牛马散北海¹,割鲜²若虎餐。
译文:其牛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注释:¹北海:湖名。即今贝加尔湖。这里泛指匈奴之地。²割鲜:谓割生肉而食。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虽居燕支山¹,不道朔雪寒。
译文: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注释:¹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产胭脂。其地在今甘肃永昌、山丹二县之间。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chēng)¹玉盘。
译文:妇女骑在马上嘻笑,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注释:¹赪:红色。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译文: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máo)¹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译文: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注释:¹旄头:即髦头。星宿名,昴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译文: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译文:古时御敌名将是谁,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何时天狼灭¹?父子得安闲。
译文: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呢?
注释:¹“何时”句:谓何时平息贼寇。天狼,星名。

  此诗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马客之名将,绥靖边患,生动刻画了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着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两,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

  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刚到幽州时李白对安禄山的野心认识还不足,有的学者说李白当初甚至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这样看起来李白说“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其实在这里,“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由于汉初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发动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才把匈奴的侵扰势力击退。

  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在更早的时候,原属两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区,后来两氏和乌孙先后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这一带才被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燕支山的草原上不仅水草丰美,据说还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说:“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即是对此的生动写照。燕支山草原是浑邪王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才有“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冰雪寒”的慨叹。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社会。

  尽管匈奴的战事业已久远,然而幽燕胡儿蠢蠢欲动、杀气腾腾,看来另一场严酷的杀戮恐怕在所难免。一旦战争再起,老百姓一定会再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所以李白在诗的结尾处说“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既表现出诗人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和对平叛的期望,同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战争警醒。

参考资料:
1、 安旗 阎琦.李白诗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246-247
2、 易存国.文艺论丛(9).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01-304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惜往日之曾信¹兮,受命诏²以昭时³
译文:痛惜地回忆往日曾得到宠信,受诏令立法治国使当世政治清明。
注释:¹曾信:曾经信任。²命诏:诏令。³昭时:使时世清明。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¹先功²以照下兮,明法昭之嫌疑³
译文:继承祖先的功业,德辉照临百姓,使法度严明,消除是非疑问。
注释:¹奉:继承。²先功:祖先的功业。³嫌疑:指对法令有怀疑的地方。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¹而日娭(xī)²
译文:因之国家富强而法度以立,君上委事于忠臣日以游息。
注释:¹贞臣:忠贞之臣,屈原自指。²娭:游戏。玩乐。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秘密¹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译文:忠臣全心全意地黾勉从事,偶有过失也不会有危殆发生。
注释:¹秘密:“黾勉”的一声之转,努力。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心纯(dūn)(máng)¹而不泄兮,遭谗人²而嫉之。
译文:纵然心地淳厚而不泄露机要,也遭到奸人的嫉妒谗毁。
注释:¹纯庬:淳厚。庬,朴实。²谗人:指上官大夫。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¹其然否²
译文:君主满含忿怒地对待下臣,不去澄清辨别内中的是非。
注释:¹清澄:指弄清事实真相。²然否:是非。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蔽晦¹君之聪明兮,虚惑²误又以欺。
译文:君王的耳目都被遮掩,黑白颠倒啊受人欺骗。
注释:¹蔽晦:掩盖。²虚惑:把无说成有叫虚,把假说成真叫惑。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弗参验¹以考实兮,远迁²臣而弗思。
译文:不去细心地查核事实,也不考虑就放逐忠贤。
注释:¹参验:参较验证。²远迁:远远地放逐。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信谗谀¹之溷(hùn)²兮,盛气志³而过之。
译文:听信混淆黑白的谗谀之言,指责我罪状怒气冲天。
注释:¹谗谀:惯进谗言谀辞的人。²溷浊:糊涂。³盛气志:大怒。⁴过:督责。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¹而见尤²
译文:为何忠贞无罪的臣子,反而遭受诽谤,受到斥贬?
注释:¹离谤:遭毁谤。²尤:责备。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¹光景²之诚信³兮,身幽隐而备之。
译文:有愧于信实有常的日光月影,我还是逃避到幽暗之处。
注释:¹惭:悲忧。²光景:即光明。³诚信:真实。⁴备:具备。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临沅湘之玄渊¹兮,遂自忍而沈流。
译文:面对沅湘黑洞洞的渊底,狠着心想跳进奔流的江里。
注释:¹玄渊:深渊。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yōng)¹之不昭。
译文:那样结果是身死而名灭,可惜君王被蒙蔽心地不明。
注释:¹壅君:被蒙蔽的国君。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君无昭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sǒu)¹
译文:君王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能明察是非,使芳草埋没在沼泽荒地。
注释:¹薮幽:大泽的深幽处。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焉舒情而抽信¹兮,恬²死亡而不聊³
译文:哪里还能够倾吐衷情?我将泰然地与世别离不茍且偷生。
注释:¹抽信:陈述一片忠诚。²恬:安。³不聊:不苟生。
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独障(zhāng)¹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²
译文:只为障碍壅塞所掩蔽阻隔,使得忠臣个个无所适从。
注释:¹鄣壅:与“蔽隐”同义。鄣壅而蔽隐,指重重障碍。²无由:无路自达。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闻百里¹之为虏兮,伊尹²烹于庖厨。
译文:听说百里奚曾作过俘虏,伊尹埋没在厨房烹调。
注释:¹百里: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²伊尹:原来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曾经当过厨师。后来任商汤的相,辅助汤攻灭夏桀。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吕望¹屠于朝歌兮,宁戚²歌而饭牛。
译文:吕望在朝歌当屠户,宁戚边喂牛边唱歌谣。
注释:¹吕望:本姓姜,即姜尚,他的先代封邑在吕,所以又姓吕。²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他在喂牛时唱歌,齐桓公认出他是个贤人,用他做辅佐。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不逢汤¹²与桓³兮,世孰云而知之。
译文:不碰上汤、武、齐桓、秦穆,世间有谁知道他们的好处?
注释:¹汤:商汤。²武:周武王。³桓:齐桓公。⁴缪:同“穆”,秦穆公。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¹信谗²而弗味³兮,子胥死而后忧。
译文:吴王夫差轻信了谗言,逼死伍子胥后忧患降临。
注释:¹吴:指吴王夫差。²信谗:指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³弗味:不能玩味辨别。⁴子胥:伍子胥,吴国的大将。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介子¹忠而立枯兮,文君²³而追求。
译文:忠心的介子推甘愿抱着树站着被烧死,晋文公省悟后派人将他访求。
注释:¹介子: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²文君:晋文公。³寤:觉悟。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封介山而为之禁¹兮,报大德²之优游³
译文:封了介山而禁止采樵,报答他大恩大德的优厚。
注释:¹禁:封山。²大德:指介子推在跟从晋文公流亡的途中,缺乏粮食,他割了自己的股肉给文公吃。³优游:形容大德宽广的样子。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思久故¹之亲身兮,因缟(gǎo)²而哭之。
译文:想起故旧多年的亲身同伴,便穿起白色丧服痛哭泪流。
注释:¹久故:故旧。²缟素:白色的丧服。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yí)¹而不疑。
译文:有人忠贞诚信为节操而死,有的人以欺诈得仕。
注释:¹訑谩:欺诈。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弗省察而按实¹兮,听谗人之虚辞。
译文:不去省视考察按之以实,只听进谗者所说的虚妄之辞。
注释:¹按实:核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芳与泽¹其杂糅兮,孰申旦²而别之。
译文:芳香的腥臭的混杂在一起,又有谁自夜达旦认真辨识?
注释:¹泽:臭。²申旦:自夜达旦。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何芳草之早殀(yāo)¹兮,微霜降而下戒。
译文:为什么芳草会早早枯死,这说明微霜初降就得警惕。
注释:¹殀:同“夭”,死亡。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¹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译文:确实是君主不聪明受人蒙蔽,才使进谗献谀者日益得意。
注释:¹谅:诚然。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¹其不可佩。
译文:自古以来的嫉妒贤才者,都说蕙草杜若不能佩戴。
注释:¹蕙若:蕙草和杜若,都是香草。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妒佳冶¹之芬芳兮,嫫(mó)²姣而自好³
译文:嫉妒那佳丽之人的芳美,嫫母丑陋却自负妩媚可爱。
注释:¹佳冶:美丽。²嫫母:传说是黄帝的妃子,貌极丑。³自好:自以为美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虽有西施¹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译文:就是有了西施的绝顶美貌,受谗妒也会被丑恶之人取代。
注释:¹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愿陈情以白行¹兮,得罪过之不意²
译文:我愿意陈述情愫表白行为,想不到竟意外地得了罪过。
注释:¹白行:表白行为。²不意:没有意料到。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情冤见(xiàn)¹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²
译文:光天化日下真情与冤曲显明,有如天上的星宿各有置措。
注释:¹见:同”现“,显现。²错置:安排、陈列。错,同“措”。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骐(qí)(jì)¹而驰骋兮,无辔(pèi)²³而自载。
译文:乘骑骏马作长途奔驰,没有辔缰衔勒全凭自己控制。
注释:¹骐骥:骏马,良马。²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³衔:勒马口的铁链。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乘氾(fàn)¹(fú)²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译文:乘坐筏子向下游行驶,没有船只划桨全靠自己配置。
注释:¹氾:同“泛”,浮起。²泭:同“桴”,即筏子。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背法昭而心治兮,辟¹与此²其无异。
译文:背弃法度而凭私心治事,也就好像与这些没什么差异。
注释:¹辟:通“譬”,譬如。此:前面的例子。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宁溘(kè)¹而流亡²兮,恐祸殃之有再。
译文:我宁肯忽然死亡随流而去,惟恐有生之年国家再受祸灾。
注释:¹溘死:忽然死去。²流亡:流而亡去,指投水而死。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不毕辞¹而赴渊²兮,惜壅君之不识。
译文:衷情未诉完就要投入深渊,痛惜昏君不了解我的衷肠。
注释:¹毕辞:说完话。²赴渊:投水。

  《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本篇有真伪之争。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因篇中提到伍子胥,怀疑本篇和《悲回风》为伪作。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和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以作品语气而致疑。清吴汝纶《评点古文辞类纂》以《怀沙》为绝笔,又因本篇文词浅显,而疑本篇非屈原所作。今人陆侃如、冯沅君、刘永济、谭介甫、胡念贻等人,也都以本篇无标题且多乱辞等原因,对本篇的作者为屈原提出疑问。然而无论如何,持此种理由的观点说服力不是很强,与持本篇作者为屈原的论点相比,显得不十分有力。因此,自然不能剥夺屈原对本篇的著作权。

  《九章·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此篇是作者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而未能使之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顷襄王的最后觉悟。全篇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惜往日之曾信兮”至“身幽隐而备之”。追叙自己曾被怀王信任,自己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楚国的富强出力,但最终因奸人进谗,遭到怀王猜忌而疏远。“惜往日”就是忆往日,痛往日,因回忆过去而哀痛也。《史记·屈原传》说屈原开始时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开头四句与这些是对得起来的,但接下来的话就转了。

  “国富强”四句,言当时的楚国,修明法昭,上下一心,确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好景不长,楚怀王委弃良臣,奢侈淫佚。但屈原认为楚王虽然有过失,己犹欲弼正匡辅,此意与《离骚》和《九章·抽思》二篇可以互证。

  “心纯庬”四句言由于自己对楚王一片忠心,不肯把秘密泄露给其他同僚,因此引起在位同僚的嫉妒,他们向怀王进谗言,怀王从而对自己发怒、猜忌、疏远,这正是《屈原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一段的形象写照。“蔽晦君”以下六句,言那些小人蔽塞君王的聪明才智,虚饰罪状,以惑误君,又欺罔之;君王也不参验考核,究其真相,就疏远贬斥了我再不思念。

  第二段从“临沅湘之玄渊兮”至“使贞臣为无由”。屈原身临湘水,决心自沉,该段写临死之前的思想斗争,更显得其就义的从容。

  “临沅湘”四句,汪瑗认为“上二句是极推己之恶恶之心,不欲与谗人并生于世,盖反言以见其欲死也。下二句是明己之遭君不明,死为无益,又正言其不必死也。”(《楚辞集解》)“君无昭”四句言君王不知长短,故不能察,使芳草为薮泽所壅遏而不通;君王如此不明,忍死而无益,于是甘心死之,决不苟活。这四句是对“遂自忍而沉流”的回答。

  “独鄣壅”二句谓忠臣非不欲尽力,只是由于“鄣壅而蔽隐”而不得辅佐。此所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

  第三段从“闻百里之为虏兮”至“因缟素而哭之”。历举前世君王得贤人则兴盛与信谗言则灭亡的事情来作进一步的对比说明。其中关于介子推的事情叙之尤详,本意是还希望楚王因自己之死,悔悟而改弦更张,振兴楚国。“闻百里”六句,历举百里奚逢秦穆公,伊尹逢商汤王,吕望逢周文王,宁戚逢齐桓公之事迹,此四子,国君用之而国强。

  “吴信谗”二句举伍子胥事。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后吴国便被越国灭亡。“封介山”四句举介子推之事。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文公复国不封介子推,介子推逃入深山;文公以火烧迫其出山,子推抱木而死,文公悔悟,追封介子推。屈原在这里以伍子胥死后而吴亡,与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幡然悔悟,因而追封介山之事作对比,暗示“存君兴国”之意。

  第四段从“或忠信而死节兮”至“使谗谀而日得”,承上文言自古忠臣之死,没有不是因为君王听信谗言而造成的。

  “或忠信”四句承前一段列举贤臣之例而进一步发挥。指出忠信者反而被迫死节,奸佞者反而被信之不疑,全都是因为君王不能参验考究加以鉴别,而一味听信小人谎言。“芳与泽”两句言君主如不能按实省察,则不能分别忠信与奸佞。“何芳草”四句言君既不能省察分别忠奸,则忠臣的命运就不会好了。

  第五段从“自前世而嫉贤兮”至“如列宿之错置”。进一步陈明自己过去与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如排列天上的列宿那样明明白白。在自己死后,自己所受的委屈,一切都将会昭雪于天下。

  “自前世”六句以美女比贤能之人,谓在怀王时代,嫉善忌能,已经是这样子的了。美好的东西被说成是丑恶的,丑恶的东西被说成是美好的,一有好的东西出现,谣言马上就会产生。

  “愿陈情”四句言自己的心情与行为光明正大,如星斗罗空,必将愈来愈明白,连“陈”、“白”也都是不必要的了。司马迁曾赞扬屈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日、月、星为三光,“列宿错置”,亦即“与日月争光”。

  第六段从“乘骐骥而驰骋兮”至最后为。进一步表明自己将沉江自尽,以身殉国的决心。

  “乘骐骥”二句谓驾良马疾驰,却不用控制马匹的器具。

  “乘氾泭”二句谓乘木筏沿流而下,却不用船桨而自恃人力。

  “背法昭”二句谓背弃法昭而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就好比上述两种情况,与之并无差别。

  “宁溘死”四句写自己赴死之因,屈原谓“恐祸殃之有再”,朱熹说“不死恐‘邦其沦丧’而辱为臣仆……箕子之忧,盖为此也。”蒋骥说:“谓国亡身虏也。”根据当时楚国屡败于秦的形势,朱、蒋二人的分析是颇有见地的。最后二句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写完这篇诗作之后就要赴水自尽,所以可以判断这篇诗作确是屈原的绝笔。

  这篇诗歌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文辞质朴率直,浅显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畅。比如对于楚王的谴责,在《离骚》等其他作品当中,一般比较委婉曲折,往往用“荃”、“灵脩”、“哲王”等来代替,而在此篇中,因是赴水之前的绝笔,则无所顾忌,直接责备楚王为“壅君”。此篇诗作的这种风格,在全部屈赋中是显得十分奇特的。

  其次,文章结构上前后照应,诗歌以“明法昭”起,以“背法昭”结,前后呼应。林云铭《楚辞灯》说;“以明法昭起头,以背法昭结尾,中间以'无昭’两字作前后针线,此屈子将赴渊,合怀王、顷襄两朝而痛叙被放之非辜、谗谀之得志,全在法昭上决人材之进退、国势之安危。盖贞臣用则法昭明,贞臣疏则法昭废;及既废之后,愈无以参互考验而得贞谗之实,而君之蔽晦日深,虽有贞臣,必不能用,是君为壅君,国非其国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本篇这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40-846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译文:秋天的树林中的树没有一刻是安静的,落叶的声音频频把鸟儿惊起。
注释: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东北四十里。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译文:一整夜风吹叶落,好似在刮风下雨,连山中的月亮升上山头都不知道。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松门¹开积翠²,潭水入空明。
译文:打开简陋的松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
注释:¹松门:用松枝编搭成的柴门。²积翠:指山光和山上松柏翠色浓郁。一说指用来编搭成柴门的松枝浓密青翠。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渐觉天鸡¹晓,披衣念远征²
译文:天鸡已经报晓,天渐渐亮了,披上衣服,心里又挂念起远行的事来。
注释:¹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²远征:远行。作者正为抗清复明而奔走。

  诗之着眼点在写摄山秋夕之夜景,但各联在时间上却并非是写同一时间内所见的景物而是随时逐步推移。首联、颔联写在枕上所闻所感,把心理活动描写得曲折生动;颈联写破晓前开门所见,表面写松阴,写潭水,其实都是写月色;尾联写披衣而准备重上征途。该诗寄情于景,借景言情,运笔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活泼疏朗。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时间为初人夜。这时,山风怒吼,秋林摇曳,黄叶飘零,松涛阵阵,林中之鸟频频发出惊恐的叫声,整个林壑似乎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氛围之中,突出了摄山初夜之动态。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时间为夜半。这联以主观的想象同现实存在的矛盾以见山月之美。“一夜疑风雨”,是从首联的景物中得出的合理推理。由于入夜时风狂树动,故诗人猜测一整夜都将是秋风萧瑟,夜空如墨。殊不知事出所料,进入后半夜,风势趋缓,仰头一望,一轮山月却高挂中空,突出了诗人望见明月惊喜之情。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则写夜半后,开门所见月光下的景致:“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两句诗当化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句“松门开积翠”,为“开门松积翠”之倒装句。此句写开门后看见松树之影,宛若苍翠欲滴、堆积交横之藻、荇。对句则写地下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两句诗虽受苏轼文的启迪,但一为文一为诗,诗自有诗之意趣,可谓自铸丽语。诗人似乎是毫不着力,随手便挥洒出一幅朦胧的月夜图。

  颔联、颈联同首联所写景物大有差异。首联为动景,颔联、颈联为静景,动景恶,静景诗人运用以动衬静,以恶衬美的手法,使二者形成鲜明对照,从而突出月夜之美。与此同时,景象的变化,又使意境更为丰富多彩,使结构富于起伏跌宕而不流于板直。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进入拂晓,以抒发游子他乡之孤苦收束:“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本来美好的月夜令人流连忘返,但由于诗人客居他乡,面对明月不能不生思归之念,正所谓“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披衣”这一动作,表现了诗人对月不寐。“披衣念远征”一句,显得情感低沉,无限旅思乡愁,悲酸凄苦之态尽在不言之中。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曾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尾联并非景结,而是情结。但由于诗人之情结,是建立在前两联美好月夜描状的基础之上,其情来得自然、真挚、深沉,故以情结仍能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此诗做到了自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景自然。全诗写景似乎都是按照自然界的真实景象描摹而成,不露人工痕迹。而于景物描状中又寓有个人内在之情。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二是层递自然。诗人以时间顺序逐步推移,依次写入夜、夜半、拂晓时之所见所感,层次井然,意转而脉不断,步步相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57-758

shèshānqiūzuò

jūn míngdài 

qiūlínjìngshù luòniǎopínjīng 
fēng zhīshānyuèshēng 
sōngménkāicuì tánshuǐkōngmíng 
jiànjuétiānxiǎo niànyuǎnz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