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
白华¹(jiàn)²寒水,怡我³适野
译文: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注释:¹白华:头发花白。²鉴:照。³怡我:使我愉快。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⁴适野:到郊外去适:到……去。⁵情:心情。
前趋(qū)¹问长老,重²³欣嘉名
译文: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注释:¹前趋:向前赶上。趋:快走。²重:又,再。³复:回答。⁴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
(jiǎn)¹易衰朽,方刚谢经营²
译文:遭逢不幸人趋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注释:¹蹇连:这里指流放永州。²方刚谢经营: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敢期¹齿杖²赐?聊且移³孤茎
译文: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注释:¹敢期:怎敢期望。²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²聊且:始且。³移:移植。⁴孤茎:指一棵灵寿。
丛萼中竞秀,分房处舒英。
丛萼(è)¹中竞秀²,分房³处舒英
译文: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注释:¹丛萼:萼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²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³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⁴舒英:舒展开花。
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柔条¹²反植³,劲节常对生。
译文: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注释:¹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²乍:偶然看见。³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⁴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
¹²足忘疲,稍³觉步武轻。
译文: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注释:¹循:通“揗”,抚摩。²玩:赏玩。³稍:渐渐。⁴步武:指步履,步伐。
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安能事翦(jiǎn)¹²,持用资³徒行
译文: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注释:¹翦:翦同“剪”:剪断。²伐:砍伐。³资:帮助。⁴徒行:步行。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既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读者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趋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读者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可知“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还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读者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读者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遭逢不幸人趋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注释

白华:头发花白。

鉴:照。

怡我:使我愉快。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

适野:到郊外去适:到……去。

情:心情。

前趋:向前赶上。趋:快走。

重:又,再。

复:回答。

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蹇连:这里指流放永州。

方刚谢经营: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敢期:怎敢期望。

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

聊且:始且。

移:移植。

孤茎:指一棵灵寿。

丛萼:萼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

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

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

舒英:舒展开花。

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

乍:偶然看见。

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

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循:通“揗”,抚摩。

玩:赏玩。

稍:渐渐。

步武:指步履,步伐。

翦:翦同“剪”:剪断。

伐:砍伐。

资:帮助。

徒行:步行。

鉴赏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庭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云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讲的是寻得灵寿寿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支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支人的关怀和慰藉,使支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支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支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云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支人的兴趣,既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支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支人行云流水般的支句中,读者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支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激久闻大名的灵寿寿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讲的是种植灵寿寿的原因。

  云两句,当倒过来读,支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支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支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支人寻得灵寿寿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支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支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支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寿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寿在支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支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寿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寿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支人砍下了一枝灵寿寿做成了手杖,来帮助支人行走。

  读者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支人是不忍心对灵寿寿加以翦伐的。

  往云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支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寿,还是用灵寿寿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支人对灵寿寿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可知“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寿,而非用灵寿寿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还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支人种植了灵寿寿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寿》一支中,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一是种植灵寿寿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支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支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支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寿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支人植灵寿寿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再读支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寿的细致刻画,在读者眼云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支人的灵魂。读者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粽包分两髻(jì)¹,艾束著(zhuó)危冠²
译文: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注释:¹粽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²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旧俗方储药¹,羸(léi)躯亦点丹。
译文: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注释:¹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mǎochóngshī

yóu sòngdài 

chóngshāncūnhāo liúhuāfán 
zòngbāofēnliǎng àishùzhuówēiguān 
jiùfāngchǔyào léidiǎndān 
xiéshì xiàoxiàngbēipán 
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
远梦归华顶,扁(piān)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寒蔬¹修净食,夜浪动禅床²
注释:¹寒蔬:寒天生长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²禅床:坐禅之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诗人贾岛早年曾经为僧,后虽还俗,但过去的蒲团生涯对他不能没有影响,他的诗中常出现的孤寒清寂,恬淡超然,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早年记忆中‘坐学白骨塔’、‘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的禅味,不但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一类诗境的蓝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边’,‘孤鸿来夜半,积雪在诸峰’,甚至‘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渊源。”所以,同样是禅诗,贾岛与王维就往往不一样。如果说王维是幽静空明的话,贾岛就是枯寒苦瘦,这首诗的境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就告诉读者,研究作家,不能脱离他的个性、经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

  全诗前三联皆是诗人想象的这位天台僧人远去的情景。首联“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直接地将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又饱含了诗人对天台僧浓浓的赠别之情。颔联“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是进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过僧人的饮食与坐禅两个方面来表现出了僧人清心寡欲与孤寒清寂。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僧人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这句中,一个“孤”字,一个“霜”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尾联“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即说明了僧人的“心中无一物”,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比。

sòngtiāntáisēng--jiǎdǎo

yuǎnmèngguīhuádǐngbiǎnzhōubèiyuèyánghánshūxiūjìngshílàngdòngchánchuáng

yànguòfēngxiǎoyuánshùshuāngshēnxīnbiéniànzàishīzhāng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所好轩者,袁子¹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²矣,而胡³以书名?盖与群好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¹⁰,好色¹¹,好葺(qì)¹²屋,好游¹³,好友¹⁴,好花竹泉石¹⁵,好珪(guī)(zhāng)(yí)¹⁶、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¹⁷于群好也,而又何¹⁸以书独名¹⁹?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²⁰,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²¹,欲少²²味矣。书之²³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²⁴又无尽,故胜也。
译文:所好轩是我藏书的地方。我的喜好有很多,而为什么以此(“所好”)作为书斋的名字呢?大概是许多爱好和书相比,我更喜爱书。我众多的爱好都是什么呢?说起来有:喜爱美味,喜爱美色,喜爱建造房屋,喜欢游玩,喜欢结交朋友,喜爱花卉、竹木、清泉、奇石,喜爱收藏名贵的古董和名人字画,又喜欢书。对书的爱好和对其他各种爱好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偏偏用书来命名呢?回答说:美色适宜于少年,美味适宜于饥饿的人,交朋友应该交志向相同的,游览应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房屋、花石、古玩适合于刚刚购买,所有这些都是过了时间就没有了新鲜劲儿。只有书这种东西,不论少年壮年、老弱病残、饥寒交迫、刮风下雨,没有不适宜的。而读书又是没有穷尽的,所以,对书的爱好胜过其他爱好。
注释:¹袁子:即作者自谓。²众:多。³胡:为什么。⁴以书名:以此(“所好”)作为书斋的名字。⁵盖:发语词,此处表原因。⁶群好:许多爱好。⁷敌:匹敌、相当。⁸其:指书。⁹奈何:如何,怎么样。¹⁰味:美味佳肴,好吃的东西。¹¹色:指漂亮的女子。¹²葺:修葺,修补。¹³游:旅游。他在六十三岁之后,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还出游在外,姚鼐说东南一带的山水佳处都有他的足迹。¹⁴友:交朋友。¹⁵花竹泉石:花卉、竹木、清泉、奇石。¹⁶圭璋彝尊:泛指玉器、青铜器等古玩珍品。¹⁷无以异:没有什么两样。¹⁸何:为什么。¹⁹以书独名:只给书斋取名。名:作动词用。²⁰同志:指志同道合者。²¹是:这个时候。²²少:减退、减少。²³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不作解释,只起语法上的作用。²⁴其事:指书中所记述的事情。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非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¹²,谢³众好而昵(nì),此如辞(xiá)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xī)¹⁰(shì)羊枣¹¹,非不嗜脍(kuài)¹²(zhì)¹³也,然谓之嗜(shì)脍炙,曾皙所不受¹⁴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¹⁵,则以所好归书也¹⁶固宜。
译文:虽然对书的爱好胜过其他爱好,但谢绝其他各种爱好而惟独溺爱书,这就好像辞去过于亲热而又很随便的朋友,却去跟随一个很严厉的老师,这样的爱好是虚假的。和其他各种爱好分别而跟从书籍,就像是宾客都散去了,而惟独老朋友还在,这样的爱好是偏好。过去,曾皙喜欢吃羊枣,并不是他不喜欢吃美味佳肴。然而,如果说他嗜好美味佳肴,曾皙肯定不会接受。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把他的嗜好和别人等同了。我的其他爱好和别人相同,而爱好书却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如此说来,把我的爱好归结到书上,本来就是适宜的。
注释:¹虽:即使。²然:这样。³谢:辞谢,意思是推开(各种爱好)。⁴昵:亲近。⁵焉:指代书籍。⁶辞:遣去。⁷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⁸毕:网罗无遗之意,引申为“尽”、“全”。⁹焉:指代书籍。¹⁰曾皙:名“点”。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¹¹羊枣:果实名,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称为羊矢枣。¹²脍:细切的肉。¹³炙:烤肉。¹⁴不受:不认可。受:接受,表示同意。¹⁵从独:只属于我自己的。¹⁶也:起到句中表示停顿的作用。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¹²书,凡清秘³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译文:我自小喜爱书,想得到它却苦于没有能力。如今老了,用俸禄来买书,凡是珍贵的秘本,我大约已购得十分之六七。少年爱好书,恐怕得不到,如今有书了,又恐怕失去。假如害怕这些书失去,那么用“所好”来命名书斋,就更合适了。
注释:¹俸:俸禄,薪水。²易:交易,此指买书。³清秘:此指藏书的珍贵(版本)。⁴苟:如果。⁵名:命名。⁶宜:适当。

  在这篇文章中,袁枚表达了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类似的思想: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在表述这种思想的同时,袁枚又显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人都有欲望,但在教人做假人、说假话的传统社会中,人欲被看作是一种罪恶,所以几乎无人敢披露自己真实的心灵欲求。袁枚的真诚和坦率在于,他老实地说出了自己种种生理和心理的追求:袁子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宫室花石、古玩等等。他还敢于说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人生体验:当血气旺盛的时候,美丽的女色格外迷人;当腹中饥饿的时候,吃东西格外香;交朋友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出游宜在风和日暖的时节,“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否则很难充分领略个中滋味。

  除上述欲望之外,袁枚又明确表示自己好读书,并认为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好和追求。如果说声色、饮食、交游等等爱好都受到生理、心理和外在环境种种限制的话,对书的爱好则是在人生旅程的任何时候都是适宜的。书海无涯,求知欲永难满足,因此袁枚认为自己对书的爱好实在超胜于其他的欲求。然而,袁枚又强调,对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并不排斥其他的各种欲望,并明确指出,那种标榜自己只追求精神价值而没有物质欲望的人是虚伪的。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可以统一起来,可以在人生的旅程中并行而不悖。物质的欲望有尽,而精神的欲望无涯,到最后血气既衰、交游散尽,也就只剩下爱书这一种爱好了。所以袁枚说:“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他担忧这一最后的爱好也将随生命的消亡而失去,所以格外珍视,以“所好轩”来作为他藏书楼的名字。

  袁枚的散文最大特点是不拘一格。从标题上说,这篇文章应当是记其轩,但袁枚不记其轩而在轩名“所好”上发挥。全文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作者先谈自己喜欢书,次谈书与别的玩好器物的不同之处,说明书值得爱;也表明了自己怎么样爱书;最后才点名为什么只把书轩取名为“所好”。从这篇散文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真率无邪的活生生的人对生命的自我表白,感受到的是在封建禁欲主义统治下古老社会中吹过的一阵清新的风。

参考资料:
1、 曹道衡,李炳海主编;徐潜,卫绍生等译评.新编古文观止·明清精致小品.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41—243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¹哀。
译文: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注释:甘露: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重建。北固山下临长江,当时江阔十余里。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¹松声万壑: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要看银山拍天浪¹,开窗放入大江来。
译文: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注释:¹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诗题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围绕“宿”字展开。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席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与幻想,是通过感官来证实它存在,虽然没有具体的肯定,逼真感很强,尽管北固山没有千山万壑存在。“云气”、“松声”,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劲;而感觉到云气,凝听到松涛,也反映了诗人心底的宁静。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

  “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末句构思很奇特,仍用幻笔,不说开窗看如雪白浪,而说奔腾翻滚的长江被“放”进窗来,把长江的气势写透写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扑进窗来的奇观,深深地被长江的伟观所震撼。“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高超。这一写作及炼字方法,与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相仿,但杜诗写的是静态,曾诗写的是动态,更具魄力,只有稍后的王安石绝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与媲美。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72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23
3、 吴洪荣,品读《宿甘露寺僧舍》[J],读与写(高中版),2008年06期

宿gānsēngshè

zēnggōngliàng sòngdài 

zhěnzhōngyúnqiānfēngjìn chuángsōngshēngwànāi 
yàokànyínshānpāitiānlàng kāichuāngfàngjiānglái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¹,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²,禽兽繁殖,五谷不登³,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fū)焉。舜使益掌火,益烈¹⁰山泽而焚¹¹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¹²,瀹(yuè)¹³济漯(tà)¹⁴而注¹⁵¹⁶海,决汝汉,排淮(huái)(sì)而注之江¹⁷,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
译文:当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洪水乱流,天下泛滥成灾,草木非常茂盛,禽兽繁殖很多,粮食没有收成,禽兽到处伤害人,遍地是它们的足迹。尧一个人忧虑这些,选拔出舜来负责全面治理工作。舜派伯益管理火政,伯益放火烧了山野和沼泽地带的草木,使禽兽逃跑隐藏。禹又疏浚九河,济水、漯水,使它顺流入海,挖开汝水、汉水,排出淮水、泗水,使它流入长江。然后中原地区可以耕种打粮食了。在这个时候,禹八年在外,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能进去看看,虽然他也想耕种,有可能吗?
注释:¹平:平安,安定。²畅茂:繁茂。³登:成熟。⁴偪:同“逼”,威胁。⁵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⁶举:举拔,选拔。⁷敷治:普遍治理。敷:遍。⁸益:传说是舜时主持火政的官。⁹掌火:主持火政。¹⁰烈:火势猛烈。这里用作动词,指点燃大火。¹¹焚:烧。¹²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据记载,这九条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鉤盘、鬲津。¹³瀹:疏导。¹⁴济、漯:济水和漯水。济水故道今为黄河夺占,漯水湮没。¹⁵注:灌注,流入。¹⁶诸:之于。¹⁷“决汝”二句:极言禹疏导江、淮流域水道之功。决,开挖、加宽。汝,汝水。汉,汉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汉水入长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长江。
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华阳国志》
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gū)(gū)而泣。不及¹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华阳国志》
译文:大禹娶了涂山氏,后来涂山氏生儿子启,启呱呱大哭,禹顾不上照顾孩子, (径直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 三过家门而不入,务必抓紧时。
注释:¹不及:来不及。
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
围伤先人父鲧(gǔn)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
译文:禹因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而难过,因此不顾劳累,殚精竭虑,在外十三年,几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
注释:¹劳身焦思:劳:费;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lěi)(chā)以为民先,股无胈(bá),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
译文: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就是劳苦之人,也没有这样辛苦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