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李生今五年,南行万里一欣然。新诗想得江山助,名士仍兼政事传。
不见李生今五年,南行万里一欣然。新诗想得江山助,名士仍兼政事传。
忆旧多通烹鲤字,养廉半付刻画钱。药洲计日同吟啸,窥镜惭予巽发宣。
忆旧多通烹鲤字,养廉半付刻画钱。药洲计日同吟啸,窥镜惭予巽发宣。

nánjiànshūzhī广guǎngzhōuxiāngdàiquè--qiánxīn

jiànshēngjīnniánnánxíngwànxīnránxīnshīxiǎngjiāngshānzhùmíngshìréngjiānzhèngshìchuán

jiùduōtōngpēngyǎngliánbànhuàqiányàozhōutóngyínxiàokuījìngcánxùnxuān

钱大昕

钱大昕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汉族,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大昕为“一代儒宗”。 ▶ 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hán)(dān)¹城南游侠子²,自矜³生长邯郸里
译文:邯郸城南的游侠子,自夸生长在邯郸里。
注释:少年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¹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首都。该地任侠之风盛行。²游侠子:富于任侠之气的年轻人。他们重义轻利,乐于助人。³自矜:自夸,自恃。⁴里:故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千场¹纵博²家仍富,几度³报仇身不死。
译文:经过千场放纵赌博后家里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
注释:¹千场:很多的场所。²纵博:放纵赌博,豪赌。³几度:几次,几回。⁴报仇:报复仇怨。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宅中歌笑¹²纷纷³,门外车马常如云
译文:家中的歌声笑语终日闹纷纷,门外的高车大马聚集如云屯。
注释:¹歌笑:歌声和笑声。²日:每日。³纷纷:多而杂乱,接二连三地。⁴车马:豪车骏马。⁵常如云:一作“如云屯”,如云之聚集,形容盛多。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未知肝胆¹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²
译文:不知该向谁披肝沥胆,只教人想念那平原君。
注释:¹肝胆:肝和胆的总称。比喻真挚的心意和勇气血性。²平原君:这里指战国时的赵国公子赵胜。其人讲信义,重视人才,曾养食客数千人。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君不见即今¹交态²³,黄金用尽还疏索
译文:君不见如今的交情如纸薄,黄金用尽了还你个疏索。
注释:¹即今:一作“今人”,泛指如今的人们。²交态:人与人相交往所表现的态度、交情。³薄:浅薄。⁴疏索:冷淡、疏远。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以兹(zī)¹感叹²辞旧游³,更于时事无所求
译文:为此感叹辞别往日的朋友,眼前的时事功名也无所追求。
注释:¹以兹:以此。²感叹:一作“感激”,真心感谢。³辞旧游:辞去旧日的交游。⁴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⁵无所求:无所追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且与¹少年饮美酒,往来²射猎³西山头。
译文:且与年轻人共饮美酒,往来射猎来到西山头。
注释:¹且与:暂且和。²往来:来来去去。³射猎:射箭狩猎。⁴西山:位于邯郸西部的山;一说是指邯郸西北的马服山。

  邯郸为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少年行》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以上六句渲染“游侠子”豪放的生活,其势如铜丸走板,风驰电掣。“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二句,气势陡转,诗笔转入对“邯郸少年”内心的揭示。他们对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远远感到不满足,而希望凭自己的侠肝义胆为国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不料,这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现实社会的理解,反而遭到排斥和压制。使之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倾以待士”,使之能纵横捭阖,为国排难的平原君。这两句,充盈着诗人知音难觅的怅惆,功业难成的愤懑以及对现实的强烈针砭和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同时,感情的激流也由前面的飞逸转入沉实,增强了诗歌的顿挫之力。

  前半部分诗人借“游侠子”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沉沦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以直抒胸臆的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一开始以“君不见”当头唱起,提示人们注意:现在世人只按“黄金”的多少来决定双方“交态”的厚薄。没有“黄金”,关系就自然“疏索”(即疏散之意)了。诗人的感情又由前面的沉实转入激愤,正因他“感叹”之深,对世态炎凉体会之切,因此对于“旧游”和“时事”厌恶之极,这样就有力地逼出最后两句:“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这样的结尾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充满慷慨之情,愤懑之气,“宕出远神”。它不仅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西山即邯郸西北的马服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而且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表现出他睥睨尘世、待时而动的高旷情怀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曲终高奏,宛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因此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即诗中之“游侠子”)自况,借描写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世态炎凉的际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诗歌写得豪宕激昂,“气骨”铮铮,充分体现了高适“以气取篇”的特点。《新唐书·高适传》评其诗“以气质自高”。所谓“气质”,即作者的感情极为慷慨激越。此诗借“邯郸少年”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既有豪气干云的雄壮之歌,又有直抒胸臆的激越之声;既有深沉低徊的慨叹,又有故作旷达的曲终高奏。这种雄壮与低徊,炽热与深沉的错综交织,有力地突出了“邯郸少年”心灵深处的追求和失望、欢乐与痛苦的复杂感情,从而深刻揭示出“世态”的“浮薄”。一般说来,七言与五言相比,更难写得雄赡遒劲,但高适的七言却写得“兀敖奇横”,这正是“气质自高”使然。

  与这种抑扬起伏的感情抒发相适应,此诗在句式上整散相间,以散为主,用韵上平仄交替,富于变化。如开始两句散,接着两句整,后面又回到散。开始四句用低韵仄声,中间四句用文韵平声,“君不见”两句句句用韵,为药韵仄声,末尾两句再回到尤韵平声。这样,随着整散的变化和韵脚的转换,不仅与感情的抑扬起伏相适应,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齐对称之美,纵横飞动之妙,节奏鲜明,音调优美。文情声情,丝丝入扣。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后来长篇七古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181页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风丝¹(niǎo)²,水浸(jìn)³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译文: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注释:¹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²袅:随风摆动的样子。³浸:浸染。⁴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⁵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梦里轻云(luó)¹²³,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注释:¹轻云谁扫:描画眉毛。云:云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云子黛。²谁:此为自指。³扫:描画。⁴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⁵寄:寄托。

  这首词描写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情怀,词句以春怨为题,落笔处却多是春晴美景、旖旎美梦,但是美景、春梦中更凸现出闺中人的相思之苦和伤离哀怨。一喜一悲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凸现了伤春伤离之哀怨,构思巧妙,笔触细腻,格调清婉,写法别致,反差强烈。

  上阕是景语。“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寥寥数字便写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色,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接下来,词人便从这景色中看到了愁绪,“湿云”本是一个很好的意象,刚下过雨的晴天显得湿润怡人,词人将仿佛还没于透的天气写入词中,别有韵味。但词的末句以“春草草”三字急转直下,美好的春色反令离人更添忧烦,春景愈明媚,愈露出了离人的愁苦心绪。

  虽然这美好的雨后春日令人神清气爽,但是纳兰依然感到疲惫怠倦,这是因为春思扰人,词人在思念中,自然无法做到一心去欣赏春日的美景。上片独独写景,写出春日的景物,与别的写景不同,词人写景,只是简单的几笔,便能刻画得深人人心。

  下阕则开始写心。既然春光无心欣赏,那便是心中藏着事情,“梦里轻云谁扫”一句疑问打开下片的开端,点明烦恼的缘由,也写出词人为何事而烦忧。他在担忧一个人,惦念着一位佳人。梦里谁为佳人描眉,当外面落红开始,梦境醒来便飘逝而去,现实依然是孤独一人,这真是让人忧伤的事情,一腔的闲情该如何寄托,只能是付与诗词之中,聊以慰藉。词结尾二句以反问结束整首词,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词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腔的幽思该如何化解,提笔像是自问,又好像是寻求答案。

  全词上片写景,下篇言情,颇具情景交融之妙,抒发词人内心孤寂的情怀,而这百年前的情感,已经由不得后人去妄自揣测了,只能从词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当时词人当时的心境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9页
3、 (清)纳兰性德著.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第35页
4、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26页

jīnmén··fēngniǎo--lánxìng

fēngniǎoshuǐjìntiānqīngxiǎojìng湿shīyúnqīngwèileqíngchūncǎocǎo

mèngqīngluóshuísǎoliánwàiluòhuāhóngxiǎoshuìláiqíngqiāoqiāochóuchùhǎo

万感中年不自由,角声吹彻古梁州。荒苔满地成秋苑,细雨轻寒闭小楼。
万感中年不自由,角声吹彻古梁州¹。荒苔满地成秋苑,细雨轻寒闭小楼。
译文:人到中年万事只觉不得自由,凄凉悲哀的角声吹奏着古曲《梁州》。满地荒苔竟成了秋天的庭苑,细雨濛濛,轻梁阵阵,我独自关上了小楼。
注释:¹梁州:指唐教坊乐曲《涼州令》,传自西涼,多表达哀怨苍凉之情,宋以后称《梁州令》。
诗漫与,酒新蒭,醉意世事一浮沤。凭君莫过荆高市,滹水无情也解愁。
诗漫与¹,酒新蒭(chú)²,醉意世事一浮沤(ōu)³。凭君莫过荆高市,滹(hū)无情也解愁。
译文:做起诗来率意而成,窗下独酌斟的是刚漉的酒,喝醉时觉得人间万事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沤。请君莫过荆轲和高渐离唱歌击筑的燕市,滹沱河水虽说无情也知道什么是忧愁。
注释:¹漫与:率意而成。²酒新篘:苏轼《江城子》:“花未落,酒新篘。”篘,漉酒。³沤:水中气泡。⁴凭:请。⁵荆高市:战国时燕国的荆轲和高渐离击筑、唱歌的地方。⁶滹水:滹沱河。源于山西,经河北平原、天津入海。

  此词似写于甲午战败后。词中以抒发牢骚和自我排解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愤懑。上阕写感受和环境。“万感中年不自由”,起首便令人结舌,这是作者壮志成空的幻灭之感,是作者长期愤郁积压的迸发。文属光绪皇帝的“帝党”一派,主张维新。但朝廷大事由西太后主宰,无论她“训政”还是“撤帘归政”,光绪都只是一个傀儡,而李鸿章等“后党”自然有恃无恐,肆无忌惮。文等处处被刁难排挤。“梁州”,唐曲名,原作“凉州”,为西凉所献。此曲多表达苍凉哀怨之情。“角声吹彻古《梁州》”,意指举国之内,哀音笼罩,危机四起。“苑”,即园。“荒苔”两句,以环境衬托心情。往日美丽的园林,而今荒苔遍地,一片凄凉,“细雨轻寒”又锁闭着住所。这里显然隐喻着晚清社会。作者心情压抑,只好在这“小楼”中自寻寄托。

  “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需要承上启下。”(张炎《词源》)上片以“闭小楼”结束,下片就描写楼中之人,写他如何排愁解愤,上下片层次分明,联系紧凑。“诗漫与”,语出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作者心情不宁,无心于诗而作诗。“蒭”(chú),即刍,段成式诗,“新萏石冻杂梅香。”“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郑谷《中年》)文廷式正是借酒浇愁。“浮沤”,水上的浮泡,取李远诗:“百年如过鸟,万事一浮沤。”(《题僧院诗》)作者不愿清醒着看待世界,而只想以醉来麻痹自己,醉后就把这“世事”看作生死极易、变化无常的水泡。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这正是作者遭到沉重打击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凄楚的感叹。“凭”,请也。“荆高市”,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荆、高相乐于市,然壮志在胸,日后终有壮举。而作者胸藏良策,却报国无门,更屡遭打击,现实折磨得他“百忧如捣”(《翠楼吟·序》),深感心寒。他不愿去想荆、高,免得激起心底的愁思义愤。“滹水”,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到天津,又汇北运河入海。滹水无情,但赏者有意。“滹水无情也解愁”,表面看作者找到寄托,得到安慰,实际是愁填江河,恨压群峰。“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沈祥龙《论词随笔》)此词换头音节短促而轻隽,煞尾缓笔而收,余蕴无穷。

  这首词“神似稼轩”(叶恭绰《广箧中词》),其沉郁顿挫,健笔如意,颇有出尘之致。词贵自然,刻则伤气。“万感中年不自由”等句,信手拈来,通俗如话,又妙语成珠,令人过目成诵。“凭君莫过”句乃为反语,激愤之情更为感人。

参考资料:
1、 可可诗词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寒山转苍翠¹,秋水日潺(chán)(yuán)²
译文: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
注释:¹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²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¹
译文: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注释:¹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²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渡头¹(yú)²落日,墟里³上孤烟。(馀 一作 余)
译文: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
注释:¹渡头:渡口。²馀:又作“余”。³墟里:村落。⁴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复值¹接舆(yú)²,狂歌五柳³前。
译文: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注释:¹值:遇到。²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³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本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9-150
2、 阮堂明. 在景物中感悟时间——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欣赏[J]. 名作欣赏. 2004(08)
3、 王德保. 幽栖之士与狂狷之士——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J]. 古典文学知识. 1996(05)

wǎngchuānxiánzèngpéixiùcái

wángwéi tángdài 

hánshānzhuǎncāngcuì qiūshuǐchányuán 
zhàngcháiménwài línfēngtīngchán 
tóuluò shàngyān  (zuò )
zhíjiēzuì kuángliǔqián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禹治洪水,通轘(huán)(yuán)山,化为熊¹。谓涂山氏曰:“欲饷²,闻鼓声乃来。”禹山石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sōng)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译文: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注释:¹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²饷:送饭食给人叫“饷”。³山石:踏动石块。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译文: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牢唱遭:“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禹年三十未娶,行¹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译文:禹治水,三十岁还没有娶亲,走到涂山,担心自己岁数太大失去礼制,就娶涂山女。
注释:¹行:走。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译文:大禹娶涂山氏,叫作女娲,二人在台桑结婚,那天有白狐九尾祥瑞出现,因此被封为攸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