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新沐¹换轻帻(zé)²,晓池风露³清。
译文: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注释:¹新沐:刚洗过头发。²轻帻:一作“巾帻"。帻:古代的一种头巾。³风露:一作”风雾“。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自谐¹尘外²意,况与幽人³行。
译文: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注释:¹谐:和谐。²尘外:超出尘俗、尘世之外。³幽人:隐士,指谢山人。
霞散谐山迥(jiǒng)¹,天高数雁鸣。
译文:朝霞散去谐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注释:¹迥:远。
机心¹²当路³,聊(xī)皇情
译文: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注释:¹机心:机变诡诈之心。²付:付予,交付。³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此处指当权的人。⁴聊:姑且。⁵适:往、去、到。⁶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dànxiéxièshānrénzhìchí--liǔzōngyuán

xīnhuànqīngxiǎochífēngqīng

xiéchénwàikuàngyōurénxíng

xiásànzhòngshānjiǒngtiāngāoshùyànmíng

xīndāngliáoshìhuángqí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朝霞散去谐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注释

新沐:刚洗过头发。

轻帻:一作“巾帻"。帻:古代的一种头巾。

风露:一作”风雾“。

谐:和谐。

尘外:超出尘俗、尘世之外。

幽人:隐士,指谢山人。

迥:远。

机心:机变诡诈之心。

付:付予,交付。

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此处指当权的人。

聊:姑且。

适:往、去、到。

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参考资料:
1、 品略网.赠秀才从军·其九
赏析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他移居到潇水西的冉溪之畔,将冉溪改名为愚溪。他还写了《八愚诗》《愚溪诗序》等诗文,足见诗人对愚溪寓所是情有独钟。此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诗人在这里过上了闲适恬淡的幽居生活。此诗即作于这期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宣和辛丑¹八月十日到莱²,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³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译文:宣和三年八月十日来到莱州,自己一人独自坐在室内,个人喜欢的书籍史典,这间房内都没有。案头上有本《礼韵》,因此随手翻开,拟以所翻开页上的字为韵来写诗。偶尔翻到“子”字,于是以“子”字为韵,写了一首感怀诗。
注释:¹宣和辛丑: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²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知州,李清照到莱州探望赵明诚。³几上:案头。《礼韵》⁴:宋代官颁韵书《礼部韵略》,共五卷。⁵约:拟定。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¹可怜合至此。
译文:破旧的窗台和书案上没有一本诗书和史集,给人感觉就像袁术穷途末路生出的感慨:一无所有。
注释:¹公路:袁术字公路。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青州从事¹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²
译文:赵明诚每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钱财当中,整日闹闹哄哄的无事生非。
注释:¹青州从事:指好酒。²生事:惹出事端。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¹凝香有佳思。
译文:写诗需要闭门谢客,在自己的住处焚香静思才会有好的构思。
注释:¹燕寝:指官员住所。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¹子。
译文:在平静中我得到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
注释:¹乌有、子虚: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诗的序言部分写李清照到丈夫赵明诚任知州的莱州探望。但却被赵明诚冷落一旁,而且夫妇俩平生爱好金石之物,在赵明诚的官邸中却一样也没看到。可以想像李清照心中的不满和失落。李清照无聊到随手翻案头上的《礼韵》,以翻到的字为韵,来作诗,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诞生的。

  诗的开头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从写生活环境中反映出诗人心境。而且用典袁术走投无路,身无一物来比喻丈夫所处的环境。虽然明写赵明诚物质上的缺失,但实写赵明诚在精神层次上的缺失。

  接着转入议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表示了轻蔑。在李清照的眼中赵明诚应酬就一个字“俗”,所以李清照说这是喜生事,也就是惹事非。

  后四句绝非赋闲之篇,李清照写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闭门谢客、凝香佳思、偶得佳句、人生知己。李清照把自己的情操、品格、皆融于诗中。在这首诗中她不仅仅是调侃自己的丈夫,也是展现她自己追求的生活情趣。

  其实,赵明诚虽处仕宦,其风雅素心不曾稍减。有知淄州时所书《白居易<楞严经>跋》为证、赵明诚不以“州守”为重,而以“有素心之馨”为得;复从其夫妇“相对展玩,狂喜不支”的情景尤可想其为人,实为李清照的要求甚高。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3.
2、 李广堰.李清照的女权意识[A].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7).

gǎnhuái怀

qīngzhào sòngdài 

xuānxīnchǒuyuèshídàolái zuòshì píngshēngsuǒjiàn jiēzàiqián shàngyǒu yùn  yīnxìnshǒukāizhī yuēsuǒkāiwéiyùnzuòshī ǒu   yīnwéiyùn zuògǎnhuái怀shī 

hánchuāngbàishūshǐ gōngliánzhī 
qīngzhōucóngshìkǒngfāngxiōng zhōngfēnfēnshēngshì 
zuòshīxièjuéliáomén yànqǐnníngxiāngyǒujiā 
jìngzhōngnǎizhìjiāo yǒuxiānshēng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¹与友期行²,期日中³。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¹⁰?”答曰:“待君¹¹久不至,已去¹²。”友人便怒曰¹³:“非¹⁴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¹⁵。”元方曰:“君与家君¹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¹⁷;对子骂父,则¹⁸是无礼。”友人惭(cán)¹⁹,下车引²⁰之。元方入门不顾²¹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中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中方:“你的父亲在吗?”中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中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中方的手。中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¹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²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³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⁴过中:过了正午。⁵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⁶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⁷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⁸时年:当时的年龄。⁹戏:嬉戏。¹⁰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¹¹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¹²已去:已经离开。¹³曰:说。¹⁴非:不是。¹⁵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¹⁶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¹⁷信:诚信,讲信用。¹⁸则:就是。¹⁹惭:感到惭愧。²⁰引:拉,要和元方握手。²¹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中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中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中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中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中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中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中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中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中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
1、 李新民 玛秀芳.谈《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chéntàiqiūyǒuxíng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chéntàiqiūyǒuxíng zhōng guòzhōngzhì tàiqiūshě hòunǎizhì yuánfāngshíniánsuì ménwài wènyuánfāng  zūnjūnzàifǒu  yuē  dàijūnjiǔzhì   yǒurénbiàn便yuē  fēirénzāi rénxíng xiāngwěiér  yuánfāngyuē  jūnjiājūnzhōng zhōngzhì shìxìn duì shì  yǒuréncán xiàchēyǐnzhī yuánfāngmén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译文: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郎骑竹马来,绕床¹弄青梅。
译文: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注释:¹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同居骑干里¹,两小无嫌猜。
译文: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注释:¹骑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骑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译文: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译文: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译文: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存抱柱信¹,岂上望夫台。
译文: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注释:¹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yù)¹
译文: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注释:¹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¹。(猿声 一作:猿鸣)
译文:五月水涨滟堆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注释:¹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迟 一作:旧)
门前迟行迹¹,一一生绿苔(tái)²。(迟 一作:旧)
译文: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注释:¹迟行迹:迟一作“旧”。²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译文: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蝴蝶来 一作:蝴蝶黄)
八月蝴蝶来¹,双飞西园草。(蝴蝶来 一作:蝴蝶黄)
译文: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注释:¹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译文: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早晚¹下三巴²,预将书报家。
译文: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注释:¹早晚:多早晚,犹何时。²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相迎不道远,直至骑风沙¹
译文: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注释:¹骑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骑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句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妇女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妇女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chánggānxíng ·

bái tángdài 

qièchūé zhéhuāménqián 
lángzhúlái ràochuángnòngqīngméi 
tóngchánggān liǎngxiǎoxiáncāi 
shíwéijūn xiūyánwèichángkāi 
tóuxiàngàn qiānhuànhuí 
shíshǐzhǎnméi yuàntóngchénhuī 
chángcúnbàozhùxìn shàngwàngtái 
shíliùjūnyuǎnxíng tángyànduī 
yuèchù yuánshēngtiānshàngāi  (yuánshēngzuò yuánmíng )
ménqiánchíxíng shēng绿tái  (chízuò jiù )
táishēnnéngsǎo luòqiūfēngzǎo 
yuèdiélái shuāngfēi西yuáncǎo  (diéláizuò diéhuáng )
gǎnshāngqièxīn zuòchóuhóngyánlǎo 
zǎowǎnxiàsān jiāngshūbàojiā 
xiāngyíngdàoyuǎn zhízhìchángfēngshā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wō)角名¹,蝇头利²。输与渊明皆皆醉,尽黄菊围绕东篱(lí)。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译文:翠荷凋残,苍梧叶落;山也憔悴消瘦,树林稀疏枯残,俗世的虚名小利皆是过眼云烟。在识时知机,进退行藏的认识上,自己怎能与陶渊明相较。一想到归隐后满目黄菊绕东篱,自耕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就无比向往啊!
注释:¹蜗角名:如同蜗角那样的虚名,比喻渺小不足道的浮世虚名。²蝇头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此为滕宾普天乐失题小令十一首的第三首,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官场免得的批判,表现了归隐田园的志趣。此曲在构思上也颇有佳处。作者仍从写景入手,“翠荷”四句,写秋景。前二句是写眼前景,翠荷凋残,苍(深绿色)梧坠叶;后二句,一个“应”字耐人玩味,仿佛山若有情,山亦当憔悴消瘦。无情之物遂亦人格化,此用移情入景之法。

  这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真切具体而至博大苍莽,层次分明;作者连用“残”、“坠”、“瘦”、“稀”四字,写出了百卉俱腓、草木摇落的萧瑟秋景,再加以“千山”、“万木”,极状空间范围之大,于是,疏木衰林、万物悲秋的肃杀之气,塞空而下,读之不减老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森萧萧下”的气概。其实,春华秋实,秋天固化剂橙黄橘绿时,秋本无所悲,即如宋代杨万里所说:“秋气堪悲未必然。”但因作者有感于岁月迟暮,有如草木凋零,故觉秋景惨然多凄。回首人生旅途,大半生已过,却仍然碌碌风尘,为名缰利锁所羁。故紧拉着由景物转入人事,写出了“蜗角”、“蝇头”等四句。蜗角,典出《庄子·则阳》,去蜗牛左角上有触氏国,右角上有蛮氏国,“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百万。”苏轼满庭芳词又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里用以表现作者对名利的鄙视。然而作者身羁官声,归隐之志未遂,在识时知机,进退行藏的认识上,应该承认自己是输与皆渊明了。一个“输”字,表现了作者对隐士皆渊明的倾慕和对自己未能及早归隐田园的悔恨,大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意

  “黄菊围绕”、“良田数顷、黄牛一只”是作者预想归后田园生活的蓝图。一想到躬耕田亩,远离风波的自由自在,便欣然神往,故煞句以“归去来兮”表示其浩然归志。

  此曲以景起兴,以情作结,皆统一于落叶归根这一主旨上。中间虚实交错,景与情,古与今,人与我,眼前与未来,时空腾挪跌宕,有对比、有反思、有展望。曲辞曲折而横放,语调苍凉而愤激。

参考资料:
1、 普天乐·翠荷残

tiān··cuìcán--téngbīn

cuìcáncāngzhuìqiānshānyīngshòuwànjiējiǎomíngyíngtóushūyuānmíngtáotáozuìjǐnhuángwéiràodōngliángtiánshùqǐnghuángniúèrzhǐguīlái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¹
译文:你我命运何其艰难,十年间转徙漂泊,居无定所,如那随风飘转的蓬草。
注释:¹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逐已过乱离中。
译文:国事艰难,战事不断,转眼间青逐已逝,再相逢都已是白发苍苍。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行人杳(yǎo)¹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译文:相聚短暂,月已西垂,北风萧萧,你又要踏上遥远征程。
注释:¹杳杳:犹渺茫。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译文:今日一别,天涯遥遥,汉水楚云相距万里,这无尽的伤感啊,如何能消?

  诗题《送李录事兄归襄邓》,李录事,姓名及生平事迹不详,录事是官名,主要掌管总录众曹文簿,举善弹恶。襄邓,即襄州、邓州一带,唐时襄州、邓州均属襄州大都督府管辖这是一首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送别诗。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追述自己和李录事的不幸遭际,在追述当中,流露出人世沧桑的慨叹。刘长卿是中唐前期的诗人,他的生活时代跨越盛唐和中唐。青年和壮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所谓的开元、天宝“盛世”中度过的。但是处在“盛世”的他,却像一只孤苦无依的小鸟,“岁月蹉跎飞不尽,羽毛憔悴何人问!”(《小鸟篇上裴尹》)为了生计,他曾经四处奔波,这一时期,他积极活动,多次应举,却屡屡失败。安史乱后,他逃奔江南,在乱离之中,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大约到了肃宗至德三年,宰相崔涣“宣慰江南,兼知选举”,诗人才入仕途,被授为长州尉这样一个小官,这时诗人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入仕之后,生活应该稳定下来了吧,但是不久,诗人又连遭贬谪。这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而南方的地方军又时时兴兵,社会的动乱,人民的流离,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仕途上的坎坷遭际,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痕,这种创痕一旦触动,便会引起诗人内心的剧烈疼痛。因此当李录事与诗人天涯别离时,相同的遭际使诗人心中的郁积便倾泻而出了。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二句,语言朴素,明白易懂,但感情却极为强烈。天涯别离,诗人该有多少话要说啊! 可是从哪儿说起呢?诗人此时遭贬,身处逆境,很自然地就想起了自己十余年来的坎坷遭际。自己的平生是这样的痛苦,而友人也同样不幸,一腔哀情,难以自抑,便禁不住叹道:十多年来,你和我一样多灾多难,屡次举家迁徒,就像那断了根的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诗人用蓬草随风飘转作比,形象贴切,深刻揭示了诗人和友人在动乱年月里所受的飘零之苦。“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紧承首联,继续展开回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诗人和友人都在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相见自然是很不容易的了,乱后相逢,当然也是十分意外的事,这样的相逢当然也使诗人和友人十分高兴; 两人总算在动乱中平安地活过来了。但在高兴之余,蓦然发现对方都已两鬓如霜了,又不禁相对叹息时光易逝,双方的青春已在战乱中悄然逝去了。

  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诗人从追述二人的共同遭遇着笔,虽未直接言别,但追怀身世的悲愁中却已反衬出离别的痛苦; 同时也为整个诗篇定下了一个感伤的基调。

  诗的后四句转入对送别情事的抒写。“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对仗极为工整,而 “杳杳”、“萧萧”、“西月”、“北风”等词又构成了一幅悠远萧索的月夜送别图画,融情入景,凄怆感人。友人越走越远,而诗人却久久地注视着西边的月亮,追寻着友人远去的身影,送别归来,诗人行单影只,北风萧萧,归马嘶嘶长鸣,令人倍觉凄凉。“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汉水,即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源出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今武汉市入长江。李录事去襄邓一带,正是汉水流域,所以这里汉水也有代指友人所去的地方之意。从此以后,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相去万里,分别之后,也不知何时才能相会,离别之恨,无穷无尽,永难排遣! 诗人至此收束全诗,而悲苦之情,已足以催人泪下了。

  这首送别诗,风格平实坦易,对仗工稳整齐,全诗一气贯通,真挚感人。诗人通过离乱现实中的遭际反衬天涯别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所写的离乱之苦,反映了动乱现实中人们的痛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而明代胡应麟在 《诗薮》 中曾称它为 “中唐妙唱”。

sòngshìxiōngguīxiāngdèng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shíniánduōnánjūntóng chùjiāzhúzhuǎnpéng 
báishǒuxiāngféngzhēngzhànhòu qīngchūnguòluànzhōng 
xíngrényǎoyǎokàn西yuè guīxiāoxiāoxiàngběifēng 
hànshuǐchǔyúnqiānwàn tiānbiéhèn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