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猊香褪银灯绿。提鞋悄地来掀幕。只道夜风生。原来却是卿。
金猊香褪银灯绿。提鞋悄地来掀幕。只道夜风生。原来却是卿。
卿情真似蜜。侬奈慵无力。要剩抱香眠。尽卿恣意怜。
卿情真似蜜。侬奈慵无力。要剩抱香眠。尽卿恣意怜。

mánèr--chénbìng

jīnxiāngtuìyíndēng绿xiéqiāoláixiānzhǐdàofēngshēngyuánláiquèshìqīng

qīngqíngzhēnshìnóngnàiyōngyàoshèngbàoxiāngmiánjǐnqīnglián

陈去病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 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忆把金罍酒,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忆把¹金罍(léi)²酒,叹别来光阴荏(rěn)(rǎn),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³,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译文:回想过去用金罍盛酒欢饮,感叹分别后光阴如水流走,如今长期在江湖漂流。“世事”不能多看,不然只会长皱眉头。抬头东望盼望与老友相见,只见木衰山阔天悠悠,目送鸿雁北飞去,忧伤久久。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事,您忘记了没有?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该词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¹把:端。²金罍:酒器。³频着眼:多看。⁴翘首:抬头。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hè)梦,莫惜风霜老手¹,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shū)²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译文:观赏钱塘风景和西湖垂柳,是南渡百年来难逢的机会,是从前所没有的。你不能像谢安那样隐居东山,对山水之乐一味追求;要献出自己的经验和才华,毫不吝惜与保留;还要积极抗金收复故土,使国家完整如旧。不停的向枢庭开幕府招揽人才,那英雄豪杰们都会为您奔走。祝愿你杀敌立功受赏,得到大如斗的金印。
注释:¹风霜老手:有经验和才干的老手。²枢庭:枢密院,宋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

  上片词人回忆了作者与丰真州相聚共饮的情景,然后感叹自己流落江湖的困境。下片具体抒写作者的劝勉,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情。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用典巧妙含蓄。作者通过对中原沦丧区的怀念和对友人的勉励,抒发一腔爱国热情。

  上片开头三句紧扣词题,回忆与丰真州相聚时用金罍盛酒的深情厚谊,感叹别后自己流落江湖的不幸处境。以“光阴荏苒”来表达自己对光阴虚掷、无所作为的苦闷,再加上别前与别后两样不同的境遇和心情,更有力地反映眼前心境的悲凉。正因长期流落江湖,一生在仕途上又不得意,便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世事不堪”两句便表现他对“世事”的厌恶、看不顺眼,看多了只有使自己“两眉长皱”。这一神色,说明是何等使人难堪,逼真地流露出他内心的无穷怨恨,言下也是告诉人们对“世事”应采取否定的态度。因而这里的“世事”就不是一般的生活琐事,而是与时局、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的国事;是对南宋王朝主和派推行投降政策,压制、排斥抗战人才,倒行逆施,不图恢复的“大政方针”而言的。表明作者积极抗金复国的鲜明态度。因此,尽管对“世事”否定,对中原沦丧区仍是满怀深情的,这是并不矛盾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后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当他东望故人,眼前是“木落山空天远大,飞鸿北去”的一片凄凉景象时,却使他久久伤怀。由怀念故人,见大雁春天北飞而联想到北方的中原失地,不禁同情、痛苦、愤恨一齐涌上心头。“伤怀久”三字从时间上表现感伤之深。由此也见到作者虽是“江湖宿留人”,但并不是专意纵情山水,真正不关心“世事”,而是殷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惦念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天下事”。因而才以询问的口气向友人提出“天下事,公知否”的事来。这一方面表达他心里是装着“天下事”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友人要时刻牢记着“天下事”。展现出以国事为重的宽阔胸怀。

  换头三句以眼前景致为南渡前所无法享受作比较,突出杭州、西湖风光的秀丽。言下包含着有容易使人沉醉于湖山之乐而忘怀“天下事”之意。因而“唤起东山”五句便从勉励出发,告诫友人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这里所提及的是不要像谢安那样纵情山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要广泛地招揽人才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作者认为只要能如此开明,“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的。说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强调了“早晚枢庭开幕府”的重要意义,还必须要有诚意。这都是从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忠告,其侧重点是突出人才的作用,最终的落脚点则是“要整顿封疆如旧”。足见作者对国家和友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和对抗金复国的英雄的热切希望。在结构上则是对“天下事,公知否”的呼应。结拍两句是上述五句的结果,以进一步激励友人,期待友人,寄予无限希望于友人。表达他抛开个人得失,时刻以国事为重的崇高思想。

  全词通过怀念友人,勉励友人,并借景物的衬托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精神,显得强烈而深刻。

参考资料:
1、 金志奎著.宋词名家名作三百首诠释赏析:武汉出版社,2010.08:第499页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青枥(lì)¹林深²亦有人,一渠(qú)流水数家分³
译文: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注释:¹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²深:一作“疏”。³分:分配,分享。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山当日午¹²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译文: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注释:¹日午:中午。²回:一作“移”。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蒸茗气从¹茅舍²出,缲(qiāo)³声隔竹篱闻。
译文: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注释:¹从:一作“冲”。²茅舍:茅屋。³缲丝:煮茧抽丝。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¹相随入岛云²
译文: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¹不惜:不顾惜;不吝惜。²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马君骅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0-971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公¹足下²:文章道弊五百年³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¹⁰处,见明公《咏孤桐篇》¹¹,骨气端翔¹²,音情顿挫¹³,光英朗练¹⁴,有金石声¹⁵。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¹⁶。不图正始之音¹⁷复睹于兹¹⁸,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¹⁹。解君²⁰云:“张茂先²¹、何敬祖²²,东方生²³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²⁴,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译文:东方公足下:为文之道败坏已经五百年了。建安风骨,到晋、宋时期已无人继承,然而从文献资料上是可以考察的。我曾在空闲时阅读齐、梁时期的诗歌,那时都争相追求华丽繁富的辞藻,用比兴手法以寄托情志的情况全没有了,常常因此长叹。想到古人有兴寄之作便时常担心诗歌会不断衰落,象风诗、雅诗那样的诗歌不再出现,因而对此常感不安。前些日子在解三那里见到你所写的《咏孤桐篇》,内容健康充实、气势飞动,音调、感情有抑扬起伏,富有文采而又明白简练,掷于地会发出钟磬般的声音。因而读后使人心明眼亮,郁结的感情得以发抒。想不到正始诗歌的韵味,在这里又重新看到,真可使建安作者彼引看着感到高兴。解三说:“象张茂生、何敬祖这些著名作者,东方生是可以同他们并驾齐驱的。”我认为这是有见识的言论。因感叹您这篇高雅的创作,所以我也写了一首《修竹诗》,倘有理解我的人便可传给他看。
注释:东方左史虬: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详。¹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²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³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⁴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⁵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⁶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⁷兴寄:比兴寄托。⁸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⁹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¹⁰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¹¹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¹²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¹³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¹⁴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¹⁵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¹⁶“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¹⁷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¹⁸复睹于兹: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¹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²⁰解君:指解三。²¹张茂先:张华,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²²何敬祖:何劭,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²³东方生:指东方虬。²⁴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龙种¹生南岳²,孤翠郁亭亭。
译文:龙种生长在南岳衡山,孤傲的翠竹茂盛高耸。
注释:¹龙种:指良种竹。²南岳:指衡山。五岳之一。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峰岭上崇崒(zú)¹,烟雨下微冥²
译文:上面是峰岭高峻挺拔,下面有烟雨幽暗朦胧。
注释:¹崇崒:高耸貌。南朝梁沈约《效居赋》:“其为状也,则巍峨崇崒,乔枝拂日。”²微冥:犹昏暗。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攲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夜闻鼯(wú)¹叫,昼聒泉壑声。
译文:夜里听到飞鼠的叫唤,白天乱耳有山泉淙淙。
注释:¹鼯鼠:鼠名。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外形像松鼠,生活在高山树林中。尾长,背部褐色或灰黑色,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能借此在树间滑翔,吃植物的皮、果实和昆虫等。古人误以为鸟类。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春风正淡荡¹,白露已清泠。
译文:春日和风正舒缓荡漾,洁白露水已清凉晶莹。
注释:¹淡荡:水迂回缓流貌。引申为和舒。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哀响激金奏¹,密色滋玉英。
译文:哀厉声响如击钟鸣奏,深密色泽被霜雪滋润。
注释:¹金奏:泛指音乐或乐声。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咸》:“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岁寒¹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译文:岁寒天冷草木苦霜雪,修竹的光彩犹自青青。
注释:¹岁寒:一年的严寒时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译文:难道不饱尝凝冻凛冽?羞与春天的树木争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春木有荣歇¹,此节无凋零。
译文:春天的树木有盛有衰,它的节梗却从不凋零。
注释:¹荣歇:犹荣衰。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始愿与金石¹,终古保坚贞。
译文:初衷本愿与金石同类,永远保持本性的坚贞。
注释:¹金石:金和美石之属。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不意伶伦¹子,吹之学凤鸣²
译文:没曾想会有伶伦先生,吹奏它学那凤凰之声。
注释:¹伶伦:本为上古乐工,此指识得良竹的乐工。²学凤鸣:《汉书·历律志上》载: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从而,发明了黄钟十二律。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遂偶云和瑟¹,张乐奏天庭。
译文:于是与云和之瑟配合,设乐合奏在九天之庭。
注释:¹云和瑟: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妙曲方千变,箫韶¹亦九成²
译文:美妙乐曲正千变万化,箫韶一曲也九奏而终。
注释:¹箫韶:泛指美妙的仙乐。²九成:犹九阕。乐曲终止叫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信蒙雕斫(zhuó)¹美,常愿事仙灵。
译文:确实靠的是雕刻的精美,愿意经常地侍奉仙灵。
注释:¹雕斫:刻削,雕刻。南朝梁鲍照《山行见孤桐》诗:“幸愿见雕斲,为君堂上琴。”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驱驰翠虬(qiú)¹驾,伊郁紫鸾(luán)(shēng)
译文:驱驰着青龙车驾驰骋,紫鸾笙抒发幽怨愤懑。
注释:¹翠虬:青龙的别称。汉扬雄《解难》:“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虖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结交嬴(qiú)台女¹,吟弄升天行²
译文:跟嬴台仙女结识交往,升天行一曲共奏齐吟。
注释:¹嬴台女:指传说中秦穆公女儿弄玉。²升天行:古代游仙诗。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¹
译文:手拉手儿直登上太阳,远游嬉戏又同到赤城。
注释:¹赤城:传说中的仙境。北周庾信《奉答赐酒》诗:“仙童下赤城,仙酒饷王平。”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低昂玄鹤¹舞,断续彩云生。
译文:乐声中玄鹤翩翩起舞,五彩云断续弥布天空。
注释:¹玄鹤:黑鹤。《韩非子·十过》:“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永随众仙去,三山¹游玉京²
译文:永远地追随众仙而去,游历三山到仙都玉京。
注释:¹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²玉京:泛指仙都。宋陆游《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诗:“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

  这首诗的序文是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令他惊喜的是,东方虬《咏孤桐篇》竟使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重新得到复归。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谓风骨朗健的佳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写下《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寄赠给东方虬。可惜,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今已失传,但从陈子昂的行文来看,那自然是他诗作的同调,而且,陈子昂用以赠答的《修竹篇》的确也是一篇“风骨”与“兴寄”兼备的作品。

  风骨和兴寄是唐诗两个重要的质素,也是后人评论唐诗的两个重要范畴。陈子昂所倡导的“风骨”虽然借自六朝人的成说,但又有他自己新的内涵,是指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陈子昂所高标的“建安风骨”,恰是六朝浮靡诗风的缺失,因此,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柔弱、颓靡的文风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尤其对于树立唐诗那种昂扬奋发的气度和风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而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就总体而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此诗的序文阐述作者倡导“风骨”、“兴寄”的创作主张,因此,此诗向来被视为陈子昂文学思想的实践范例。

  全诗正文共三十六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生长于南方的修竹品质纯美,实为自身道德、风节之写照。后一部分写修竹得伶伦赏识而得以加工成乐器,也是诗人屡次上书陈述治国方略之表徵。接着,修竹进而欲“升天行”,则是诗人亟欲施展抱负的愿望之表露。

  第一部分即前十八句,主要介绍修竹的生长环境和优良质地。首二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立意。“南岳”,即著名的五岳之一衡山。品质优良的修竹“龙种”产于此地。名山与物华聚集,一开篇就令人神往不已。“孤翠郁亭亭”,既从形色两方面描绘了修竹优美动人的姿态,也颂扬了它的卓然不群。衡山是万木葱笼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与修竹相较,却有所逊色,所以特意以“孤翠”二字,以显其精。接下去,诗人分别写了修竹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品性。“峰岭上崇崒”以下八句,紧承首句,描绘了修竹“生南岳”的情景。上有崇山峻岭,下有涧溪烟雨,突出了处境的幽僻;夜闻鼯叫,昼听泉鸣,渲染了四周的清静;春风舒缓,白露清凉,更衬出了氛围的洁净。正因为生长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修竹的“哀响”如同鸣金奏乐,“密色”仿佛受到了美玉的滋润。“岁寒霜雪苦”以下八句,上承第二句,表现修竹的品性。“含彩独青青”,照应了上文的“孤翠”,突出了修竹虽受严冬霜雪折磨却青绿如故的独特品质。接着,诗人由表及里,以“岂不厌凝冽”的反诘,转为深入析理。并继而以“羞比春木荣”作了解答。春天风和日丽,一切草木皆应时而发,竞相争荣。“羞比”表明了修竹傲岸不群,不趋时争荣,接着诗人通过“有荣歇”与“无凋零”的对比,揭示了修竹不屑与春木争荣的实质,又探本溯源,表现了它的志向:“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说明修竹的本性决定了它有如金石,坚贞不二,永不凋零。这段议论,诗人采用反诘、对比、比拟等手法,寓理于象,笔挟风力,使行文“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显得尤为刚健有力。

  第二部分即后十八句,写修竹被制成洞箫之后的功用及愿望。相传黄帝派乐官伶伦从昆仑山北的峡谷选取了优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人类创制了十二音律。“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就是诗人大胆想象,对这一传说的化用。“不意”,相对前面的“始愿”这两字使全诗顿起波折,全篇的歌赞对象由修竹转向了洞箫。由于得到黄帝乐官的雕琢,修竹的制成品——管乐洞箫,得到了配合弦乐“云和瑟”在朝廷演奏的机遇。诗人用“遂偶”、“张乐”修饰这一机遇,意态恣肆,语调轻松,暗示洞箫得到赏识器重甚为欣快。“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生动地再现了它在朝廷的表演。能演奏“妙曲”和虞舜制作的《韶》乐,说明其音色优美动听。“方千变”、“亦九成”,形容演奏的乐曲甚多。“方”(刚才)和“亦”(又)两个副词的使用透露出了演奏的频繁忙碌。但是,洞箫并没有满足于此。“信蒙雕琢美,常愿事仙灵”,抒发了它报答知遇之恩,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愿。从这两句开始到全诗结束,一变前面的第三人称,改用洞箫的口吻,绘声绘色地阐述了它“事仙灵”的心愿:伴随仙人驾翠虬,与仙女弄玉吟赏着美妙的乐曲《升天行》,携手登白日,戏赤城,入三山,游玉京,玄鹤在身边忽高忽低展翅起舞,彩云也在四周时断时续飘来飞去。在这里,诗人融合想象、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虽然是虚幻的,却生动地表现了洞箫对美好理想的热切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诗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修竹、洞箫人的思想感情,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避免了频繁比兴,失于晦涩的弊病,较为显豁地透露了其中的寓意:名为咏物,实为抒怀。诗中修竹的品性、洞箫的理想和追求,实为诗人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坚贞不二的品格、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65

dōngfāngzuǒshǐqiúxiūzhúpiān

chénáng tángdài 

dōngfānggōngxià wénzhāngdàobǎinián hànwèifēng jìnsòngchuán ránérwénxiànyǒuzhēngzhě chángxiáshíguān liángjiānshī cǎijìngfán érxīngdōujué měiyǒngtàn rén chángkǒngwēituí fēngzuò gěnggěng zuóxièsānchù jiànmínggōng yǒngtóngpiān  duānxiáng yīnqíngdùncuò guāngyīnglǎngliàn yǒujīnshíshēng suìyòngxīnshìshì huīyōu zhèngshǐzhīyīn shǐ使jiànānzuòzhěxiāngshìérxiào xièjūnyún  zhāngmàoxiān jìng dōngfāngshēngjiān  wéizhīyán gǎntànzhì zuò xiūzhúshī shǒu dāngyǒuzhīyīnchuánshìzhī 

lóngzhòngshēngnányuè cuìtíngtíng 
fēnglǐngshàngchóngcuì yānxiàwēimíng 
wénshǔjiào zhòuguōquánshēng 
chūnfēngzhèngdàndàng báiqīnglíng 
āixiǎngjīnzòu yīng 
suìhánshuāngxuě háncǎiqīngqīng 
yànníngliè xiūchūnróng 
chūnyǒuróngxiē jiédiāolíng 
shǐyuànjīnshí zhōngbǎojiānzhēn 
línglún chuīzhīxuěfèngmíng 
suìǒuyún zhāngyuèzòutiāntíng 
miàofāngqiānbiàn xiāosháojiǔchéng 
xìnméngdiāozhuóměi chángyuànshìxiānlíng 
chícuìqiújià luánshēng 
jiéjiāoyíngtái yínnòngshēngtiānxíng 
xiéshǒudēngbái yuǎnyóuchìchéng 
ángxuán duàncǎiyúnshēng 
yǒngsuízhòngxiān sānshānyóujīng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¹
注释:¹怀丝:双关语,谐“怀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何惜微躯(qū)¹,缠(chán)²自有时。
注释:¹微躯尽:身死。蚕吐丝后即化为蛹。此借喻为了爱情不惜生命。²缠绵:双关语。以蚕丝的“缠绵”喻爱情的“缠绵”。
本篇是一位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她以春蚕自喻,以蚕丝比喻情丝。她像春蚕吐丝一样,把日夜萦绕在心上的那一缕绵长的情思编织成一个温柔甜美的小天地。她不惜为此情奉献一切,因为她心中怀着执着的愿望:“缠绵自有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本于此。

zuòcán--míng

chūncányīnglǎozhòucháng怀huái

wēijǐnchánmiányǒushí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人间岁月堂堂¹去,劝君快上青云²路。圣处一灯传³,工夫萤(yíng)边。
译文:光阴匆匆而去,劝君早立高志,登程前行。儒家思想的精义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授下去,全在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青般的读书决心。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曹君:未详何人。¹堂堂:盛大。²青云:比喻志高。句意:光阴匆匆而去,劝你快快立志去做一番事业。这两句语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³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释氏以灯喻法,故纪载其衣钵相传之史迹者名《传灯录》。⁴萤青:车胤囊萤,孙康映青。指学习刻苦。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qū)¹风味恶²,辜(gū)负西窗约³。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译文:不要因喝酒而耽误读书,会贻误终身,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远远看到有小船向沙岸驶来。而我寄去的家书啊,却迟迟不见携带回信而来的大雁。
注释:¹麴生:谓酒。《开天传信记》》:“道士叶法善精于符籙之术。……尝有朝客数十人诣之,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忽有人叩门,云麴秀才,……傲睨直入。年二十余,肥白可观。笑揖诸公,居末席,伉声谈论,援引古人,……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丧元,坠于阶下,化为瓶榼。一座惊慑惶遽。视其处所,乃盈瓶醲酝也。咸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风味不可忘也。’”²风味恶: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舜泉已酌尽官酝不堪不敢送》诗:“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³西窗约: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曲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

mán··sòngcáojūnzhīzhuāngsuǒ--xīn

rénjiānsuìyuètángtángquànjūnkuàishàngqīngyúnshèngchùdēngchuángōngyíngxuěbiān

shēngfēngwèiè西chuāngyuēshāànpiànfānkāishūyà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