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本在东林间,不知何时走上天。为贪杯酒未及顾,失尔去路无由攀。
明月本在东林间,不知何时走上天。为贪杯酒未及顾,失尔去路无由攀。
惟见青空似碧海,琉璃万顷嵌银盘。咫尺人天不相管,何况世外求神仙。
惟见青空似碧海,琉璃万顷嵌银盘。咫尺人天不相管,何况世外求神仙。
蓬莱瀛洲果何处,秦皇乃葬骊山边。固知仙骨有时朽,惟尔飞光最长久。
蓬莱瀛洲果何处,秦皇乃葬骊山边。固知仙骨有时朽,惟尔飞光最长久。
西升东没无穷期,白免捣药延尔寿。如何醒眼看世人,不伴玉皇饮天酒。
西升东没无穷期,白免捣药延尔寿。如何醒眼看世人,不伴玉皇饮天酒。
宋无忌,娥影珠,一日奔驰四万里。何如花间倾玉壶,壶空醉矣还歌呼。
宋无忌,娥影珠,一日奔驰四万里。何如花间倾玉壶,壶空醉矣还歌呼。
郑珍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北冥¹有鱼,其名为鲲(kūn)²。鲲之大³,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¹⁰也。《齐谐¹¹》者,志怪¹²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¹³三千里,抟(tuán)¹⁴扶摇¹⁵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¹⁶。”野马¹⁷也,尘埃¹⁸也,生物¹⁹之以息²⁰²¹²²也。天之苍苍²³,其正色邪(yé)²⁴?其远而无所至极²⁵(yé)?其视下²⁶也,亦²⁷若是²⁸则已²⁹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³⁰杯水于坳(ào)³¹堂之上,则芥(jiè)³²为之舟;置杯焉则胶³³,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³⁴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³⁵(péi)³⁶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yāo)(è)³⁷者,而后乃今将图南³⁸
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的深蓝色,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太远而没有达到尽头的地方(看不清楚)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注释:¹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²鲲:传说中的大鱼。 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⁴其:指示代词。⁵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⁶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⁷垂:同“陲”,边际。⁸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⁹徙:迁移。¹⁰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¹¹《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¹²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¹³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¹⁴抟: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一作“搏”(bó),拍。¹⁵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¹⁶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风。¹⁷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¹⁸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¹⁹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²⁰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²¹相:互相。²²吹:吹拂。²³苍苍:深蓝。²⁴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²⁵极:尽。²⁶下:向下。²⁷亦:也。²⁸是:这样。²⁹已:罢了。³⁰覆:倾倒。³¹坳:凹陷不平,“坳堂”指堂中低凹处。³²芥:小草。³³置杯焉则胶: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指着地。³⁴斯:则,就。³⁵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³⁶培:凭。³⁷莫之夭阏:无所滞碍。夭,挫折。阏,遏制,阻止。“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³⁸图南:计划向南飞。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tiáo)¹与学鸠(jiū)²笑之曰:“我决(xuè)³起而飞,抢(qiāng)(yú)(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¹⁰?”适¹¹莽苍¹²者,三餐¹³而反¹⁴,腹犹¹⁵果然¹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¹⁷,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¹⁸二虫¹⁹又何知?(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
译文: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提前三个月来准备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注释:¹蜩:蝉。²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³决:疾速的样子。⁴抢:触,碰,着落。“抢”也作“枪”。⁵榆枋:两种树名。榆,榆树。枋,檀木。⁶控:投,落下。⁷奚以:何以。⁸之:去到。⁹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行)。¹⁰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奚以……为”,即“哪里用得着.......呢”。¹¹适:去,往。¹²莽苍:色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¹³三餐:指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¹⁴反:同“返”,返回。¹⁵犹:还。¹⁶果然:吃饱的样子。¹⁷宿舂粮:即舂宿粮,舂捣一宿的粮食。宿:这里指一夜。 ¹⁸之:此,这。¹⁹二虫:指蜩与学鸠。虫:有动物之意,可译为小动物。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知¹不及大知(zhì),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²不知晦朔(shuò)³,蟪(huì)(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久特¹⁰¹¹,众人¹²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短命比不上长寿。从哪里知道是这样的呢?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黑夜就死去)不知黑夜与黎明;寒蝉(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冥灵,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大椿,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
注释:¹知:通“智”,智慧。²朝菌: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³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月末,“朔”指月初。⁴蟪蛄: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⁵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中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⁶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一说为巨大的香椿。⁷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名铿,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⁸乃今:而今。⁹以,凭。¹⁰特:独。¹¹闻:闻名于世。¹²众人:一般人。匹:配,比。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¹之问棘(jí)²也是已³:“穷发(f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rèn)¹⁰而下,翱(áo)翔蓬蒿(hāo)之间,此亦飞之至¹¹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¹²也。
译文:商汤问棘的话就是这样:“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羊角一样的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飞行的极致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注释:¹汤:商汤。²棘: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í)”。³已:矣。⁴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草木植被。⁵修:长。⁶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⁷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⁸绝:穿过。⁹斥鴳: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¹⁰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¹¹至:极点。¹²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故夫知效¹一官²,行(xíng)³一乡,德合一君,而(néng)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¹⁰世誉之而不加劝¹¹,举世非¹²之而不加沮(jǔ)¹³,定¹⁴乎内外¹⁵之分,辩乎荣辱之境¹⁶,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shuò)数然¹⁷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¹⁸¹⁹风而行,泠(líng)²⁰²¹也,旬²²、有²³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²⁴者,未数数然也。此虽²⁵免乎行,犹有所待²⁶者也。若夫乘²⁷天地²⁸之正²⁹,而御六气之辩³⁰,以游无穷者,彼³¹³²(wū)³³乎待哉?故曰:至人³⁴无己³⁵,神人³⁶无功³⁷,圣人³⁸无名³⁹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团结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而宋荣子嘲笑他们。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快美好。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注释:¹效:效力,尽力。²官:官职。³行:品行。⁴比:合。⁵合:使...满意。⁶而:通“能”,能力。⁷征:征服。⁸宋荣子:一名宋钘(jiān),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⁹犹然:喜笑的样子;犹,通“繇”,喜。¹⁰举:全。¹¹劝:勤勉,努力。¹²非:非议,责难。¹³沮:沮丧。¹⁴定:认清。¹⁵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¹⁶境:界。¹⁷数数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¹⁸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¹⁹御:驾驭。²⁰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²¹善:美好的。、²²旬:十天。²³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与零数。²⁴致福:求福。²⁵虽:虽然。²⁶待:凭借,依靠。²⁷乘:遵循,凭借。²⁸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²⁹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³⁰御六气之辩:驾驭六气的变化。御,驾驭、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³¹彼:他。³²且:将要。³³恶:何,什么。³⁴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³⁵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即物我不分。³⁶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³⁷无功:无作为,故无功利。³⁸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³⁹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不立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¹让天下于许由²,曰:“日月出矣,而爝(jué)³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¹⁰也;吾将为宾乎?鹪(jiāo)(liáo)¹¹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yǎn)¹²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¹³,予无所用天下为¹⁴!庖人¹⁵虽不治庖(páo),尸祝¹⁶不越樽(zūn)¹⁷(zǔ)¹⁸而代之矣!”
译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烛火还没有熄灭,它却想为日月增添光亮,不是很难吗!雨按时令降下了,却进行人工灌溉使土壤滋润,岂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注释:¹尧:传说中的帝王。²许由:古代尧时的隐士。此人还见于《徐无鬼》《外物》等篇,皆记述许由拒位之事。³爝火:火把、火炬。⁴浸灌:侵润灌溉。⁵夫子:先生,指许由。⁶治:太平。⁷尸:掌管,主持。⁸缺然:缺乏能力的样子。⁹致:赠与,送给。¹⁰宾:派生物。¹¹鹪鹩:一种小鸟。¹²偃鼠:即鼹鼠,善于钻洞。¹³归休乎君:“君归休乎”的倒装,君主您还是回去吧。¹⁴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我一点用也没有。为,语气助词。¹⁵庖人:厨师。庖,烹饪一类的事。¹⁶尸祝:古代祠庙中掌管祭祀的司仪。¹⁷樽:酒器。¹⁸俎:盛肉的器具。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肩吾问于连叔¹曰:“吾闻言于接舆(yú)²,大而无当³,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miǎo)姑射¹⁰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chuò)¹¹若处子¹²,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¹³,使物不疵(cī)(lì)¹⁴而年谷¹⁵熟。吾以是狂¹⁶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gǔ)¹⁷者无以与乎文章¹⁸之观¹⁹,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²⁰形骸²¹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²²²³也。之²⁴人也,之德也,将旁礴(bó)万物以为一²⁵,世蕲(qí)乎乱²⁶,孰²⁷弊弊²⁸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²⁹³⁰天而不溺³¹,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gòu)(bǐ)(kāng)³²将犹陶铸³³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物³⁴为事?”宋人资章甫³⁵而适诸越³⁶,越人断发³⁷文身³⁸,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³⁹藐姑射(yè)之山,汾(fén)水之阳⁴⁰,窅(yǎo)然丧其天下焉⁴¹。”
译文: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哪,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注释:¹肩吾、连叔:都为庄子笔下的虚构的体道之士。《庄子》一书,此类人物很多,即使是史上确有其人的,也是一副“道家”腔调、“道家”风格,甚至孔子有时也不例外。²接舆:楚国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与孔子同时。此处庄子有自喻接舆的意思。³大而无当:宏达而不适当。无当,不切实际。⁴往而不反:一往无前而不回头。⁵惊怖:惊恐。⁶河汉:天上的银河。⁷极:边。⁸大有径庭:比喻差别极大。径,门外路径。庭,庭院。⁹藐:通“邈”,遥远。¹⁰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¹¹淖约:柔美的姿态。¹²处子:处女。¹³凝:凝聚专一。¹⁴疵疠:指疾病,灾害。¹⁵年谷:指庄稼。¹⁶狂:借用为“诳”,谎言。¹⁷瞽:盲人。¹⁸文章:纹理色彩。文,通“纹”。¹⁹观:景象。²⁰岂唯:难道只有。²¹形骸:形体。²²时:通“是”,这。²³女:通“汝”,你。²⁴之:这样。²⁵旁礴万物以为一:混同天地万物为纯一。旁礴,混同,无所不包容。旁,通“磅”。²⁶世蕲乎乱:世人喜求纷纷扰扰。蕲,祈求。乱,纷扰,倾轧。²⁷孰:谁,指神人。²⁸弊弊:劳神苦思的样子。²⁹大浸:大水,洪水。³⁰稽:至,到达。³¹溺:淹。³²尘垢秕糠:尘土、污垢、秕谷、糠皮,指糟粕。³³陶铸:原指烧制陶器、熔铸金属,这里指造就培育。³⁴物:事,指世俗事务。³⁵资章甫:贩卖衣帽。资,买卖。章,冠、帽。甫,衣服。³⁶适诸越:到越国去。适,往。³⁷断发:剪发。³⁸文身:往身上刺花纹。³⁹四子:旧注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⁴⁰汾水之阳:汾河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⁴¹窅然丧其天下焉:怅怅然忘却了天下。窅然,怅然自失的样子。

  思想内容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接着就从“上者九万里”一句荡开两笔:一写自天上九万里看地面,只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自地下看天空,苍茫一片,“其远而无所至极”。抽象的九万里,成为可感的景象。二是以连类譬喻的手法,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其理显而易明。这些都似说得很随意,但前可证之天文,后可证之物理,蕴含了光辉的科学思想。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蜩与学鸠之笑大鹏,是大鹏展翅的一种反衬。两相对比之后,以“小知不及大知”结上,以“小年不及大年”启下。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年寿的排比,植物与动物,自然界与社会界皆囊括其中。汤之问棘与上述内容有所重复,但并非多余。“是已”一词表示这有引证的作用,而且把小雀笑大鹏之事加以铺张扬厉,突出“小大之辩”的结论,为下文铺垫。

  “故夫”是承上之词,表明所说之事承斥笑大鹏而来。“知效一官”者流,实为社会上德才兼备之佼佼者,可算人中之杰。“其自视也”非凡。但作者以为,“亦若此矣”,只不过如斥之自以为“飞之至也”一样可笑。他们累心于一官、一乡、一君、一国,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者也”(《庄子·大宗师》)。宋荣子就比他们强,全社会的人夸奖他也不会因而更加努力,全社会的人非议他也不会为之沮丧。物我、是非、荣辱都有冷静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间毁誉的牵制。还有列子,能乘着风飞行,飘飘然超乎凡人。比之于“知效一官”者流,他们有更高的境界,犹大鹏之比于斥,均属小大之辩也。

  上已明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及”意味着绝非如郭象所云“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那种无差别境界,而是有大小高下之分的。

  列子之有待,待于风,待于“旬有五日”,有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大鹏之乘风九万里亦相类似。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乎自然的变化,不受一切条件的局限,时间无穷、空间无穷。“游无穷者”与大鹏、列子非小大之辩,而是有待无待之别。小大之辩只是量之差,在“有待”一点说,斥与大鹏、知效一官者流与宋荣子、列子并无二致;“有待”与“恶乎待”是质之异,有待是有限之游,非无穷之游;无穷之游才是逍遥之游,才是绝对的自由。

  能够得到这种无穷之游的是至人、神人、圣人。常人悲乎!“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视功名为乌有,心中没有个“我”在,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何游而不逍遥!后篇几个寓言皆以阐发无功、无名、无己为义。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其一,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庄子通过对死生观念的超越,使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张喜怒哀乐应顺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同时还实现了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芒然徨乎尘垢之夕卜,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总之,庄子理想人格认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事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消融,从而形成安宁的心理环境,这在人的精神过程中是真实、可行的。

  其二,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对立或矛盾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因而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无人生之累——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表现出来;这种“逍遥”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华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庄子所认识和追求的自由——“逍遥”,是一种情态自由,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离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太远,然而庄子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作为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隋态,引领人们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异于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式的幻想性。《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名号虽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理想人格的这些奇异的性能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一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生活资料的匮乏,无法抵御的以水、火为代表的凶猛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临的更是人人皆无法逃脱的死亡,凡此种种,都是古代人们不能在现实中战胜,而只能通过幻想在神话中战胜的对象。庄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异性能,正是这种感情愿望的反映。二与庄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关。庄子是楚国贵族后裔,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庄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学特质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异性能则是楚地巫风祠祀盛行、神话鬼说丰富的烙印。三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本身有关。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艺术特色

  《逍遥游》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全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文章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鹏与鷃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设喻中先写了鹏的形体,从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蝉、鸠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鹏的高傲胸怀,鹏的背与翼再大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小虫鸟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长寿的彭祖媲美一样的可怜。作者将鹏与鷃两个形体悬殊的飞鸟进行对比,点明都靠风力才能飞翔于空中,但由此而认为自己本领大,超群不凡就是无知可悲了。

  文章顺势转入阐理,从有己与无己对照入手,有己的人们往往凭着自己的职位高才,可以达到“四个一”的地步,对国君能尽职,也只能靠权势发挥平庸的才能。当进入豁达无所求、无己、无功、无名境界时,才能摆脱世俗的缠绕,这也是无我的最高标准。第三部份为表述,通过尧让贤转作者与惠子两段对话,用大瓠和大树来阐明作者反对用大渲耀自己位尊的思想,强调要解除外来的优惠条件,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构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高官、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展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明的。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06-110
2、 崔怡基.大学语文简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5-217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年年此夕费吟呻¹,儿女灯前窃²笑频³
译文:年年除夕都要哼哼唧唧地作诗,儿女看见,便在灯前掩口而笑。
注释:¹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²窃:私自、暗自。³频:屡次。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¹心力作诗人。
译文:你们别笑,我也自悔不该写诗,枉费心力做个诗人,却一无所用。
注释:¹枉抛:空费。

  这首诗写诗人在家中和子女的对话,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言近旨远,用贴近生活、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示了自己对于成为诗人感到后悔。此时,他正在家中掌灯,与儿女围坐在桌旁。写作此诗时,他生有一女一子,他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当诗人一边敲韵一边思考诗句时,他的小儿女们见了,只是掩口而笑,并不理解他的行为。“窃笑”一词表现了小儿女们似懂非懂的表情,“频”字则突出了诗人思考诗句之久。

  面对这种情景,诗人感到非常悲伤,他用一半责备一半自责的语气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尔辈何知”,他对儿女们的窃笺行为感到责备,但同时也宽恕了他们,因为毕竟他们还太小,无法理解自己热衷于吟诗的真正意义。他转而自责,后悔自己写诗,并说“枉抛心力作诗人”。“枉抛”强调了自己精力白白浪费,没有任何价值。但实际上,诗人并不是真的后悔写诗,只是用“自悔”、“枉抛”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对于被埋没人才的黑暗政治的曲折抗议。

  诗人在这首诗中喊出的,又不仅仅属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而且也是历史上所有的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的共同心声。“英抛心力作词人”与“枉抛心力作诗人”之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303页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启:五月末,舍弟¹来,得手书²,劳问甚厚。日欲裁谢³,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lǚ)兹初寒,因居何如。
译文: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带来了你写给我的信,劳你在信中情意深厚地慰问我。我每天都想写回信致谢,一直拖到今天。现在又收到你通过驿车寄给我的信,让我更加感激和惭愧。最近已进入初寒天气,你的生活、身体好吗?
注释:秦太虚: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由苏轼推荐为太学博士,善诗文。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淮海集》。¹舍弟:在别人面前对弟弟的谦称,这里指苏辙。²得手书:得到亲笔信。秦观的信是由苏辙带来的。³日欲裁谢:每天都想要裁笺写信答谢。⁴因循:照旧不改,引申为拖沓,疲塌。⁵递中复辱教:驿车又送来你的书信。递,驿车。复、又,再次。辱教,承蒙您指教,指来信。辱,承蒙,谦词。⁶益:更加。⁷比日履兹初寒:比日,近日。比,近来。履兹初寒,进入今年初寒的天气,苏轼写信时已是初冬。履,踏入、经受。兹,今年。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轼寓居粗遣¹。但舍弟初到筠州²,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³,悼(dào)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译文:我寄居在这里,大致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死去一个女儿,我的老奶妈也去世了。哀悼之情还未消去,又收到家里来的信,信中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也在九月中旬去世。我在异乡既老又病,看到的都是些凄凉的事物,想到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又蒙你(在信中)告诉我,你有段时间病得很重,令我高兴的是你现在康复了。
注释:¹粗遣:大体上过得去。²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元丰三年,苏辙就任筠州盐酒务。³乳母:指苏轼的乳母任采莲,八月死于黄州临皋亭寓所。⁴堂兄中舍:苏轼的堂兄苏不欺,字子正,官太子中舍,人称“苏中舍”,同年九月死于成都。⁵承见喻:承蒙告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吾侪(chái)¹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²,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³,厚自养炼。谪(zhé)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mí),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¹⁰。此后纵¹¹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¹²,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译文:我们都慢慢变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了。应赶紧用道家书上说的方术,好好保养、锻炼自己的身体。我在谪居之地闲来无事,了解了(道家修炼的)一些方法。已经向本州的天庆观借好了三间道堂,冬至后就搬去,住满四十九天才出来。要不是被贬、被流放,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以后一被官务束缚,想要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哪里能得到?应该现在抓紧时间进行。只要选择你平时所谓的简明扼要、容易实施的方法日夜修炼,除了睡觉、吃饭之外,不做其他事情,只要满了(四十九天的)期限,养身的根本就建立了。从此以后你即使再出来处理人间事务,事情一做完心思就返回(到那种境界里去了),自然就不会停止修炼的事了。你收到这封信时,恐怕已过冬至日,但你也不必从冬至日开始修炼。
注释:¹吾侪:我们这一辈人。侪,辈,类。²不可复作少年调度:不能再象年轻时那样调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调度:调理安排。³“当速”句:应当马上采用道家的法术,加强养身练性。方士,古代讲求神仙方术的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自我欺骗或欺骗别人。⁴窥:观看。⁵“已借”句:借道堂事,苏轼在《与王定国书》中也提到:“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居其中,谢客四十九日。”本州,指黄州。观,道教的庙宇。⁶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后十五日,阴历十一月中,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北半球冬季开始。⁷废放:废官远放,指贬官黄州。⁸安得:怎么能够。⁹縻:牛缰绳。引申为牵系,束缚。¹⁰根本立矣:指为养身打下了基础。根本:基础。¹¹纵:纵然,即使。¹²事已则心返:办完事情后就会心静如初。已,止,完了。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¹,娓(wěi)²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³。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¹⁰时事也。但旋¹¹作此书,亦不可废¹²应举。此书若成,聊¹³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译文: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写得十分高超,美妙到了极点,娓娓道来,有一种逼人的才华。像我这样的人也用不着逼了。你以后免不了要求官、求俸禄,要通过科举考试求官俸,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够中举,我私下里为你考虑过,可以多写些书。像你寄示的论兵和论盗贼的这些文章都写得很好,只要像这样的写它数十篇,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不一定要触及现在的事。但你这些时日写这类书时,也不能忘记了做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这本书要是写好了,最好也给我看看,肯定有人明白你的用心。想来你会了解这个意思的吧。
注释:¹超然胜绝:超脱人世,绝妙无比。²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³“如我”句:象我等这些不求仕禄的人,用不着催逼去努力追求高官了。⁴未免求禄仕:未免,不免,免不了。禄,俸禄,指官吏的报酬。仕,做官。⁵方应举求之:正在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径去追求它。方,正。之,代词,它,指禄、仕。⁶应举不可必:应举不一定都成功如愿。⁷窃为君谋:我私下为你考虑。⁸宜:适宜,应该。⁹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卓然,高超的样子。《汉书·成帝纪》:“使卓然可观”。颜师古注:“卓然,高远之貌也”。有可用之实,即切合实用。¹⁰及:涉及。¹¹旋:随后,不久。¹²废:废除,停止。¹³聊:姑且。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公择¹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²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³。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gǔn)多言矣。
译文:李公择最近从此路过与我相聚了几天,他一直说到你,简直不离口。未曾得到孙莘老的信,我知道他没时间写信。程公辟等着我为他儿子履中写的悼念文章,这本来是我自己要求写的,现在怎么能不履行诺言呢?然而自从我获罪以来,不再写文章,自已控制得很严格,如果再一写,就会冲破限制,从此以后又会滔滔不绝地多嘴了。
注释:¹公择:李公择,于同年十月由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顺便来黄州探访苏轼。²莘老:即孙莘老,名孙觉,官至龙图阁学士。苏轼的朋友。³未暇通问:没有时间写信问候。通问,互通问讯,即写信。⁴“程公”句:程公辟要苏轼为他的儿子程履中写哀词。哀词,悼念死者的文字。⁵食言:言而无信,不履行诺言。⁶得罪:指“乌台诗案”系狱及被贬。经过这场文字狱后,苏轼限令自己不再作诗文。⁷若复:如果再。⁸决坏藩墙:比喻冲破了不再作诗文的约束。⁹衮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初到黄,廪(lǐn)入既绝¹,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²,挂屋梁上,平旦³,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译文:我刚到黄州,薪俸已断,家中人口不少,我自己很为此事担忧,只好厉行节约之法,每天的费用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钱,每个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把它们悬挂到屋梁上,每天清晨用把挂书画的长柄叉子挑下一份来,就把叉子藏过,把那些每天用不完的钱仍旧放到大竹简里贮存因来,用来招待客人。这是贾耘想出来的老办法。我计算了一下,钱囊中的钱还可以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时候另外筹划。水到渠成,不用预先考虑。这样一来,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注释:¹廪入既绝:伙食费用断绝来源。²断为三十块:分为三十份(每天一份)。³平旦:平明,早晨。⁴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单独存放在一个大竹筒里,作为款待客人的费用。⁵此贾耘老法也:这是贾收用过的方法。贾耘老,即贾收,苏轼的朋友。⁶度:估量,计算。⁷别作经画:另想办法。⁸水到渠成:成语,水一流到渠就会成,比喻到条件成熟的时候,事情就好办了。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所居对岸武昌¹,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²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³者,作酒店樊(fán)口,棹(zhào)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chún)(yàn)。柑桔椑(bēi)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¹⁰。羊肉如北方¹¹,猪牛獐鹿如土¹²,鱼蟹不论钱¹³。岐亭监酒胡定之¹⁴,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¹⁵,皆家善庖(páo)(zhuàn)¹⁶,喜作会¹⁷。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¹⁸!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rán)¹⁹一笑也。
译文:我所住的江对岸就是武昌,山水美到极致,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去了以后)经常被江中风涛阻隔,不能立刻回来,那王生就为我杀鸡做饭,有时在他那里住几天,他一点也不厌烦。又有一个姓潘的年轻人,在樊口开了家酒店,我常常乘小船径直到他的酒店旁,那里有乡村酿的酒,味道很醇酽。这里柑子、橘子、椑子、柿子很多,芋头大得长达一尺多,不比蜀地的差。外县的米一斗二十钱,从水路可以运来,这里的羊肉价格和北方一样,猪肉、牛肉、獐肉、鹿肉价格贱得如同泥土一样,鱼、蟹根本就不计算价钱了。歧亭的监酒胡定之,随车载有万卷书,喜欢借给别人看。黄州官署里的几个官员,家里人都善于做菜,喜欢举行宴会。太虚你看看这些事,我的生活不是还过得去吗?我想与你说的话无穷无尽,但纸用完了。你打开信读到这里,可以想见我掀因胡子呵呵一笑。
注释:¹武昌:黄州对面长江南岸的武昌,是现在的鄂城县。²蜀人王生:四川人王齐愈、王齐万兄弟,寓居鄂城,常同苏轼来往。³潘生:潘大临,在樊口(鄂城西北江边)开了个小酒店,苏轼被贬黄州后,二人交为朋友。⁴棹小舟径至店下:划小船一直划到潘生在樊口的酒店。棹,摇船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摇船。⁵醇酽:酒味浓烈。酽,液汁浓。⁶椑:水果名,似柿而色青,汁可制漆。⁷大芋:芋艿,俗叫“芋头”。⁸不减蜀中:不比蜀中差。⁹米斗二十:一斗米二十个钱。¹⁰有水路可致:从长江水路可以运到。¹¹羊肉如北方:羊肉的价格如同北方一样。¹²如土:象土一样多而不值钱。¹³不论钱:价格低,不用议价。¹⁴胡定之:黄州人,苏轼的朋友,时任歧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西南)监酒。¹⁵曹官数人:黄州所属官员有好几个。如黄州太守徐大受、黄冈令何长官、主簿段玙、武昌令李观、主薄吴壳等,都同苏轼友善交往。¹⁶皆家善庖馔:各家都很会做饭菜。庖,厨房。馔,安排食品。¹⁷喜作会:喜欢举行宴会。¹⁸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意思是我的生活不是满过得去吗。既济,已经成功,完事。¹⁹掀髯:开口张须大笑的样子。髯,胡须。
子骏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子骏¹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²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³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译文:鲜于子骏一直是我敬畏的人,他的儿子也十分可爱,你曾与他见过面了吗?这里有位黄冈少府张舜臣,还有他的哥哥尧臣,都说和你熟悉。每次蒙你问及我的儿子,这次恰巧遇上埋葬我老奶妈的事,他现在正料理做坟墓的事,来不及给你写信。又快到年末岁尾了,天气非常寒冷,请你千万自己保重。我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麻烦你转交给他。晚上我喝酒稍稍过量,字写得很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别的不一一细说了。苏轼再拜。
注释:¹子骏:复姓“鲜于”,苏轼的朋友。²张舜臣:黄冈县尉。唐宋时,县尉也可称“少府”。儿子每蒙批问:秦太虚来信问到苏轼的儿子,所以回信这么说。³适会:正好遇到。⁴勾当作坟:勾当,办理。作坟,筑造坟墓。⁵未暇拜书:没有空闲时间写信问候。⁶李端叔一书:指苏轼《答李端叔书》。⁷不罪不罪:不会怪罪吧。⁸不宣:不尽,书不尽意,书信结尾套语。

  这封书信开头尽述“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可见作者在谪居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然而在随后的叙述中,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情渐渐显露,虽异乡谪居、生活清苦,连遭痛失亲人的打击,但他仍然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与山水为伴,与友人同乐,时时“掀髯一笑”,其安之若素的豪情令人肃然起敬。全文行语亲切自然,内容琐碎平凡,而琐碎之中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洒脱和博大的胸襟。

  信中以亲切省净的口语去写家常琐事,尤其是中间一段,作者向对方倾谈黄州的山水、与居民的友谊、当地的物产、饮馔等等,写得从容自然,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可见其心态的从容和安然。特别是写他如何对付没有收入的穷日子一段,苏轼到黄州后面临三大问题:贬谪余悸、贫病交加、家门破败。他曾在《谢量移汝州表》中追述初到黄州时的心态:“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照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又在《答李端叔》中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但前两者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二十多口人每天必须要吃饭。

  万般无奈之下,苏轼灵机一动,启动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把每月开支限定于四千五百钱,每天一百五十文钱;又怕超支,使用时控制不住,于是把钱挂到房梁上,每天取下一百五十文后就又把叉子藏起来,即使想取也毫无办法了;剩下的节余则另贮入竹简,作为招待宾客之用。一个平日旷达而潇洒的大诗人,竟拮据到如此地步,让人扼腕而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难以维持的时候,他只好求人:“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与章子厚书》)若不是弟弟子由经常救济,苏轼的家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而作者把这种穷对付的生活居然写得如此津津有味、娓娓动听,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心胸的豁达和性格的开朗。就像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形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样,一个如光风霁月般的伟大人格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

  秦观是苏轼的门生,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又是苏轼政治上的同道,一生因苏轼牵连四处颠沛,刚值盛年就死于流放之中。面对这位在政治上亦遭坎坷且又非常关心自己的门人,苏轼把自己的流放生活说得安定又有乐趣,这固然反映了作者坦荡的襟怀和履险如夷的开朗性格,但如《送沈逵赴广南》和《别黄州》等另外反映黄州贬居生活的写实诗篇,就可以看到这封信中将实情是大打折扣了。在给这位门生的信中,苏轼宽慰多于自诉,对对方的关心也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从中又可看到苏轼对友谊、对后辈的尊重和关怀。所以这封信无论是对研究苏轼的生平、思想,还是给人们在困窘之中如何去对待生活、对待友谊以启示,都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资料:
1、 陈友冰.《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陕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05月第1版:第387页—388页
2、 饶晓明等.《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05页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弹铗(jiá)¹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wú)²远树。雁信³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bìn),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译文: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得我一路行色匆匆,数El奔波,历经几番风尘与骤雨。在甜美的梦乡里,我苦苦寻找秋天,却没有找到,秋天究竟在哪里呢?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异乡作客,本已堪悲,何况又值万木萧疏的秋天,更何况在万里之外,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对镜自照,两鬓生斑,人已憔悴不堪;美好的少年时光是无法留住的,它已匆匆地流逝过去了。这一切令人可笑!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业是永无止境的。
注释:¹铗:剑。²芜:荒废、杂乱。³雁信:雁儿传信。⁴把:拿。⁵菱花:镜子。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hān)(jī)(jù)¹。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²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³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jī)
译文:我一个堂堂男儿,却无法完成为国家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事业。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那时,我不可一世,就连腰间的三尺佩剑也寒光闪烁。我则时常起身看剑,对它喃喃夜语,因此也就不忍心对着灯花淌下热泪了。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用他们描写江东渭北相思之情的诗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吧。
注释:¹箕踞:膝头屈起的一种坐法,形状如箕,表示倨傲。²更:怎能。³杜陵: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甫曾在此居住。⁴风月手:此指写诗的能手。⁵羁旅:客居异乡。

  这首词写于作者中年以后溯江而上之时。他有志报国,投书献策,希图仕进,并劝说诸路帅臣,致力恢复中原,均未奏效,流寓他乡,抑郁不平。上片写依人客居,抒寻秋思乡的失意之情。起首三句先用冯谖弹铗的故事叙说自己从金陵西上,旅途艰苦、窘迫十分不得意的状况。“梦里”三句点明时间是在秋季,心情的苦闷,更勾起思乡的情怀。但家乡路遥。欲归不得,更令人伤感。“万里”以下,感叹自己长期在外奔波,岁月流逝,年纪已老,却事业无成,字句之间,流露出深沉的感慨。下片追忆青年时代的凌云理想与豪迈气概,抒请缨无路的惆怅。那时他的理想虽无人理解,但他自己立下不澄清中原绝不罢休的壮志,酣放自若,不可一世,连腰上的宝剑也发出声来表示要上阵杀敌,可现在他竞一事无成,谁能理解他此时的心绪?最后他希望有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人,用他们的诗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

  本词抒发了作者事业无成的忧虑和苦闷,写来如水银泻地,挥洒无余。风格豪放,感情深沉,用典贴切,笔力峭拔。刘熙载《艺概》中称刘过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读者可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

参考资料:
1、 张养年 王春香编注.豪放词 (第2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261-262

xīnláng··dànjiá西lái--liúguò

dànjiá西láicōngcōngjīngxíngshífānfēngmèngxúnqiūqiūjiànqiūzàipíngyuǎnshùyànxìnluòjiāshānchùwàn西fēngchuībìnlínghuāxiàorénliúzhùshǎonián

nánérshìpíngdāngniánbēijiǔhānyāoxiàguāngmángsānchǐjiànshíjiětiāodēngshuígèngshíshíqínghuànlíngfēngyuèshǒuxiějiāngdōngwèiběixiānghènwèi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qǐ)¹幕后送飞光²,柏栗(lì)丛边³作道场
译文:国民政府多么奢侈淫荡,竟在国难民苦之时混磨时光;他们为了更长久地麻醉人民,竟然在刑场旁边假作念经诵佛的道场。
注释:¹绮罗:华贵的衣服,这里代指国民政府官员。²飞光:飞逝的时光。³柏栗丛边:既指供奉社神的地方,也是杀人的刑场。此指刑场。⁴作道场:佛道徒众作佛道法事的场所或活动。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望帝¹终教芳草²变,迷阳³饰大田荒。
译文:他们实行残酷的文化“围剿”,使文坛荒芜,百卉难芳,他们途穷计拙而无可奈何,只能以杂草掩盖着文坛的荒凉。
注释:¹望帝:后世以望帝称杜鹃,又名子规。²芳草:芳草喻贤人君子。杜鹃啼时,已至春末,群芳萎谢。³迷阳:荆棘。⁴聊:暂且。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何来酪(lào)¹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²
译文:而御用文人也确实庸劣无能,哪能拿得出像样的货色给他们赏光;他们越来越陷于孤立,再也难招罗涂脂抹粉的“六郎”。
注释:¹酪果:指供品。²难得莲花似六郎:诗中“六郎”喻指梅兰芳。1934年4月28日,国民党政客戴季陶、褚民谊及下野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班禅九世在杭州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中央礼曾报导该会“决定邀请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剧五天”。后来梅兰芳等并未参与演出。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中夜¹鸡鸣²风雨集³,起然烟卷觉新凉
译文:深夜里风雨交加雄鸡报晓,暴风雨将冲刷旧社会的泥浆;我兴奋地点燃着烟卷,顿觉初秋黎明前的一片清凉。
注释:¹中夜:夜半。²鸡鸣:言世乱而思念贤才。³集:几种现象集中在一起。⁴然:同“燃”,点燃。⁵新凉:新秋的凉意。 

  首联“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句,是写国民政府政客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的奢靡生活和假慈悲的伪道学形象;那些政客和御用文人生活奢靡,在骄奢淫逸中虚度光阴。同时,为了掩盖他们杀人无数的凶恶嘴脸,装做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样子,在杀人场边作道场和法事,口口声声要超度亡魂和救下民于劫难之中。正如鲁迅在《准风月谈·查旧帐》中所描述的军阀、政客的善变和不认旧账:“今之名人……他要抹杀旧帐,从新做人,比起常人的方法来,迟速真有邮信和电报之别。不怕迂缓一点的,就出一回洋,造一个寺,生一场病,游几天山:要快,则开一次会,念一卷经,演说一遍,宣言一下,或者睡一夜觉,做一首诗也可以;要更快,那就自打两个嘴巴,淌几滴眼泪,也照样能够另变一个人,和‘以前之我’绝无关系。”首联通过绮罗幕后的奢靡生活,杀人场边的道场,描写了他们假慈悲的虚伪生活。揭露了国民政府政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倡导拜佛念经,宣扬迷信,推行愚民文化,使得整个文化艺术界一片邪靡之气。

  颔联“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句,进一步写了文化艺术界景况的荒芜。子规一啼,自然使芳草变,象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文坛的惨遭摧残,一些文人的变节转向、刊物和作品的被禁,使得文化艺术界荆棘一片。

  颈联“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句,则讽刺了国民政府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无能,鲁迅嘲笑他们的无能平庸,产生不出什么作品。鲁迅在1935年2月4同致杨霁云的信中说:“阮大铖虽奸佞,还能作《燕子笺》之类,而今之叭儿及其主人,则连小才也没有,‘一代不如一代’,盖不独人类为然也。”正是很好地对此联作了解读:没有什么供品可以供奉千佛,也没有什么好的戏剧作品可以娱神佛和乐众,也只能难为如梅兰芳这样的艺人了。

  尾联“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句,既写了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情境,也象征着作者对进步的文化艺术界的前途和民族未来的自信的看法。正是秋夜,风雨交集,但毕竟是己到夜中,且有鸡鸣之声,天就快要亮了,象征着作者所预见的中国和民众终将觉醒的信心,黎明终将来临。于是作者点燃了一支烟,又振奋精神开始写作作品。

  全诗含意深广,概括力强,对比鲜明,讽刺尖锐。通篇以形象入诗,活用典故与比喻,语言含蓄,旨意精微,脉络清晰。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51-153页
2、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272-27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