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一举动,终始靡不难。区区水碓耳,匝月功始完。
贫家一举动,终始靡不难。区区水碓耳,匝月功始完。
馀岂好多事,在昔多所艰。赤脚老丑婢,媻姗聋且顽。
馀岂好多事,在昔多所艰。赤脚老丑婢,媻姗聋且顽。
遣之事舂簸,炊或不给焉。有时得母助,乃始足一餐。
遣之事舂簸,炊或不给焉。有时得母助,乃始足一餐。
无已作此举,令水为舂人。内顾无竹木,未免乞比邻。
无已作此举,令水为舂人。内顾无竹木,未免乞比邻。
稽迟到兹日,始已事而竣。狭巷清且驶,白石周四垣。
稽迟到兹日,始已事而竣。狭巷清且驶,白石周四垣。
回回外板斡,苏苏云子翻。佣者相顾喜,贺我舂百年。
回回外板斡,苏苏云子翻。佣者相顾喜,贺我舂百年。
嗟我佃耕此,瘠确缘溪干。年丰不偿苦,足得十大盆。
嗟我佃耕此,瘠确缘溪干。年丰不偿苦,足得十大盆。
安能尽碓力,碓成殊养閒。苦心顾为此,亦觉笑旁观。
安能尽碓力,碓成殊养閒。苦心顾为此,亦觉笑旁观。
世事那计尽,感慨系斯篇。
世事那计尽,感慨系斯篇。
郑珍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予家梅子真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方干一岛,贺监半曲,惟予所恣取。顾独予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中为之胼胝。予时亦同拏小艇,或捧士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事宗乘;止祥兄且构柯园为菟裘矣。舍山之阳建麦浪大师塔,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予家梅子真¹高士里,固山阴道上²也。方干³一岛,贺监半曲,惟予所恣(zì)。顾独予家旁小山,若有夙(sù)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chā),手中为之胼(pián)(zhī)¹⁰。予时亦同拏(ná)¹¹小艇,或捧士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zhé)弃去,事宗乘¹²;止祥兄且构柯园为菟(tù)(qiú)¹³矣。舍山之阳建麦浪大师¹⁴塔,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¹⁵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¹⁶之兴,遂勃不可遏(è),此开园之始末也。
译文: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阴道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
注释:¹梅子真: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寿春人。王莽专擅朝政时,他弃家出游,隐于会稽。²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郊外一带。《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³方干:唐代诗人,举进士不第,隐居在绍兴镜湖,终身不出。此句意思是:这里有方干隐居过的湖岛。⁴贺监:唐代诗人贺知章,曾任秘书监,家在镜湖。⁵曲:角落。⁶恣取:任意猎取、欣赏。⁷夙缘:前定的缘分。⁸季超:即祁逡佳,作者的胞兄。⁹止祥:即祁豕佳,作者的从兄。¹⁰胼胝: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¹¹拏:同“拿”,这里是撑的意思。¹²事宗乘:信奉佛教。¹³菟裘: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世借称告老隐退的居处。¹⁴麦浪大师:俗姓黄,名明怀,字湛修,山阴人。死于1630年(崇祯三年)。作者写有《会稽云门麦浪怀禅师塔铭》。¹⁵引疾:托病辞官。¹⁶卜筑:兴建。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偶有家冗,皆于烛下了之。枕上望晨光乍吐,即呼奚奴驾舟,三里之遥,恨不促之于跬步。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虽遇大风雨,舟未尝一日不出。摸索床头金尽,略有懊丧意。及于抵山盘旋,则购石庀材,犹怪其少。以故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yíng)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xiè),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偶有家冗²,皆于烛下了之。枕上望晨光乍吐,即呼奚奴驾舟,三里之遥,恨不促之于跬步³。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虽遇大风雨,舟未尝一日不出。摸索床头金尽,略有懊丧意。及于抵山盘旋,则购石庀(pǐ),犹怪其少。以故两年以来,橐(tuó)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译文: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行了。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常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与众不同、突出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每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表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另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严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我都不认为是苦。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身体也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注释:¹楹:柱子。后借称一间房为一楹。²家冗:家中冗杂的事务。³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⁴祁寒:严寒。⁵庀材:筹备建筑材料。⁶橐:指钱袋。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为堂者二,为亭者三,为廊者四,为台与阁者二,为堤者三。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居与庵类,而纡广不一其形。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委折波澜。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为堂者二,为亭者三,为廊者四,为台与阁者二,为堤者三。其他轩与斋类¹,而幽敞各极其致。居与庵类,而纡(yū)广不一其形。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委折波澜。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²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³;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译文:园子占据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其他轩与斋以类相从,而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以类相从,但高的、低的分别揭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略加衬托、装饰。大抵虚的地方充实它,充实的地方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使它平坦的地方使它险峻。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
注释:¹类:以类相从。²夷:此处用作动词,铲平。³投:下药。⁴奇正:兵法术语。指奇兵和正兵。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榭先之,阁继之,迄山房而役以竣,自此则山之顶趾镂刻殆遍,惟是泊舟登岸,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而予农圃之兴尚殷,于是终之以丰庄与豳圃,盖已在孟夏之十有三日矣。若八求楼、溪山草阁、抱瓮小憩,则以其暇偶一为之,不可以时日计。此开园之岁月也。
园开于乙亥¹之仲冬²,至丙子³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榭先之,阁继之,迄山房而役以竣(jùn),自此则山之顶趾镂刻殆遍,惟是泊舟登岸,一径未通,意犹不慊(qiè)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yǒu),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hè),乃可以称园矣。而予农圃之兴尚殷¹⁰,于是终之以丰庄与豳(bīn)圃,盖已在孟夏¹¹之十有三日矣。若八求楼、溪山草阁、抱瓮(wèng)小憩,则以其暇偶一为之,不可以时日计。此开园之岁月也。
译文:园开于乙亥年的仲冬,至丙子年孟春,草堂宣告成功,斋与轩也完成了。等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经营构建。有一条小路修不通,心里也会感到不满意。于是疏通开凿的工作又开始。从这年的十一月经过一个冬天一直到丁丑年的春季,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流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和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
注释:¹乙亥:1635年(明思宗朱由俭崇祯八年)。²仲冬:农历十一月。³丙子:1636年(崇祯九年)。⁴春孟:即孟春,农历正月。⁵中夏:即仲夏,农历五月。⁶竣:完工。⁷顶趾:这里指山顶和山脚。⁸慊:满意。⁹丁丑:1637年(崇祯十年)。¹⁰殷:浓厚。¹¹孟夏:农历四月。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在韵人纵目,云客宅心,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¹,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²五柳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在韵人纵目,云客宅心,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译文: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止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宅中的树木)。四时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三径小路,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注释:¹万壑千岩:《世说新语·言语》载顾长康形容会稽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²七松:《旧唐书·郑薰传》:“(薰)既老,号所居为隐岩,莳松于庭,号七松处士云。”³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⁴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的三径,不出。”后借指隐者的田园。⁵云客:隐士。⁶宅心:存于心中。
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暗伤神。
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暗伤神。
乐府吹为横笛曲,能使离肠断续。不如移植在金门,近天恩。
乐府吹为横笛曲,能使离肠断续¹。不如移植在金门²,近天恩³
注释:¹乐府二句:意思是乐府中,将《折杨柳》这类的诗作为乐曲歌唱,人们听了,又能使别情离绪时时泛起。横笛:笛子横吹。梁代古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²金门:汉宫中有“金马门”,此指天子所居之地。³天恩:皇恩。郭茂倩《乐府诗集》于白居易《杨柳枝》二首作序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如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瞩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困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故白居易又为诗云:“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此词中的“近天恩”,取意于白居易之诗。
这首词由折柳送别咏开去,似有不遇之感,用笔含蓄,词意晦涩。

liǔhányān··qiáoliǔ--máowén

qiáoliǔzhànfāngchūnyìngshuǐhányānhuípānzhézèngxíngrénànshāngshén

chuīwèihéngnéng使shǐchángduànzhízàijīnménjìntiānēn

新叶烟中冉冉,轻香风外离离。
新叶烟中冉(rǎn)¹,轻香风外离离。
译文:玫瑰花径上新长出来的嫩叶在风中下垂,空气中隐约传来清香。
注释:¹冉冉:枝条柔软下垂的样子。
朱英半染蝶翅,绿刺故牵人衣。
朱英半染蝶翅,绿刺故牵人衣。
译文:花朵好似将花丛中盘旋的蝴蝶的翅膀也半染成了红色,玫瑰刺扎进过路人的衣服。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好风胧月清明夜¹,碧砌(qì)²红轩刺史家。
译文: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注释:¹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²砌:台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¹绕回廊²行复歇,遥³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注释:¹独:独自。²回廊:回旋的走廊。³遥:遥远,远远。⁴看花:赏花。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写的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

  “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碧砌红轩刺史家”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独绕回廊行复歇”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遥听弦管暗看花”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qīngmíng

bái tángdài 

hǎofēnglóngyuèqīngmíng hóngxuānshǐjiā 
ràohuílángxíngxiē yáotīngxiánguǎnànkànhuā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过,必有过人之节¹。人情有所不能忍过,匹夫²见辱³,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过,卒(cù)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过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注释:¹节:节操。²匹夫:普通人。³见辱:受到侮辱。⁴卒然:突然。卒,通“猝”。⁵所挟持过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夫子房¹受书²于圯上³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过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其意过,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注释:¹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²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³圯上:桥上。⁴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过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⁵隐君子:隐居的高士。⁶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⁷微:略微,隐约。⁸见:同“现”。⁹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jù)(dǐng)(huò)待天下之士¹。其平居无罪夷(yí)²过,不可胜数。虽有贲(bēn)、育³,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过,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fèn)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过,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译文: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注释:¹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²夷灭:灭族。³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⁴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⁵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⁶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⁷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千金之子¹,不死于盗贼²,何过?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³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jīng)(kē)、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yí)上老人所为深惜过也。是故倨(jù)傲鲜腆(tiǎn)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注释:¹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²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³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⁴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⁵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⁶鲜腆:无礼,厚颇。⁷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tǎn)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¹。勾践之困于会(kuài)(jī),而归臣妾于吴过,三年而不倦²。且夫有报人³之志,而不能下人过,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过,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fèn)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过,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注释:¹“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袒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²“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³报人:向人报仇。⁴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⁵仆妾之役:指“取履”事。⁶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过,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¹;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²,此子房教之也。当淮(huái)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³。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注释:¹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²弊:疲困,衰败。³“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过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⁴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kuí)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¹,不称²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yú)
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吧!
注释:¹“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²不称,不相称。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liúhóulùn

shì sòngdài 

    zhīsuǒwèiháojiézhīshìzhě yǒuguòrénzhījié rénqíngyǒusuǒnéngrěnzhě jiàn jiànér tǐngshēnérdòu wéiyǒng tiānxiàyǒuyǒngzhě ránlínzhīérjīng jiāzhīér suǒxiéchízhěshèn érzhìshènyuǎn 

    fángshòushūshàngzhīlǎorén shìshènguài ránānzhīfēiqínzhīshì yǒuyǐnjūnzhěchūérshìzhī guānsuǒwēijiànzhě jiēshèngxiánxiāngjǐngjièzhī érshìchá wéiguǐ guò qiězàishū 

    dānghánzhīwáng qínzhīfāngshèng dāodǐnghuòdàitiānxiàzhīshì píngzuìmièzhě shèngshǔ suīyǒubēn  suǒshī chítàizhě fēngfàn érshìwèichéng fángrěnfèn忿fèn忿zhīxīn zhīérchěngzhījiān dāngzhīshí fángzhīzhě jiānnéngróng gàiwēi 

    qiānjīnzhī dàozéi zhě shēnzhīài érdàozéizhī fánggàishìzhīcái wéiyǐn tàigōngzhīmóu érchūjīng nièzhèngzhī jiǎoxìng shànglǎorénsuǒwéishēnzhě shìàoxiǎntiǎnérshēnzhézhī néngyǒusuǒrěn ránhòujiùshì yuē  jiào  

    chǔzhuāngwángzhèng zhèngròutǎnqiānyáng zhuāngwángyuē  jūnnéngxiàrén néngxìnyòngmín  suìshězhī gōujiànzhīkùnkuài érguīchénqièzhě sānniánérjuàn qiěyǒubàorénzhīzhì érnéngxiàrénzhě shìzhīgāng lǎorénzhě wéifángcáiyǒu éryōuliàngzhī shēnzhéshàoniángāngruìzhī shǐ使zhīrěnxiǎofèn忿érjiùmóu  fēiyǒushēngpíngzhī ránxiāngcǎozhījiān érmìngqièzhī yóuránérguàizhě qínhuángzhīsuǒnéngjīng érxiàngzhīsuǒnéng 

    guāngāozhīsuǒshèng érxiàngzhīsuǒbàizhě zàinéngrěnnéngrěnzhījiānér xiàngwéinéngrěn shìbǎizhànbǎishèngérqīngyòngfēng gāorěnzhī yǎngquánfēngérdài fángjiàozhī dānghuáiyīnérwáng gāo jiàn yóuguānzhī yóuyǒugāngqiángrěnzhī fēifángshuíquánzhī 

    tàishǐgōngfángwéikuíwěi érzhuàngmàonǎirén chènzhì  suǒwéif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