狞龙蜿蜒几千尺,下挟风雷喷四壁。天公激怒醒长梦,左耳割入华阳洞。
狞龙蜿蜒几千尺,下挟风雷喷四壁。天公激怒醒长梦,左耳割入华阳洞。
怨血流腥涌墨云,枯鳞脱尽三江冻。苍髯笔笔皴莓苔,寒冰尽裂横飞来。
怨血流腥涌墨云,枯鳞脱尽三江冻。苍髯笔笔皴莓苔,寒冰尽裂横飞来。
长风万里吹不落,羌笛关山易萧索。
长风万里吹不落,羌笛关山易萧索。
谈迁

谈迁

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国榷》一书。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九街头,正软尘润酥,雪销残溜。禊赏祇园,花艳云阴笼昼。层梯峭空麝散,拥凌波、萦翠袖。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
九街¹头,正软尘润酥²,雪销残溜³。禊(xì)赏祇(zhǐ),花艳云阴笼昼。溜梯峭空麝(shè),拥凌波、萦翠袖。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
译文:早春元日,乍暖还寒时候,残雪将尽未尽,道路酥润、泥泞。我元日前去承天寺烧香,寺内布置得花团锦簇,天上却显得阴沉沉的。承天寺建造得殿阁重重,寺内香烛旺盛,烟雾弥漫;寺中的放生池里水波荡漾;游寺的男男女女身穿彩衣摩肩接踵,拥来拥去。不禁感叹元日岁岁有,但是每年仍旧有这许多淑女、士人前来寺内焚香拜佛啊。
注释:探芳新:此词又名《高平探芳新》,为吴文英自度曲。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十二句一叶韵四仄韵,后段十二句五仄韵。与《探芳信》略有异同。《铁网珊瑚》词题作“赋元日能仁寺薄游”。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承天寺:在长洲县(今江苏苏州)西北,梁陆僧瓒舍宅以建。初名广德重元寺,宣和年间改名承天寺。¹九街:同“九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如街衢。²润酥:土地酥油般滋润。《钦定词谱》为“酥润”。³溜:指檐雪消融流下的水(包括短时冻结成的冰柱)。⁴禊:古人于春秋二季,临水灌濯,祓除不祥的祭祀。于三月上旬已日(三国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举行为春楔,七月十四日为秋禊。但古人修禊之事并不限于春秋。⁵祇园:即“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说法处。其遗址在中印度舍卫城南。据《佛国记·大涅盘·二九》:舍卫国长者须达擎,因常施舍孤独贫困者,而号“给孤独”。他欲请佛说法,求购祗院太子园。祗陀戏言如布黄金遍地则卖。“给孤独”便依言购得,但园地虽为“给孤独”所购,而园中树为祗陀所植,故名“只树给孤独园”。给孤独在园中建“只园精舍”,请如来居之以说法。这里借代作承天寺。溜梯峭空麝散:一本无“峭”字。在《钦定词谱》断为两句,逗号在“峭”字后。⁶麝散:麝香飘散。麝,古有“麝月”之说,为月的美称。⁷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词中与“翠袖”均代指美女。波,代指眼波。⁸萦:有旋绕之意,这里指游人袖与袖相缠绕,即形容游人之多也。⁹翠袖: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写女子高洁华美。
肠断回廊伫久。便写意溅波,传愁蹙岫。渐没飘鸿,空惹闲情春瘦。椒杯香乾醉醒,怕西窗、人散后。暮寒深,迟回处、自攀庭柳。
肠断¹回廊伫久。便写意溅波,传愁蹙(cù)(xiù)²。渐没飘鸿³,空惹闲情春瘦。椒杯香乾醉醒,怕西窗、人散后。暮寒深,迟回处、自攀庭柳。
译文:我在寺内回廊伫立良久,见他人都是双双游寺,而自己却只有孤身一人,不由牵动心中的离愁别恨。我愁肠百转,蹙眉溅泪,内外俱悲,这是因为苏妾去后音讯皆无,而思念之心却有增无减,所以为了这闲情“空惹春瘦”。椒酒延年使人醉,情人贵聚首恨别离。我心中最希望能够日日醉佳酿,天天伴佳人也,然而眼前遭遇刚好与此相反,是“西窗人散”,难免不忧愁。游寺晚归,春寒料峭中自折垂柳枝,寄托离别情。
注释:¹肠断:形容极度痛苦悲伤。²蹙岫:指皱眉。³飘鸿:形容美女体态轻盈。鸿,《钦定词谱》为“红”。⁴椒杯:即椒酒,用椒实浸泡的酒。古代元旦日,子孙进椒酒于其家长,以示祝福。此句《钦定词谱》为“椒杯香,乾醉醒”。

  此词上片叙写作者元日游吴中承天寺之所见;下片抒写作者感叹自己的形只影单,寄托对苏妾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哀婉悠长。

  上片扣题述“元日承天寺游人”。发端“九街头”一韵,写元旦之日,屋檐上,雪虽消,尚存冰溜;街道上,酥油般,一片滋润。开头交待了季节是早春,地点是苏州市内。“禊赏祗园”一韵,讲在苏州承天寺观赏祭祀活动。“花艳云阴笼昼”一句,形容元旦时逛承天寺的仕女如云。以“花艳”形容仕女,以“云阴笼昼”形容仕女之多。“层梯峭空麝散”一韵,写月光遍酒,寺宇雄伟,层梯峭耸,直人碧空。“拥凌波、萦翠袖”则游女之盛已由暗喻转入明文了。于是感叹年华递转,冬尽春来,如环往复之无尽,而每逢此“端”(元日),则必见此烂缦如绣的盛况,真令人暗生无限的思潮意绪。在“凌波”前著一“拥”字,“翠袖”前著一“紫”,将美女萦绕承天寺各地,反而写成承天寺包容、拥有了这些美丽的信女,此是采用拟人法。“叹年端” 一韵,感叹元旦之日游人如织,灿烂生辉,而且是年年转动如环。此一“叹”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结了上片承天寺信女如云的热闹景象,又引出下片伊人不在的感慨万端。

  下片写伊人不在的伤怀。“肠断”二字,承上片歇拍的“叹”字,意脉相连。“肠断回廊伫久”一韵,言自己面对承天寺仕女如云的热闹景观,而昔日的苏姬已经他去,故而自己在回廊长久伫立,肝肠欲断。“便写意溅波” 一韵,用移情法写悲伤之情。“溅波”“蹙岫”化用李白《长相思》、王观《卜算子》诗言词人以愁眼,看湖水,似乎是满蕴着泪波,一片悲思;看山峦,似乎是齐皱着愁眉,一片怆情。“渐没飘鸿”一韵,写词人远望天空,只见鸿雁渐飞渐远而消逝,更想起伊人消失的婀娜身影。伊人远去,怎不惹得多情的词人“闲情春瘦”,一个“空”字,又表达了即或为伊消得人憔悴,伊人也不再归来的惆怅。“椒杯香乾醉醒”一句,言愁无法排遣,只得以酒消愁。“西窗、 人散后”点出愁的原因,是苏姬的离去。“西窗”即西园,是词人与苏姬在苏州共居之处。一个“怕”字,写出词人不忍苏姬之离去的心理状态,但伊人终于离去,令人以酒消愁愁更愁。“香乾醉”言酒的香冽,易令人醉,后面又着一“醒”,醉后还有醒,这岂不更愁了,词人在这吞吐扬抑之中,辗转抒情。最后“暮寒深”一韵,从感叹中惊醒,复归现实。元旦白日春寒,人暮寒更深,再徘徊流连,也难见伊人,只得归去。“自攀庭柳”以表达依依缠绵之情。“自攀庭柳”化用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诗是“家人”折柳盼归,吴词却写“自攀”庭柳,以表达盼归之殷切及盼而未归之惆怅。

  此词构思巧妙,上片写元旦承天寺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热闹景象;下片写忆姬去而不归,肠断回廊的悲情。上片极力渲染欢乐、烂漫之景,反衬下片离人之悲切。此正如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村诗话》)此词善化典,多用代字,如“凌波”化曹植《洛神赋》典,“翠袖”化杜甫《佳人》典,均代指美人,“溅波” 化李白《长相思》典,代泪波,“蹙岫”化王观《卜算子》典,代皱眉,“飘鸿”化曹植《洛神赋》典,代女子,“椒杯”代酒。为了使词语涩而不俗,不惜用冷僻之典,如“祗园”代佛地承天寺。此词为梦窗自度曲,《钦定词谱》曰:“此调渊源似出探芳讯,但摊破句法,移换宫调,自成新声,即与探芳讯不同,故称‘高平探芳新’。”在择音用字上颇有独到之处。正如(清)陈锐所说:“词中偶句有双声字,必用叠韵字对者,近人均未讲求及此。梦窗甲稿《探芳新》上阕收二句云:‘叹年端、 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绮。’‘叹’至‘漫’八字连叠(即八字同韵母àn),则创见也。”(《褒碧斋词话》)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第446页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láng)¹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²我缨³
译文:沧浪江的水清澈哟,可以洗我的冠缨。
注释:¹沧浪:水名,当时指何处有争议,有说《水经注》所记溳水,春秋时又名清发水;有说汉水;...更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²濯:洗。³缨:结冠的带子,系于冠的两侧,着冠后挽结于颔下。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沧浪江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

  《孟子·离娄》中说孔丘曾听到有小孩子唱这首歌,并没有指明在何处听到此歌谣; 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释:“浪,音郎。沧浪,水名。缨,冠系也”。《楚辞·渔父》写屈原听过渔父唱这首歌,因屈原曾被放汉北。

  就诗的蕴含而言,首先,因为江河之水同洗浴联系起来是在天气和暖之时,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所以这首诗从意象上来说是美的,从情调上来说是轻松的。其次,作为产生在民间的歌谣,似乎同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喜好修洁的思想也不无关系。洗浴和修身,这是至今常被人们联系起来的一对比喻。再次,它表现了一种贴近自然、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思想。

  这首歌说:人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清的时候洗冠缨,浊的时候洗脚。就生活实际而言,水浊自然不便洗冠缨,但清水洗脚,也应更好,脚虽贱,不至于没有在清水中洗一下的资格。所以,这首歌乃是表现着一种人生的哲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首诗中提到“水”,提到“我”,提到水的“清浊”变化,它正是揭示了某种关系。由于其语言的质朴和含蓄,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理解。这里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人同社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楚辞·渔父》中写屈原在“众人皆醉”的情况下“独醒”,“众人皆浊”的情况下“独清”,因而遭到放逐。渔父是一个隐者,对事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谓“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所以他劝屈原随波逐流,屈原不听,他便唱着这首歌鼓枻而去。渔父是将世事喻为“水”,水之清浊人不能制,但人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水所无可奈何的。如果从人同自然的关系上说,掌握规律,为我所用,这是对的。但渔父是以此来表现他无是非、无原则、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这就有问题了,当然也就同屈原那种坚持真理、九死未悔的精神格格不入。

  如果以水喻一个人的品性,以人对清浊有差的水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喻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则这首歌的启迪意义又不相同:只有你“清”,人们才拿来“濯缨”;如果你“浊”,人们就只拿你来“濯足”。故孔子在听到孺子歌这首歌,便对他的学生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作为人生的经验来说,孔子的解释更具积极意义。

  一首诗能够对具有不同阅历、处于不同环境、面临不同问题的人都有启迪,应当是可以不朽的。《孺子歌》正是这样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71-972页

míng xiānqín 

cānglángzhīshuǐqīng zhuóyīng 
cānglángzhīshuǐzhuó zhuó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丁未¹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注释:¹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hàn)¹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chóu)²在,一例差池双剪³。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注释:¹瀚海:浩瀚的海。²俦:同辈之人。³差池双剪:燕尾如剪。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故巢(cháo)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¹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lán)²春寂寂,隔蓬山³、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注释:¹断红:指落花。²十二曲阑:《阑通栏》。³蓬山:即蓬莱,神山名。
此词作者以瀚海飘流燕自喻,抒发对国事的感慨。上片“沪沪难认,旧家庭院”,写作者东渡归来时心情。“年时芳俦”至“泪如线”写当年变法同伴象“差池双剪”的燕子,“相对向”无限凄怨。下片抒发感慨,含蓄蕴藉,语意双关。

jīn··dīngwèiyuèguīguóxuándōngquèshàngzhūjūnzi--liángchāo

dīngwèiyuèguīguóxuándōngquèshàngzhūzi

hànhǎipiāoliúyànzhàguīláinánrènjiùjiātíngyuànwéiyǒuniánshífāngchóuzàichàchíshuāngjiǎnxiāngduìxiàngxiéyángyuànchóusuànxìngwángguànkōngjiànrěnpāolèi线xiàn

cháoshìrénliúliànzuìduōqíngniánháizhuìluòpiànpiànyīnqínxiánláizhēnzhòngduànhóngyóuruǎnyòushēngkǒngzhòngliánjuǎnshíèrlánchūnpéngshānchùkuīrénmiànxiūgèngwènhènshēnqiǎn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qí)下些值金值玉¹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rú)²,唤省(xǐng)³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译文: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宝贵得如玉如金的雨。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有雨水把大地滋润了,也唤醒了干枯的庄稼。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向荣,令我高兴;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注释:南吕: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一枝花:曲牌名,属南吕宫。“一枝花”和“梁州”均属南吕宫调的曲牌。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起来表达同一主题,就叫“套数”。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¹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²沾濡,浸润,浸湿。³省:通“醒”。⁴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⁵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⁶当不的:挡不住。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¹做菽(shū)(sù)²,澄(dèng)³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lù)。眼觑(qù)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译文: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注释:¹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²菽粟:豆类和谷类。³澄:沉淀到水底。⁴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⁵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⁶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¹从今罢叹吁²。只愿得三日霖(lín)(yín)³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yān)了九衢(qú),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译文: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楚!
注释:¹赤子:指平民百姓。²罢叹吁:再不必为久旱不雨叹息了。³霖霪:长时间的透雨。⁴渰:同“淹”。⁵九衢:街道,纵横交叉的大道。⁶犹自:依然。

  作者赴任后的一场大雨,给关中饥民带来了希望,滋润了久旱的土地,唤醒了焦枯的禾苗,万象更新,大地又充满了生机。这一切,都使作者兴奋不已。曲子起首就写作者沉浸在这种欣喜如狂的巨大喜悦中。但是,这场大雨,虽然减轻了旱魔的威胁,却无法抹去作者心头沉重的阴影。面对这“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流民,对关心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员来说,依然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狂喜之后,作者转入无限的焦虑之中。

  在饥民的痛苦声中,作者不免寄希望于虚幻。曲中说道:“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这个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只能是幻想。幻想破灭之后,跟着而来的是更大的失望和自谴:“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想到这里,作者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尽管如此,久旱逢甘霖,毕竟是可喜的事情。眼望着滂沱而下的大雨,作者的喜悦之情再度升起,在曲子尾声,这种欢悦的情绪达到了极点。他和所有的灾民一样,诚心感谢上天的辅助,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降雨,在作者看来是青天有眼,是正义和慈爱的恢复,因此,作者希望大雨能连绵不绝地下下去,以洗清人间的灾苦。然而,人民已受过的苦难,那种亲戚鱼肉,父子相离的生活惨景是永远也抹不掉的。况且大劫之后侥幸活下来的灾民,依然没有摆脱饥饿的威胁。因此,末尾“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一句,看似平淡,实有千钧雷霆之势。它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伤,暴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曲题为“喜雨”,但在“喜”的同时,处处夹杂着悲愤的哀鸣,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决定的。悲和喜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情绪就在激昂愤慨的基调中统一在一个乐章里。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75-57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