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江上来,寒月照野屋。荐士有昌黎,爱僧如郑谷。
北风江上来,寒月照野屋。荐士有昌黎,爱僧如郑谷。
拟上北阙书,还对南山菊。花不受人怜,诗成招我读。
拟上北阙书,还对南山菊。花不受人怜,诗成招我读。
临别重论文,夜游期炳烛。于意究云何,幽情畅未足。
临别重论文,夜游期炳烛。于意究云何,幽情畅未足。
傥逢笑口开,无碍吟髭秃。行行重行行,为君歌一曲。
傥逢笑口开,无碍吟髭秃。行行重行行,为君歌一曲。
慧霖

慧霖

慧霖,字梅盦,新建人,本姓李。有《松云精舍诗录》。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一从云雾降(jiàng)天关¹,空尽先朝²十二闲³
译文: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而降,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
注释:瘦马图:这是龚开绘画作品《骏骨图》(又名瘦马图)上的一首自题诗。¹降天关:说明曾经立过战功。²先朝:指亡宋。³十二闲:指皇家马厩。闲,马厩。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译文:今日却站在沙岸上,夕阳下它的身影像一座瘦瘠的山,又有谁来怜惜它呢?

  这首诗前两句写这匹神马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此马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

  诗开端从“天马”着笔,“一从云雾降天关”,马穿过云雾从天而降下。汉代西域大宛国产良马,素有“天马”之称。这句形容骏马的神奇不凡,起得突兀,有破空而来的气势,增加了诗篇开端的力度。

  “空尽先朝十二闲”,连接上句,是说骏马从天而降,它的神采风姿超凡不群,使皇宫内所有的马匹都为之黯然失色。 “空尽”,一洗而空的意思。起、承二句,写昔日骏马的神奇姿态。这是一匹神奇的马,它驾云腾雾, 自天而降。人间的良马莫过于皇帝的御马,即便是所有的御马,在千里马面前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第三、四句,转到“今日”,写现在这匹马的景况,与前二句构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而今,这匹马瘦骨嶙峋,没有人再爱怜它。最后一句诗“夕阳沙岸影如山”,是“瘦骨”的形象描绘。瘦马无人信用,孤独地在夕阳下的沙岸边伫立,斜投在沙岸上的身影,嶙峋如山。用“山”字形容马的瘦削形态,还含一层言外意:即使它老病困乏,仍然挺拔屹立,不改变它的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全诗专咏马,句句写马,似马之形,得马之神;又咏人,借马以摅写人的情性,处处可见人的抱负、襟怀、遭际。在马的今昔对比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深感慨。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已不再青睐它,怜惜它,任它瘦骨鳞鳞。但它本身却并不自卑,并不气馁,它独立于夕阳残照的沙岸上,影象如山,雄骏之风不减当年。

  诗中自有豪气在,虽是悲歌亦慷慨。龚开的《瘦马图》诗实际上隐现着诗人自身的形象,“瘦马”的不同凡响的才干,雄峻如山的骨相,贫贱不能移的气节,都极似龚开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度。

参考资料:
1、 张晨. 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259.
2、 吴企明等. 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70-371.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纪渻(shěng)¹为王²养斗鸡。
译文:纪渻子为国王养斗鸡。
注释:¹纪渻子:纪姓,渻子名。²王:指齐王。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十天后(国王)问道:“鸡(训练)完了吗?”(纪渻子答)道:“没有,(它)还没本事却骄傲而自负。”已乎:练成了吗?虚: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色厉内荏的样子。恃气:凭意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译文: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译文: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¹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²矣,异鸡³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差不多了。即使有鸡叫,(它)已经没有什么反应了,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注释:¹无变:没有变化。²德全:德行完备。³异鸡:其他的鸡。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茗相对,今日如复理梦中也。
往岁己酉(yǒu)北上,舟过莲泾(jīng)¹,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ān),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²(míng)相对,今日如复理³梦中也。
译文:往年己酉北上,小船驶过长满莲花的泾水,去积善庵访问灯上人,他拿出他所画的竹子卷轴让我题字。此后每当经过吴门,几次想到庵中去都没实现。和灯上人已经有六年没见面了。窗明几净,环境清幽,熏香袅袅,香茗缭绕,相对而坐,今天像梦中重温过去欢聚的情形。
注释: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¹莲泾:长满莲花的泾水。²薰:指薰香。³复理:重温。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耶?冁然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shì),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¹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²耶?冁(chǎn)³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译文:灯上人屋后有许多美丽竹子,叶子干净碧绿像擦过一样,如今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但灯上人的画技却一天比一天进步,老旧的竹干,刚长出的枝条,枝叶繁茂,就像真竹子一样,难道这些竹子的神气都被灯上人摄取,不再有生机了吗?微微一笑,于是在画上题字,甲寅年农历四月。
注释:¹此君:指竹。²生理:生机。³冁然:笑的样子。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长卿(qīng)¹怀²茂陵³,绿草垂石井。
译文:司马相如安居茂陵,绿草蓬蓬垂入石井。
注释:¹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²怀:怀居,留恋安逸。³茂陵: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后来汉武帝刘彻墓葬在此。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弹琴看文君¹,春风吹鬓(bìn)影。
译文:一边弹琴一边看卓文君,只见春风拂动她的鬓影。
注释:¹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梁王¹与武帝,弃之如断梗(gěng)²
译文:可叹梁孝王和汉武帝,把他看得像断梗一样弃置不用。
注释:¹梁王:梁孝王刘武,为汉景帝同母弟弟。²断梗:折断的苇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¹,金泥²泰山顶。
译文:死后只留下一卷文书,武帝却照着行封禅礼登上泰山顶。
注释:¹一简书:一卷书。²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日夕著书¹罢,惊霜落素丝。
译文: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
注释:¹著书:一作“看书”。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镜中聊自笑,讵(jù)¹是南山期²
译文: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
注释:¹讵:岂,怎。²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头上无幅巾¹,苦蘗(bò)²已染衣。
译文: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琴乡野之人无异。
注释:¹幅巾:裹头的绸巾。²苦檗: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¹
译文: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注释:¹自宜:一作“相宜”。

  第一首诗全借司马相如的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愤慨。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但在汉武帝时只当了一名管理前朝文帝墓园的小官。他抑郁不得志,终于弃官而去,闲居在茂陵家中。在他生前,梁孝王刘武与汉武帝刘彻都先后抛弃了他。等他死后,武帝却把他所写祭天地神灵的《封禅书》吹捧起来,而且亲自到泰山隆重祭祀。李贺就抓住这个古人的遭遇,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这首寄寓深远的《咏怀》诗。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四句,描写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遗弃后与爱妻卓文君在茂陵家居时的恩爱闲逸的生活。碧绿的蔓草挂满了井边的石栏,环境是那么优美宁静。相如白天无事,不免又对着知音文君弹起琴来,那曲曲幽韵传达出多少难言的心事。和煦的春风吹乱了文君美丽的鬓影。这里表面上写得悠闲自得,充满了一片天伦之乐,实际却吐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深深寂寞和感慨,正如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六中所写:“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同样充塞着一种痛苦到接近麻木的情绪。

  后部分也是四句,明写梁王与武帝把相如像断草败梗一般地抛弃,只是武帝更懂得打一下、拉一把的政治权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要利用相如的遗著《封禅书》,为自己涂脂抹粉。他亲自登上泰山之顶,装模作样地对着天地礼拜。从相如的角度着眼,这个志大才高写下了煌煌赋作的文士,却“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死后还硬被拉去为统治者粉饰太平,这真是可恨可叹。一个“唯”字,含蓄着诉不尽的凄凉辛酸,似乎他留给人间的贡献,就只是这篇《封禅书》了,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通篇似乎都是写司马相如,其实诗人已经巧妙地将自己融化进去,所以诗作题为《咏怀》。茂陵家居的情景,正是长吉昌谷赋闲的写照;而泰山顶上的封禅礼拜,也正与长吉屈身奉礼郎的虚应礼赞如出一辙。

  第二首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咏怀》这类诗,自西晋阮籍创体以来,或托比兴,或借史实,或抒感怀,或重讽谕,其手法多变,总以显示真实情怀,言远旨深为贵。此篇以赋为主,直写自身苦状,透露不遇心态,塑造出一个受压制被鄙弃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就认识和审美价值而言,是有它的独特贡献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4-996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20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问东君何处天涯¹。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qī)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xù)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²。倦理³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译文:询问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鹃鸟不住啼鸣,风吹落的桃花瓣随流水而去。远处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隐约可见天际的残霞。大好春光,随着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着淡淡的香味粘在谁家门窗上?在这暮春的时节,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懒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静静地看着月光透过窗纱。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北曲入双调。¹“问东君”句:问春之神到遥远的何处去了。东君,司春之神。指春天。²“随柳絮”二句:这是化用秦观《望海潮》“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的意境。那答,何处,哪里。趁:追逐。游丝:比喻淡淡的香气。³理:抚弄。⁴琵琶:中国民族乐器。⁵秋千: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体育游戏。相传春秋齐桓公时由北方的山戎传入。

  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问东君何处天涯”,起得十分突兀。题为“送春”而由“天涯”着墨,构思是别致的。“东君”在《楚辞》中为日神,后指神话中的仙人东王公,或谓春神东君。此处即指春神。如是,“送春”二字不点自明。以问句开端,让“何处”复盖整支曲子,合全篇而作出回答。

  此后的五句从五个方面展示季候的变化,由小见大,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落日啼鹃”是一幅画图,写在落日的余晖中杜鹃独啼;“流水桃花”,写桃花在流水中冲涤,此中隐含桃花已行将谢去,纷乱地跌落泥尘,有一部分随流水冲去;“淡淡遥山”,写山之遥远,只在视线中留下淡淡的痕迹;“萋萋芳草”,写暮春的芳草茂盛,而且暗含“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之意,仍照应晚景;“隐隐残霞”,写残霞也只留下隐隐的身影。这五种自然景象中,有几种是相关连的,如落日与残霞,淡淡与隐隐,桃花与芳草;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如啼鹃、流水。而季候明显的是流水中的桃花,萋萋的芳草,正因为有它们的点睛,其余部分也就受到辉映,著上了残春的色彩。“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是个对句,更进一步探寻“春去也”的踪迹。柳絮与游丝惯常被诗人用来表示春的存在,形象地看到春的踪影。此处用设句的方式,把主语“春”有意省略,柳絮今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游丝又惹到谁家去了呢?这两个疑问实际上是用不着回答的,柳絮与游丝自然己随春而逝了。此正是曲家巧思高明之处。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钞”三句深化前面的形象,对“何处天涯”最后作出回答。可是这个回答又是具象的,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倦去理它;人倚靠在秋千上想晃一下又下不了决心;只剩下月亮照在窗纱之上。这三个短句中前二者主体是人,后一句主体是月,但月已被拟人化,似乎月亮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也变得春困夏乏起来。纵观末三句,似乎只字未提到春幕,也没照应“何处天涯”,可是整体形象却仍扣紧了主旨,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有的要回答,有的又不要回答,造成词意的转折跌宕,增加阅读的兴味。许多事物的描写,貌似平列,而实有关连,在连与不连之中,推动感情的进展。纯用白描手法,以最省俭的笔抓住最富于特征的事物形象呈现在纸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末尾三句,形有尽而意无穷,很像影视中的“定格”,给人一种回味。全篇不著一“送”字,不著一“春”字而言尽“送春”意绪。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42-4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