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汀洲,几多芳草,青青远黏天去。少年儿女春闺意,又对流光重数。
问汀洲,几多芳草,青青远黏天去。少年儿女春闺意,又对流光重数。
留不住。烟波恨,逡巡踏破湖边路。凭栏不语。待更不伤心,此心仍似,一点未飞絮。
留不住。烟波恨,逡巡踏破湖边路。凭栏不语。待更不伤心,此心仍似,一点未飞絮。
人间似,离合悲欢总误。无情犹有痴妒。愁来漫写登楼赋。
人间似,离合悲欢总误。无情犹有痴妒。愁来漫写登楼赋。
不遇解人谁诉。梁燕舞。还只恐、洞庭也化桑田土。
不遇解人谁诉。梁燕舞。还只恐、洞庭也化桑田土。
当年战苦。休更说周郎,风流尽在,千古浪淘处。
当年战苦。休更说周郎,风流尽在,千古浪淘处。
王闿运

王闿运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二年客¹东都,所历²³机巧
译文: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诡诈之事,最使人厌恶。
注释:¹客:旅居他乡。²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历:经过。³厌:厌恶。⁴机巧:诡诈。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野人对¹(shān)(xīng)²,蔬食常不饱。
译文: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注释:¹对:对头,敌手。²膻腥:则臭味弗投。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¹²人精饭,使我颜色好。
译文:难道我就不能吃人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
注释:¹岂:难道。²无:没有。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¹乏大药²资,山林迹如扫。
译文: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注释:¹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²大药:道家的金丹。人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李侯金闺(guī)¹(yàn)²,脱身事幽讨³
译文: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注释:¹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²彦:旧时士的美称。³幽讨:谓寻讨幽隐。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yáo)¹
译文: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注释:¹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赠李,表明欲遂偕隐之志。公元744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言,帝赐金放还。李白讬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zèngbái

 tángdài 

èrniándōng suǒyànqiǎo 
rénduìshānxīng shūshíchángbǎo 
qīngjīngfàn shǐ使yánhǎo 
yào shānlínsǎo 
hóujīnguīyàn tuōshēnshìyōutǎo 
yǒuliángsòngyóu fāngshíyáocǎo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青苔(tái)¹满地初晴²后,绿树无人昼梦余³
译文:夏日雨后初晴,午睡醒来,看到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
注释:¹青苔:苔藓。²初晴: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³梦余:梦后。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译文: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吹开房门,又掀起桌上的书页。

  诗中描述了新晴之后颇为清静、悠闲的环境和心情,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青苔满地初晴后”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绿树无人昼梦余”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260-261页 .

xīnqíng ·

liúbān sòngdài 

qīngtáimǎnchūqínghòu 绿shùrénzhòumèng 
wéiyǒunánfēngjiùxiāngshí tōukāiményòufānsh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¹。晓来谁染霜林醉²,总是离人³泪。
译文: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经霜的树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的脸一样,都是被处于离别中的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注释: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端正好:曲牌名,套数首牌,曲调庄重、肃穆。¹“碧云天”两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词句:“碧云天,黄叶地。”²霜林醉:形容经霜的树叶像醉酒一样颜色发红。³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化用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句:“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曲是在第四本“长亭送别”一折中崔莺莺送别张君瑞赴长亭途中所唱的曲子。此曲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因离别产生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全曲短短二十五个字,把天、地、风、雁、山、林和主人公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色彩斑斓的画面,产生了和谐的韵律。

  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

  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的眼泪。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343-349
2、 南洋.诗是“美丽的错误”——重读《正宫·端正好·碧云天》.中学语文教学,2014(07)

duānzhènghǎo ·yúntiān

wángshí yuándài 

yúntiān huánghuā 西fēngjǐn běiyànnánfēi xiǎoláishuírǎnshuānglínzuì zǒngshìrénlèi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hè)¹西²楼月,长江万里情。
译文: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注释:¹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黄鹤楼。²“西:一作”高“。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译文: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送尔难为别,衔(xián)杯惜未倾。
译文: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湖连张乐¹地,山逐泛舟行。
译文: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注释:¹张乐:奏乐。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nuò)为楚人重¹,诗传谢朓(tiǎo)²
译文: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注释:¹诺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²诗传谢朓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沧浪吾有曲¹,寄入棹(zhào)²声。
译文: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注释:¹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这是一首送三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三,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三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三景致。“难为三”,意寓以离三为难。“惜未倾”,意寓惜三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三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三之情,末后四句是送三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参考资料:
1、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532

sòngchǔyōngzhīchāng--bái

huáng西lóuyuèzhǎngjiāngwànqíng

chūnfēngsānshíkōngchāngchéng

sòngěrnánwèibiéxiánbēiwèiqīng

liánzhāngshānzhúfànzhōuxíng

nuòwèichǔrénzhòngshīchuánxiètiǎoqīng

cānglàngyǒuzhàoshēng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万里乘风¹去复来²,只身东海³挟春雷
译文: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注释:¹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²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³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⁴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忍看¹图画²³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译文: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注释:¹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²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³移:改变。⁴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⁵“肯使”:“岂肯使”的省略。⁶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zhuó)酒不销忧国泪¹,救时²应仗³出群才
译文: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注释:¹“浊酒”句: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²救时:挽救时局命运。³仗:依靠。⁴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将¹十万²头颅(lú)血,须把乾(qián)(kūn)³力挽回。
译文: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释:¹拼将:舍弃。将,语助词。²十万:泛言极多。³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  此诗开头两句写自己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接着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不惜牺牲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全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她以自己的热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大气磅礴,展现出意气风发的诗人主体形象。颔联点出观图之事,从而引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干宝《搜神记》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深处全是灰墨,问学识渊博的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说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东汉明帝时,西域有道人来,问道人,回答是:圣经上说,天地大劫将尽,着劫烧,灰墨便是劫烧的余灰。这里借指战火的灰烬,说岂能把大好河山给人作战场,遭受战火的破坏。这两句写忧国怀抱,渴望有救国的志士能出现,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颈联两句充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并由忧国而思济世。尾联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忍看”“拚将”“须把”等词语的运用,将悲愤而激昂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劲健有力。全诗语言浅显明快,风格刚健豪放。情愫真率,披襟见怀;字重千钧,力能扛鼎。一腔豪气喷薄而出,丝毫不见女儿态。

参考资料:
1、 叶君远、邓安生.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91-493
2、 潘国琪.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试析.齐鲁学刊,1978,04

huánghǎizhōuzhōngrénsuǒbìngjiànézhànzhēng

qiūjǐn jìnxiàndài 

wànchéngfēnglái zhīshēndōnghǎixiéchūnléi 
rěnkànhuàyán kěnshǐ使jiāngshānjiéhuī 
zhuójiǔxiāoyōuguólèi jiùshíyīngzhàngchūqúncái 
pīnjiāngshíwàntóuxuè qiánkūnwǎn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