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家在衡山陬,好奇早作黔山游。锡飞杯渡不知远,荒山宴坐忘春秋。
上人家在衡山陬,好奇早作黔山游。锡飞杯渡不知远,荒山宴坐忘春秋。
中年乡思不可鞚,七十二峰时入梦。于今了了复玄玄,如叶脱枝茧离瓮。
中年乡思不可鞚,七十二峰时入梦。于今了了复玄玄,如叶脱枝茧离瓮。
山中宝相比月圆,楼阁虚明秋照天。我心怀归不能语,却觅来途下山去。
山中宝相比月圆,楼阁虚明秋照天。我心怀归不能语,却觅来途下山去。
何绍基

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 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禁门¹深锁寂无哗(huá),浓墨淋漓²两相³
译文:宫门深深地锁着无边寂静,拜相令在诏书上淋漓挥洒。
注释:直:同“值”,当值。玉堂:指翰林院。¹禁门:宫门。²淋漓:酣畅的样子。³两相:即两位宰相,指左丞相与右丞相。⁴麻:唐宋时任命大臣用白麻纸颁诏,此处代指诏书。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¹彻五更天未晓,一墀(chí)²月浸紫薇³花。
译文:红巾卫士唱彻了五更天还没亮,晓月如水浸泡着阶上的紫薇花。
注释:¹唱:古时皇宫里有人专司唱晓。²墀:台阶;也指地面。³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此诗写入直翰林,替皇帝拟拜相诏书的轻松、得意之情。首句写宫门锁上以后宫内环境的寂静;次句写诗人正在起草两位宰相的任命书。后两句写五更天的情况,三句写已经传来了报晓的声音;末句写月光照着台阶,也照着紫薇花,并暗用紫薇省典故。诗写得含蓄而有味。

  前二句“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写作者夜深更阑时独自一人在翰林院为皇帝起草拜相令的情景。“深”字强调了皇宫内深邃莫测。“寂无哗”渲染了宫中肃静的氛围,以突出作者在翰林院值班之庄重。禁门虽有重兵把守,但还要层层加锁,更显得墙高院深,宫门如海。这里当然特别寂静而无任何暄哗之声了。但是,首句还有更深的含义。一道官门,将人间分成泾渭分明、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一边是至圣至明的天子龙庭,一边是芸芸众生的凡土俗界。而作者自己,正处在宫门之内,距他不远的殿里,就是皇帝,这使他产生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自豪感。“浓墨淋漓两相麻”承上而出。他正在起草任命左右宰相的命令。此句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浓墨淋漓,是作家和画家创作思维高度兴奋时特有的表现。这时灵思如泉,一任饱蘸浓墨的笔在纸上挥洒。作者因大权在握,连最高行政官员宰相的任命书都要从自己笔下写出,所以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他不择词语,却妙语连珠,顷刻间一张张麻纸便被写满。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埠月浸紧薇花”。正在他为完成杰作而心满意足时,窗外传来宫中卫士高声报道已经五更的声音。他倾听着声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后,伸了伸疲乏的腰肢,踱出门外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只见月光如水,浸渍着满阶婆姿的紫薇花影。卫士报晓的唱声,仰乎雷声,把作者从重权在握的陶醉感中震醒,转入了另一种精神状态,思索自己的荣耀从何而来。月光与紫薇花构成一组有深层含义的意象。这句暗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所以,紫薇花成了他本人的化身,而那君临天下的明月,恰恰是皇帝的象征。用一“浸”字将两者沟通,不仅点出自己的一切全承皇恩而有,而且暗示了自己与皇上已溶为一体,难解难分,名符其实的是皇上的代言人。从而与诗的前两句相互呼应,将他那种青云得志,踌躇四顾的心理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来。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写了在翰林院值夜班的全过程,显得从容不迫,纡徐舒缓,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雍容闲雅的意度、游刃有余的才华、洋洋自得的心情,所有这些都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与叙述中,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来,这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74
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3-114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huǐ)¹、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²。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kòu)、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dǎng)³之路开矣;不迩(ěr)小人,则谗谀(yú)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注释:¹仲虺: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²三仁:三位仁人,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³谠直:正直的言论。⁴迩:接近。⁵轶:超过、超越。

xīngxiá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uórènxiánshǐ使néngérxīng xiánzhuānérshuāi èrzhě ránzhīshì jīnzhītōng liúsuǒgòngzhīěr zhìānzhīshìyǒuzhīérnéngxīng hūnluànzhīshìsuīyǒuzhīxīng gàiyòngzhīyòngzhīwèi yǒuxiánéryòng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āngzhīxīng yǒuzhònghuǐ yǐn shuāi yǒusānrén zhōuzhīxīng tóngxīnzhěshírén shuāi yǒugōngmóu nèishǐguò liǎnghànzhīxīng yǒuxiāo cáo kòu dèngzhī shuāi yǒuwángjiā  chénfán zhīzhòng wèi jìnérxià zhìtáng biàn ránjiānxīngshuāizhīshì jiētóng yóuguānzhī yǒuxiánéryòngzhīzhě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èn jīnyóu jīnzhītiānxiàzhītiānxià jīnzhīshìmínzhīshìmín suīrǎorǎngzhī yóuyǒuxiánnéngruòshìzhīzhòng kuàngjīntàiníng yuēzhī zàijūnshàngyòngzhīér xúnzhòngshù cáinéngzhějìn yǒuhuì dǎngzhízhīkāi ěrxiǎorén chánzhěyuǎn wénqiān shǒuzhízhěbiànzhì rénguò néngzhīzhìjìnxiào gǒuxíngdào kuàliǎnghàn sāndài ránhòujiàn sānhuángzhīzāi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顷岁¹,孙莘老²识欧阳文忠公³,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读书而多为之,自工¹⁰。世人患¹¹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¹²求过人,如此少有至¹³者。疵(cī)¹⁴不必待人指擿(zhāi)¹⁵,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¹⁶有味。
译文:近年间,孙觉结识了欧阳修,曾找机会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努力读书并经常练习写作,(文章)自然会越来越精妙;但是世上有人担忧自己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勤它超过别人,像这样的事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后就能发现毛病了。”欧阳修将自己曾亲身体验过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意味尤其深长。
注释:¹顷岁:近年间。²孙莘老:孙觉,字莘老,高邮人。³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文忠”是他的谥(shì)号。⁴乘间:乘机,趁着空儿;找机会。⁵它:其他,别的。⁶唯:只有。⁷勤:努力,尽力。⁸而:并且。⁹为:写,练习(写作)。¹⁰自工:自然精妙; 工:精妙,好。¹¹患:忧虑,担忧。¹²即:就。¹³至:达到。¹⁴疵病:指文章毛病。¹⁵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¹⁶尤:尤其,更加。

liù

shì sòngdài 

    qǐngsuì sūnshēnlǎoshíōuyángwénzhōnggōng chángchéngjiān wénwènzhī yún  shù wéiqínshūérduōwéizhī gōng shìrénhuànzuòwénshǎo yòulǎnshū měipiānchū qiúguòrén shǎoyǒuzhìzhě bìngdàirénzhǐ duōzuònéngjiànzhī  gōngchángshìzhěgàorén yóuyǒuwèi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束缊(yùn)¹宵行²十里强。挑得诗囊(náng)³,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译文:举着捆麻火把在夜里走了十里有余,只顾得挑着诗囊赶路却丢掉了衣囊。天气寒冷道路湿滑马蹄都冻得发僵,原来是王先生实之来送刘先生克庄。
注释:¹束缊:用乱麻搓成火把。²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劳苦之意。³诗囊:装诗书的袋子。⁴元:通“原”。⁵王郎:指王实之。⁶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暗用其意。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酒酣(hān)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¹。旁观拍手笑疏狂²。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译文:酒喝到半酣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论说声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梳狂放,我们回应说粗疏又怎样狂放又怎样!
注释:¹胡床:坐具,即交椅,可以转缩,便于携带。²疏狂:意为不受拘束,纵情任性。

  这是一首抒写与友饯别的令词。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

  上片写临行前的情景——刘克庄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先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不可背负过重,便把衣囊抛弃,只挑着诗囊上路。豪爽的性格与嗜诗如命的心情于此可见。“宵行”已露旅途之苦。

  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自然不肯轻易抛掉。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三句,先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写旅途之艰苦,再点友人相送之谊。“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王郎”送“刘郎”,用典巧妙。“王郎”暗指友人系“王谢”望族之后,而“刘郎”则为被贬谪者的代称。

  下片写饯别情景。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谈文论诗,睥睨世俗,狂放不羁。二人高谈阔论,以致惊动了东邻西舍。词人曾以《落梅》诗受谤免官,他对此十分不平,所以最后三句写道:当别人笑他疏狂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他们,并不以疏狂为意。这正是对当时束缚思想的、严酷的礼法制度的挑战和抗议。

  “酒酣耳热说文章”,从结构上说,是上片情节的结局。又是可作为下片的开端,顺势翻出新的情节,安排颇显匠心。“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词人避开朋友间碰杯换盏的次要情节,而径直写出“说文章”的一幕,可谓善于剪裁。“说文章”极含蓄地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以及对忧愤的倾泄。

  王实之秉性刚直,豪气干云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的形象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动。两个狂士捋袖豁拳,乘着酒兴指点江山,语惊四座,全无顾忌,邻座惊傻观者竖发,全与我无关。这种形象的夸饰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二人的豪气。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有此一句,通篇振起。

  这首词体现了刘克庄词风雄伟豪放的一面,也反映出他继承了辛弃疾的革新精神,同时又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满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23-1925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春蚕成丝复成绢¹,养得夏蚕²重剥茧。
译文:春天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织成绢,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
注释:¹绢:丝织品。²夏蚕:夏季开始养的第二茬蚕。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绢未脱轴拟¹输官²,丝未落车³赎典
译文: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缴纳官府所征赋税,丝还在纺车上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押的东西。
注释:¹拟:打算、准备。²输官:缴纳官府所征赋税。³车:纺车。⁴图:计划。⁵赎典:赎回典押的东西。典:抵押。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¹
译文: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自己却仍穿着布制衣裙。
注释:¹布衣仍布裳:仍穿着布制衣裙。“仍”字因音节关系后置。古时上衣为衣,下身裙为裳,男女都穿。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有布得¹(zhuó)²犹自³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译文:能有布衣穿的时候还算可以,但今年无麻织布,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
注释:¹得:能。²着:穿。³犹自:还。⁴愁杀我:犹今言“愁死我”。杀:也写作“煞”,甚词。

  此诗叙述了织妇终年辛苦而生活艰难,在官府租税和高利贷剥削下,连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层层递进,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自然,一字一句,读来感人肺腑。

  首联是诗人的口吻,客观描述了织妇的辛劳。它通过劳作的重复性、贯性和紧张性透析而出。这两句虽与织妇之叹无关,却注入了诗人叹其所忙、叹其所苦。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织妇之勤。

  颔联是织妇的口吻,但仍重见出所叹。相反却道出了她的希望、热切的希望。绢重脱轴、丝重落车就想着如何用它们去输官、赎典,惟独没想到自己。她织的是希望。

  颈联又是诗人的口吻。前句绾结首联,言其年复一年、整春整夏为蚕而忙。后句写她的衣着一布衣、布裳。为了强调,诗人虚去了动词,又着一“仍”字。这就使诗人叹其所忙、所苦的心态更为突出。

  尾联深沉的诗句,抒发了织妇心中的愁情,表明织妇的生活每况愈下,与唐代诗人于濆的诗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辛苦行》)一脉相承。这又是织妇的口吻。前句“犹自可”表明她对布衣布裳并不在乎,还多少带有满足之感。只是在“今年无麻”的情况下,她才发出“愁我”的喟叹。诗至此戛然而止。

  诗人如此写“叹”,确实很精到。一方面,写织妇之“叹”不在“输官”、不在养蚕人无罗绮穿,也不在“布衣仍布裳”,这就不仅独到新颖,而且也相当深刻。远比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来得深刻。另一方面,写自己“叹织妇”也很灵活,既可叹其重叹,如叹其所忙、叹其所苦,又可叹其已叹,愁其已愁,如结尾两句。这就拓宽了“叹”的内容,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第1209-1210页
2、 施亚,王美春主编. 历代纺织诗解析[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07.第14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