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头遥见碧波飞,一叶扁舟趁落晖。风力满帆成独往,棹歌临水送将归。
津头遥见碧波飞,一叶扁舟趁落晖。风力满帆成独往,棹歌临水送将归。
孤城战垒空埋骨,草舍渔村半掩扉。为语行人莫惆怅,时清鱼鸟已忘机。
孤城战垒空埋骨,草舍渔村半掩扉。为语行人莫惆怅,时清鱼鸟已忘机。

ānpíngwǎn--zhāngyīng

jīntóuyáojiànfēibiǎnzhōuchènluòhuīfēngmǎnfānchéngwǎngzhàolínshuǐsòngjiāngguī

chéngzhànlěikōngmáicǎoshěcūnbànyǎnfēiwèixíngrénchóuchàngshíqīngniǎowàng

张英

张英

(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进士,由编修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历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充会试正考官。为官敬慎,卒谥文端。有《恒产琐言》、《笃素堂诗文集》等。 ▶ 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有客弱冠(guàn)¹未仕²,缔交³戚里,驰骛(wù)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¹⁰似月,嬿(yàn)¹¹如春,凝情¹²待价,思尚¹³衣巾¹⁴。芳逾¹⁵散麝(shè)¹⁶,色茂¹⁷开莲¹⁸。陆离¹⁹羽佩²⁰,杂错花钿(diàn)²¹。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dēng)²²而未前。中²³步檐²⁴而一息²⁵,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²⁶,风动竹而吹衣。薄暮²⁷延伫²⁸,宵分²⁹乃至。出暗³⁰入光³¹,含羞隐³²³³。垂罗曳(yè)³⁴,鸣瑶³⁵动翠³⁶。来脱薄妆³⁷,去留馀腻³⁸。沾粉委露³⁹,理鬓清渠⁴⁰。落花入领,微风动裾(jū)⁴¹
译文: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的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注释:¹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²未仕:没有做官。³缔交:缔约结交。⁴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⁵驰鹜:指奔走趋赴。⁶王室:指帝王之家。⁷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⁸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⁹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¹⁰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¹¹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¹²凝情:专心。¹³尚:匹配。¹⁴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¹⁵逾:超过。¹⁶散麝:散发的麝香。¹⁷茂:比……更茂盛。¹⁸开莲:盛开的莲花。¹⁹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²⁰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²¹花钿:花朵状的首饰。²²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²³中:中途。²⁴步檐:长廊。²⁵一息:歇息一次。²⁶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²⁷薄暮:黄昏。薄,通“迫”,近。²⁸延伫:久久伫立。²⁹宵分:夜半。³⁰暗:指室外。³¹光:指有灯光的室内。³²隐:收藏。³³媚:指妩媚的容貌。³⁴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³⁵瑶:美玉。指玉佩。³⁶翠:即上文之羽佩。³⁷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³⁸馀腻:剩余的油垢。³⁹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⁴⁰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⁴¹裾:指单衣。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李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蜀中¹有杜处(chǔ)² ,好(hào)³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有戴嵩(sōng)《牛》一宝,尤所爱,锦囊(náng)玉宝(zhóu),常以自随
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注释:戴嵩(sōng):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¹蜀中:四川。²杜处士:不详。苏轼有《杜处士传》,是将众多药名谐音连缀而成的。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³好:喜欢,爱好。⁴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⁵数:清点数目,计算。⁶一宝:一幅。⁷锦囊玉宝:用锦缎作画套,用玉装饰卷宝。囊,袋子,此处指画套。⁸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自随,随身携带。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一日曝(pù)¹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²大笑曰:“此画斗牛³也。牛斗(dòu),力在角(jiǎo),尾搐(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miù)。”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ì)。”不可改也。
译文: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注释:¹曝:晒。²拊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³斗牛:牛互相争斗。⁴力在角:力量用在角上。⁵尾搐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两腿之间。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⁶掉尾:摇尾。掉,摇。《左传·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⁷谬矣:错了。谬,错误,差错。⁸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语有云:《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作“古语云”。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比喻做事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人。《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

  最后,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主编;牛宝彤 副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1453-1455

shūdàisōnghuàniú

shì sòngdài 

    shǔzhōngyǒuchǔshì hàoshūhuà suǒbǎobǎishù yǒudàisōng niú zhóu yóusuǒài jǐnnángzhóu chángsuí 

    shūhuà yǒutóngjiànzhī zhǎngxiàoyuē  huàdòuniú niúdòu zàijiǎo wěichùliǎngjiān jīnnǎidiàowěiérdòu miù  chǔshìxiàoérránzhī yǒuyún  gēngdāngwèn zhīdāngwèn  gǎi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绣衬¹芙蓉²一笑开,斜飞³宝鸭衬香腮(sāi)。眼波才动被人猜。
译文: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¹绣衬:形容衬容姣美。²芙蓉:荷花,此处指衬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³飞:《历代诗余》作“偎”。⁴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⁵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衬¹风情²深有韵³,半笺(jiān)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¹一衬:整个脸上。²风情:男女爱慕之情。³韵:味道。⁴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⁵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⁶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111-112

huànshā··guīqíng--qīngzhào

xiùmiànróngxiàokāixiéfēibǎochènxiāngsāiyǎncáidòngbèiréncāi

miànfēngqíngshēnyǒuyùnbànjiānjiāohènyōu怀huáiyuèhuāyǐngyuēzhònglái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洛阳访才子¹,江岭²作流人³
译文: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注释:¹才子:指袁拾遗。²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³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北地 一作:此地)
闻说梅花早¹,何如北²地春。(北地 一作:此地)
译文: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注释:¹梅花早:梅花早开。²北:一作“此”。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庾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98 .

luòzhōngfǎng访yuánshí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yángfáng访cái jiānglǐngzuòliúrén 
wénshuōméihuāzǎo běichūn  (běizuò  )
尘土轻扬不自持,纷纷生物更相吹。
尘土轻扬不自持,纷纷生物更相吹。
译文:尘土轻轻扬起而不能控制自己,(尘土)纷纷飞扬都如万物运动因风吹而起。
翻成地上万烟雾,散在人间要路岐。
翻成地上万烟雾,散在人间要路岐(qí)¹
译文:由地上翻滚飞起,犹如如万缕烟雾,更是散布在人相各处重要的分岔路口。
注释:¹路岐:歧路,岔道。
一世竞驰甘睬目,几家清坐得轩眉。
一世竞驰(chí)甘睬目¹,几家清坐得轩眉。
译文:全世界漫天烟尘让疾驰奔走的路人眯着眼睛,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够清闲安坐于屋内而扬眉自得。
注释:¹睬目:眯着眼睛。
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
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
译文:只有在江湖之上才能得到超然洒脱的生活,而江湖中的汹涌波涛让我时时惊恐。

yùnchāngshūyǒngchén--wángānshí

chénqīngyángchífēnfēnshēnggèngxiāngchuī

fānchéngshàngwànyānsànzàirénjiānyào

shìjìngchígāncǎijiāqīngzuòxuānméi

chāoránzhǐyǒujiāngshàngháijiàntāokǒ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