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思,问相思,枫(fēng)落吴江¹雁去迟。天寒二九时。
注释:¹吴江:县名,在江苏南部。亦为吴淞江的别称。
(yuàn)谁知?梦谁知?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¹飞。
注释:¹翠羽:翡翠鸟。
这是一首题赠词。上片就枫落吴江,感物思人,点出天寒和相思。相传雁能传书,故写实景而意含双关。下片倾诉思念的深情,切盼友人讯息。末句当是想象中的西泠雪景,与“枫落吴江”回映,倍增两地相思之苦。全词情真意切,宛转有致。

zhǎngxiāng··shū西língzhūyǒuhòu--

shuōxiāngwènxiāngfēngluòjiāngyànchítiānhánèrjiǔshí

yuànshuízhīmèngshuízhīyǒuméihuāzhīxuěláicuìfēi

注释

注释

吴江:县名,在江苏南部。亦为吴淞江的别称。

翠羽:翡翠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3
吴锡麒

吴锡麒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¹²³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¹⁰危急存亡之¹¹¹²也。然¹³¹⁴¹⁵之臣不懈(xiè)¹⁶¹⁷¹⁸,忠¹⁹志之士²⁰忘身²¹于外²²者,盖²³²⁴先帝之殊遇²⁵,欲²⁶²⁷²⁸²⁹陛下也。诚³⁰³¹开张圣听³²,以³³³⁴先帝遗德³⁵,恢弘³⁶志士之气³⁷,不宜妄自菲(fěi)³⁸,引喻失义³⁹,以⁴⁰(sè)⁴¹⁴²(jiàn)⁴³之路也。
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注释: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出征。师:军队。¹先帝:这里指刘备。²创:开创,创立。³业:统一中原的大业。⁴而:表转折。⁵中道:中途。⁶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⁷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⁸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⁹此:这。¹⁰诚:确实,实在。¹¹之:结构助词,的。¹²秋:时候。¹³然:但是。¹⁴侍:侍奉。¹⁵卫:守卫。¹⁶懈:懈怠,放松。¹⁷于:在。¹⁸内:朝廷上。¹⁹忠:忠诚。²⁰士:将士。²¹忘身:奋不顾身。²²外:朝廷外,指战场上。²³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²⁴追:追念。²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²⁶欲:想要。²⁷报:报答。²⁸之:代词。²⁹于:向,对。³⁰诚:实在,确实。³¹宜:应该。³²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³³以:来。³⁴光:发扬光大。³⁵遗德:遗留的美德。³⁶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³⁷气:志气。³⁸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³⁹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⁴⁰以:因而。⁴¹塞:阻塞。⁴²忠:忠诚。⁴³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¹府中²,俱³为一体;陟(zhì)(zāng)(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¹⁰¹¹忠善者,宜付¹²有司¹³¹⁴其刑¹⁵赏,以¹⁶¹⁷陛下平¹⁸¹⁹之理²⁰,不宜偏私²¹,使内外异法²²也。
译文: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
注释:¹宫中:指皇宫中。²府中:指朝廷中。³俱:全,都。⁴体:整体。⁵陟:提升,提拔。⁶罚:惩罚。⁷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⁸异同:这里偏重在异。⁹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¹⁰及:和。¹¹为:做。¹²付:交给。¹³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¹⁴论:评定。¹⁵刑:罚。¹⁶以:来。¹⁷昭:彰显,显扬。¹⁸平:公平。¹⁹明:严明。²⁰理:治。²¹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²²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丞相府内。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¹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²,是以先帝简拔³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有所广益
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注释:¹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²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³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⁴遗:给予。⁵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⁶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⁷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广益:很多的益处。益:好处、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¹,晓畅²军事,试用³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¹⁰和睦¹¹,优劣¹²得所¹³
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注释:¹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性行:性情品德。淑:善。均:公平,平均。²晓畅:谙熟,精通。³试用:任用。⁴能:能干,有才能。⁵是以:因为这,因此。⁶众:大家。⁷举:推举。⁸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⁹营:军营、军队。¹⁰行阵:指部队。¹¹和睦:团结和谐。¹²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¹³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¹所以兴隆²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³所以倾颓(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¹⁰,愿陛下亲¹¹之信¹²之,则汉室之隆¹³,可计日¹⁴而待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¹先汉:西汉。²兴隆:兴盛。³后汉:东汉。⁴倾颓:衰败。⁵每:常常。⁶叹息:感叹惋惜。⁷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⁸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⁹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¹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贞:坚贞。良:善良可靠。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¹¹亲:亲近。¹²信:信任。¹³隆:兴盛。¹⁴计日:计算着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臣本布衣¹,躬耕²于南阳³,苟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¹⁰,猥(wěi)¹¹自枉屈¹²,三顾¹³臣于草庐之中,咨¹⁴臣以当世之事,由是¹⁵感激¹⁶,遂许¹⁷先帝以驱驰¹⁸。后值倾覆(fù)¹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²⁰二十有一年²¹矣。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注释:¹布衣:平民百姓。²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躬:亲自,自身。耕:耕种。³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⁴苟:苟且。⁵全:保全。⁶于:在。⁷求:谋求。⁸闻达:闻名显达。⁹以:因为。¹⁰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¹¹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¹²枉屈:委屈。¹³顾:拜访,探望。¹⁴咨:询问。¹⁵由是:因此。¹⁶感激:感动奋激。¹⁷许:答应。¹⁸驱驰: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¹⁹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值:遇到。倾覆:指兵败。²⁰尔来:那时以来。²¹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臣谨(jǐn)(shèn),故¹临崩寄臣以大事²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³,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jié)¹⁰(nú)¹¹,攘(rǎng)¹²奸凶¹³,兴复汉室,还¹⁴¹⁵旧都¹⁶。此臣所以¹⁷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¹⁸。至于斟酌损益¹⁹,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注释:¹故:所以。²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寄:托付。以:把。临:将要。³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⁴泸:水名,即金沙江。⁵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⁶兵:武器。⁷甲:装备。⁸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⁹庶:希望。¹⁰竭:竭尽。¹¹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¹²攘除:排除,铲除。¹³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¹⁴还:回。¹⁵于:到。¹⁶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¹⁷所以:用来……的。¹⁸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¹⁹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斟酌:考虑,权衡。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损益:增减,兴革。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¹,不效,则治臣之罪²,以告³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¹⁰先帝遗诏¹¹。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¹²远离,临¹³表涕¹⁴¹⁵,不知所言¹⁶
译文: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注释:¹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²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³告:告慰,告祭。⁴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兴:发扬。德:道德。言:言论。⁵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⁶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⁷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⁸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⁹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¹⁰深追:深切追念。¹¹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¹²当:在……时候。¹³临:面对。¹⁴涕:眼泪。¹⁵零:落下。¹⁶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辞。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参考资料:
1、 吴建国.诗神的回眸·中国古代卷[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1):155-156.
2、 方春荣.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出师表》赏析[J].秘书工作,2006(1):39-41.
3、 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362-365.
4、 罗超.《出师表》赏析[J].云南档案,2015(10):22-23.
5、 董树荣,傅建芬.前《出师表》赏析[J].领导之友,2014(4):59-60.
6、 韩克亮.情理交融的传世佳作——《出师表》赏析[J].初中生辅导,2002(4):25-26.

chūshībiǎo

zhūliàng liǎnghàn 

    xiānchuàngwèibànérzhōngdàobēng jīntiānxiàsānfèn zhōu chéngwēicúnwángzhīqiū ránshìwèizhīchénxiènèi zhōngzhìzhīshìwàngshēnwàizhě gàizhuīxiānzhīshū bàozhīxià chéngkāizhāngshèngtīng guāngxiānwèi huīhóngzhìshìzhī wàngfěi yǐnshī zhōngjiànzhī 

    gōngzhōngzhōng wéi zhìzāng tóng ruòyǒuzuòjiānfànwéizhōngshànzhě yǒulùnxíngshǎng zhāoxiàpíngmíngzhī piān shǐ使nèiwài 

    shìzhōng shìlángguōyōuzhī fèi dǒngyǔnděng jiēliángshí zhìzhōngchún shìxiānjiǎnwèixià wéigōngzhōngzhīshì shìxiǎo zhī ránhòushīxíng néngquēlòu yǒusuǒguǎng广 

    jiāngjūnxiàngchǒng xìngxíngshūjūn xiǎochàngjūnshì shìyòng xiānchēngzhīyuēnéng shìzhòngchǒngwéi wéiyíngzhōngzhīshì zhī néngshǐ使hángzhèn yōulièsuǒ 

    qīnxiánchén yuǎnxiǎorén xiānhànsuǒxīnglóng qīnxiǎorén yuǎnxiánchén hòuhànsuǒqīngtuí xiānzàishí měichénlùnshì wèichángtàntònghènhuán líng shìzhōng shàngshū zhǎngshǐ cānjūn zhēnliángjiézhīchén yuànxiàqīnzhīxìnzhī hànshìzhīlóng érdài 

    chénběn gōnggēngnányáng gǒuquánxìngmìngluànshì qiúwénzhūhóu xiānchénbēi wěiwǎng sānchéncǎozhīzhōng chéndāngshìzhīshì yóushìgǎn suìxiānchí hòuzhíqīng shòurènbàijūnzhī fèngmìngwēinànzhījiān ěrláièrshíyòunián 

    xiānzhīchénjǐnshèn línbēngchénshì shòumìnglái yōutàn kǒngtuōxiào shāngxiānzhīmíng yuè shēnmáo jīnnánfāngdìng bīngjiǎ dāngjiǎngshuàisānjūn běidìngzhōngyuán shùjiédùn rǎngchújiānxiōng xīnghànshì huánjiù chénsuǒbàoxiānérzhōngxiàzhīzhífèn zhìzhēnzhuósǔn jìnjìnzhōngyán yōuzhī  yǔnzhīrèn 

    yuànxiàtuōchéntǎozéixīngzhīxiào xiào zhìchénzhīzuì gàoxiānzhīlíng ruòxīngzhīyán yōuzhī  yǔnděngzhīmàn zhāngjiù xiàmóu zōushàndào cháyán shēnzhuīxiānwèizhào chénshèngshòuēngǎn jīndāngyuǎn línbiǎolíng zhīsuǒyán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¹秋月两²相和³,潭(tán)无风镜未磨(mó)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注释:¹湖光:湖面的波光。²两:指湖光和秋月。³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⁴潭面:指湖面。⁵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遥望洞庭¹山水翠²,白银盘³里一青螺(luó)
译文: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注释:¹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²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³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⁴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wàngdòngtíng

liú tángdài 

guāngqiūyuèliǎngxiāng tánmiànfēngjìngwèi 
yáowàngdòngtíngshānshuǐcuì báiyínpánqīngluó  (shānshuǐcuìzuò shānshuǐ )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绿影春 一作:绿影喜)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绿影春 一作:绿影喜)
译文: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露华¹生笋径,苔(tái)色拂霜根²
译文: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注释:¹露华:露花。²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lín)¹
译文: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
注释:¹锦鳞:鱼。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三梁¹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译文: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注释:¹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华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华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华箕帚”而已,终无能为。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zhú--

shuǐwénguāngdòngchōukōng绿yǐngchūn

huáshēngsǔnjìngtáishuānggēn

zhīchéngxiānghàncáikāndiàojǐnlín

sānliángcéngyòngjiéfèngwángsūn

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沉沦稷契身。
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huàn)¹沉沦²(jì)(xiè)³身。
译文: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虽然官职低微、一生不得志,却有稷、契一样不平凡的心身。
注释:南池:在今山东济宁。杜少陵:即杜甫。杜甫曾居住长安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自称少陵野老。¹薄宦:低微的官,即小官。²沉沦:沦落。³稷契:传说为舜时二贤臣,稷管农业,契管教化,在此是作者借杜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中杜甫的自比来赞颂杜甫。社稷:古代天子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指国家。
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
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¹歌哭²老风尘³
译文:离乱中一直忧心国家存亡,直到将要老死于颠沛的风尘中,还在用诗歌倾泻悲愤。
注释:¹直将:只将。²歌哭:指杜甫忧国忧民、悲壮苍凉的诗作。³老风尘:衰老在风尘仆仆的羁旅漂泊之中。
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
诸侯宾客¹犹相忌²,信史文章³自有真。
译文:在严武手下做官犹遭同僚忌恨,而真实的历史记载则自能体现他真正的才能和诚心。
注释:¹诸侯宾客:指杜甫在成都时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参严武节度使幕府,任参谋。诸侯,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地位略当于古代的诸候,故以相喻。²犹相忌:指杜甫受到节度使幕府中同僚的猜忌,因而不安于位,仅数月就辞职了。³信史文章:指杜甫诗歌忠实反映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被誉为“诗史”。信史,真实的历史记载。
一饭何曾忘君父,可怜儒士作忠臣。
一饭¹何曾忘君父²,可怜儒士作忠臣。
译文:每一餐饭都不曾忘记君王的恩泽,值得敬爱的是一个读书人终成了爱国的忠臣。
注释:¹一饭:一餐饭。²何曾忘君父:不曾忘记君王的恩泽。

  此诗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杜甫爱国忧君的一生,表达了自己对杜甫忠君忧国的衷心敬佩之情,深深同情杜甫颠沛流离、歌哭于风尘的不幸命运。全诗深稳典切,凝练有力,一气贯注,笔无懈弱,颇具骨力,尾联尤富思致。

  诗的首句“不仅”二字,表明杜甫既是诗人,又是忠臣,同时加重了“忠”的分量,并将“忠”推到突出而明显的位置上。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却只作过一些卑微而闲散的官职。在成都,投奔好友严武,为节度参谋,也不得志,几个月便辞去了。“忌”“薄”相映,有力地表明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都是有才而不见用,空怀报国之心。这既是为杜甫鸣不平,又是对时代的批判。“沉沦”“乱离”,表明杜甫长期漂泊,一生潦倒。但他“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始终不忘国家,不忘人民,不忘“君父”。

  就是这样一个诗人而兼“契稷身”,最后连返回故乡的愿望也未实现,病卒于同他相依为命的一只破船上。“忧社稷”“老风尘”,正是杜甫全部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其诗歌,号称“诗史”。“信史文章自有真”,这是切合实际的评价。诗歌以“契稷身”而“薄宦沉沦”始,以“儒士作忠臣”而“可怜”终,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杜甫的深沉感叹。

  该诗惊奇之处就是第一句,一开始就以不凡的口吻说“先生不仅是诗人”,一下子把读者的兴头勾起来,令人拍案称奇。其次,该诗结构严谨,很有宋词讲“理”的意味。前后呼应,一问一答,脉络清晰。这首诗体现出蒋士铨的创作风格,感情雄厚,凝重,读来自有一股凛然正气升起。

参考资料:
1、 :杨济东、田宝琴等编,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393,1540-1541.
2、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104-1105.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朝登百丈峰¹,遥望燕支²道。
译文: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注释:¹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²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汉垒(lěi)¹青冥(míng)²间,胡天³白如扫。
译文: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注释:¹汉垒:汉军营垒。²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³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忆昔霍(huò)将军¹,连年此²征讨。
译文: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注释:¹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²此:一作“北”。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匈奴¹终不灭,寒山徒草草²
译文: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注释:¹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²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唯见¹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译文: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注释:¹唯见:一作“唯有”。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晋武轻后事¹,惠皇²终已昏。
译文: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注释:¹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²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豺狼塞瀍(chán)¹,胡羯(jié)²争乾坤。
译文: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注释:¹瀍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²胡羯:指北方少数民族。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四海如鼎沸,五原¹徒自尊。
译文: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注释:¹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而今白庭¹路,犹对青阳门²
译文: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注释:¹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²青阳门:晋宫门名。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朝市¹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译文: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¹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2、 《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唐诗一万首精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7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